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4章练兵之难难在后勤

作品:《汉末第一兵法家

    军队架构之建设,拉起编制,划分番号,只是一部分,是编制部分,另一部分,是后勤。

    后勤指如何将已划分好的编制长久维持下来, 此中涉及到,扎营安排,行军安排,休息,每餐口粮的分配,等等。

    为此,在天黑之前,李孟羲和刘备关羽等人,把军中人力, 彻底给重新安排了一通。

    以十二生肖的顺序,由鼠旗开始,鼠旗在前,虎旗随后,一直排到最后的一个。

    所有新兵队沿着大道,一熘排开。

    为省事,也为方便管理,行军队列怎么排,扎营也就怎么沿路排开。

    这就造成了,沿着大道扎营,扎营不再紧凑,营地绵延二三里长。

    这难免会让队伍变得脆弱和容易被偷袭。

    然,若想提高队伍的秩序,以最大程度维护住编制,和保证纪律,一字长蛇般的扎营是最好选择。

    每一个新兵队, 在行军队列中是排第几个,练兵队列拉开训练,依然是处于队伍中第几个,扎营时依然是同样的位置。一切按部就班的来,就极少混乱。

    综合扎营的防御能力,行军能力,还有秩序等各方面的考虑,舍弃了扎营防御能力,舍弃了部分行军能力,选择了最有序的一字长蛇行军方式。

    把几万之众的新兵给排好,天黑了。

    李孟羲两天没睡觉了,昨夜是俘虏暴动,一夜未睡,今天白天忙了一天,依然不能得空休息。

    到晚上,又有麻烦接踵而至。

    晚上有大量空闲时间,以往都是趁夜里,练一个多时辰的兵。

    但以前练兵,第一批四十, 第二批一千多,以义军的后勤能力, 布置一个练兵场, 和布置四十个练兵场,都应付的来。

    现在,突然是三万九千多新兵,要想夜里练兵,就得有光亮,得瞅的见,就得足够的火把,得布置一千

    多个练兵场。

    这一下,让后勤变得捉襟见肘起来。

    一千个练兵场,最少得准备一千个长八步,宽四步的小方块场地,按两步一个火把柱子,一块训练场地,得十二根火把。

    一千场地,就得一万两千火把,而且,火把燃烧的还很快,训练一个多时辰,火把得换四五次,一夜,就得消耗木头五六万根,供不起,根本就供不起。

    迫于无奈,只能无比寒酸的,一个练兵队,就给两根火把,左一根,右一根。

    也不要练兵场了,就站队列,站军姿得了,三十人站三排,左一根火把,右一根火把。站队列不动,不需要走,场地要求很小,对光源需求也小了。

    反正是刚开始训练,也远用不着队列走动转向什么,暂时只用训练静止的队列动作。

    是夜,义军的扎营地,蜿蜒如长龙,从视线可及之处,到视线不可及之处,星星点点的些微火光,如同萤火虫点缀于夜色。

    李孟羲跟刘备去巡营,巡视第三批三万九千多人第一夜练兵的情况。

    某一处新兵队,除新兵教官手里手里拿着一支火把以外,别处再没火把了。

    新兵教官在拉人。

    按个子高低把人从高到低拉了三排。

    拉完人,新兵教官道,“都瞅瞅,自个站哪,要是明个记不住,打你们可别怨”

    另一处新兵队,新兵教官早把队列拉好了。此时,正按军令要求,令站军姿。

    分给每队的火把就两根,火把的光就那么大一点,教官拿着火把站队列左边,右边就黑了,站右边,左边就黑了。

    新兵们看不清东西,因而所有的需要对正,需要对齐,需要记忆站位的东西,全都没办法训练。

    唯一能训练的,是立正,站军姿。

    立正站立,不需要看清东西,不需要对齐,也不需要走动,只用按标准姿势站住,

    站那里不动就成了。

    新兵教官拿着火把,穿梭于三排队列之中。

    火把虽不能全队训练的火光,但能让新兵教官看清每个人的站立动作细节,就足够了。

    新兵教官一圈转下来,极不满意。

    “我说一下,这个站住,立正,头得正,脖子得直,膀子张开,别他娘缩的跟偷鸡一样。还有手,手给垂着,放下来,手心贴着大腿放。

    腿给我直起,不能打弯,不能动。

    脚呢,脚后跟靠着。明白没”

    新兵无人回声。

    新兵教官扣扣耳朵,一阵不爽,“他娘的,听明白没”

