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2章周人的历史

作品:《夏商之际革个命

    淳维恭恭敬敬地说“回禀父王,儿臣觉得父王出巡,应该来为父王护驾。”

    夏桀知道淳维参军并担任左军司马的事情,因为太师耕跟他汇报过,但是他不喜欢这个世子,尤其是在二玉进宫以后,对淳维有点过敏,不过考虑了一下,也没说什么。

    夏后出巡,动静不小,军卒们前呼后拥的,一大队人马迤逦而行,一直向北,渡过了烟波浩渺的西海巨野泽,没多久就到了黑水古济水边上,渡过济水,沿着济水北岸西行,沿途各国纷纷接待、贡献,干辛、赵梁等人免不了又对各国敲诈一番。

    后来,到了建木这里,夏桀和二玉观赏建木。

    建木是一颗高到不知道顶的大树,四周有九个丘围和一条叫“姑繇之水”的河水围绕着,所以建木也被称为“姑繇之木”,向北不远就是黄河,建木之下就是因国,山海经里称为“因民国”,又称为“因夷”。

    到了周朝的时候,周穆王曾经来过这里,在黄河钓鱼,到姑繇之水来观赏“姑繇之木”,也就是建木。

    据说这树本来一直伸到天上,以前古帝王们就是从这里上下于天地之间,是通向天的梯子。

    但到了帝颛顼之时,让重、黎兄弟一个把天举高,一个把地按低,所谓“绝地天通”,这棵树就到不了天上了,可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奇观,被认为是“神木”。

    过了建木,向西就来到了黑水分叉的地方,这里黑水分出一条支流就泺水,向北流入黄河,也有人把这条泺水称为“黑水”或“北黑水”。

    就在这两条黑水之间,有块百里沃野都广之野,这里有个不小的国家,就是后稷不窋的国西周国。

    夏桀等人

    是第一次到西周来,吃惊地看到这里的城邑村庄之外都是一望无际的每每田野,阡陌俨然,陇界整齐,而且各种灌溉设施齐备,沟渠纵横,贯通着星罗棋布的沼泽、湖泊、河流、水道。

    农田之外,到处绿树如荫,芳草鲜美,不过比较奇怪的是,这里没有山,也没有广袤的原始森林,成片的树林都是很低矮小乔木和灌木,却到处繁花似锦,莺歌燕舞。

    现在刚刚过了秋收,是秋种时节,农田里到处都是人在忙碌。

    干辛对夏桀说“君上,都说周人善于农作,现在一见,果然不虚。”

    夏桀点头“嗯嗯,爱卿之言甚是,所以周人在我有夏世代后稷,干得都不错。”

    琬妃说“这里景色不错啊。”

    赵梁说“琬妃大人,这里景色是次要的,主要是气候温暖,四季如春,所以这里无论冬夏,都可以播种收获,再加上周人祖传的手艺,善于农作,天下再怎么饥饿,唯独周人这里不缺饭吃。”

    “这里好这里好,”琰妃说“要能在这里盖个行宫,岂非大乐。”

    夏桀说“好好,等到了周邑,我找周侯商量一下。”

    西周国的先人,本是在东方青州的莱人,商代以后称莱夷,是个靠畜牧为生的东夷国家,尚书禹贡里说“莱夷作牧”,就是这个国。

    莱国是个姜姓国,也是夏人的祖先野蛮民族建立的东夷国,靠近扶桑,这个国的宗庙称为“閟宫”,是祭祀的地方。

    夏人的先人开始西征的时候,莱国人一部分想跟着西征,一部分故土难离不想走,国家就分裂了,一部分莱国人跟着西迁,最后定居在豫州境内的黑水上游夏朝灭亡后迁徙到了今天的陕西省武功境内

    ,在这里建立国家,设立了宗庙閟宫。

    留在东方原地的国家仍叫“莱”,西迁的这部分就叫“邰”,其实“莱”、“邰”在古音里是相同的,是通假字,古书里还有个更复杂写法是写作“斄”,都是一个国。

    邰国的女首领姜嫄到閟宫去祭祀的时候,踩到了巨人的足迹的大拇指其实是男根的表征物,据说这是上帝留下的脚印,就怀孕了,足月顺产,生下了一个孩子,所谓“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以为不祥,把他扔掉了,没想到扔在隘巷里,牛羊给他哺乳;扔在丛林里,遇到人们砍伐丛林;扔在寒冰上,飞鸟用翅膀遮蔽他,总之无论如何是扔不掉、死不了。

