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58 三军新立四大营

作品:《大明疯皇

    泰昌和信王朱由检、成国公朱纯臣等人商议了大约一个时辰左右内阁首辅徐光启和兵部尚书南居益等人终于匆匆赶了过来。

    这几人脸色都比较的凝重,很明显他们还没商议出太好的办法来。

    泰昌让众人都坐下来之后还是认真的问道“怎么样,子先、思受你们想到什么好办法没”

    徐光启和南居益对望了一眼,最后还是负责兵部的南居益小心的回道“皇上,关于粮饷的问题,微臣觉得您想的办法很好,反正这会儿我们不差钱, 我们可以提前三四个月把饷银拉过去,这样就不会出现什么拖欠粮饷的问题了。”

    呃,真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这个其实不是泰昌想出来的应对办法,他只是想这次多拉点饷银过去提振一下士气而已。

    没想到徐光启和南居益还都以为这是他想出来的应对之法。

    好吧,关于饷银的问题,这么办的确能解决。

    反正又不差钱,提前三四个月把饷银发下去也没什么。

    总之, 不管用什么办法, 这饷银绝对不能拖欠。

    泰昌微微点头道“嗯, 很好,这个问题就这么办,提前发就提前发,总之尽量不要拖欠饷银。关于边军驻守边疆的问题呢,你们商议得怎么样了”

    这个。

    南居益颇有些尴尬道“皇上,这个问题我们商议了很久,感觉还是只能依照原来的老办法,把边军变成屯卫,成立都司卫所统管,让他们边屯田边驻守边疆,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家人全接过去了。”

    呃,把边军变成屯卫

    这不就是让神机营和神武营精锐乃至水师将士又解甲归田吗

    这屯卫制度,怎么说呢

    如果是以农耕为主的王朝,选择屯卫制度还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农耕为主的王朝没有太多的税赋收入,供养不了太多的军队。

    就好比以前的大明王朝,一年税赋收入折算下来总共也就四五百万两银子。

    这点银子能养多少军队呢。

    粮饷就按原来的最低标准算,普通士卒每个月粮一石, 饷一两,将校逐级递增,一个月下来,一万人马的粮饷折银大概就是两万两左右,一年就是二十四万两左右。

    这么算起来,十万大军一年就需要二百四十万两的粮饷。

    也就是说,以前的大明王朝最多也就能养活二十万大军。

    而且,这二十万大军还不能常备,一旦常备,朝堂上下成千上万的官员就连俸禄都没了。

    如果发生天灾,那更不得了,朝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灾民饿死,根本就没钱赈灾。

    这种情况下,把精锐大军变成屯卫是可以理解的。

    说白了,屯卫就是省钱,只要给他们地,让他们自己去种, 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就行了,朝廷根本不用支付粮饷。

    当初洪武大帝就曾得意的夸下海口,养两百多万大军不用花朝廷一文钱。

    问题, 这大军你不养就废了啊

    你让百战精锐解甲归田去种地,他们还能上战场吗

    或许,第一代,也就是真正参加过大战的百战精锐临时组织起来还有那么一点战力。

    但是,几代下来,人家就跟农户没多大区别了。

    他们得种地养活自己啊,这种情况下,你能时常拉着人来操练吗

    不能时常集结到一起操练,那跟农户有什么区别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大明两百多万大军屯田不到百年就不大会打仗了,直接被蒙元瓦剌部打得屁滚尿流。

    历史上,到了崇祯朝,最后能拉出来的精锐甚至二十万都不到了。

    这么搞能行吗

    肯定不行啊

    现在大明这么大的疆域,没有精锐大军镇守会怎么样

    那不就是人家眼里的肥肉

    不过,南居益的话倒是给泰昌提了个醒。

    他想到了辽东军和辽东屯卫的例子,他回想起了孙承宗重新组建辽东军的过程。

    当初辽东军溃败的时候其实总共都剩下不到十万人马了,后面,大明不断从两京十三省抽调屯卫精锐过去,最后才组成了二十万辽东军精锐。

    这二十万辽东军精锐其实有大半本不是辽东屯卫。

    不过,后来孙承宗却把这些辽东军精锐的家人全部调集到辽东屯田去了。

    这样一来,他们等于是跟家人在一起了。

    有任务的时候,他们可以集结在一起,马上出击。

    没任务的时候,他们还可以回去帮家人种地。

    所以,这大半本不是辽东屯卫的精锐在辽东镇守了那么多年,不但没有出任何问题,日子好像还越过越红火了。

    这个方式就不错。

    就好比现在,他把辽东军和辽东屯卫一把迁徙到远离大明本土万里之外的新荆州府也不用担心二十万辽东军会因为思念亲人而呆不住。

    因为辽东军的亲人基本都编入辽东屯卫了,而辽东屯卫也全部迁徙到新荆州府去了,他们哪怕在那边呆一辈子都不会出什么问题。

    想到这里,泰昌果断道“屯卫制度可以参考一下,但我们不能完全按原来的屯卫制度来。

    因为我们这会儿不差钱,完全不用省那点粮饷。

    我们可以在四方设立四座大营,每座大营集结二十万人马镇守。

    而这二十万人马的家人我们可以全接过去,就在大营附近屯田驻守,这样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

