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9章始知阵法根本

作品:《汉末第一兵法家

    “对了,羲儿。”关羽突然问,“这地堂刀法”

    关羽带着询问的眼神问到。

    李孟羲愣了下,“奥”他恍然的点了点头,然后笑了,“是猴儿说的吧”

    李孟羲脑海中此时浮现了一个长的稀奇古怪的小兵。

    猴儿应该说的是那个身高不及五尺的小卒吧。关羽想着。

    关羽要管的人多了,记得伍长们就好了,不可能所有人都记住的。

    关羽问起地躺刀了,李孟羲倒是好奇的问,“关将军,那个乡勇瘦瘦小小,为何,我军招他入伍

    怕是,我看他谁也打不过吧。”

    李孟羲疑惑的问到。

    不管任谁看,那个猴儿,瘦瘦小小的,一阵风都能吹到,加之人又一副畏畏缩缩的胆小模样,这样一个士兵招到军中,在以肉搏为主的战场上,怕是,性价比很低的士兵吧。

    关羽闻言,抬头思索了一下,像是想起来了。

    “当时,大哥见此人衣衫褴褛,面目青灰,行将饿死模样。若不招他,他不就死了故,大哥招其为军。”关羽答到。

    原来,竟然是这样,李孟羲瞪大眼睛,有些惊讶。

    难怪,军中有这么一个战力低下的小兵,人个都欺负他。

    想到,猴儿被人家欺负,因为有些交情,李孟羲觉得,顺势,帮他一把吧。

    “来,关将军,某来与你说说,何为地躺刀术。”

    李孟羲相邀。

    关羽起身跟来。

    来到,阵列前。

    李孟羲探头垫脚张望,愣是看不到,猴儿在哪。

    “猴儿,出列”

    李孟羲索性直接

    喊了。

    猴没应声。

    然后,李孟羲就听到了阵列后方的骚动,猴儿一个咧斜,撞了出来。

    看样子,是谁把他推出来了。

    这家伙被人欺负是常态了。

    李孟羲朝猴儿招手,猴儿低着头,慢腾腾的过来了。

    有心要让猴儿在关羽面前露露脸,李孟羲看了看列队齐整的乡勇,沉声说到,“众位,帮摆枪阵”

    乡勇们第一时间未动。

    李孟羲身后,关羽把手一摆,乡勇们这才散开。

    然后,拿兵器的拿兵器,排位置的排位置的。

    不一会儿,一个密集枪阵就摆了出来。

    让猴儿自己去找了个盾,然后,往后退了一段距离。

    李孟羲跟猴交代,让他用地躺刀冲阵。

    猴儿这会却怂了,畏畏缩缩的,“俺俺不敢。”猴儿害怕极了。

    李孟羲恨铁不成钢的,他咬牙切齿,“不冲也得冲”李孟羲狠狠的说到。

    随后,关羽旁观,冲阵开始。

    离十来步距离,猴儿抱着盾,吼叫一声,像是跟自己打气,然后咬牙嗷的一声撒腿朝枪阵跑去。

    临阵的刹那,猴机灵的突然身体一低,往地上一滚,盾朝头上一顶,就要滚过枪阵。

    然后,没有意外。

    枪阵那边的乡勇,拿枪杆把猴儿轻而易举的按死在地上。

    乡勇们看着地上王八一样动弹不得的猴儿,爆发出一阵哄笑。

    何止是乡勇们,严肃如关羽,也忍不住笑了。

    关羽摇了摇头,这也未能破阵啊。关羽看向李孟羲。

    像是看出了关羽的疑惑,李孟羲解释到,“将

    军可能不知。将军未来时,此人就地一滚,措不及防下,滚过了枪阵,冲到了阵中。

    单以地趟刀法想破阵的确艰难,此地堂刀法,无论如何,让我军多了破阵手段。

    猴儿此举破阵不利,是因乡勇已熟悉此法,已有所防备。若他日临阵,敌军若无防备,出其不意,当能有奇效。”