    邰国人明白这是神之子,不好扔的,拾回来养着,因为被抛弃过,所以给取名叫“弃”,就是周人的祖先后稷。

    周朝的时候,鲁国人为祭祀姜嫄、后稷建立的宗庙也叫“閟宫”,就是这个原因。

    后来,姜嫄又生了个孩子,叫台玺,即后稷的弟弟。

    弃和台玺兄弟都不喜欢放牧,却喜欢农业种植,他们种的作物不仅种类多,而且总会大丰收。

    大家看看后稷的弟弟叫“台玺”,其实“台”就是“邰”,是以国为氏的。

    根据当时游牧民族的野蛮风俗,男孩子到了成年,是要单独建立族氏,独立生活。

    弃和台玺兄弟不想跟着邰人过游牧的生活,决定自己出去混混,他们先到了西北的天柱之山不周山下,在这里建了一个国,就以“周”为名,生活了几年,觉得这里不太好,又开始迁徙,上古时代的国族部落迁徙是家常便饭,到了昆仑虚泰山西南部黑水之间的都广之野。

    这里沃野几百里,不仅土地肥沃,而且物产丰富

    ,山海经海内经里说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啬。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是块极其肥美的乐土,适合发展农业。

    弃、台玺兄弟二人就在这里安顿下来,仍然称为“周”,因为他们位置处于虞夏疆域的西部,所以被称为“西周”,和后来历史上周武王建立的“西周”不是一回事,虽然它的确是周国的前身。

    弃和台玺在这里带着族人靠播植百谷过日子,成了赫赫有名的农业专家,有虞氏知道了,就封了弃为后稷,主管农业的官,还赐姓为“姬”,所以西周国就是个姬姓国。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到了帝丹朱时期,后稷和大禹联合造有虞氏的反,他领头把帝丹朱抓起来流放了,大禹许诺他世世代代都是“后稷”,所以周人的头领在夏朝大部分当农业部部长,后来夏人迁到东夏,中间断了几代,到夏桀又迁回西夏,不窋去朝见夏桀,仍被封为后稷。

    后稷死后,葬在都广之野,这里有“后稷垄”,“垄”就是坟墓的意思。山海经海内经里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淮南子地形训说“后稷垄在建木西”,都是指这里。

    后稷没有后人,根据“兄终弟及”制度,把西周国君的位子传给了弟弟台玺,台玺又传给儿子叔均,就这么传下来周人的一支。

    叔均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农业技术比后稷、台玺还高,他不仅发明了沟渠灌溉、排涝,还发明了牛耕,这可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另外就是发明了用巫术驱逐旱魃的方法,所以被尊为“田祖”,所以古代的农业神有两位,一位是后稷弃,一位就

    是田祖叔均。

    世本和史记周本纪里说周人是后稷之后,还说不窋是后稷之子,其实是错的,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就辩驳说

    “帝王世纪云后稷纳姞氏,生不窋,而谯周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弃之子,至文王千余岁唯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

    这个看法是很正确的。后稷是周的开国先君,但他是旁系先王,直系先王的第一代是台玺,第二代是叔均,从叔均到不窋,不知道又过了多少代,因为周人直到周文王时期还没有祭祀祖先的习惯,所以这些世代统统都失传。

    到了周武王灭了商,也学着商人那样开始祭祀祖先了,可祖先的名儿多想不起来,大家看看逸周书世俘里的记载,他们祭祀的祖先是大王、大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就这么几位,以前的统统没有。

    到了战国时代的人为了编排谱系,搜罗了一些周人的先王名儿给串起来,可从后稷到文王,经历了虞、夏、商三朝一千多年才只有十四个人,而且还没有台玺和叔均,说出来谁都不信因为那本来就是零碎拼凑的一个世系,并不完整。

    周人和夏人一直互通婚姻,关系密切,所以周人是夏人的铁杆同盟。

    夏朝灭亡后,周人还自认为是夏人的正宗流派,自称为“夏”,一直到灭了商建立了周朝,还是自称为“夏”,其同姓国都称为“诸夏”,又称“诸姬”周人姬姓,他们文化礼仪制度称为“华”,“华夏”这个词汇就是这么来的,它是周代才有的一个词汇和观念,以前没有。现在有些书或影视作品说黄帝尧舜时期就称“华夏”或“华夏族”,那纯粹是不懂历史的瞎扯淡b

    在夏代的西周国还是个中不溜的国家,不大也不小,在诸侯中并没有太高地位和太大的影响,但他们农业发达,国家比较富裕,有三千人的常备军队,比较有势力。

    夏桀时期周的国君是不窋,就是夏桀的后稷,农业部长,在夏邑供职,西周国这里,是不窋的儿子伯鞠搭理,他是西周国的世子,也是代理周侯。

    伯鞠一听是夏后巡省到此,十分吃惊,急忙带领全体族人和官员把夏桀一行人迎接进周邑,好生贡献,设宴款待。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