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四十四章 严家

作品:《这个书生有点凶

    不过,在陈安晏的督促下,他倒是并没有生出什么厌烦的情绪。

    随着这“京城四少”的“落幕”,这京城倒是平静了下来。

    不过所有人都知道,这看似平静的局势下面,早就是暗流汹涌。

    齐太后他们继续扩张着势力,如今的朝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官员已经投靠了他们。

    支持李彧的那些老臣,一直处于劣势。

    若不是魏文康在朝中的地位颇高,在齐太后他们的打压之下,恐怕早就不支了。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在观望的官员。

    对于其中一部分来说,谁当皇帝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只需处置好相应的政务。

    而对于另一部分来说 ,如今朝中的局势不明,若是太早的站队,一旦事后有变化,那么且不说他们的仕途会受到影响,甚至还有性命之虞。

    在这段时间里,其实魏文康派人请过陈安晏几次,因为他们的立场相同,似乎有所交代。

    不过,陈安晏却并没有去。

    在他看来,如今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现在,他还住在李文栋的府上,若是跟朝中的大臣交往过密,那必然会对李文栋产生影响。

    虽说李文栋必定不会在乎这些,可陈安晏却不得不考虑的周全一些。

    之前李文栋已经跟他说过以后的一些安排,若不是为了李彧,恐怕他早就已经赴死。

    不过,陈安晏还是不希望李文栋日后为了成全李彧,而背上所有的骂名赴死

    从严公公之事他就已经看出,李彧极重情义,若是让他知道了这件事而自己没有阻止的话,恐怕李彧会恨自己一辈子

    除此之外,他没有去见魏文康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自己最近这段时间除了陪李彧读书之外,便是在王府里由薛启堂为他调理身子。

    眼看就要入冬了,这京城的气温可比不上江南。

    虽说服了几次药后,看上去似乎有些好转,不过薛启堂还是不敢大意

    而魏文康在找了几次陈安晏无果之后,倒也没有生气,也不再强求,于是他还是跟之前一样,长时间的告病不朝。

    不过,在这期间倒是发生了一件事情。

    在这段时间里,李文栋下令彻查赵公公遗物被盗一事

    其实,宫里东西被盗时有发生,却从来没有像这次这般大张旗鼓的追查过。

    主要还是因为其中的利益关系

    甚至有不少宫女太监联合起来偷盗宫中之物出去贩卖。

    毕竟他们的俸银很低,就算卖个一两件东西,足足抵得上他们十年以上的俸银,这才使得他们都铤而走险。

    再加上每年都有各地进贡的宝贝,李文栋除了依例分一些给各宫之外,其他都入了内务府的库房。

    所以,这些年,内务府的库房之中也攒了不少宝贝。

    甚至有一些内务府的官员也牵涉其中。

    而李文栋一直忙于朝政,赵公公又要守着李彧,这才给了那些宫女太监可乘之机。

    也正是因为牵扯甚广,所以过去虽说也有一些宫中之物被发现流出了宫去,可最后大多都是大事化小,惩戒一两个宫女太监也就了了。

    这也给了那些人继续动手的底气。

    因为他们都见到了,有上面的人护着,就算被发现了,最多也就是打一顿廷杖,严重的也就是被赶出宫去。

    而他们得的银子早就够他们这辈子的花销了。

    因此,他们在见到朝廷这次因为赵公公的遗物失窃,竟会如此大动干戈,十分诧异。

    同时也连忙想着找上面的人庇护。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层一层的往上找,找到最后,他们发现这些年为他们庇护之人正是寿康宫的严公公。

    可如今严公公都已经下了狱,所以他们也慌了起来。

    这其中有不少正是寿康宫的人。

    平时严公公在齐太后那里颇受重用,而齐太后在宫里的地位比皇上还高,他们自然都将赌注压在了严公公的身上。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不少宫女太监。

