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三十四章 七个抢一个

作品:《大明小学生

    正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撕了张首辅又见过夏师傅后,秦德威就算尽完人事了。

    此时距离殿试也没有几天了,秦德威再次闭门不出,连徐家都不去了,只专心准备殿试,剩下的大概只有听天命。

    至于秦德威自首猜测考官这件事,刑部直接判个无罪就完事了,反正法律上也没有相关的禁止条例,又没有人想追究。

    陈凤许谷这金陵双士组合对秦德威的行为有点不理解,殿试根本就没有淘汰这一说,需要这样认真临阵磨枪吗

    而且殿试是策论不是八股应试文,全看平常积累,除非拿到考题,临阵磨枪意义不大。

    秦德威叹道“我自有家贫,从读书到县试,从府试到道试,再到夺得乡试名额,又从乡试到会试,简直是一路披荆斩棘,历尽千辛万苦。

    期间不知耗尽了多少心神,摆平了多少人,这才临近了科举大道的终点,当然想求一个尽善尽美的结果啊。”

    金陵双士刚想习惯性的附和几声“秦老弟人生如此艰辛,真不容易,过得太难了”

    随即他们又反应过来,你秦德威才十七岁就要金榜题名了,这人生艰辛个屁啊

    如果十六岁经魁十七岁登科都算艰难,那一辈子考不中乡试的的,或者五六十还在当老童生的又叫什么

    其实秦德威积极准备殿试的原因,也是为了念头通达一次,因为殿试应该是他相对最擅长的考试类型了。

    这一路考试,全都是靠走后门,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看看殿试能不能弥补内心缺憾,用真材实料考出个成绩。

    所以秦德威打鸡血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努力奋斗”

    陈凤无语,这些词从你秦德威嘴里说出来,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或者说,你秦德威的努力方向,一直就与别人不一样

    而会元许谷很现实的说“朝中阁部院里,又没有来自应天府的大臣,我们努力又有何用。”

    为什么秦德威总是自嘲“坑比应天府”

    别的地方同省就可以当乡党,但南直隶绝对不是如此的。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南直隶乡党,都是各府才叫乡党。

    但这各府里,应天府又比苏松常徽弱了许多,让秦德威一言难尽

    不知道去了哪个省当布政使的顾老头,居然就已经应天府出身最大的官了,在朝廷完全说不上话

    秦德威还能怎么办,只能筚路蓝缕自己折腾了。

    “我有点心得,你们也多准备吧“秦德威好心提醒两人说,对乡党能拉一把就拉一把。

    陈凤回应道“这又不像限定了范围的八股文章,如何准备”

    先不想那些没用的,秦德威便说出自己的心得,或者叫历史经验“殿试考题自然也是有套路的

    开头肯定是先说三代如何如何、汉唐宋不如三代,而我朝开基肇运,祖宗圣明,远超汉唐宋。

    然后又会说,近些年来,国家却出了如何如何的问题,请应试者说说解决思路。

    而提出的具体问题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事之道,如何用人、选拔或者求贤之类的。

    另一大类就是国策了,大体上不出边务、钱粮、民生这几样。故而可以针对这些方面去准备。”

    陈凤许谷两人听完了,又感觉什么也没听到。虽然很有道理,但还是用处不大。

    难不成为了准备这么多策论思路,去翻尽相关书籍现在没几天了,根本做不到。

    只有平时就博闻广记、博览群书的人,现在才能直接动手,有针对性的草拟。

    人各有志,才华有高低,秦德威也就不强求别人了。

    反正他上辈子搞过明史相关专业的,脑子里又储存了许多资料,金手指还是能用上的。

    按照几个大方向,搜罗一下记忆,提前写点提纲。

    到了考试时,万一撞到类似的考题,就继续搜刮记忆进一步充实提纲,就当写简化版的硕博士论文了。

    到了三月三十日,朝廷公布了殿试读卷、弥封、监试等差遣的名单。

    以首辅张孚敬为总读卷官,内阁大学士、外朝九卿、董玘、霍韬为读卷官。

    殿试名义上主考官是皇帝,所以这些大臣不能叫考官,只能称为读卷官,但事实上起着考官的作用。

    此外以工部郎中杜启溪被任命为弥封官,瞬间杜郎中就感受到了最大的压力。

    弥封官的职责是,负责将试卷上考生信息密封起来,然后转交给负责排名次的读卷官。

    所以弥封官的要害就在于,他是阅卷前最后一个能看到考生姓名的执事官员。

    如果记性好,就能多记住几份试卷背后的考生身份。

    为什么如此要害岗位从工部选拔,大概是因为工部尚书在科举中话语权比较小的缘故,一切都是政治平衡。

    但是,其他权臣一样能干扰到弥封官。

    比如这次的任命出来后,杜启溪杜郎中在三月三十日当晚就收到了不少大佬的招呼。

    有一些招呼,可以坚持原则顶回去,他杜郎中不可能满足所有人需求。但还有些招呼,就不得不考虑了。

    其实如果只是打招呼,那还不算为难,看交情远近和权势大小闪躲腾挪就是。

    真正让杜郎中陷入困境的是,竟然有七个他不敢透露姓名的大佬,想在殿试上拿到秦德威的试卷

    除了不用分试卷的总读卷官张首辅之外,总共有十四个读卷官。

    殿试还没开始,就有一半的读卷官索要应天府应试举人秦德威的试卷

    杜郎中做官十几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艰难的处境,这些大佬都踏马的疯了吗

    就一份破试卷,有这么巨大的利益吗值得如此不顾体面的哄抢吗

    七个大佬巨头争夺一份试卷,真是生平闻所未闻之怪现状

    所以杜郎中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的所有做官经验都彻底没用了。

    在往届还算是能趁机获利的差事,在他这届居然成了一个火药桶一样的差事。

    在所有人各有心思的情况下,三年一次,天下瞩目的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之日到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