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一十二章

作品:《升官发财在宋朝

    饶是寇准久经风浪, 也被陆辞这通厚颜无耻的瞎掰给震得无言以对,半晌才啼笑皆非道“摅羽这番说辞, 李元昊怕是不敢苟同吧”

    陆辞微微一笑“那可由不得他了。”

    “总而言之,曹将军同吐蕃赞普联手的这一仗, 打得既漂亮, 又痛快,立功甚伟。”寇准美滋滋道“若不出别的岔子,李元昊这混账玩意儿经此一遭,总该知道天高地厚,怕是难翻起什么风浪了。”

    陆辞摇了摇头, 并不似寇准般乐观“那可未必。”

    李元昊才多大岁数

    只要给他喘息功夫,卷土重来未可知。

    陆辞忽想起什么,不由道“若李元昊送来降表, 还得靠相公看好,稳住朝堂, 莫让官家听信一些别有用心的谗言,太早应了才是。”

    寇准微愣“这是何故”

    陆辞无奈道“相公莫要装傻了,难道你也忘了,党项人不仅厚颜无耻, 且狡诈反复,他们的老祖宗, 不正是靠假降起得家么”

    深谙大国傲慢心理的李继迁,便是诈降的一把好手只要能夺得胜利或旁的好处,继承了他血脉的李元昊, 肯定不介意舍弃一点脸皮。

    别说李元昊初次投降时是真是假,哪怕是真的,也绝不能叫他轻易如意了。

    要是让还在观望中的大小部族知晓,在李元昊那般目中无人的狂妄挑衅,刀兵相向后,只要简简单单一封投降书,便能换来宽容和无数岁贡,那不得有样学样,给大宋子民带来无穷后患

    即便是再大度的君子,对于挨了别人当头痛击后才不得不收敛爪牙、假装温顺的豺狼虎豹,也没有即刻原谅,大方地继续以血肉供养的道理。

    寇准愤愤地啐了一口,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你放心罢。”

    有寇爆竹这一句准话,陆辞不说放下十成心,也已安定了八成。

    寇准毕竟有要紧公务在身,不过是因在路上凑巧遇着陆辞,才心血来潮地将人硬捉上来。

    争分夺秒地说了通朝中之事,眨眼便到了宫门之前,他不得不急匆匆地将人丢下,自个儿进宫去了。

    得亏他还算厚道,不忘让府上车夫将陆辞送回家中,不然由此徒步出去,可是一段颇长的路。

    独自坐在返家的车中,陆辞很快陷入了沉思。

    若西北战况真如寇准所说的那般,大伤元气的李元昊,接下来要么会被逼得破釜沉舟地一战,要么则会似其祖父李继迁那般,就此隐忍蛰伏下来。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李元昊想休战,旁人可不见得乐意。

    按宋廷自太宗北伐失利后、便以防守为主的做派,会朝着李元昊落井下石之人,倒真不见得会是大宋这头。

    但不论是被李元昊打着趁虚而入的险恶心思、派兵大肆入侵的吐蕃赞普唃厮啰,还是赔了公主又损财的契丹国主耶律隆绪,就不见得会善罢甘休了。

    不论如何,西北防线之外的局势都会迎来多则十数年,少则五六年的安定期。

    对原本就自认对行兵打仗一窍不通,连该路的总统领的职事,也全是被小皇帝的热心给坑了进去的陆辞而言,继续留在秦州,确实供他发挥的作用不大。

    在朝廷短时间内无意主动出兵的情况下,那些必当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的备战工事,自得先行搁置,转而发展民生去了。

    非是陆辞怯战,而是他跟曹玮早已达成共识,这会儿已然错过了出战的最好时机宋军兵数虽众,然精兵强将匮乏,又因以步兵为主,一旦离开建筑的掩护,直面对上精于骑射的西夏骑兵,并不占有任何优势;且西夏割据于险恶山川,辖地广袤却以沙土为主,要追击至其都城,路途长达数百里,极易中途遭骑兵伏击,并不宜深入敌后进行大举进攻。

    倒不如通过限制对西夏的供给和贸易,再修筑边城堡寨,积极训练兵马的方式,以逸待劳。等拖上个几年功夫,不是李元昊要面对落井下石的诸方势力焦头烂额、容大宋分一杯羹,便是穷兵黩武下自行退散了。

    要想讲和,也得是在西夏兵的斗志彻底消散的节骨眼上讲,方可占据主动权,而不是任由西夏狮子开大口。

    理智地说,他留在汴京,确实比留在山高皇帝远的秦州能发挥作用。

    哪怕撇开这些不说,单是按文官三年磨勘迁转的条例,他哪怕寻些借口,也无法再这么赖下去了。

    陆辞嘴角微抽。

    待当初让被赶鸭子上阵、接走他手里活的那几位友人知道,自己这竟是一去不返的话,怕是要当场炸锅吧。

    除开这点,如今最大的麻烦还是

    他头疼地揉了揉眉心,罕有地感到几分束手无策。

    愁人。

    自己才刚跟小男友心意相通,就得在这通讯和交通皆都不便的时候,进行远距离恋爱了

    “阿嚏”

