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太子妃

作品:《躺赢的科举人生

    金氏虽然还想跟半月没见的儿子说说话, 但还是开口道“安儿,你先去忙吧,有事儿咱们晚上再说。”

    “娘, 那我先去忙了。”

    赵云安笑着摸了摸侄女的小脑袋,这才离开。

    “可知道是哪里来的人”

    马贵低声道“不是永昌伯府的人, 瞧着眼生, 但也没穿官服。”

    赵云安心底有些奇怪, 既不是永昌伯府,也不是皇帝的人,那会是谁派来的

    很快便到了前头, 赵云安走进门厅,便瞧见一人风尘仆仆的坐在那边喝茶。

    “赵大人。”

    那人连忙起身行礼,瞧着像是个练家子。

    “这是我家大人的信件。”

    赵云安接过去, 一看信上笔记脸色微变。

    “你家大人身体如何”

    “多谢赵大人惦记,大人身体一直都好。”

    赵云安点了点头,请他坐下,独自走进书房才拆开了信件。

    方才之所以震惊, 是因为信上笔记乃是他恩师孟青沛的。

    孟青沛当初跟着永昌伯去了北疆, 这些年来师徒两个只有书信往来, 永昌伯在北疆待了几年, 孟青沛也从未离开。

    可现在,这封信却是从京城送来的。

    莫非事情有变化

    赵云安皱了皱眉, 拆开信封来看。

    孟青沛的书信向来简单,不比赵云安总是废话多, 长篇大论,他的回信总是寥寥几句。

    这一次也不例外。

    薄薄的一张纸,总结起来就三句话。

    为师听说徒儿干了什么, 很有我当年的风范。

    你大伯大哥干得太好,引来皇帝忌惮。

    等你回京,我们师徒喝一杯。

    赵云安翻来覆去的看,也没看去其他的意思来。

    “老师千里迢迢的送封信过来,就为了说这些”

    赵云安拿着那封信左看右看,用水泡,用烟熏,也愣是没发现其他暗号。

    “小哥,你家大人可还有别的嘱咐”

    那人起身道“大人还说,请赵大人小小年纪别想那么多。”

    赵云安一时囧囧。

    难不成真的是他想太多

    赵云安叹了口气,别无他法,只能让人好好招待。

    心底不免嘀咕还说我喜欢卖关子,先生自己不也一样,我那叫青出于蓝。

    这边人还没送走,外头又有衙役来禀报“赵大人,陛下的钦差到了。”

    “什么”

    这可真的是太巧了。

    赵云安摆出一脸激动,连忙让人设下香案。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漳州代知府赵云安,立朝刚毅、英明决断,严峻廉洁、为民请命,凛乎有岁寒之操,朕心甚悦。”

    “晋为漳州知府,兼青州团练副使。”

    “望兢业勤恳,不负圣恩。钦此。”

    前来宣旨的小太监笑盈盈的看着赵云安“赵大人,请接圣旨。”

    赵云安躬身接下,还得将这圣旨供奉在香案之上,才有功夫来招待内侍。

    “公公远道而来,辛苦了,屋内已经置办了接缝宴。”

    小太监正瞧瞧的打量他,要知道前往漳州宣旨可是美差肥差,要不是他义父马原开了口,这次还轮不到他。

    想到马原嘱咐的话,小太监对赵云安很是客气“赵大人不必客气,奴才就是个送信的,还没恭喜赵大人高升。”

    知府是正四品的官职,远不如待知府时那从六品可比。

    这位赵大人入朝为官才多长时间门,一年都不到,这升官的速度可比十万火急都要快了。

    再者,除去知府之外,皇帝还让他身兼青州团练副使,可见盛宠。

    赵云安脸上很是客气。

    早前大伯和大哥便交代过,不管他是否看得起这些内侍,对他们都要面子和气,否则小人难防。

    “公公客气了,都是陛下隆恩。”

    小太监笑了笑,又说道“赵大人,咱家这边还有一封信,是出发之前永昌伯托付的。”

    赵云安心头一跳“大伯回京了”

    “永昌伯回京诉职,可惜赵大人外放在漳州,倒是无缘得见。”

    小太监不知想到什么,脸色更是和气“永昌伯府近日来真是喜事连连,赵大人看了信便知道了。”

    听了这话,接过大伯的书信,赵云安哪里还有招待他的心思。

    得亏小太监也是个极为知趣的,只略喝了两盏酒便托辞累了,回房休息。

    送他离开,赵云安匆匆进了书房,打开永昌伯的书信来。

    这一看,却是大惊失色。

    “少爷”

    常顺见他脸色不对,连忙开口问道。

    赵云安放下书信,捏了捏有些生疼的眉心“大伯在信中说,陛下召娟儿入宫,陪伴太子。”

