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2、声名鹊起

作品:《德昭大宋

    懋楼。

    烛火烨烨。

    站在大堂中央的未羊一脸的坦然,接受着周围人复杂难言的目光洗礼。

    若是一般人被这么多人盯着,心中都会免不了紧张。

    但是未羊跟在赵德昭后面,经历过征蜀之战,在锦城府更是和多方对峙斗法。

    别的且不说,光是见识和气度方面就远超了绝大多数的同龄人。

    所以此时此刻的未羊并未有什么过多的情绪,依旧照着之前在巴山居排练时那样,保持着谦和澹定的姿态。

    这让许多人目光里的欣赏又多了几分。

    只有张、李二人连带着他们的几位助拳好友们都是一脸酸涩。

    他们好不容易搭好得戏台子,结果在快要落幕的时候被这个少年人给搅了局。

    更让人难受的是,这个少年人还就这么成功的唱出了声。

    硬生生的就这么在戏台子上站住了,成为了今夜的主角。

    “小郎君文采斐然,可否上来共饮一杯”

    二楼的一个包厢门打开,一个头戴方巾的中年男子开口说道。

    在其他人都没怎么反应过来之前,未羊已经率先拱手道

    “长者相邀,小子不敢推辞。诸位兄台,在下失陪了。”

    看着朝那个包厢走去的未羊,张、李二人又是一愣。

    怎么回事

    “哦”

    三楼的人也似乎惊讶了一下。

    随后她、张、李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另外一个包厢。

    只看到才刚打开一条缝的门重新关了起来。

    赵德昭看了看依旧在讨论着刚才未羊那一首的众人,满意的点了点头。

    那边的包厢里,未羊正在和那名邀约他的中年人把酒言欢。

    “我叫林若勰,虽未入官场,但也承蒙大家叫一声林员外。不知小郎君如何称呼”

    “小子姓赵,名未央。”

    “赵未央,好名字,听赵小郎口音,不似我唐国人士啊”

    “小子祖籍嘉州,随父亲旅居洛阳,前两天才到的江宁府。”

    “哦赵小郎此行千里迢迢,难怪一脸的风霜。不知赵小郎此行是为了”

    “小子老家去岁遭遇兵灾,今年又是叛乱四起,老父担心我在宋国会被牵连,故而让我南下游学一番,暂避锋芒。”

    未羊一板一眼的按照编排好的身份背景,和林员外聊了起来。

    一壶酒尽,未羊谢绝了林员外招待的邀请,出门回了巴山居。

    出门的一段路上,依旧有不少的目光跟随在未羊的身后。

    回到巴山居,除了仅剩的两名手下,赵德昭已经带着其他人退了房离开了巴山居。

    在给未羊安排的身份背景中,未羊他只是和赵德昭他们顺路同行罢了。

    如果双方再继续相处在一起的话,随着未羊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赵德昭他们一行人也会被更多人盯上。

    这是很危险的。

    接下来的几天里,未羊都会在悄然潜入巴山居的赵德昭的训练下,继续维持和深化自己的才子人设。

    而那一首未被题名录的诗词也逐渐的在江宁府传唱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一个叫做赵未央的北方士子。

    随后便是比较例行性质的某些小道消息,说赵未央的诗词是抄的,不循诗词的格式,连标题都还没有之类的抹黑的话。

    对于这些,未羊都没在意,他只是专心的练习着赵德昭给他的,除夕夜的炸弹。

    时间很快就到了除夕夜。

    这一夜的懋楼略显冷清。

    会在这一天还待在青楼里的,除了青楼的工作人员们,基本也就只剩下一些无家可归,又没有找到出路的南逃文人士子们了。

    就在一群人放下往日成见,互相举杯劝慰,以期来年能熬出头的时候,又一个人走了进来。

    未羊依旧和上次一般,和善的与每个人打着招呼,然后在许多人期待的目光中,写下了一篇除夕诗。

    通篇诗词写完,歌女便迫不及待的拿了过去,刚想要念,却又止住了。

    脸色略怪。

    江宁府的另一处,韩府。

    一场宴席正在厅堂里如火如荼的举行着。

    琵琶脆响搭着打板的节奏,配合着清丽的歌声,让人有种余音绕梁的错觉。

    一曲终罢,主位上的中年男子却是一口气叹出

    “唉,年年都是这些词曲,听多了也觉得无味了。”

    打板的年轻人开口道

    “老师,学生前几日倒是听到了一首新词,可以让秦大家与我合奏一番,唱与老师听一听。”

    中年人来了兴趣,对着弹琵琶的女子问道

    “弱兰,可有此事”

    女子点头道

    “近日确有一首无名词,只是我也不知该如何唱合适,只能随便唱几句,老爷凑活听着罢。”

    “哈哈哈,弱兰说凑活,那肯定差不了。”

    很快,琵琶和打板再次响起,那一首“红尘来去散无痕”便响了起来。

    “好,好好好。”

    还没听完,中年人就连说了几个好,随后问道

    “这诗是何人所作”

    年轻人简单的将最近流传的关于未羊的事情和中年人说了一遍。

    “又是一个南渡的啊”

    中年人的话语里带着些许的感慨,随后他又问道

    “既然这少年旅居于此,你为何不邀他来府上呢都是南渡之人,本该互相照应才是。”

    年轻人迟疑了一下,回答道

    “这个少年之前和林家员外走的比较近,或是已经被邀去了林家了。”

    顿了顿,年轻人又说道

    “而且,也有人说那首诗不像是他这么个少年人能作出来的。”

    “子正,你是在以貌取人吗”

    “学生不敢”

    年轻人有些慌张的低下了头。

    中年人略微摇头,并未多说什么。

    自己这个学生文采的确斐然,只是为人狂傲了一些,以为有自己做靠山,在官场上变得飘忽了许多。

    长此以往,绝非益事。

    就在此时,一个下人匆匆忙忙的跑了进来,凑到了弹琵琶的秦弱兰身边。

    “什么,他又写了一首诗在懋楼”

    秦弱兰并未掩饰自己听到的消息,于是乎其他人也都望了过来。

    “这是那个赵未央刚刚在懋楼题的除夕诗,倒是,倒是有些独特。”

    秦弱兰扫过了手中抄录来的诗词,语气复杂。

    年轻人接过纸张,先递给了主位上的中年人。

    中年人看了看上面的内容,轻声念出了诗的名字

    “卖痴呆诗”

    ------题外话------

    这诗估计没多少人听过吧我当时看这个名字就觉得有意思,而且我认为就算抄诗也要注意场合以及人设,在一堆写除夕的诗词里,我觉得这首最符合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