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18 谁敢闹事

作品:《大明疯皇

    年节刚过会试和殿试就要开始了,各地学子纷至沓来,京城之中顿时到处都是摇头晃脑的咬文嚼字之辈。

    这一次会试礼部并没有规定各省的名额。

    也就是说,但凡是举人,只要想参加会试的都可以来试试。

    所以,这一次前来参加会试的举人特别的多,足足有上万之巨,可谓盛况空前。

    这其实也是一种革新。

    要知道以前的会试可是严格限制名额的,每省能参加会试的举人大致也就百人左右,大明两京十三省加起来也就不到两千个名额。

    而每届乡试上榜的举人最少也有上千。

    也就是说以前的举人并不是想参加会试便能参加的,每一届那都得去争取名额。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大抵是因为以往的朝廷承受能力有限。

    会试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可不是一般的大,以前不到两千人都能忙得礼部焦头烂额,还经常出岔子,要像这次一样,直接就是上万,那还不知道会出多少岔子呢。

    当然,以现在大明的强盛,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了。

    现在的大明朝廷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别说是来上万举人参加会试了,就算全天下所有举人全跑过来参加会试也不会出什么岔子。

    不过,以前的举人也不是没有名额限制便会蜂拥而至,跑京城来参加会试。

    因为以前赶考太费时间了,要知道南直隶到北直隶就是两千余里啊,在以前交通基本靠走的时候,一个月能走一千里就算是不错了。

    也就是说,南直隶的举人跑到京城参加会试就得走上两个多月,一来一回就是将近五个月,其他远地方的就更不用说了,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跑去京城赶考的比比皆是。

    所以,一般不是家境比较富裕的举人都不会每届都去争取名额参加会试。

    毕竟,他们也要吃饭,他们也要养活家人,去京城赶个考就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就算是举人很多也承受不了。

    就好比宋应星和宋应昇两兄弟,他们历史上就没有不断跑京城参加会试,他们也没能考取进士功名。

    如果要争取名额,他们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宋应星是乡试第三,宋应昇是乡试第六,他们要都没有资格参加会试,那就没几个人有资格参加会试了。

    但是,他们在万历四十三年高中举人之后直到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这长达将近四十年时间里他们总共也就参加了四次会试。

    没办法,赶去京城参加会试太耽误时间了,他们也耽误不起啊

    这一次又不一样了,因为这会儿有轮船了啊

    泰昌为了彰显大明的强盛同时让参加会试的举人见识一下大明的先进技术,专门派出了上百艘狼牙战船跑到长江沿岸、黄河沿岸和运河沿岸等河流水系去接各省的举子。

    但凡想参加会试的举人集中在沿河各州府的码头等就行了,踏上狼牙战船最多天时间便能赶到京城,而且基本是躺着去的,根本无需走路。

    这一下前来参加会试的举人自然是多的不行了。

    当然,这些举人也不是赶到京城便能参加会试,来了那还得报个名,要不然礼部就不知道该准备多少套会试用的东西了。

    这个报名时间定为年节之后第三天到会试开始前三天。

    这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对于前来参加会试的举人们来说应该足够了,毕竟他们也就需要报个名而已,很简单,根本费不了多少时间。

    不过,年节之后第三天,当一众举人准备去礼部衙门报名的时候却是被震惊得眼珠子掉了一地

    。

    因为这天一大早锦衣卫便在京城各处贴满了告示,告知这些前来赶考的举人,会试和殿试的规矩改了

    而且,从这往后,乡试的规矩也改了。

    还有,他们以后若是想再参加会试还不能自己闷头在家里读书,还得去礼部在各地开办的学院学习,最少得学习三年,要不然就没有资格参加会试了

    当然,这个还不算什么,学习就学习,他们在家也得学习,去礼部的学院学习还包吃包住呢,去学三年也没什么。

    问题,这乡试、会试和殿试的规矩也改得太离谱了。

    以后竟然还分什么文科和理科,而且理科还得专门学奇y技巧、算术、农学、经商之理等没用的东西

    好吧,这个勉强、大概、可能还能接受。

    毕竟,你不想学理科就不学就行了,告示里并没有强制规定所有人都得选理科,选文科也是可以的。

    最为离谱的是,以后的进士榜竟然也分为文榜和理榜,而且文榜和理榜基本没区别,录取的人数基本差不多,功名也是一样的,以后当官任职也是一样的。

    这个就太离谱了

    要知道,这会儿全天下学奇y技巧、算术、农学、经商之理等等这些的举人估计还没几百呢。

    这岂不是说,只要你学了奇y技巧、算术、农学、经商之理那铁定金榜题名

    这也太不公平了

    这不逼得大家去学这什么理科嘛

    因为这会儿绝大部分举人学的都是文科啊,你要想在文榜题名就得跟上万举人争这每届几百个进士名额。

    如果学理科,很用可能都不用争,因为学理科的人很有可能还不到几百个呢。

    这么搞也太过分了

    看到告示的举人震惊过后脸上几乎都闪过了一丝愤怒之色。

    他们脑海中几乎都闪过一个念头。

    那就是,要不要闹一闹

    不过,所有举人看过告示之后都没有闹。

    因为他们不傻啊

    这会儿会试都还没开始呢,他们闹什么

    万一自己能杏榜题名,高居文榜,那不是没事找事,给自己找麻烦吗

    这个时候闹对他们一点好处都没有啊

    要闹那也得会试结束之后再说啊。

    如果到时候没上榜再考虑闹不闹啊

    如果上榜了,那还闹个屁啊

    没事找抽啊

    这个时候,甚至有的人已经开始考虑,如果这次没考上要不要选择学习理科了。

    多好的机会啊

    很有可能,只要学三年理科便能金榜题名了啊。

    如果不学,这辈子他们可能都休想金榜题名。

    不得不说,这金榜题名的诱惑力还是相当大的。

    不管是文榜和理榜,那都是金榜啊

    只要上了金榜,成了进士,那都是一样的啊

    明明能轻轻松松上理榜,为什么要跟上万人去争那几百个名额的文榜呢

    当然,能这么想的都是脑子比较灵活的。

    那些读书都读傻了的腐儒就不会这么想了。

    这会儿他们一个个都怒火中烧,暗自咬牙呢。

    哼,最好让我上杏榜,要不然

    要不然他们想怎样呢

    上一届那些带头闹事的可都归为阉党全被咔咔了。

    这一届还有人敢带头闹事吗

    拭目以待。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