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7章 带着镣铐跳舞

作品:《皇兄何故造反?

    登基的这两日,外朝朱祁钰动的不多,但是内廷当中,他已经渐渐开始布置。

    他既然下定了决心,要整肃内宫,那么从动作上来说,其实也无非就是两步。

    首先是拿掉孙太后的人,然后是提拔自己的人。

    这两个相对来说,后者其实更容易一些。

    这几日下来,除了成敬之外,加上兴安,他总共提拔了四个总管太监,分别是御用太监王诚、都知太监舒良、御马太监张永。

    说起来,这还要托王振的福,他出征的时候,带走了不少紧要内宦,土木之事一出,不仅是外朝,宫内也出现了不少高级内官的缺额,朱祁钰便直接拿来就用了。

    不过他的精力更多的放在外朝上头,宫里头他只是提拔了这些人上来,吩咐他们听从吴氏的令谕,别的倒是没怎么管。

    此刻听吴氏提起,于是问道“母妃说的是哪些人”

    吴氏捻着珠子,道“这宫里头大多数的内宦,只要你册封诏书一下,哀家自可处置,但是有几个人,却是不好妄动。”

    “一是慈宁宫总管太监王瑾,二是御用少监阮浪,他二人是范弘门下,和王振牵连不深,又在宫中资历年久,没有理由,不好无故打压。”

    凡事都要讲究一个理字,宫中内宦固然是天子家奴不错,但是也不是无缘无故就可以处置的。

    宫中孙太后的人有很多,但是大多数品阶都不高,想找错处很容易,实在不行,打发出宫去便是。

    但是像这种到了执掌内廷衙门级别的太监少监,还是要讲究规矩的。

    后宫当中,也是众目睽睽都看着呢,好不容易混到了这等地步,结果什么错都没犯,就被打杀了,以后不免让后宫也风声鹤唳。

    朱祁钰闻言,先是一怔,随即便轻轻叹了口气。

    这两个人他也熟悉,阮浪就是前世“金刀案”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至于王勤

    前世的时候李永昌还在,他自然是老老实实的待在御用监,待他登基之后,经过王诚的引荐,也算是他的心腹之一。

    不过如今看来,局面已大不相同,十有,是被孙太后拉拢过去了。

    身在宫中,有些事情,其实是由不得自己决定的。

    拧着眉头思索了一阵,朱祁钰忽而舒展了眉头,开口道。

    “母妃,若是他们没什么错处,倒也不必强加于人,被拿了把柄反倒不美,留着便是”

    吴氏手里的珠子停了停,脸色略有些不满,道。

    “你如今已是皇帝,除恶务尽的道理,该是懂得,怎么如此妇人之仁”

    眼瞧着吴氏有些生气,朱祁钰倒也不紧不慢,伸手将眼前的茶盏添满,道。

    “母妃莫急,除恶务尽的道理,儿子自然是明白的,但是问题是,这恶,真除得尽吗”

    面对着儿子的发问,吴氏愣了愣,陷入了沉思。

    于是朱祁钰继续道。

    “母妃,朕之所以想要在后宫大动干戈,无非是想要后宫安宁,不生波澜,要达到这一点,事实上,原也不必赶尽杀绝,只要宫中太后仍在,有些事情,便是绝不了的。”

    这也是朱祁钰这段时间才刚刚想明白的道理,他清洗后宫,为的是将后宫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这不代表,就是将孙太后的人马一网打尽。

    事实上,也根本打不尽

    前世的时候,他虽然不曾这么大规模的清洗内宫,但是那么多年,有吴氏和汪氏统管后宫,说是经营的密不透风,也不为过。

    但是还是闹出了“金刀案”和“南宫复辟”。

    就像现在一样,孙氏到底是皇太后,朱祁钰折掉他一个李永昌,里面就会冒出一个王勤顶上。

    就算他再想法子折掉王勤和阮浪,也自然会有新的人再顶上。

    后宫中人,往往身不由己。

    受了孙太后的提拔,心中愿不愿意,都会成为她的人。

    换句话说,所谓的除恶务尽,就是个伪命题。

    孙太后在一天,这个恶就除不尽

    当然,除不尽不代表不除,孙太后一己之力,能够保下的人毕竟有限,这宫中大多数地方,该清洗还是要清洗。

    但是想要一网打尽,却是不可能的。

    吴氏亦是心思通透之辈,朱祁钰这么一说,她便也明白过来,想了想,道。

    “如此也好,孙氏将王勤调走,本就是在表明态度,你刚刚登基,便这么明目张胆的动她的人,传出去落得个刻薄寡恩,威逼太后的名声,也不好。”

