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35

作品:《清穿之温僖贵妃的咸鱼日常

    既然是过年, 自然要把宫殿装扮起来,得有一派喜气洋洋的、富贵荣华的气象。

    虽说要显富贵,却也不是让人把金玉一股脑的摆出来, 康熙还是有审美要求的,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宫中瓷器的烧制上。

    内务府烧制的陶器,都是先画样,再交给皇帝过目, 皇帝若有不满就会亲自修改花样、颜色, 再进行烧制。有了康熙的把关, 宫中烧出来的瓷器都很好看, 既不过分素净也不繁复堆砌,和殿内的摆设相得益彰。

    既不能全用金银玉石, 那就得寻些其他物件, 第一个就是鲜花。

    花房在康熙的示意下,培育出了大批颜色喜庆、意头也好的鲜花,例如长寿花、山茶花、水仙花、兰花,还有富贵竹。

    这些花卉,每个宫殿都要送,不能有一个遗漏, 要阖宫都沾上红红火火、吉祥富贵的气息。

    另一个, 则是剪窗花。宫里有一些汉人女子,自幼学习女红,十分心灵手巧, 不必画图样就能剪出来精妙的窗花,贴在透明的玻璃窗上更好看。

    还有一项是挂门神, 贴对联。

    门神像是内务府发的, 用黄铜框装裱过, 极为气派,单靠周身的气势便能震慑一干邪物。

    对联亦是内务府发的,但蓁蓁瞧着上面的内容,不是很满意,打算自己写。

    她叫人准备好笔墨,先在白纸上练习,然后才在白绢上写。写了好几联,终于有一副满意的,叫人拿去贴在正殿门口。

    三阿哥看到她把白色的对联贴在门上,很是不解,“温娘娘,为何宫里的对联是白色的,民间是红色的。白色不是只有家里死”

    “死”字尚未完全说出口,宜嫔吓得赶紧捂住他的嘴,“我的三阿哥哎,说话谨慎些,年节上可不能犯那忌讳的。”

    三阿哥点点头,但眼睛里的疑惑并没有散开。

    蓁蓁摸了摸他的头,同他解释“民间是汉人居多,他们崇尚红色为吉祥喜庆的颜色,所以用红对联。

    但咱们满人原先生活在关外,关外冰天雪地,出去打猎穿白色能伪装得更好,方便抓到猎物,穿红色反而会吓走猎物,那就只能饿肚子了。

    所以满人崇尚白色,咱们就用白绢写对联了。”

    三阿哥抓了抓耳朵,似懂非懂,“可绰尔济也是满人啊,他家过年就是贴红色对联。”

    宜嫔也看向蓁蓁,她心里头也觉得矛盾。

    蓁蓁继续说“那是因为咱们入关了啊,关内还是汉人居多,入关的满人受到影响,就会改掉一些习惯,这叫入乡随俗。但皇室宗亲是满族的根基,不能也跟着忘本,所以皇宫和宗室们的对联得一直沿用白色的。”

    三阿哥眼里的迷茫终于完全散去,“哦哦哦。胤祉明白了,谢谢温娘娘。”

    宜嫔也道“我原先在家中,小的时候是贴白色的对联,长到十来岁时就成了红的,等到了宫里又变白的。心里头一直不明白,但又不敢随意问。今儿可算是解惑了,你啊,年纪不大,懂的不少,算得上咱们宫里的第一才女了。”

    这么大的名头,蓁蓁可不敢受,真出了才女要跟她较量,赢了倒还好,输了的话可不得叫人笑话许久。

    “你莫取笑我了,我不过是闲着无趣,看了几本闲书,多听了几个野史趣事,才女这名号可不敢当。要说才华,先不论皇上,就是上书房的两位皇阿哥都比我厉害。”

    皇阿哥们一篇文章得读一百二十遍,她看一遍就过了,时常想起某个句子,只记得半句,再问胤礽时,那小孩能背出一整篇,还给她把意思都讲得透透的。

    说起上书房的阿哥们,宜嫔不得不叹了口气,面上浮起一抹忧色。

    蓁蓁问她“怎么了”

    “我这不是养着三阿哥嘛,荣嫔就时常过来探望,还带着小六。小六比小五晚两个月出生,如今在学说话了,阿玛、额娘、哥哥姐姐都说得很清晰,还是满汉蒙三种语言轮流着来。

    可我家那个小五,如今憨憨的,只会用蒙语说额娘、祖母、阿玛,别的一概不会。我真担心他以后也这样,进了上书房,那还不得被兄弟们嘲笑”