    新兵教官吼了一声。

    有人说明白,大多数人,还是不搭话。

    “得给你们说清楚,老子问,听明白没,都得给我回明白了,谁要不张嘴试试”

    正所谓,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这些个新兵教官,之前是被训练的对象,被人骂的跟孙子一样。

    现在一朝翻身,手底下还管了三十来人,相当一部分新兵教官,神奇的不行,相当有大权在握之感。

    在挨训的时候,新兵教官那会儿答话声音小,被人骂的狗血淋头。

    现在,手下的人也是不搭话,新兵教官一样是破口大骂。

    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

    新兵们被骂了一通之后。

    教官再重问,听明白没有。

    这次再答,终于是所有人都稀稀落落的发声了。

    教官依然不爽,他站在队列前,一手叉着腰,手里火把扫了一圈,“没吃饭吗啊大点声”

    权势在手的新兵教官,就可劲折腾手下的人。

    当初李孟羲是怎么折腾第一批青巾兵四十人的,青巾兵四十人又是如何折腾第三批一千六百人的,现在这一千六百教官,就是怎么折腾三万多新兵的,代际传承了。

    这边有教官在

    让新兵吼着回话,李孟羲和刘备经过时,吼声震耳。

    继续朝前。

    遇到一个个新兵队时,大多时候,是碰见新兵教官在训人。

    训人就对了,新兵第一次训练,肯定到处有错。

    反而,是安安静静的新兵队,必然会有问题。

    每遇到安静的新兵队时,李孟羲和刘备就过去,看到底教官在做什么,为什么没声儿了。

    一般这时候,都是教官的问题。教官水平欠缺,虽然是经过了一轮训练,但却不知把训练学到的去交给别人。

    每到这时,都得耽误李孟羲和刘备好多时间,他们得过去一点一点的指点该如何从头教起。

    再往前里把地,沿途还碰见练的比较的人。

    练的好的部分人,把队列拉好了,把立正动作也教好了。

    刘备和李孟羲到时,新兵教官在吼人。

    “动再他娘的动”教官拿着火把,走到一人面前就是两脖梗子。

    那人委屈,“俺站着木动。”

    “木动你抓头干啥”

    “痒。”

    “痒他娘的”新兵教官气骂。

    “我说下不让动,不是说你站着不动摊儿就是没动,得站的跟石头一样连一根手指头都不准动”

    听这教官训话的内容,跟李孟羲曾经解释何为立正何为军姿之时,说的话一模一样。

    义军营寨沿路排了几里地,从尾巴看到头,画了就有快半个时辰。

    再拐回来,又是半个时辰。

    巡查一个来回,练兵就该结束了。

    传令骑兵奔走出去,呼喊各队停止练兵,各自休息。

    李孟羲和刘备站在路边,两人看着练兵从热闹到寂静。

    刘备笑道,“羲儿,再有几晚这样,咱可就没柴了。”

