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2章 士农工商

作品:《三国:开局继承三个系统

    “说真的,最近我在想”孙暠见大家已经坐下不再说话,于是缓缓说道,“每次休沐一次对策,太频繁,短期内学识和能力也不可能迅速提升。就有想法,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对策。”

    对此关中来的几个, 却是不觉得奇怪,太学也是这样的。

    下面的士子闻言有些纠结,一年一次,好像可以接受。

    至少孙暠说得很对,没有谁能在一个休沐日周期里面,就迅速提升学识水平。

    每周一次对策,主要是针对新来的那些士子。

    想到这里,那些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对策的士子, 看向几个新人。

    “当然,这个问题再议,我们进入正题。”孙暠话锋一转。

    一众士子当即纠结起来,敢情这玩意不是对策的题目啊

    “不用那么紧张,我们这次来个简单的题目。”孙暠看向众人,“无士不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句话,各位以为如何”

    题目下达,笔墨纸砚也已经准备就绪,只要混过尚贤馆的,都清楚,时限三个时辰,可以开始作答了。

    可以提前交卷,也可以不提前。

    别看是否提前交卷, 对加分没有帮助。

    就说在场参加对策的有五十多人。五十多张答卷, 字数少还好,字数多了,孙暠是否看得过来。

    或者说,好的内容看多了,突然出现一些差一些的,瑕疵是否会被放大。

    本来能混个一官半职,结果“咔”的一下没了,那可太揪心了。

    对自己才学有自信还好说,没自信的,不说混个官职,当个小吏也好。

    尤其是已经考过一两次的,追求不断的下降。

    “哦”这个情况,关中来的几人,自然也是看到。

    主要是觉得有意思,这帮士人,居然已经开始习惯对策了。

    也意识到,以尚贤馆为核心,让江南的士人习惯这种模式。

    久而久之,以后要全面改成对策取士制度, 也不会觉得突兀。

    孝廉制度被冲击, 甚至被取消,世家大族得和寒门, 甚至是普通人一起参加对策。

    在这之前,太学的射策和对策,本质上是对孝廉的补充。

    更别说,能去太学的,基本也是世家大族子弟。

    只是想到孙暠这边,图书馆都已经建立起来,以后寒门和平民读书的人,显然会增加啊

    更糟糕的是什么,就说现在这对策题目。

    什么叫做无士不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士农工商都平衡发展,地位当如何

    若是卑贱的贾人,都能与士人谈笑风生,还要如何控制他们

    又怎么保证,这群唯利是图的家伙,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细阳侯是不是看走了眼”有人低声嘀咕了声,觉得这次南下,根本是个错误。

    想当初,入秋的时候贾诩设计,于是汉帝顺利逃出洛阳。

    一路东行,路上有人,主要就是钟繇钟元常提议,说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江东群雄这边。

    主要是他们其实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新细阳侯岑溪所在的扬州。

    以前老细阳侯到处为孙暠游走,更别说还拿出七成家产,为孙暠换取扬州刺史的官印。

    这件事情,在关中也是引起不小的轰动,也让不少人记住孙暠这号人。

    于是钟繇提议,分出一部分人,南下扬州。

    若是关东诸侯不可信,挟天子以令诸侯,至少可以有孙暠可以向北清君侧,救援汉帝。

    队伍里面,与老细阳侯有交情的,或者说豫州一派的,就肯定这个提议。

    于是一部分文武,就在洛阳分道扬镳,经过南阳一路南下,来到宛陵。

    问题现在看,这孙暠不行。

    别的诸侯,巴不得和世家大族共天下,结果孙暠这边在打压豪强。

    这江东本地,吴会两郡的豪强,都给他打压过,更别说江北的豪强。

    这年头乡土情节很严重,连家乡都能狠心下手,那对外乡还能手下留情不成

    “在下才疏学浅,实在无法下笔,还望使君放行。”真就有人站起来,拒绝答题。

    “谁都有不灵光的时候,很正常,请”孙暠也不挽留,你不答题,就不是我的要的人。

    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不好意思,我不要

    得到答复之后,此人当即离开,完全没有停留的意思。

    只是今天从这里离开,这辈子,不,三代内别想有一个人能出仕

    有时候,孙暠觉得自己大概不是那种胸怀宽广的人。

    留下来的依然留下来,是意识到了什么,还是对自己感兴趣,孙暠也有些感兴趣起来。

    三个时辰,他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偏偏也不能走远,毕竟也有提前交卷的情况。

    索性找人哪来一些书,然后翻来看看。

    说起来他也累积了不少书没看的,都是刘熙校对后的版本。

    这不意味着他不需要看,毕竟刘熙觉得不错的版本,到底是否满足他的利益,还是个未知数。

    只能说是初版,让刘熙帮忙背锅,分担一部分火力,以后谁出来抱怨他罢黜百家,独尊刘熙,那也先找刘熙的麻烦。

    可刘熙这年纪放在那里,人家几年说不定直接死者为大了。

    “断句还好只是说真的,没点文化功底的,可能还真看不明白。”孙暠感慨,如何区分句读,之乎者也,这些是启蒙要先学习的。

    否则连这个都不明白,那么读书读再多也没用。

    换言之,百姓要通过一本书自学,要有一定难度。

    比如说这切音,断句,这些都是阻碍。

    相比之下,简繁切换反而问题不大。

    文字的问题孙暠不在意,什么正统,什么都不是正统。

    与时俱进才是正统,否则真要算那商周甲骨文算不算正统

    小篆算不算正统

    就说现在,楷书都还没有流行,用的是隶书。

    就这玩意,有段时间还是低贱小吏才用,被文士嘲笑过诋毁过

    在孙暠看来,简繁之争和这玩意没什么区别。

    “果然,人老成精啊”孙暠放下手中论语。

    也注意到,里面的内容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校对的。

    刘熙的眼光和阅历到底在那里,自己喜欢什么,看重什么,他都看在眼里,了然在心里。

    话说当头,已经有士子写完,打算提前交卷。

    孙暠拿过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索性当场批阅起来

    可惜通篇马屁,干货并不多,少数干货,主要是围绕商业对税收的重要性来说的。

    只是仔细一看,好家伙,不就是张春华上课的内容吗

    你这是表示,自己有认真上夜课

    对于这种照搬,但没有任何个人理解,马屁连篇的,这货让他当官那是对百姓不负责任。

    不过这种人,有个地方倒是很适合。

    “这样,你到吕从事麾下听用,如何”孙暠询问。这种人,就适合做宣传工作。

    “谢谢主公”那士人大喜,连忙行礼。

    孙暠也是笑笑,鸡鸣狗盗之辈,用得对都有用,除非是真的没有才能,否则达标他就敢用。

    只是有这一例,其他的士人,立刻就紧张起来。

    看看他们,一个个奋笔疾书的样子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