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0章 煌煌临安

作品:《江南塞北

    古阳广场在月余前便已经由工部负责建造,从东边皇城门口的御道开始,一直到临近思北河几十里的距离,建起就一方方科举考试的台子。古阳广场北边也林林总总的竖了好些大鼓,木人,想必是给那些要参加武试的士子所准备。

    今日正是科举的第一天

    四月的天,初夏微凉,今日清晨竟然起了淡淡的白雾。好似给临安这个由千年江南烟雨所浸润出的女子披上就一层菱菱薄纱。

    晨曦初上,杨孟君手持酒壶,平静的望着窗外,一口一口的饮着。目光透过滚滚长江,掠过泱泱洛阳,直指千古临安。好似能在这薄雾之中看到曾经盛唐时的一切,想必长乐未央两宫的灯火还未熄灭,一点残香烛影,长安歌舞缥缈。

    就在此时,隔壁方瑶所在的屋子突然传出袅袅琴音,琳琳朗朗,引的新燕相围而啼。少年手指跟着琴音的节奏轻敲窗楹,浮光掠影,谁家少年郎

    杨孟君逍醉梦长安,方瑶抚琴叙韶华。

    一曲罢,方瑶推开房门而至,月白轻纱笼罩在女子玲珑浮屠般的妙体上,当得倾国倾城。

    杨孟君会心一笑,缓缓站起身子,一袭黑衣衬托的少年英姿挺拔,丝毫没有十五六岁的感觉。

    这套墨色长衫剪裁的极为考究,好似就是为杨孟君着身定制的一样,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衣名为“星寒”。因为这套长衫上绣就许多一种名为“星灵石”昂贵宝石。每一颗只有米粒大小,但细数的话林林总总竟然不下千颗。而这种宝石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蕴光”,所折射的光线不明不暗,看起来非常的协调。

    长衫如夜,星汉璀璨。说的就是这套“星寒”。

    杨孟君对着铜镜仔细的调整好细节,这套衣服自从方瑶拿回来以后就没有穿过,今日还是头一遭。

    和杨孟君相处久了,方瑶对少年这种神态气质也早已有了抵抗力。不像三人刚来临安时,杨孟君随便的穿一身月白长袍就被女子惊为天人。

    “好了没孟君”

    杨孟君眼眸一睁一合,目光深邃精芒内敛,“走吧。”

    杨孟君两人并没有骑乘白雪,一是因为如今少年的身体还未痊愈,其次便是今日的临安城人流量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顶峰,骑马也多有不便。

    杨孟君神态盎然,并没有让方瑶搀扶,拄着竹杖脚踏芒鞋,和女子并肩而行。

    星寒下摆极长,盖过就脚面,但并没有挨到地。因此杨孟君所穿的和一身锦衣华服极为不符的芒鞋并没有被别人所看到。对于杨孟君为什么要穿芒鞋,方瑶并不理解,杨孟君也没解释。

    今年的科举,允许平民百姓参观,但不能喧哗。因此,临安城今日主御道上可谓是水泄不通。

    虽然拥挤,但杨孟君两人淡然的走来,并没有人挡路,看到杨孟君果不其然的一身黑衣出行,手持竹杖,路人纷纷感叹,“果然不愧为杨玉郎啊,黑衣也风流,竹杖也典雅。”

    古阳广场外站满了一排铁甲森然的御林军,面无表情的看着外围百姓民众,众人丝毫不敢逾越。

    杨孟君到这里后,抬头望向跟当初截然不同的古阳广场,心里一叹,“果然啊,江南道之富饶甲天下不为虚传。这么大的工程,一两个月便建造完成,想必没有几十万两银子绝对办不到。”

    杨孟君收回目光,对着御林军道“我可否能进去一观”

    这名御林军甲士缓缓点了点头,并没有言语什么,依旧的面无表情。杨孟君轻笑一声,拉着方瑶手腕走了进去。

    见此情景,身后众人神色顿时一亮,“难不成杨公子也要参加科举”

    “看情况应该是了,而且这一片的考场是进士科的考场,杨公子从这里进去,想来应该是要考进士吧。”

    “凭杨公子所作的江山赋便能看出来,杨公子应该对明经一科才更加有把握才对。”

    “能写的一手好词赋有什么用能治国安邦,匡扶社稷,庙堂运筹帷幄才是正事。我看啊,杨公子本就是胸怀大志之人,考进士才是杨公子的首选。”

    “也对如今的世道,务实不务虚才是上上之选。”

    进了古阳广场后,周遭的环境顿时清净了不少,杨孟君缓缓出了口气,不顾场内参加科举的士子们的眼光,点着竹杖直奔观礼台而去。

    观礼台就在整个古阳广场中间的位置,占地面积也是极大。说台也是台,说口也是楼,这观礼台呈方形,四周不多不少正好有四栋阁楼,中间便是一方高约十丈的石台。台子上面最前方摆就一方金黄龙案,后面皆是檀木长桌,没意外的话就是李毅和众大臣的位置了。只不过目前台子上面并没有一个绯紫公卿,只有一群太监宫女静立其上。

