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豪强皆贼也一

作品:《汉末第一兵法家

    李孟羲说兵压县衙,逼迫县丞就范。

    固然,刘备所担忧的谋逆之名,在李孟羲开导之下,刘备明白谋逆之名,实则不必担忧。

    如今,涿州局势,也诚如李孟羲所言,上上策便为征豪强之粮,行招抚之策。

    不如此,发兵征剿,拖延时日,百姓遭灾。

    若粮不出于豪强之中,而反落于百姓头上,则黄巾未灭,百姓又反,实为危局。

    征豪强之粮,刘备倒不然豪强树大根深,怕被群起而攻之,刘备只是觉得,纵豪强有粮,也不该去强抢,行匪盗之事。

    至于李孟羲所说,兵压县衙,刘备更是不敢下决断。

    刘备所不能理解之事,一为,刘备受限于时代,看不到百姓与豪强天然之对立,若救百姓,必与豪强为敌。

    而不能两不得罪者。

    其二,刘备不能知封建时代,豪强实则为世世代代剥削百姓之大贼,故,刘备对强征豪强之粮之事,有道德上的压力。

    其三,刘备不敢兵压县衙,则是其胆薄,不敢反抗官府所代表的权威,不敢有半点反心。

    要是,刘备真的铁了心反他娘的,事情倒是好办了。

    与扶起一个枯朽的封建王朝的难度相比,反而造反简单的多了。

    至于造反成算几何,若问李孟羲,李孟羲则呵呵回应。

    土地革命都有一成胜算,又何论造反

    刘备不能下定决心,他迟疑良久,叹息,“羲儿,征豪强大族之粮,却为粮全之策。

    只是,他人有粮,我等强取,与賊匪何异

    此背义之举,不能为。”

    李孟羲闻言,也颇感头痛,一时沉默。

    该如何说服刘备,不担任何道德压力去抢大户去呢。

    李孟羲皱

    眉思索,一时无言。

    好算李孟羲脑袋灵活,片刻后,他已有计较。

    目视刘备,李孟羲目光沉静,“玄德公说,豪强大族之粮,我等强取,与匪寇无异。

    那我若说,豪强大族,本就无与匪寇无异呢”

    李孟羲面带从容笑意,缓缓说到。

    “哼你说,豪强如何就是匪寇,如何是匪寇”

    刘备尚未答话,一旁张飞不满了,厉声问到。

    李孟羲诧异之余,立刻反应过来了,张飞这厮,也是豪强。

    骂豪强,就等于骂他张翼德。

    李孟羲怕触怒张飞吗,并不。

    李孟羲嘴角一撇,暗笑。

    不理会吹胡子瞪眼的张飞,李孟羲朝刘备拱手一礼,而后问到,“敢问玄德公,弱趁人之危,强取豪夺,是否为贼”

    刘备不知李孟羲是何意,沉思须臾,回到,“趁人之危,强取豪夺,自然是贼。”

    “关将军以为,此是否为贼”

    李孟羲复问关羽。

    关羽为人正派,毫不迟疑,点头道,“君子不乘人之危,此为贼也”

    “三将军又如何”李孟羲笑问张飞。

    “此是贼也”张飞哼了一声,此时张飞,依然不悦之中。

    “那好”李孟羲一拍桌子,“若一人,家中有美玉一双,突逢家人重病,于卖得钱财为家人治病。

    值此如水火之急之时,奸商知你急迫,知你无论如何,必要卖玉,于是,货值百贯之玉,奸商压为一贯。

    试想,此人除舍玉救人以外,又能如何

    此奸商,是否为贼”

    李孟羲问刘关张三人。

    “可恶之极”刘备道。

    “恶贼也”关羽道。

    “当杀”张飞道。

    李孟羲又问关羽,“将军有宝刀青龙偃月,作价几何”

    “非千贯不能取”关羽摆手说到。

    “那好,就作价千贯”李孟羲点头,“若将军临阵,有人拿千贯钱财来买将军之刀,那此时,青龙偃月值千贯,有人千贯来买,将军以为,此买卖,是否公道”

    关羽摇头,“如何公道有刀在手,某可杀敌斩将,无刀,某如何陷阵

    青龙偃月虽值千贯,然,纵嫖贯之财,休夺我刀”

    闻言,李孟羲拂掌大赞,“正是如此。”

    而后,李孟羲目视刘备,“方才某言,豪强之所以为贼者,便如此理。豪强何以为豪强,土地多也。”

    “豪强之地,皆夺之百姓,百姓之地日少,豪强之地日少,故,豪强为贼”

    说罢,李孟羲目光微妙的看了张飞一眼。

    那目光简直就是无言的在说,你张翼德,即是豪强,那便也是贼。

    张飞一拍桌子,怒视李孟羲,“俺就是豪强,俺家地多,莫不是数代积累,一亩一亩买来的”

    张飞气恼。

    “奥,买的怕不尽然。”

    李孟羲摇头。

    “此节,便为豪强兼并土地症结,容某细细说来。”

    “豪强地多,百姓地少。

    豪族百人,有田万亩,丰年万亩产粮。

    百姓地少,一家十人,只十亩田,丰年十亩产粮,勉强够活。

    丰年自然无忧。

    然,若遇灾年,或洪或旱,收成锐减。

    十亩之田,不能收二亩之粮。

    豪族百人,有田万亩,灾年万亩产粮两千亩,依然无忧,且余粮多矣。

    百姓地少,一家十人,只十亩田,灾年十亩产粮,只得二亩,此时如何能活”

    “百姓灾年无粮度日,而豪强有粮,百姓为求活路,不得不卖田换粮,保一家老小不至饿毙。”

    “正如,先前所言。

    持美玉者,家逢急事,奸商知你急迫,不卖也得卖。

    百姓灾年卖田,也正是如此。

    豪强岂是良善之辈,百姓急而卖田,豪强知其不卖田,绝无活路,田不得不卖。

    故,每至灾年,豪强必狠压田价。

    丰年百贯之田,逢灾年,只值十贯。百姓无有他选,含泪卖田。”

    “故,每遇灾年,必是土地兼并剧烈之时。

    于百姓,灾年难度。

    于豪强,逾是灾年,其田亩家财逾倍增”

    “百姓之田,于是逾卖逾少,直至无田。无田者,再遇灾年,已无换粮之地。

    无地者欠粮者,豪强扒人房屋,牵人牲口,抢人妻女,可曾少见”

    “敢问玄德公,关将军,这等豪强之辈,趁灾年,劣买民田,是否是为强取豪夺,是否是为贼寇行径”

    “是否,是贼寇行径”李孟羲沉声喝问。

    此问,震耳发聩。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