    常顺虽然不机灵,但也知道此事非常不妥。

    赵娟还不到三岁,还是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太子更是比她还要再小一岁。

    赵云安叹了口气“不只是娟儿,朝中文武百官,但凡有年龄合适、身份贵重的嫡女,如今都已经被传召入宫,养在皇后跟前。”

    太子年幼,如今压根不到成亲生子的年纪,但不妨碍皇帝铁了心,将文武百官拉上这艘船。

    如此一来,勋贵世家的姑娘们从小养在皇后跟前,被皇后教养,等她们长大之后,这一颗心自然是向着太子的。

    赵云安忍不住叹了口气“大哥大嫂想必要担心了。”

    嫡亲的女儿,卢氏连亲生婆婆都不肯让,如今却被一道圣旨,直接拉进了宫中。

    外臣的女儿,就算是再尊贵,进了后宫也是要受委屈的,这倒也罢了,只怕将来

    再者,入宫被皇后教养的姑娘有十二位,太子却只有一个

    太子妃的位置岂是那么好坐的。

    常顺知道自家少爷最喜欢家中侄儿侄女,赵娟因为年幼,与赵云安的关系不算亲近,但也是嫡亲的侄女。

    他开口安慰道“左右五小姐还小,再过十多年的光景谁又知晓。”

    赵云安也点了点头“也是。”

    十多年后,太子是否还活着都是未知数。

    他心底阴暗的想,这集万千宠爱于一生,被皇帝和皇后推上太子之位的小皇子,身体可一直不那么强健。

    而他头上的两位哥哥,如今已经子嗣满堂,最大的一个侄子比他大了足足十二岁。

    因为是托钦差送的信件,永昌伯的家书也十分简单,只对家中大事一笔带过。

    赵云安叹了口气,漳州什么都好,离京城远也自在,唯一的坏处就是消息不同。

    京城发生了什么,他每每过了个十天半月才知晓。

    想到这里,赵云安忍不住摸了摸悬在心口的那块虎符。

    收起两封书信,赵云安转身进了后院。

    金氏也早早的得了信,见他过来就满脸欢喜“安儿,你升官了。”

    见她高兴的喜笑颜开的样子,赵云安也高兴起来,觉得皇帝至少做了一件好事。

    “摘掉了代,从今往后儿子就是名正言顺的漳州知府了。”赵云安笑道。

    金氏更高兴了“早知道我儿出息,皇帝老儿也是个有眼光的。”

    “快,该给你大伯和大哥哥写信,也让他们跟着高兴。”

    赵云安拉住她“娘,大伯回京了,他们在京城,只怕比我更早知道升迁的事情。”

    “回京了”

    金氏先是高兴“太好了,母亲日日夜夜念着你大伯,如今他终于回京,母亲定然也高兴的很。”

    临了又有些遗憾“哎,难得你大伯回京,偏偏咱们却来了漳州,又见不着面了。”

    赵云安笑道“知道大伯一切安好就好,娘,前几日你不是说要送土产回去吗,多准备一些。”

    “那是当然。”

    虽然他们出门在外,儿子也还未弱冠,但既然当官了那就是成人,自然是要送年礼回去才不失礼数。

    金氏原本还想着往京城送礼容易,往北疆却难,现在倒是方便了他们。

    赵云安提议道“漳州这边的特产不少,到时候问问二哥那边,若是他们也要送,一块儿送回去也方便。”

    提到老二夫妻,金氏脸色就淡了一些“你管他们,来来回回也麻烦,他们自己又不是没手没脚。”

    赵云安看了眼还在院子里玩的赵妤,笑道“娘,就算看在妤儿的面子上。”

    金氏冷哼道“我是瞧不上他们这样当爹娘的。”

    她一想到那夫妻俩压根不把女儿当一回事儿,偏偏又要面子,还要里子,就气得很。

    要不是看在赵妤的面子,金氏都懒得搭理他们。

    临了又说“罢了罢了,过两天去信问一问,指不定他们也用不上咱们。”

    岔开这话,金氏又笑起来“安儿,我听丫鬟说,你不知升官了,还当了什么青州团练副使,这又是个什么样的职位”

    赵云安笑着解释道“团练副使,其实就是团练使的副手,是虚职。”

    “娘还想着呢,你明明人在漳州,怎么去身兼这青州的职位。”金氏恍然大悟。

    “若是儿子身在青州,自然是要去青州营里面当差,但我是文臣,又是漳州知府,这名头便是虚职,并无多少实权。”

