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安置

作品:《大魏春

    年轻和尚也看到了在往油锅里泡箭的丁卒,惊的心肝直颤。

    “他们要烧山这些人怎么敢”

    “真要是官兵,有什么不敢的”印泽咬牙切齿的骂道,“官兵只管平乱,死的人越多,他们的功劳越大,哪里会管我们会不会全部被烧死,粮食是不是会被烧掉”

    竟要全部烧死

    和尚吓的冷汗直流怪不得师叔刚才说,正因为是官兵,才会这般刚硬

    “举旗,举白旗我们投降”和尚厉声嘶吼,声音贯透山林。

    李承志漠然的看着李松“还要我教么”

    “仆不敢”李松颤声回了一句,飞快的站起来,跑到了山脚下。

    “贼众全部束手下山,从冰道上往下滑,哪怕手里有半根草,也格杀无论”

    “李昭,将草堆在路口,立成草墙,下来一个绑一个,全部押到僧庄,若有反抗,就地处决”

    “李丰,压住阵角,但有乱起,火箭齐发”

    “李彰,带骑兵上马,若有顽抗者想从它处绕路,一律格杀”

    李松句句都带着“杀”,语气中更是透着刺骨的寒意。

    大多数的兵卒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不坊碍他们能觉察到,从李松到各头目,浑身上下都带着森然和惶恐之意。

    也有机灵的,看到李松跪在地上被郎君训斥,从而猜出了几分

    但不管是哪一种,两条腿都抡的飞快,知道稍一怠慢,头目的刀鞘枪杆说不定就抽下来了

    一听山下主将的命令下的又快又急,各部头目及兵卒接令即走,井然有序,山上的贼人打消了最后一丝疑虑。

    若是叛军,那有这等军纪

    看到贼人一个挨一个的从冰道上滑下山,撞上草墙后都还没站稳,就被李氏丁卒给反剪捆住了手脚,胡保宗悠悠的叹了一口气。

    一场数千人的叛乱,就被李承志这样轻轻松松的给解决了

    看过程是如此的简单,他好像只是发了一顿火而已

    胡保宗悠悠一叹,又狐疑的问道,“如果山上的贼人负隅顽抗,你是不是真的会烧山”

    李承志呲了呲牙,笑容有些瘆人“若是换成你呢”

    换成我

    一边是做乱的贼人,一边是上千族人唯一的退路,该怎么选

    想着想着,胡保宗的头上竟然渗出了冷汗。

    他终于明白了

    若是换成自己,何止是训斥李松一顿,怕是鞭子早抽下去了

    整整一夜,又是砍树,又是烧路,又是垫草铺糠,直至正午时分,才将山上的僧壮和僧民赶到山下。

    初步的战略意图算是达到了,接下来,难题也来了

    李承志原本的初衷是李家能占据崆峒山最为险峻的三峰中的一峰,依险据守,我也不去招惹谁,谁也别来招惹我。

    但现在要说这样的话,就太可笑了

    难道还能放任宋家的民户和这些僧户不管

    不但要管,还要狠狠的管,至少要坚持到朝廷清剿叛乱的军队到来之前,不会生出任何乱事来

    宋家主宅的正堂暂时被征用,里面坐满了人。

    除了胡保宗和宋家两个辈份较高的族老,剩下的全是李氏头目。

    李承志大马金刀的坐的矮榻上,满脸愁容。

    整整九千出头

    满打满算,李氏族人才一千三百多,刚刚占到七分之一。

    兵丁也一样,其中僧丁一千二百余,这还是在李家坞堡外烧死了近二百的前提下,不然更多。

    宋氏丁壮有四百出头,李氏丁卒只有三百余,等于两千兵丁,李家也刚占了七分之一。

    只靠李家的人,根本无法控制如此多的民户和丁壮,特别是占据三分之二的僧丁和僧户。

    所以李承志将宋家的人也请了过来。

    至少宋氏乡民有家有口,有房有地

    千挑万选,李松才从三百余户中,找到了两个家中子侄手上没沾宋氏主家的血的乡老。

    严格来说,他们才是真正的被迫从贼,与大部分的宋氏乡民和丁壮有天然的界限。

    其次也能服众,毕竟也是曾经当过党长里长的人物,比较有威信

    十多个人讨论了快半天,也没吵出个所以然来。

    李松及李氏头目的建议是圈禁,意思就是将所有的民户全部赶到山上,然后以冰封山。

    易守难攻的三峰,三家各占一峰,由李家选派族人统一管理并发粮。

    剩余丁壮也由李家统一整编安排。

    这样的好处是省事。

    想跑也跑不掉,况且有粮食吊着,基本不会有人跑。

    就算想乱,丁卒全部控制在李家手里,也基本乱不起来。

    坏处是过于被动。

    万一有心怀不轨着暗中煽动,就很有可能生出乱子来。

    特别是这些僧户。

    在李承志看来,这就是一伙接受过信仰教育,穷的只剩一条命的极端份子

    当然,即便乱起来,李承志也有信心镇压,但既然能防患于未然,又何必多死人

    所以李松只开了个头,就被他否决了。

    胡保宗的建议是打乱混编,再集中安制。

    比如一户李氏乡民,一到两户宋氏乡民,再加两到三户僧民,临时结成一邻,由李氏族人任邻长,并实行连座制,即便有人想心怀不轨,也没有太多的机会撺掇。

    但李承志还是觉的不妥。

    李家又不是天选之族,还能个个都是精英

    人一旦有了阶级区分,就难免生出骄横之心,就如李松从来都不将李家堡的匠户当做族人看待一样。

    这些僧民本就是因压榨过甚造的反,不能一座大山还没有搬走,又飞来一座

    原本不想反的人,都有可能被逼反。

    再一个,人越是闲着,心思越多,也不可能从李氏或是宋氏乡民的嘴里挤出口粮来,想这些还没洗脱罪名的叛民。

    他当即就想到了“以工代赈”

    李承志又象征性的征求了一下两个宋氏乡老的意见,果不其然,这两个全是异口同声的“但听郎君安排”

    严格论起来,宋氏乡民的罪比僧户的罪重多了。

    别忘了,宋氏主家近五十口,可是死在四百余宋氏乡丁的手里的。

    不是爹动的手,就是儿子动的手,三百余户,七成以上的人家都有份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