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5章 第 145 章

作品:《小知县

    “听说了吗, 城外不仅每亩稻子增长近百斤,连麦子也在增长。”

    “这可是大好事啊。”

    “对啊,新皇登基后, 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是我们承平国的幸事”

    “听说都在劝农,连荒地都开耕不少。”

    “当然, 谁让种田者如今备受敬仰, 若能种出高产粮, 更会得皇上跟纪大人夸赞。”

    “汴京外面各地, 都在传皇上跟妃子在皇宫种田养桑的事, 真好啊。”

    “不过他们怎么知道的, 难道是各处报纸说的”

    自然是各处报纸说的。

    还是经过纪炀的手,各地京都趣闻分报说的。

    京都趣闻总部在汴京,报纸也办了许多年,各处的分报在去年陆陆续续设立。

    总负责人肯定是晁盛辉。

    有他们两个人在,给皇上传播些威名,自然很合适。

    不过在他们口中, 只有皇上的事,于妃养桑则是汴京文报所说,完全是蹭着皇上的消息搞宣发。

    晁盛辉还问过“这样, 只怕金家会不满。”

    毕竟皇后都没说什么, 反而于妃一派在出风头。

    纪炀懒得管“只要不危及朝廷, 随他们去。”

    “再说, 有人就有斗,迟早的事。”

    金家不是已经揽差事了, 他们也是最先清查自家的世家。

    金家本就还算干净, 这次主动出来, 更是证明自己的干净,让皇上信赖他们。

    这怎么不是打擂台呢。

    还是那句话,不危及朝廷跟百姓,纪炀可不管那么多。

    巧的是,这些人都知道他的底线,基本都在那一亩三分地里斗。

    只是不知于妃身为太后娘家一派的人,太后对此事知不知情。

    不过纪炀想着太后一向不理俗务,多半是不知情的。

    等回家之后,婉芸也证实这个猜想。

    “今日被召进宫中给太后娘娘看诊,应是气恼攻心,所以才病卧。”

    “皇上也去看望,看望之后斥责了于妃。”

    纪炀跟林婉芸的聪明,已经窥出其中真相。

    多半是于妃一派见皇上种田,便立刻宫内养蚕,搏个好名声,以此跟皇后争权。

    等太后知道此事后,定然不允。

    当年以她在先皇心中的重量,若她执意要让娘家女子当皇后,那也是可的。

    但思索再三,选了金家,也是因为金家远比于家更合适。

    如此以下犯上,让刚刚稳了的朝堂动荡,太后能不生气。

    太后生气,皇上必然也气,他能主动多看于妃几眼,也因为他母后的缘故。

    现下知道这计划竟然是背着他母后来做,必然气恼,斥责很是正常。

    不过看起来,皇上不气于妃跟皇后争权,只气她背着母后做事。

    倒是很有徐九祥的风格。

    也是。

    以先皇,太后,还有徐九祥之间的和睦,纵然在民间都少有,在皇家更不用说。

    愈是珍贵,他们也越珍惜。

    想必借着徐九祥斥责,那于妃以后也知道,她唯一靠山,最大的靠山便是太后。

    只是太后如何得知事情,又是谁说的

    多半是那皇后了。

    小小年纪,就要学着平衡后宫。

    平衡后宫,也是平衡朝堂,牵一发动全身。

    当皇上确实不容易。

    更别说皇上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更有偏心私向,就会让事情更加复杂。

    纪炀跟林婉芸没聊太多。

    更多的目光还是放在运到各地

    的良种上。

    以及借着良种重新丈量的土地,各处土地名册陆陆续续送到汴京。

    从四月提出,如今六月中旬,全国五分之一的土地名册已经交了上来。

    他们也得到了纪炀承诺的良种,官田跟普通百姓更是在其中。

    估计到年纪,全国六七成土地都能清查完毕。

    但剩下的三四成,则是最难啃的骨头。

    纪炀是不着急的,反正慢慢来。

    这不是一两日之工。

    林婉芸的女医馆则如火如荼,她格外还有一部分精力还放在青霉素上。

    这东西太过神奇。

    可林婉芸经过长达六七年的实验,如今已经有些眉目。

    现在已经能用到牲畜身上,或许再过几年,用在人身上也有戏。

    先皇那个,纯属意外。

    不是到最后关头,没什么人敢赌的。

    便是到了最后关头,敢用未知东西的,也是少数。

    所以林婉芸从未把那次成功当成典范。

    一夜无话。

    纪炀早上还没睁眼,就感觉有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在自己身边。

    一看是小晴林,笑道“怎么这个时候来找爹”

    小孩自然不会说话,只是睁大眼睛看着。

    还不到一岁的孩子,能有这么灵动的眼睛已经可以了。

    林婉芸却道“忘了,今日你带上去翰林院。”

    这个倒是真的

    忘了答应过,自己在翰林院上班也要带孩子的。

    所以这天早上,纪炀直接抱着孩子去了官署,身边迎来一众目光。

    小晴林并不怕生,只趴在她爹的肩膀笑眯眯的,这么一看,父女俩人倒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今日六月十二。