    然而说完之后,吴氏到底还是叹了口气,有些不甘心,道。

    “你说的道理,哀家也能明白,不过这些人留着,终归是个隐患,不晓得什么时候,就会出乱子。”

    朱祁钰倒是坦然,劝道。

    “母妃也不必如此,太后既保下他们,总不会白养着他们,留着他们是要让他们做事的,有朝一日,乱子真的出了,被打杀的,可就不只是这几个内宦了。”

    话说到最后,朱祁钰的嘴角泛起一丝冷意,口气森然。

    不得不说,前世的南宫复辟,让朱祁钰想了很多。

    曹吉祥之事,是偶然也是必然。

    没有曹吉祥,还会有李吉祥,王吉祥,只一个内外传递消息的内宦而已,孙太后想要找到容易得很。

    所以归根到底,根子不在于这些内宦,而在于他们背后的人

    感受到儿子突然泄露出的杀气,吴氏眉头浮起一丝忧虑,不安道。

    “皇帝,你可不能冲动”

    她在宫中多年,阴损狠毒的伎俩不知道见了多少,但是只要做了,都必然会留下痕迹。

    太后到底是太后,朱祁钰真要是对她动手,哪怕做的再隐蔽,也很难不出差错。

    后宫之中,杀一个人容易,但是要应付杀人带来的后果,才是真正的麻烦。

    真要是这么做了,朝议民情暂且不谈,闹出什么谋反靖难的事儿,才是真正的大乱子。

    所以一时之间,吴氏是真的害怕朱祁钰真的犯浑。

    所幸的是,朱祁钰也不傻,看着吴氏紧张的样子,开口道。

    “母妃不必担心,朕还不糊涂,就算是要动手,也得他们先动手,朕岂会做那不忠不孝,不悌不仁之人”

    吴氏能够想明白的道理,朱祁钰自然懂得。

    孙太后要死,只能是她自己寻死,他那远在虏营的哥哥,也是一样

    阴谋诡计成不了大事。

    前世的时候,朱祁钰不是没想到一劳永逸,但是他更明白的是。

    只要南宫中的太上皇和宫中的孙太后一旦出事,是不是他做的,天下人都会觉得是他做的。

    不要以为天下承平,就真的社稷安稳了。

    朝野民间,图谋不轨的人多了去了。

    他这头敢杀了朱祁镇,要不了多久,不忠不孝,不悌不义的名头,就会压在他的头上。

    各地的藩王宗室,都不用多,就那么两三个,站出来指责他杀兄弑君,哪怕没有证据,各地也必会烽烟四起。

    这种事情,甚至连证据都不需要。

    只要朱祁镇前脚暴毙而亡,后脚朝野民间必然会流言四起。

    朝廷就算是能派兵镇压,又能压得了几次

    规矩和敬畏这种东西,建立起来困难,但是要破坏,不过一夕之事。

    朱祁镇做的再错,都是他的哥哥,大明的君王。

    他身为弟弟,能够杀兄,能够弑君,别人难道就做不得

    都不说那些寻常百姓,单说那些掌军的将领,看到此事会怎么想

    他将京营交给于谦,是知道于谦不会有异心。

    但是除了京城,各地手握重兵的武将,看到他以臣弑君,以弟杀兄,难道就不会起一点心思

    心中没了敬畏,破了礼法秩序,天下迟早大乱

    是,历朝历代的确是有犯上乃至弑君的。

    唐有玄武门之变,宋有斧声烛影,明有靖难之役。

    可这些人,哪一个不是马上君王,开国不久。

    朱祁钰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他没有唐太宗的雄武,也没有太宗皇帝的伟略。

    直白点说,他带不了兵,打不了仗。

    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跟那几位一样,亲自手掌兵权。

    兵权,不是一份圣旨,一道命令,就能握得住的。

    失去了礼法秩序的约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真心效忠于另一个人。

    想要将军权牢不可破的握在手里,就只有一条路。

    真刀真枪的上战场搏杀

    只有自己亲自带的兵,才会真正的效忠于自己。

    要是做不到这一点,就老老实实的,维持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法大义,带着镣铐跳舞吧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