    柴还真是麻烦。

    此一番练兵,就练了一个多时辰,给一千多个新兵队,每队就发

    了两根木头,这一下,就用去了两千多根硬木头。

    练兵规模大了,木头消耗不起了。

    木头要是用完了,做饭都没柴做饭了。

    李孟羲意识到,要想趁夜练兵,得解决光源问题。

    不仅是现在,就算以后物资充足的时候,用木头做照亮工具,也用不起。

    至于好用的照明工具,有个探照灯就好了,探照灯往高处那么一架,一盏灯,足以把整个操场照亮,一盏灯可供三两千人照明不在话下。

    光源的问题,李孟羲认真记下了。

    还有今晚练兵倒是弄明白了一件事,如果照明问题不好解决的话,以最低消耗,一队两根木头,凭借这两根木头带来的光亮,正好是够立正与军姿训练。

    于新兵来说,站军姿,站半个时辰一动不动,恰好是最锻炼纪律性的训练。

    虽然现在条件有限,但将练兵持续下去,勉强足够。

    夜里就只练军姿,只练纪律。

    早晨的半个时辰,则就可以练集合解散,半数,对正,立正踏步等夜里不好练的东西。为提高时间利用率,早晨则就不必去练立正站立了。

    如此,晨晚的时间都被高效的利用起来,这第三批数万人的练兵,竟不比前两批进度慢上多少。

    这大概就是统筹。

    前两批练兵,训练场开阔,一圈都是火把,火光通明。于是,于夜里练兵的时候,能练立正军姿,还能练走动跑动。

    统筹之后,把所有立正训练,全压到晚上。晨间,则全力练动作。

    如此,这第三批练兵日均训练时长,并不比前两批少。

    军营陷入安静之时,李孟羲狠狠地打了个哈欠,和刘备告辞,他要回去睡觉了。

    于睡觉之前,忍着困意,李孟羲凑着火把的光亮,提笔疾书。

    他要写的,是从昨夜,到现在,所有未来得及写的东西。

    “于十一月,十七日,夜。

    新兵四十营查验。

    于途中,见新兵教官缺疏如下。

    其一,有新兵教官发令操练皆能,而不能于训练之时军仪严整。

    练训之官若弯腰探背,则无仪也,无仪则不肃,不肃则操练不能庄重。

    故,教训之官,走停必有立正,跑必有跑动立正,转向则脚定身转,必如原地转向动作。

    其二,有新兵教官下令之时,口令急促,或口令过缓,不能于动令之前,拖音预备,不能动令短促有力。

    其三,新兵经三十五日训练,大多水平相类,走停转跑皆能。然少有些许新兵,通识队列慢于旁人,于此类慢进之人,教官不知着重练训。此不足也。”

    “于十七日夜,刘玄德为查验新兵四十营,令尽取军心火把以做校场。不防,令有不备之处,新兵取走俘虏营火把,至俘虏营一片漆黑,终至俘虏暴起。

    此中,有令不严谨之失,有军中条例不谨之失,有军中低级军官能力不足之失。

    令不严谨,则可使每出令,有人核审,此为核查之制;

    条例不谨,可于俘虏加一条例,令,俘虏营之看押人力,灯火物力,不到危急之时,不得调动。纵敌军围营甚急,可调战兵,可调伙夫,可调伤兵,甚至,可使骑兵下马为步兵填战,而不可动用俘虏营看押人手。因俘虏营乃重地,万一俘虏营有失,乱起军中,轻则死伤无数,重则营啸。

    至于低级军官能力之不足,若十七夜,看守俘虏营军官能看出尽收火把之险危,出言阻止,则不至生祸。于此,或可放权于各部军官,令其有独断之权。如此,再遇有如撤俘虏营火把之事,则其可有自决之底气。”

    “于十七日夜,俘虏暴起之时,数甲士为投石所伤。

    由此知俘虏看管之细则更改。

    其一,再抓获俘

    虏,俘虏需将兵分押。因俘虏中之敌军军将,其有统众之能,且有威信,若其有心暴动,从其动着,十之七八。故,若要俘虏营安稳,则必将兵分押。

    其二,俘虏看押之地,不能有砖石瓦块,亦不能有长草藤蔓,俘虏虽无兵刃,砖石可伤人,长草藤蔓亦可伤人,需防之。”

    “由俘虏用石伤人之事,知飞蝗石。

    飞蝗石,马战利器,其用于暗算伤敌,更胜于弓弩。

    飞蝗石胜于弓弩者,一在其体积轻盈,便携带,二在其取用迅速,战阵取石,顺手可为,因迅速,敌不能胜防,三则在其隐秘,隐秘则敌不备,四则在其激发迅疾,迅疾则敌不能闪躲,五则在其微小,微小则敌不能持兵拨打。

    有此五者,二十步发飞蝗石,勐将亦要中招,此斩将利器也。”

    “于十八日,新兵教官一千二百,扩练新兵三万九千余人。

    设番号,立编制,有十二旗,一百二十营,一千二百队。

    为少混乱,令行军扎营为一字长蛇阵之法,使前后分明,岿然不乱。”

    “十八日夜,新兵数万,夜练首次。

    所遇之难,难在无灯火,难在火把不足,难为长继。

    故,既夜练无火,不能大练,则不妨于夜里只练立定,只磨练纪律。

    至于其他,留于每日晨间再练。

    由此知,夜中照明工具,当研备。早晚必大用。”

    “至于查验新兵教官练兵成效之法,则以声验。

    何为声验

    练兵之初,新兵生疏多错,故而,教官若用心,则必多斥责,必多指正,必多示范。斥责指正示范多时,声必大,必吵闹。

    反之,若一新兵队,鸦雀无声,则必是其教官玩忽职守,不下力用心。

    故,以声查验之法,教官声吼激烈者,大抵无大错。悄无声息者,则需上前提醒之

    。”

    于最终,李孟羲把所录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在照明工具四个字上,李孟羲着重圈了几圈作为重点标注,然后他卷起布匹,收起笔墨,灭了火把,踢掉鞋子,睡觉去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