章节目录 人选

作品:《王府遗珠

    由于今年五月份跟启隐签订了三年免战协议, 所以大家对路城放下心来。虽然风宁城被抢走了,但他们想的是这几年好好的练兵, 等三年后一举抢回来。

    只是没想到,不过是过去了半年的时间,启隐那边就又有了动作。

    这一次的小动作跟之前对待风宁城采取的措施何其相似,半夜在城内杀人亦或者是放火, 隔个几日就来这么一遭。

    如今驻守路城的依旧是之前一直驻守在这里的将领, 一个五品的武将。陆玉威见路城没什么危险,在上个月月底已经回京了。

    很显然,在跟启隐打过一仗之后,路城已经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顶多算是一个离边界很近的小城,而如今却是一个跟启隐之间对抗的重镇。

    路城重要性不言而喻。

    景新帝一直都想着派一位将领过去,但一直在忙着别的事情,暂时还没决定派谁去。

    此时接到八百里加急的信件, 顿时怒火中烧。

    等到第二日大朝会, 便把这件事情放在朝堂上讨论了起来。

    “这启隐也太嚣张了!咱们上次分明已经给了他们脸面,放过他们了,他们竟然得寸进尺!”

    “跟咱们签订的免战协议难道不作数吗启隐这般做, 以后还有哪个国家敢相信他们当真是背信弃义的小人!”

    “从前还不觉得, 如今看来,启隐真是一群蛮横不讲理之人,早知道当初该杀了他们的太子以振军威!”

    ……

    以上的谴责全都是出自文臣之口。看起来一个个都很愤慨,实则一点法子都没有提到,对于解决事情毫无作用。景新帝听到这些话之后, 虽然觉得心里舒坦了不少,但,解决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皇上,路城对咱们来说太重要了,咱们得赶紧想法子派兵去支援啊!”

    “是啊,皇上,快点出兵吧。”

    “再不出兵的,万一跟之前似的,骚扰了几个月之后就出兵怎么办”

    景新帝听到这些话之后,心情有些烦躁。路城的重要性他也知道,问题是,该如何解决现状。

    “武国公,你怎么看”景新帝看着站在下面不言不语的武国公问道。

    “老臣倒觉得事情没有那么严重。”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看向了武国公。

    景新帝脸上也多了一丝好奇,问:“此话怎讲”

    “皇上,通过之前的那一次交锋,对于启隐的兵力和财力,老臣多少心中有数。启隐早就跟个空壳子似的,上一次估计也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财力。此时即便是能攻破咱们的防线,也未必能打过来。再说了,经过这半年的休整,咱们的兵力也比从前要强上一些了。要是真打起来,启隐未必能得逞。”

    武国公的话刚落,就被文官抨击了。

    “国公,路城那么重要,要是被启隐给占了,他们再借机攻打下来延关城,咱们即便是能派出去支援,到时候想必又得是一场恶战啊。”

    “是啊,再说了,如果启隐这几日就打过来,咱们未必能来得及支援啊。”

    兵部尚书听后,站了出来:“臣倒是觉得武国公说得有理。打仗是需要消耗的,启隐虽然强大,但消耗了那么多年,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过来。而且,启隐的宏渊帝并不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三年之约或许能遵守下去。”

    兵部侍郎也出来附议。

    在上一次跟启隐的战争结束之后,宁国就变了。

    从前,宁国一直重文轻武,文官在皇上面前得宠,文官的实力比较强盛。武将比较弱,而且武将多半是蒙荫,亦或者做不了文官的一些官家子弟做的。武官向来在文官面前抬不起头来。

    而如今,打了一仗之后。武官的自信心一下子回来了。

    相反,文官却变得既小心翼翼又盲目自信。怕的是启隐再次打过来,自信的是他们宁国的兵力不差。

    所以,现在听到武国公和兵部尚书如此说,文官不干了,立马开始抨击。

    “此言差矣,那启隐分明就是背信弃义的小人。前脚说要跟咱们和亲,后脚就在咱们放松警惕之时整合兵力发动战争。”工部尚书说道。

    兵部尚书被怼了一下,顿时不说话了。他虽然贵为兵部尚书,但宁国重文轻武,他连工部尚书都不如。

    接着,又有人发表了他们的观点。

    然后,不知怎么回事,大家吵了起来。一方觉得应该赶紧派兵去震慑,一方觉得如今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开始战战兢兢的话,太过小题大做。

    双方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景新帝本就烦得不得了,看着跟菜市场似的朝堂,顿时发火了。

    “好了,都别说了。”

    景新帝这话一出,下面立马就安静下来了。

    “吵来吵去有何用关键是此事该如何解决!”