    李孟羲的解释。

    关羽闻言沉思了下,觉得李孟羲说的,有几分道理。

    看着猴儿狼狈不堪的从枪林下爬了出来,关羽若有所思。

    这个小卒能得李孟羲认可,说明,有点可取之处。

    别的不说,这小卒又瘦又小,虽力不如人,但灵活无比。

    身小也有优势的,看他抱着个盾,盾把他身体一半都遮住了。

    还因为个子小,别人就不易戳的住他。

    关羽于是,顺势升任猴儿为伍长。

    虽说,小小一个官,但也是官了。

    有此军职,猴儿也能少被欺负一些。

    挺好。

    时候不早了,太阳已高高的了。

    这场临时起意的操练,画上了句号。

    乡勇们四散去收拾东西,将要拔营。

    李孟羲和关羽站在一起,看着营中忙碌,李孟羲皱眉回顾了一遍,把最后一个百思不解的问题,向关羽问了出来。

    “关将军。”

    “嗯”关羽转头,朝下看,“何时”

    “将军于我说,锥阵为破阵首选。

    可我于校场所见,方阵与长蛇阵,似也能破阵。

    可为何,方阵与长蛇阵,不是破阵首选”

    李孟羲把压在心里的问题,问了出来。

    这一问,把关羽问住了。

    “这个”关羽眉头皱起,捻着胡须,迟疑。

    为何锥阵是破阵首选,先贤兵书就是这么写的。

    至于为什么,某不知道啊。关羽想着。

    于是,关羽正色说到,“为何用锥阵,不用方阵、长蛇,羲儿不妨自思量。”

    关羽是被问的答不上来了。

    李孟羲以为,关羽是要鼓励自己独立思考呢,他明白了,这就回去,好好琢磨琢磨,锥阵在破阵这方面,和长蛇阵与方阵有何不同,有何优异处。

    有乡勇给关羽牵来了马,李孟羲也回到车驾,行军走了。

    车上,有笔有墨有纸。

    在颠簸的车厢中,李孟羲拿纸,画了简单的一些“涂鸦”。

    大的长方形,是方阵,小的三角形,是锥阵。

    细长的,尺子一样的阵型,是长蛇纵阵。

    那么,这三个阵型,到底,差别在哪

    李孟羲盘腿,手臂支在膝盖上,手拖着下巴,冥思苦想。

    最明显的区别,是形状来的。这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但,形状的区别,在破阵时,又有什么差异呢。