    受到陆辞惦记的滕宗谅,正巧鼻子一痒,打了个大大的喷嚏。

    坐在他正对面的朱说头也不抬地关心了句“天气转凉,滕兄务必当心,莫要着了风寒。”

    “唉,还是朱弟关心我。”滕宗谅感动地假意抹泪,顺嘴抱怨道“不似将这堆活计净推我身上的小饕餮,去京中逍遥快活那么些久,没良心得连封信都未回。”

    “滕兄此言差矣。”朱弟不赞同地蹙了蹙眉,直接反驳道“陆兄身负皇命而去,既要主持制科,定经锁院,连家人都见不得,又如何寄得书信呢”

    滕宗谅无力地耷拉下脑袋。

    还真是叫方才那喷嚏冲昏头了,竟忘了朱弟是彻头彻尾的摅羽拥趸,怎么能当着朱弟的面说那狐狸的坏话

    “是我失言了。”面对朱弟一本正经的反问,滕宗谅果断认怂,转移话题道“眼看着西夏那头一时半会的是打不起来了,朱弟也要趁着年末休沐,还乡一趟,好认祖归宗”

    这话一出,朱说果然沉默了。

    在一番神情凝重的考虑后,在滕宗谅下意识感到紧张的注视下,朱说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轻轻地嗯了一声。

    一直以来,他除回归旧姓,认回血亲外,就不曾有过贪图资产之意。

    况且以他如今所立之业,也不会再招致一些有所图谋的误会了。

    之所以拖延这么久,既是因手头事多而繁忙,难以脱开身;也是因陆兄被急诏回了京城,令他难以开口,好请这位影响他颇为深远的兄长陪自己走上这么一趟。

    罢了。

    朱说难掩遗憾地想,世上无完事陆兄事忙,请不来他,便自己去罢。

    他有所不知的是,滕宗谅在听了他的回答后,并未细猜他心里那点隐秘的小心思,就大笔一书,在给陆辞寄去的谴责催归信里顺便提了一嘴。

    而在收到滕宗谅那堆锲而不舍的催归信前,在京中暂无职事、称得上赋闲家中的陆辞,就已被数位台官联手,气势汹汹地参了好几本上去。

    他们参陆辞的由头十分明确,瞧着也很是正当身为阁试主考官的陆辞,与夺得阁试魁首的狄青虽非手足、却亲似手足。既双方关系如此密切,狄青当初就该避嫌不试,或是由陆辞推去职事。然其非但下了场,还好巧不巧地夺了第一,怕是脱不了徇私的嫌疑,如此一来,岂不是对其他赴考士子极其不公

    原本笑眯眯的官家一读这折子,脸色瞬间就沉下来了。

    他拧着眉,勉强将这通篇都在胡说八道的折子看完,忍着怒气放到一边,再接着往下翻。

    结果连着好几封,都是台官对小夫子的激烈攻诘。

    非但没让他转移开注意力,反倒是让心火越烧越旺了。

    不过,考虑到这到底是台官的职责所在,其又享有风闻弹劾的特权,哪怕是身为官家的赵祯,也不好枉顾先帝时立下的规矩,对他们进行叱骂。

    便强行压下怒火,等到散朝后,就将阁试时的所有考试官,那几名台官,以及首辅李迪唤来,要严肃地做出仲裁。

    待人到齐后,赵祯谁也不看,只将那几封折子传下,让所有人翻阅一通,才不喜不怒道“对这几封奏疏所言,尔等可有要辩解的”

    陆辞对避嫌这点上要遭诟病,自是早已有所准备,被问及时也不慌不忙。

    倒是好久没遭到这种面对面的弹劾了,竟是感到怀念居多。

    只是还不等他开口,另外几位与他针锋相对多时的考试官,就率先炸了脾气,涨红了脸冲台官们发难了“简直是无稽之谈”

    若他们只是抨击陆辞在御殿留宿,多少有影响官家评定过阁名录之嫌的话,他们不说积极附和,也绝对不可能帮着陆辞辩护。

    偏偏这几个不长眼的台官,并无处得知那点只被韩绛目击、并无真凭实据,也未来得及传出去的内幕,倒是自作聪明地把重点放在对陆辞透题的猜疑上了。

    这还得了

    他们心知肚明的是,且不提封弥和誊录之事,也不提在批阅试卷方面、他们同陆辞截然相反的主和立场,只说这题目由谁所定的话,那可都是他们商榷好了,一句句敲定选好,最后才送去陆辞处简单走个过场的

    要说他们一群人都受了陆辞的指使,对试题动手脚的话,岂不是对他们官格的严重羞辱,彻底质疑

    看眼前迅速吵成一片,两边人唇枪舌剑,面红耳赤的情景,陆辞简直感觉微妙到了极点。

    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又决定自己的存在很是多余,决定还是继续保持安静了。

    还真别说,平日总被这些好说道的人寻衅时心烦,但一旦阴错阳差地站在他们要奋力维护的立场上时,欣赏着他们奋勇作战的英姿,就会变得尤其舒心。,,大家记得收藏网址或牢记网址,网址  ,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请加qq群647377658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