    一说到这件事情,下面的人都不敢讲话了。这时,一直在一旁安静的听着的太子站了出来:“父皇,儿臣认为,如今最重要的是,查清楚这件事情究竟跟启隐有没有关系。那杀人放火之人可是启隐派来的如果真的是启隐所为,咱们再想法子应付。若不是的话,那就没必要太过紧张。”

    “太子所言甚是。”

    “太子英明。”

    “太子怀疑不是启隐所为”景新帝问道。

    太子拱手:“的确。”

    “依据呢”

    太子没有回答景新帝,而是转身看向了刑部尚书。

    “邹大人,请问京城每个月是否会发生走水亦或者杀人案件”

    刑部尚书连忙站了出来,看了一眼景新帝之后,恭敬的回答太子的问题:“会。走水事件每个月总有那么一两起,但多数时候都是百姓不小心所为,走水的范围也不大。杀人之事也有,大概一两个月发生一次,有时是跟人发生了口角,也有半夜疾病突发死亡。”

    听完之后,太子点了点头,道:“多谢邹大人。”

    “太子客气了,折煞臣了。”

    双方互相拱了拱手之后,太子转头看向了景新帝:“父皇,既然京城治安这般好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么路城会发生这件事情就不稀奇了。儿臣仔细看过路城将领的战报,上面说了半个月内发生了两三起,可这两三起案子却各不相同。所以儿臣怀疑,此事跟启隐并无关系。”

    太子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景新帝不由得点了点头。下面站着的朝臣们也都窃窃私语起来,交流完毕之后,纷纷称赞太子睿智。

    “老臣刚刚太过急躁了,还是太子殿下冷静。”

    “是啊,臣刚刚也太过紧张了。”

    “有储君如此,实乃皇上之福,我宁国之福。”范太傅称赞。

    “嗯,太子不错。”景新帝笑容和煦的看着太子说道。

    太子道:“是父皇教导得好。”

    一场让人害怕的“危机”就在太子的三言两语中平静下来,至于刚刚吵得面红耳赤的两方人,全都没了声响。

    不过,虽然此时景新帝放心了些。但作为一名皇帝,他从来不会掉以轻心。因此,下了朝之后,他就让人把宁王给叫进宫里来了。

    如今在战事方面,景新帝更加相信宁王。

    自从两兄弟解开了心结,而且,景新帝身边没了康郡王这个时不时说宁王坏话的人,景新帝跟宁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睦了。

    当然了,太子也在身边。近年来,景新帝觉得自己处理事情越发的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发生了威武将军和康郡王的事情,景新帝对自己产生了一丝怀疑,也更加的器重太子了。

    宁王来到东暖阁之后,景新帝便把路城那边传来的急报以及朝堂上大家的争执说了一遍。

    宁王看完战报,朝着太子道:“太子越来越冷静了,像极了你父皇年轻的时候。”

    宁王从来没想过当皇上,也自觉没那个本事。虽然景新帝对他有着诸多的猜疑,但他也从未想过造反。一直以来,景新帝除了重文轻武这一点让宁王很不喜之外,别的事情还是服的。

    景新帝没想到宁王会讲出来这样的话,先是一怔,很快又恢复如常:“我倒是觉得太子不太像我,像他皇祖父。”

    宁王认真的看了太子一眼,道:“皇兄这么一说,还真像,长得像,性子也有些像。”

    “父皇和王叔谬赞了,儿臣不及皇祖父万一。”

    “太子谦虚了。”

    话了几句家常之后,景新帝便直接问了问宁王对此事的看法。

    “臣弟觉得太子说得极好,从站报上看,应是跟启隐没什么关系。”

    宁王一说,景新帝彻底放下心来。

    许是了解景新帝的想法,宁王接着道:“不过,皇兄,从朝堂上众人的反应您也应该能看出来了,大家对启隐并不信任。虽然签订了三年免战协议,但这三年之中,启隐会不会突然进攻,就不好说了。”

    景新帝眉头微蹙。宁王这话说得的确有理,不仅是众人,他也是这般认为的。仅仅是看到急报,便误以为是启隐卷土重来了,并未仔细看急报的内容。

    而仔细一想,他们之所以对启隐有这样的顾虑,也是有据可循。不管启隐是今年,还是明年打过来,似乎大家都不会太过奇怪。

    “王叔的看法是”

    “这件事情是要查清楚了。除此之外,要赶紧选定一名有经验的将领去驻守。同时,还要——”说到这里,宁王看了景新帝一眼。

    “加强兵力。”景新帝说道。

    这一年来,景新帝一直在调整之前的方针,重视武将,加强对兵部的投入,对兵力的投入。然而,效果并不太明显。他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皇兄英明。”宁王道,“要想一劳永逸,只有这一个办法。靠着绝对的实力来打败启隐,不能单靠运气。最好能把启隐打怕了,打得他们再也不敢骚扰咱们。”

    “好,此事朕会好好考虑。”景新帝道,“对了,你可有合适的将领推荐”

    宁王立马摇了摇头:“暂时并未想到合适的人选。”

    关于这个人选,即便是想到了,宁王也不会说出来。这是边疆的将领,干系重大。所以,宁王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也不打算插手这样敏感的事情。

    “嗯,若是想到了就跟朕说一声。”

    “好。”

    站在一旁的太子倒是有些若有所思。王叔心中没有合适的人选,他心中倒是有一个。只是,那人虽然在守城方面非常合适,但身份上有些不合适。

    毕竟是文国公最小的儿子,又是他的堂妹夫,而守城又太危险了。

    “太子,太子……”景新帝唤了几声。

    在景新帝唤第三声的时候,太子回过神来:“儿臣有罪,儿臣刚刚想人选想的入迷了,没有听到父皇叫儿臣。”

    “无碍。可想出来了”

    太子静默了一瞬,摇了摇头:“并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