    就好比现在的辽东军,二十万辽东军的家人基本都是辽东屯卫,我们一把将辽东军和辽东屯卫全部迁徙到新荆州府就没什么问题。”

    呃,这个想法的确很不错。

    不过,这样也会出问题。

    南居益又和徐光启对望了一眼,最后还是内阁首辅徐光启小心的提醒道“皇上,您说到辽东军,微臣不能不斗胆提醒一下。

    当初隆万盛世也就是隆庆朝到万历初年的时候辽东军也是相当勇猛的,辽东铁骑那也是天下少有的劲旅。

    那个时候的辽东军之所以能如此厉害跟宁远伯李成梁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朝廷也相当器重宁远伯,辽东之事基本上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结果,不到二十年时间,宁远伯便骄奢成性,搞得辽东民怨四起,辽东军也几乎成了宁远伯府的私军。

    李成梁在世的时候,辽东军战力还没怎么衰退,两次援朝辽东军都表现的相当英勇。

    但是,随着李成梁去世,其长子李如松也战死沙场,辽东军的骄兵悍将便无人能治了。

    特别是李如柏和李如梅,这两人仗着宁远伯府的威名,在辽东那就是无人敢招惹的纨绔。

    第一次萨尔浒大战之后,李如柏因言官弹劾羞愤自尽,辽东军便差不多废了。

    当时熊廷弼还能凭铁腕管住辽东军那些骄兵悍将,后面换了个文弱书生袁应泰,辽东立马就变成了一盘散沙。

    皇上,微臣对辽国公并没有什么意见。

    不过,辽东这些年的得失的确值得我们警醒啊”

    这意思,如果任由辽国公一系独掌辽东军大权,很有可能会跟当初宁远伯一系一样,直接把辽东军给整废了,甚至还会造成边疆的危机。

    泰昌当然一听就明白了,徐光启的意思就是害怕辽国公一系跟原来宁远伯一系一样,会变成军阀

    这个问题的确不得不防。

    那么怎么防呢

    这个其实还是比较好防的,办法有很多,分散他们的权力,卡住他们的粮饷,甚至实行轮换制等等都是不错的办法。

    泰昌想了想,随即微微点头道“嗯,这个的确不得不防。

    这样吧,我们把四大营的权力分作三部分,把权力分散一下,不要让一人一家独掌所有大权,同时我们还可以实行轮换制。

    简单来说,就是当朝皇帝任命大营主帅负责指挥大军作战,主帅任期可以长一点,但是只有指挥作战的权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让都察院提名,内阁审查,提交当朝皇帝批准,任命大营总督,负责统管大营日常事务和粮饷供给,总督的任期一般三年,最多六年。

    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兵部提名,内阁审查,提交当朝皇帝批准,任命领兵将领,包括总兵、副总兵和参将,负责领兵作战,这些领兵将领的任期一般五年,最多十年。

    这样一来,主帅就只有指挥作战的权力了,并不参加大营日常事务管理,领兵作战的将领也全是兵部提名的,跟主帅没有任何关系。

    你们觉得怎么样“

    如果真能这样自然是没多大问题了。

    徐光启连忙拱手道“皇上英明,如果能一直执行下去,应该是没问题了。”

    这意思,别搞着搞着又让谁大权独揽就行。

    泰昌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郑重道“嗯,等下你们列个详细的章程出来,我们以大明律例的方式推行,这律例里面写清楚,以后谁都不能独掌一方大营所有大权。”

    徐光启连忙拱手道“微臣明白。”

    泰昌紧接着便郑重道“那就这样吧,我们得尽快设立四大营,让在外征战的将士安心。

    东大营就定在西殷都群岛,由卫国公孙传庭担任主帅。

    西大营就定在新金陵城,由保国公卢象升担任主帅。

    南大营就定在新荆州府,由辽国公孙承宗担任主帅。

    北大营暂定在察哈尔草原,由赵国公曹变蛟担任主帅。

    各大营兵力暂且都定为二十万,凡确定在大营驻守的,其家眷全部迁徙到大营附近去屯田或者放牧。

    至于总督和领兵将校,你们跟太子商议就行了。

    总之,一年之内,必须让四方征战的将士都稳定下来,有没有问题”

    南居益闻言,连忙拱手道“微臣明白。”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