    他们之中要么是当初在进宫之后为了不被欺负,要么是对齐太后有所求,所以选择了投靠严公公。

    如今,严公公自身难保,他们心里很清楚,当初他们送给严公公的那些银子事小,可若是这次被查出,他们也盗取了宫中之物,看李文栋的架势,他们这次恐怕很很难糊弄过去了。

    所以最近几日,有不少宫女太监都去向齐太后请罪求情

    其实齐太后知道严公公的手脚并不干净,毕竟在这样的位置,有人孝敬也实属正常。

    只是她没想到,严公公的手竟然伸的这么长

    就从这几日来求情的宫女太监来看,整个后宫有将近三成的宫女太监,每个月都要给严公公孝敬

    除此之外,这些人每捎出去一件东西,严公公也要分上一份。

    齐太后粗粗的算了算,严公公这些年敛下的银子恐怕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

    其实,对于严公公来说,就算现在让他告老还乡,他的那些银子恐怕几辈子都花不完了。

    若是说为了银子,他根本就犯不着去动赵公公的那些东西。

    而说到底,严公公其实就是嫉妒赵公公在宫里的地位。

    严公公在小时候其实家境殷实,父亲做些买卖,每年除去开销还能攒个百十两银子。

    只可惜好景不长,在他十五岁那年,父亲因为经营不善,家里的买卖全都赔了进去,还欠了几千两银子。

    自那之后,他的父亲开始酗酒,人也变得十分消沉

    有一日,严公公的父亲在外面喝的伶仃大醉,晚上回来的时候失足落水淹死了。

    而他的母亲也因为积郁成疾,在他父亲去世后不到半年的时间,也撒手而去。

    一时间,家中家徒四壁,外面又债台高筑

    家里的那些亲戚都对他避而远之

    严公公小小年纪便尝尽了人间冷暖

    在家里落魄之前,严公公只是一介书生,如今根本就没有一技之长

    再加上家中的田产早就变卖了,如今吃穿都是问题。

    其实,严公公也想过出家,只是一想到那些亲戚的嘴脸,他心中便愤愤不平

    过去家里赚钱的时候,那些亲戚都上门巴结,如今个个都把他当成瘟神一般,所以,他不甘心就青灯古佛了却残生。

    于是严公公把心一横,入宫当了太监。

    过去,严公公家境殷实,因此,在读书之余也爱养一些花花草草。

    靠着有这一手本事,倒是让他成了后宫的香饽饽

    为了照看后宫的御花园,宫里倒是养了一些花匠,每隔一段时间修剪一番,或者换换花样。

    而除了御花园之外,不少嫔妃的宫里也养着一些花花草草。

    只不过,这些嫔妃和宫女太监们养花的本事实在是不够看,有一些宫里的花已经是换了一批又一批。

    而那些花匠大多都是男子,要让他们进出嫔妃们的住处实在多有不便。

    后来,传出了严公公懂得养花,于是这些嫔妃争相请严公公前去。

    那时候,齐太后还是皇后。

    有一次,皇后相请,说是宫里的花草需要修剪

    严公公去了之后,发现皇后正在读大学,倒是让严公公觉得有些诧异。

    不知从何时起,当朝者故意曲解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意思,以此来约束女子,不让女子读书

    所以,如今大梁的女子,极少人有识文断字的本事

    皇后出自官宦之家,自小倒是耳濡目染了一些,不过并没有机会深读那些四书五经

    入得宫中之后,更没有机会再读那些书,最多只是抄抄佛经而已。

    那时候,她已经诞下了一个皇子,因为他是皇后,所以她的孩子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太子

    不过,她也很清楚,其他宫里的嫔妃也诞下了数位皇子。

    所以,她在太子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培养,同时,自己也会读一些四书五经,为的就是日后能在朝政上帮助太子

    只不过,这一切只能靠她自学,书中有不少东西光靠她自己很难理解

    而宫里的又没有其他人可以请教。

    毕竟那些宫女大多连字都不识几个,而朝廷又不允许识字之人入宫当太监,所以那时候皇后也只能理解多少是多少

    那日严公公到了皇后宫里,皇后正好读到一处不解。

    于是严公公便斗胆上前为她解释

    原来,严公公在入宫当太监的时候谎称自己不识字,一直隐瞒至今。

    如今见到皇后竟然在看大学,他便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果不其然,皇后得知他识字之后并没有将他交给慎刑司,而是大喜过望

    她在宫里,正愁没人指点。

    皇后当然不敢瞒着先皇去向朝中的大臣请教,如今有了严公公,再读这些书就方便多了。

    于是,皇后便让严公公留在了宫里。

    正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严公公开始在皇后身边伺候。

    凭着自己的本事,他也很讨皇后的欢心,因此,没过两年,他便成了皇后宫里的总管

    在短短数年时间,他从一个刚入宫的小太监,做到了皇后宫里的总管,一时之间严公公的风头无两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