    赵云安心底猜测,皇帝这般举动,说到底是对青州营的敲山震虎。

    想必皇帝对青州营的官司心知肚明,所以才会来这么一朝,让他这个漳州知府身在漳州,遥领青州。

    而所谓的青州团练副使,那就是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的位置罢了。

    放在以前,各地的团练副使那都是用来贬职的,将不受欢迎的京官打发出去,是个钱少事也少,无人搭理的闲活儿。

    不过赵云安倒是无所谓,毕竟他主职还是漳州知府,青州团练副使再人见人踩,也与他毫无关系。

    甚至他还笑着说“娘,虚职闲差,事儿没多,到时候还能领两份俸禄,倒也是一件好事。”

    金氏一听就笑“你还能少这一份俸禄”

    赵云安笑道“钱再多也不嫌多,我还要养娘和妤儿呢。”

    赵妤跟棉花玩得满头大汗,哒哒哒跑进来,金氏连忙喂她喝水,给她擦汗。

    小姑娘眼睛亮晶晶的,笑着说“七叔,妤儿少吃点,你不要那么累。”

    赵云安被她逗得大笑,伸手摸了摸她的脑袋“七叔有钱,足够养活十个妤儿。”

    赵妤笑着抱住他胳膊撒娇“七叔别养那么多,养一个妤儿就够了。”

    赵云安在家哈哈大笑,自以为多了一份俸禄,也不必去青州当差。

    殊不知青州营里头,几个大汉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

    “他娘的,皇帝这是什么意思,打发个乳臭未干的小白脸来监视我们吗”

    “周团练慎言。”

    周团练却是个暴脾气“要不是朝廷的粮饷一年比一年少,一年迟过一年,我能想着法子为兄弟们谋钱”

    “听闻这位赵大人出身永昌伯府,是户部赵云衢的亲堂弟。”

    周团练一听,更生气了“那就是蛇鼠一窝。”

    “感情瞧着现在不打仗,我们当兵的就得饿死是不是”

    “周大人消消气。”

    周团练冷哼道“我算看出来了,兄弟们累死累活,流干了血泪,倒不如去皇帝老子面前拍马屁。”

    “一个还未弱冠的黄毛小子,如今都要踩到老子脸上来。官阶比老子还要高。”

    也有人道“周大人,此事也并不一定是坏事。”

    “你倒是说说看哪有好处”

    “大人你想,赵云安他是漳州知府,没圣令不可擅自离开,团练副使又是虚职,没有大印,向来都是就地编管不得视事的,他能子自找没趣”

    周团练一想也是“哼,皇帝玩这一招,还不是嫌弃青州营。”

    “大人,既然陛下对青州营生疑,咱们不如将疑难杂症扔出去。”

    “赵云安是皇帝派来的亲信,又担着团练副使的职位,自然是要为大人分忧的。”

    周团练一听,心头一震“好办法。”

    “这都快到年底了,兄弟们的口粮还不知道在哪里,白子堂那家伙属貔貅的,老子为他办了多少事,问他要点东西却千难万难。”

    “大人,漳州年底才刚刚有过一场动乱,世家大族的田地钱粮岂不都落到了赵云安手中,白知府不肯拿,赵云安就得给。”

    周团练越想越觉得好主意“这法子好,老子现在就去写信。”

    “他要是也拖着不办,老子就给皇帝写信,一天写一封,哭得他头疼为止。”

    赵云安对周团练的算盘一无所知,毕竟远在青州,除了一个虚职之外,赵云安也不打算自找没趣。

    再者,越到年底,赵云安也越发忙碌。

    漳州气候不算冷,一直到入了十二月才姗姗来迟了一场小雪。

    晚上洋洋洒洒的下,到了早晨出来一看,除了屋檐上有几分白色,其余都已经化了。

    弄得金氏忍不住说“这漳州雪也不下,天怎么还这么冷。”

    这么冷的天,赵云安还是天天带着常顺马贵往外跑。

    虽说有丛白等人帮忙,在知府衙门一百人的震慑下,漳州残余的势力勉强听话。

    可赵云安依旧不放心,怕他们在暗处捣鬼,事事都要亲自过眼才能安心。

    这一看,自然又看出许多问题来。

    一来是百姓们生计困难,虽说良田会被重新分配,但今年秋收已过。

    别人都以为赵云安大获全胜,此刻定然富得流油,殊不知这头漳州豪族刚灭头,那边皇帝便派人将大头全部拿走。

    剩下的这些银钱粮食,还得维持接下来一年的财政支出。

    赵云安哪敢随便乱花,若是花了个精光,明年收成之前衙门都得开天窗,连官吏们的俸禄都发不出。

    幸亏漳州的底子厚,百姓们熬一熬,熬过了今年冬天,等来年有了良田能够耕种,日子定然能好许多。

    再不济,漳州冬天也能寻到野菜树根,勉强能够果腹。

    二来便是漳州之水,摸透了才知道,漳州水运的情况十分糟糕。

    玉璋湖湖内泥沙堆积,湖面蔓草丛生,被水草覆盖的湖面下,连鱼虾都生长困难。

    这样的湖水,却要负担起整个漳州府的生活和饮用水,压力不可谓不大。

    连通着玉璋湖的运河,原本应该能起到漕运的效果,可现在也因为淤泥和水草,导致河道废弃,成了城内有名的臭水沟。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耗费人力物力,重新整理改造整个玉璋湖,清理淤泥和水草,但这需要投入的财力,哪里是皇帝留下那一些就够的。