    石台上虽然没人,可台下却是整个古阳广场最热闹的地方了。杨孟君放眼望去,洛清怡徐梓媛等人皆在楼下。

    杨孟君停下脚步,“瑶姐姐,我这姿态还行吧”

    方瑶明白少年的意思,朱唇轻启,“当然可以了,绝对不丢人。”

    少年淡然一笑,轻声道“好,那咱们过去。今日不管有什么,瑶姐姐你只管看着,别多说什么。”

    方瑶闻言瞪大了眼睛,神色诧异的看着平静如水的杨孟君,“孟君,你想做什么”

    “没啊,重要的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李毅想做什么。我不想看到我杨家用满门性命换来的大唐皇帝是个忘恩负义之辈。”

    杨孟君依旧神色平静,嗓音轻柔,这番话也只有他们两人听到。

    方瑶有些不明白的看着杨孟君,“弟弟,不管如何,我都陪你。”

    少年扬声一笑,“好,那咱们走着。”

    说罢,杨孟君拄着竹杖“哒哒哒”的率先而行。方瑶神情忧虑的看着杨孟君背影,有些看不懂这个相依为命的弟弟。

    女子轻叹一声,不由地想起那个远在边疆的汉子,“吴大哥,如果你也在临安该有多好啊。”

    此时的皇宫内,诺大一个宝和殿中,只有两人。高坐龙椅的李毅,和一个面容枯槁,神采却非常抖擞的老者。

    殿内除却这两人,连个太监都不曾存在,落针可闻。

    老者一手轻抚花白胡须,昏黄的老眼阵阵思量。

    李毅笑吟吟的看着老叟,静等眼前这个以“文”之名著称于世的江南道文坛领袖。

    “敢问陛下何意”

    李毅笑容不减,“郑公,这次不明白么朕以翰林院大学士,兼大唐上柱国这一名号换你满门性命而已,也换天下一个清明。朕也可以许诺,等你死后,朕会亲自给你定下谥号,最次也是文忠。”

    被称为“郑公”的江南道文坛领袖郑夫秀倒吸一口冷气,依旧沉默不语。

    见郑夫秀如此优柔寡断的神态,李毅心里暗暗升起一阵烦躁,慢条斯理道“江南道文风鼎盛冠绝天下,以名胜之地千灵山划分东西,这百年来一直有山东康郑,山西贞嵇之说。江南道两大理学世家,你郑家只是被誉为康,而嵇家却被称为贞。其中之意郑公你不会不明白吧这事你不同意也好,朕不会治你抗旨之罪,更不会事后给你郑家小鞋穿,就当朕没给你说过这事儿。但同样的条件,朕也会摆放在嵇家的桌面上,到时候嵇静行如何取舍,那就看他的了。”说罢,李毅轻轻靠在背后龙椅上,不再正襟危坐。

    郑夫秀内心如天人交战,皱眉想了很久,才口舌发苦道“陛下,待微臣百年之后,可否留下我郑家一些香火”

    微臣郑夫秀虽然文名满大唐,可并没有去仕,更不是李毅的官员。按照礼法,郑夫秀在天子面前当称“草民”。一生饱读圣贤书的郑夫秀如何不知礼法

    听闻此言,李毅哈哈一笑,“当然不过这还需要爱卿你自己运作。瞒天过海,暗度陈仓,隐姓埋名什么的,都由你自己来办。朕,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郑夫秀心里叹息一声,颤巍巍的走到中间,拍了拍袍子后缓缓跪地叩首,“微臣参加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毅快步下阶,亲切的扶起郑夫秀,“朕今日得郑老夫子,如大旱逢甘霖啊。”

    李毅这副神情要多真挚有多真挚,丝毫不显尴尬。

    郑夫秀依旧躬着身子,任由李家天子扶起自己,涕零道“陛下如此厚恩,老臣虽肝脑涂地无以为报啊。”

    李毅神色欣慰,“爱卿,今日正值科举开考,可愿虽朕一同前往古阳广场,观我大唐学子千年以来最风发之茂”

    “愿同陛下前往。”

    李毅朗声一笑,拉着郑夫秀的老手缓缓步出大殿。

    郑夫秀活了六十多年,从来不觉得江南道的阳光如今日这般刺眼,宝和殿外序列分明的站着两排官员,郑夫秀定眼看去,左手边的是以洛林为首的文臣,右手边相比于左边就惨淡了许多,只有寥寥十数人,为首的是御林军兼禁军统领张定远。

    李毅送开拉着郑夫秀的手,轻轻的道了声“去吧”。郑夫秀虽未着官袍,但还是颤巍巍的走到了王鹤身后站定,位置还在从一品尚书省郎中梁轩之前。

    见郑老夫子如此站位,余下文武皆面面相觑不知其然。

    待郑夫秀站好,李毅双手负后,朗声道“郑夫秀老夫子,德才兼备,其学识堪为一国栋梁之才。朕今日封郑老夫子为翰林院大学士,上柱国。”

    洛林闻言后轻晃了下脑袋,率先跪地,“陛下圣明”

    见洛大人都跪地了,其余臣子,不管是那一派的,皆跪地。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