    阵法相接之时,和破阵之时,李孟羲分辨不出锥阵和蛇形阵有何高下之分。

    那破阵之后呢李孟羲突然想到。

    锥阵是破阵用的吧,可破阵之后呢

    难道站着不动吗

    当然不是。

    破阵之后,等敌军溃败,自然是要追杀敌军的。

    “敌军溃败的话”李孟羲眉头几乎皱在了一起,他低着头,用笔在纸上画着。

    溃败

    时,若是交战的人数够多,多到单个人数可以忽略不计,在此情况下,溃败自然是从双方士兵接触的地方开始溃败。

    冷兵器时代,受制于武器长度,双方作战的士兵只有最前方的两三排人。

    假设,一个极限大的锥形阵,击溃了一个极限大的方阵,那么,方阵溃败,溃兵溃散的方向,应是从锥形阵的边缘,会像水一样向反方向溃散。

    于锥形阵,溃兵中心是一个大的不停膨胀且远离的巨型三角形,三角越膨胀便离锥阵越远。

    于长蛇阵,方阵的溃兵组成一个大的不停的膨胀且远离的长形,越膨胀离蛇形阵越远。

    而破阵一方若是追击,处于阵中的部分,自然能紧贴着敌军追上去。

    而还在阵外的部分,若要追击溃兵

    李孟羲手指来回沿着地上两个简易几何图形的边缘摸索着,在一旁的乡勇们看来,李孟羲像是魔怔了。看着看着,李孟羲突然瞪大了眼睛。

    他突然明白了差距在哪了

    或许锥阵和长蛇阵破阵能力相仿佛,可在溃阵能力,也就是击破敌阵后追杀敌军,把战果扩大的方面,长蛇阵远不如锥阵。

    我军从中间切阵而入,敌军成左右两个方向溃逃,那么我军未接敌的第一列,需要立刻分兵左右去追敌军。

    第二列一样。

    第三列一样如此。

    锥阵越往后,横列越长,追击溃兵时。

    这就相当于拿着一个三角尺横着往缓缓开启的电梯里走。

    电梯在缓缓开启,三角尺往电梯间里平移。

    尽管电梯门在开启,空间越来越大,然而随着三角尺不停电梯里平移,三角尺的两个边之间的也

    在不停的增大,因此三角尺也会不停的撞上电梯门。

    这置换在战场之上,缓缓向两侧开启的电梯门,等于向外溃散的溃兵。

    而三角尺,等于不停前突的锥形阵。

    锥形阵哪怕只往里一个劲突,列长逐步递增的后列也能不停的追上溃兵,而根本,不用让锥阵掉头去追。

    锥阵只要狠命前突,长长的越来越长的后排,就等于是在追击左右溃散的敌军了。

    敌军向左右溃一步,锥形阵后列向前也进了一步,后列比前列多了一些人,多出的阵列长度,刚好让横列水平线上最外围的两个人,刚好又追上敌军。

    敌军再溃一步,锥阵继续前突一步。更长的后列又向前一步,后列又长一截,又刚好追上溃兵

    用简单的电梯门来模拟,那就是三角尺往电梯门里平推,两个边会不停的撞到电梯门,等于每新加入的一列锥形阵的横列,都能追上敌人。

    纵然无法追上,也因为锥阵后列左右有跨度,相当于其实已经有了向左右追的提前量,更容易追上溃兵。

    人力充裕的情况下,比较变态的锥形阵,最后一列横列的长度,甚至要比敌方方阵还要长了,巨大的提前量下,若是横列包抄,甚至能直接迎头拦住溃兵。

    而长蛇阵,一点向左右追击的提前量都没有,一点都没有

    突然想明白了一切,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李孟羲站了起来,长舒了一口气。

    我宣布,锥阵为破阵第一强阵李孟羲在心里宣布到。

    锥阵破阵能力第一,溃阵能力也是最强。

    想明白了其中原理之后,李孟羲在心里把锥形阵列为最犀利的破阵阵型。

    哪里又用的着他宣布了,历代兵法家早已从理论和实践上弄明白了锥阵的作用,不然传世兵法中又怎么会把锥阵设为基础阵之一

    虽然,李孟羲好像做了无用功。

    他耗费无数脑细胞,拽掉了数根头发,才想清楚历代兵法家所划定的破阵和攻击用的锥形阵,有很强的破阵和攻击能力。

    有套娃之嫌。

    李孟羲似乎不知不觉间,走上了和有史以来震古烁今的兵法家一样的路。

    纵然很多人都读兵法,都知道锥阵长于破阵。

    可大多数人只知道锥阵长于破阵,却不清楚锥阵为何长于破阵的原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李孟羲,无意间,竟然把阵法重新推导了一遍。

    这等同于创造。

    虽然他创造的是早已存在的阵法。

    李孟羲的思维高度,在有那么一刹那之间,几乎和当年最早创立诸般军阵的兵家先贤一样高了。

    李孟羲不知不觉间这么做没有任何目的,只是来自于他迫不及待的想努力学会带兵打仗的极度热枕和投入带来的意外收获罢了。

    虽说不懂兵机,不懂厮杀,不懂行军,不懂管理粮草,不懂安营扎寨,连阵法也不太懂。但是李孟羲现在进步了一点点,他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弄明白了,锥阵是最厉害的正面破阵阵法。