    要改善就得需要钱,需要人。

    可钱从哪儿来,人又从哪儿来。

    赵云安前脚刚要清点良田,放归百姓,后脚直接抽用人丁的话,百姓们家中无人,哪有那个力气去耕种。

    若是没有力气,到时候良田荒废,收成减少,漳州又会进去另一个恶性循环。

    可不去摊牌丁户,征收杂税,光是漳州现在的财政,根本无法负担这样的大功臣。

    漕运不开,就会影响到漳州的货运和商业,反过来又会让漳州变穷。

    赵云安想来想去,也没有十全的解决办法,一时头疼不已。

    相比起儿子来,金氏在后宅倒是舒心的很。

    她自己有钱,大手笔的买下不少土产往京城送,不只有永昌伯府的,金家和有往来的家族也都没拉下。

    东西前脚刚送出去,没过几天,金家的年礼先到了。

    金大舅向来疼爱妹妹和外甥,如今赵云安步步高升,升职加薪的速度比马车还要快,金大舅自然只会更加的殷勤。

    金家的马车浩浩荡荡的来,前后居然摆了六七辆,每一辆都装得满满当当,倒是让漳州府的人看了个稀奇。

    这日赵云安刚从外头回来,便瞧见门口热热闹闹,正在往下卸东西呢。

    “大人回来了,是金家派人送了年礼。”

    赵云安早知道舅舅大方,如今一看也是咂舌“舅舅这是把家给搬来了”

    来送礼的是老熟人,金管家连忙笑道“小的还未恭喜舅少爷高升。”

    “舅舅家可都好”

    “老爷听说舅少爷年纪轻轻,官拜知府,乐得当天就喝了几杯。”

    金管家笑道“老爷说了,漳州虽然都好,舅少爷又是知府不至于委屈,但到底是在外头,怕舅少爷想念京城的风物,特意多送了一些过年,足够姑奶奶和舅少爷吃一年。”

    赵云安乐得大笑“昨日母亲还在念叨舅舅家的腊肉,今日可算能吃着了。”

    “老爷知道姑奶奶喜欢,准备了小半车呢。”

    赵云安扫了眼送来的东西,果然如金管家所说,基本都是吃的用的。

    等他进了屋,果然瞧见金氏也满心欢喜,正拉着赵妤看送来的东西。

    瞧见他进来,便连声道“安儿你也快来看看,瞧瞧你舅舅就是细心,这么多东西,足够咱们吃到明年了。”

    赵云安笑道“舅舅惯来是疼我的。”

    金氏瞪了他一眼,又笑“连妤儿的份儿都有,这肯定是伯学媳妇准备的。”

    若是她嫂子的话,想的肯定没有张氏那么贴心。

    吃的喝的其实都是其次,其中最为贵重的,还是金管家亲手呈上来的一个盒子。

    赵云安没打开,便猜到里头是什么。

    “舅舅也太客气了。”

    金管家笑道“老爷说了,他一个当人舅舅的,自然每年都得给外甥压岁钱,一年都不能少。”

    如今永昌伯府日日高升,别人想要送礼都找不到门路,金大舅自然是要死死抱住这个大腿。

    当然,他心底也真心疼爱外甥,给他花钱一点都不吝啬。

    赵云安只看了一眼,便将那盒子放在旁边,问起金家的事情来。

    金管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赵云安才知道舅舅家又添丁了,人丁很是兴旺。

    赵云安又问“一路过来是不是很麻烦,金管家也劳累了。”

    金管家忙道“其实还算方便,从青州转陆路,走三日就到了。”

    这话让赵云安微微一愣,忽然想到一个主意。

    “金管家既然来了,不妨多住几天。到时候本官带你到处走走看看。”

    金管家自然是忙不得的答应“老爷也叮嘱了,说让小的多留几日,看看姑奶奶和舅少爷是否都好,可别致报喜不报忧。”

    赵云安却笑道“舅舅还是那么爱操心。”

    扫过满院子的年礼,再看着那沉甸甸的盒子,赵云安心底叹了口气,这次他得厚着脸皮,让舅舅来帮一个大忙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