    宜嫔似牙疼一般撑着脸,“原先我觉得把小五交给太后,是我占了便宜,现在心里总是担心着”

    蓁蓁递了她一块芙蓉糕,吃点甜的能帮人缓和心情。

    “你这担心得太早了,小五才两岁,还有好几年才进书房呢。中间这些日子里,你去太后宫里勤快些,多教教不就好了等孩子稍大点,就让他跟三阿哥四阿哥一块玩,大孩子带着小孩子,慢慢纠正过来了。”

    宜嫔叹了一声,“好像也只能这样了。”

    两人打算再说会小话时,鸣翠走进来,一脸喜气。

    “娘娘,乾清宫的人来送赏赐了。”

    宜嫔便起身告辞,“我也回自个的宫里去,看看皇上有没有叫人给我送赏赐。”

    蓁蓁笑着拿帕子打她,“皇上少了谁的,也不会少你的。”

    送走宜嫔,蓁蓁接了赏赐,打赏送礼的太监,回到殿内开始查看礼单。

    好长的一串啊,看来这次赏赐极为丰厚。

    看过后,这礼单果然没有辜负她的期待。

    “黄金一百两,白银二百两。点翠头面一套,红宝石头面一套,红玉手镯一对,玻璃翠竹手镯一对,白玉龙凤佩一对,合浦珍珠两斛。上用蜀锦六匹、江绸六匹、纱六匹、缎六匹、绫六匹。

    另有碧螺春、龙井、普洱、蒙古贡茶各六两,葡萄干、荔枝干、枣干、核桃各八斤八两,百合粉、藕粉各六斤。”

    一年只过一次春节,皇上这回总算不抠门了。

    眨眼就到了除夕,这一天,妃嫔们只需要早上去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请安,然后就回自个宫等着晚上的除夕家宴。

    这一天过得最累的人,得数康熙。

    他得在丑时就起床,先去钦安殿拜真武大帝,然后到奉先殿拜祖宗,最后回御药房给药王磕头。

    这些都做完也才到寅时,是他平时起床的时间,略坐坐喝杯奶茶,起身去后面的坤宁宫进行满洲仪式的祭拜,再拜中原佛,吃一碟敬佛的素馅饺子,以求新的一年安宁素净,再无战乱。

    略休息会儿,就要带着宗室和一二品大臣去慈宁宫给太皇太后拜年,接着回中和殿受诸王和文武百官礼。

    也是这个时候,康熙叫人把自己之前写好的福字,分发给这一年差事干得不错的大臣们,以示嘉奖。

    一切礼仪举行完毕,康熙再度回乾清宫用早膳,吃完补觉,等到了中午,继续在乾清宫摆宴,宴请宗室和蒙古各部落的王公。

    下午康熙接着补觉,到了申时左右,乾清宫的家宴开始摆上。

    宫中女眷这一日无聊,只能着人去外面看热闹打听回话,这也不算窥伺帝踪,毕竟妃嫔们要看皇上何时摆家宴,她们得计算着时间提前梳洗打扮、然后提前到乾清宫等着。

    康熙与太皇太后、太后坐在上首,佟贵妃和蓁蓁坐在左右两侧的第一位,下头按照嫔、贵人常在的顺序依次设桌宴。

    宴席与平日的家宴没什么不一样,唯一的不同是要转桌,各桌的菜肴都要轮流传递,意为有福同享。

    用完膳,康熙叫人收拾自己用过的碗碟勺筷,送出宫赏给大臣,以示亲近。

    宫里没有皇后,这一晚康熙自然是要独自睡在乾清宫。

    但第二天,蓁蓁和胤礽见面的时候,胤礽说康熙昨晚睡不着,叫人接他去宫里作陪了。

    蓁蓁露出了然的神色,她早知道,在康熙心里只有胤礽才是亲儿子,他俩是古往今来第一亲密的圣父圣子。

    正月初一这天,皇帝一样要早起,先去乾清宫喝屠苏酒,再去交泰殿取出玉玺,写一些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祥话,这开笔仪式便结束了。

    皇帝也总算有空了,能闲下来好好的玩乐一番。

    康熙当天就在淑芳斋听了一下午的戏,晚上回乾清宫用过宵夜,传了南书房值班的翰林学士进殿侍讲,兴致好再吟诗作对。

    第二天他又早早的起来,先去上书房考校皇子们的课业,然后在东西六宫有孩子的地方,挨个关心问候。

    到了傍晚,康熙又去上书房考校皇子们的骑射,晚上则亲自给儿子们上数学课,一起解几何题。

    三阿哥许久都没看到胤礽了,主动跑去上书房探望,结果这孩子是哭着跑回来的。

    宜嫔把他搂入怀里,替他擦掉泪花,耐心的问“怎么哭了呀,谁欺负我们家三阿哥了”