    彻彻底底弄明白了一个问题,李孟羲整个人都感觉轻了数倍,身心皆适。

    这随后半天,漫长无聊的行军。

    李孟羲撕了小纸团当做兵族,一个纸团,代表十人。

    然后,以纸为战场,以纸团为兵马,来回推演一遍又一遍。

    锥阵更核心的一个比长蛇阵破阵更有优势

    的点,被李孟羲顿悟到了。

    那就是在人力投放效率上。

    就按士兵奔袭速度一样来算,锥形阵按三,四,五,六依次递加来排阵,而同样人数的长蛇阵以三,三,三,三的人数排阵。

    那么同样时间,两阵冲至敌军阵前的横列数相等。

    假设都有五列士兵投入到前列作战,那么五列横阵,锥形阵投入的人数就是,3456725人。

    而长蛇阵,3x515。

    只短短五列,投放人数已经差了三分之二。

    而且随着战斗时间越来越长,锥阵平均时间能投入战力也会越来越多,敌军会顿生人越打越多的错觉;而长蛇阵,平均时间能投入的人力是不变的。

    如此以来,和锥形阵人越打越多的人力投放方式相比,长蛇阵显得如龟速。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前边打开的缺口过大,后边跟上的人太少,不够填上缺口的情况。

    而锥形阵,不存在人不够无法巩固战果的情况,而只会面临打开的缺口不够大,人堵着冲不进去的情况。

    如果正面破阵的关键是在某一点以最短的时间,投入最多能接敌的人。

    那无疑,锥形阵是把攻击力量集中的同时,又有很强的人力投放效率,堪称最优的阵法。

    李孟羲经验还是不足,只今天才亲眼看过一次锥阵和方阵的对抗,李孟羲对锥阵和方阵交换比的评估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李孟羲认为锥形阵破阵会伤亡很高,但他是在攻守双方甲胄一样,士兵防具防御力一样,并且士兵训练程度精锐程度也一样的情况下来计算的。

    而实际情况,若是问关羽,关羽会告诉李孟羲,锥阵破阵时我军和敌军的交换比大概会在

    二比一左右,我军伤亡甚至会比这更低,根本不会像李孟羲猜测四比一甚至十比一那么惨烈。

    其根本在于,锥阵破阵时,攻防双方士兵的战力往往不可能一样,而是拉开着较大差距的。

    我军若破阵,必集结身披重甲,拿最好的兵器,最孔武有力,战技最娴熟的士兵,去攻击敌人力量最薄弱,阵型最散乱,士兵甲胄最寒酸的那一个点。

    甚至锥阵的攻击点往往都特意挑的是敌军阵线就要崩溃的薄弱处。

    以我军最强的重甲精兵,去打敌军最薄弱的之处,零伤亡也不是不可能。

    除了被逼急了,不得不硬着头皮往敌人精锐上去冲,傻子才去放着薄弱点不打,故意往敌军坚固的阵线上撞个头破血流。

    破阵要义,有二,一是,人力集中冲击一点,二是,人力投放效率。

    若论人力集中,自然,人力最集中的是一字长蛇阵。

    一字长蛇阵可确保,每一个兵力,都准确的冲击到敌阵一点之上。

    但,一字长蛇阵,人力投放速度太慢,一个个上,等于送人头。

    而若论,人力投放速度。

    无疑,方阵人力投放速度,是最快的。

    方阵一排长长的好多人,能同时和敌人接战,其投放人力投放效率,无数倍于一字长蛇阵。

    但,和一字长蛇阵相反,方阵人力投放效率是高了,人力却不集中了。

    一般若破阵,都是选敌阵薄弱的某一点。

    而敌阵薄弱的某一点,显然,兵力不足以大规模展开。

    方阵拉了老长一排,兵力不能有效集中攻击一点。

    故,锥阵之于方阵和长蛇阵,锥阵人力比方阵集中,人力投放效率远

    高于长蛇阵,等于是结合两个阵型的优点

    “一为人力集中,二为人力投放效率,两者兼顾,如此,锥阵胜于长蛇纵阵者,胜于方阵者。原来如此。”

    车厢中,李孟羲长舒了一口气。

    抬起了头,猛然发觉,四周竟一片漆黑。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