    “皇阿玛”

    胤祉一张嘴,眼泪就又流出来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蓁蓁便把视线投向胤礽,“到底发生了何事难道是胤祉淘气闯祸,你皇阿玛罚了他”

    胤礽喝完手边的蜂蜜奶茶,将蓁蓁怀里的妙妙抱过来,摸着它身上又暖又滑的毛,才觉得舒服了些。

    “皇阿玛今日兴致高,特意指导我和大哥做几何题。我与大哥苦思冥想的时候,胤祉来了。皇阿玛担心胤祉打扰我们,就带着胤祉出去,叫他做算学。

    胤祉似乎一直没做对,皇阿玛的语气稍重了些,就吓着了胤祉。”

    “三弟在宫外长大,见着皇阿玛的时候少,自然没见过他这严厉的一面,头回见到难免会害怕。”

    等见多了,也就习惯了。

    胤礽为胤祉同情了一下下,大方的把妙妙让给弟弟抱,“抱抱妙妙摸摸它的背,你会开心点。”

    胤祉含着泪点点头,“二哥,你真好。”

    以后要是再学不会,就让二哥教。

    胤礽绝不会知道,小学渣三弟已经提前赖上他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蓁蓁便带着胤礽回自己的宫殿。

    路上胤礽也忍不住说,“我倒是情愿皇阿玛不要过年,他得闲了,就爱盯着儿子们的学业,太累了。”

    “皇阿玛还打算让我学那些传教士国家的语言,如今要学的课业已经占完了时间,我总不能在梦里学吧。”

    “皇阿玛太会为难儿子了。”

    这个蓁蓁也没法子,只能去劝慰他“或许等你长大了,就不用这么辛苦的读书。”

    胤礽却摇头,“皇阿玛说只有多读书,才能长学问长知识,等学问积攒够了就可以帮皇阿玛分忧。所以我还是要努力读书的。”

    “皇阿玛说,只有自己有了真本事,才不会被权臣操控,才能当一个真正的天子。皇阿玛都是为了我好啊,他一片苦心”

    呵,是是是,你们父子最懂彼此。

    蓁蓁不劝了,再劝下去,她就成了离间父子感情的坏人。

    正月十五的时候,康熙带着一众后宫和王公大臣去了瀛台,观看冰嬉大典。

    听说前几年就想举办了,奈何缺银子便一直搁置了,今年内务府研究出了玻璃,收益颇多,便能拨出一部分银子来办这事。

    这一天,蓁蓁可算是开了眼界,原来这滑冰还能整出如此多的花样。

    第一个是抢等,谁滑得最快谁就能领最多的赏银,队伍中最后的十八名也能分到三两安慰银。

    据说这项活动是是从太组皇帝时传下来的。当年太组被围困,是一位大臣穿着乌拉滑子冰鞋日行七百里,及时救出了太组皇帝。太组皇帝意识到速滑在战场上的便捷,便大肆宣传,立国后还在宫中组织宗亲、大臣们的女眷一起举办抢等大赛。

    第二个叫分棚掷彩球,有些像冰上蹴鞠,但不能用脚,只能用手去争抢。

    这个项目的观赏性极高,就是看的时候会担心人受伤,看客们一直提心吊胆。

    第三个大项目叫转龙射球。在冰上画出弯道,隔一段距离就搭一个彩棚,彩棚上悬挂彩球,一边滑冰一边射箭,考验的是两门技术。

    这个项目里,蓁蓁看到了自己的大哥,塞林不愧是神射手,在这一项上出类拔萃,得了许多赏银。

    蓁蓁猜测,她大哥这会儿估计成了许多老大人心中的最佳女婿人选。

    后头还有冰舞,舞狮子、舞龙,场上十分热闹喜庆。

    先前妃嫔玩乐时叫人制出来的冰床也派上用场了,里头坐着七八个画师与翰林学士,巡视全场,一队人记录,一队人画画,等回去后再细细斟酌描补,记录此次盛事,以供后人观赏、研究时下的风俗。

    蓁蓁后头回宫查看账册,才晓得为何大家兴致如此高,原来只要参加了冰嬉大典的人,无论有没有在比赛中取得成绩,都会奖励二十两赏银,也叫过年费。

    下头人把这叫做天冷心暖。

    当晚在瀛台放了一场烟花,正式宣布节日的结束,各衙门也要恢复办公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