    各处还在忙良种司跟各地农务司带回来的消息。

    在纪炀这里的年轻人们,经过近两个月的历练,已经可以熟练一人做三人份的事。

    停下来之后,甚至还能逗逗上官家的小孩。

    眼看一群进士要教自己闺女学写字,那估计以后孩子的字,可比他的字要好看。

    话说这,林大学士那边有人过来。

    原来是林大学士听说曾外孙女来了,便派人去请。

    纪炀无奈,只能让丫鬟奶妈他们把孩子抱给曾外祖了。

    谁知道这一抱,林大学士竟然发话,让他多带到官署,自己要当孩子的启蒙老师。

    孩子还不到一岁。

    这有点,太卷了吧

    从人生起跑线开始卷啊。

    不过纪炀也知道,小晴林确实乖巧,林大学士又上了年纪,到了喜爱小辈的岁数。

    他跟当年的武侯一样,勤勉政务,却并不顾家。

    林大学士的长子以及武侯的长子都很平庸,也是他们当年不怎么管家里的缘故。

    到了林大学士孙儿林启之时,他就主动带着长孙学习。

    只是武侯没这个机会了。

    他连走的时候,都是在公务之时,所以有了纪伯爵这个足以损他威名的唯一儿子。

    不过尽管纪伯爵不成器,朝中对此也并不会多说什么,多也是顾及武侯的颜面。

    往事不再说了。

    林大学士想带曾孙女自然是好事,纪炀肯定不拒绝。

    再说以林大学士的见识学识品行,当小孩引路人,是谁都求不来的。

    安顿好孩子,纪炀自然继续埋头公务。

    如今正到清查天下田产的关键时刻,林启在外面四处奔波,领着上届状元叶锡元,办了不少侵吞民田的案子。

    他们去的地方,已经有不

    少田地还给任地百姓。

    让劳动者有耕田,这种朴素的想法,实现起来却又如此艰难。

    好在如今天时地利人和,基本都在他们这边。

    他们有良种,百姓想要土地,还有潞州,以及整个凉西州作为典范。

    这些事早就传遍整个承平国,在大家心里肯定是有些想法的。

    林启跟叶锡元等人每每写信,都要提到全国各地都知道灌江府的事,都盼着他们能跟灌江府一样分到土地,跟那边的百姓一样富饶。

    甚至有人说,灌江府如今的繁华,已经能称得上一句小汴京。

    还有越来越多的西方王朝过来朝拜。

    纪炀他们在灌江府做的事,很多人都知道,天下百姓更是记在心里。

    所以林启他们一到地方,便会迎来热烈欢迎。

    与之相反的,肯定是豪强乡绅们,他们既想要良种,还不想被督查,引来不少祸事。

    单说林启那边,已经跟不少当地豪强,甚至当地官员斗智斗勇。

    好在他有外放的经验,对许多关系十分熟悉。

    再有朝廷各处支持,有一次甚至带了兵马去清查田地,这才让事情顺利进行。

    可林启也察觉到分土地这件事,能让百姓们有多高兴。

    而叶锡元那边则更惨点。

    别看他之前是状元,当了官之后,状元的名头迎来更多审视。

    在一次查验土地,那家把百姓的上好水田强行记为下等田,更要以下等田的低价购买。

    逼得田地主人含恨而死。

    叶锡元气急,一时不慎竟然中了暗算,在旷野当中直接被刺伤。

    若不是当地百姓将他藏在家中,只怕这会命都没了

    别看当地百姓大字不识,道理却是懂的,知道叶锡元是为百姓所伤。

    故而一个村子都帮着隐瞒行迹,给了叶锡元翻盘的可能。

    叶锡元想到隔壁不远有个县,那小县的知县好像跟纪炀有些关系,似是姓裴,等叶锡元试探过来,知道可信。

    知县裴宸便给了他不少强壮的护卫,说是当年在灌江府当私兵的,又帮他联络上官,总算将隔壁豪强伏诛。

    叶锡元还看着那裴宸虽是书生,可竟然也用得了刀剑,忍不住心想,孔圣人都随身佩剑,是不是自己以后也要学一些

    否则至于挨这些打。

    叶锡元信里说得轻松。

    纪炀却明白其中艰难,不过想到裴宸,他确实是个书生,可他也是裴家人,会一星半点不奇怪。

    其实纪炀不知道,以前的裴宸是不会刀剑的。

    可自从被安排到苏州下面小县,利落处理完当地公务之后,想到纪知县的本事,这才跟着带来私兵们学着舞剑。

    没想到还真有用。

    又是一个被纪炀影响的人。

    下面各处良种司的人,以及农务司的人,还有各地官员,都被这场开始于良种推行的土地清查当中。

    纪炀深知下面有多难办,虽说人在汴京,但给下面出力不少,让事情更快推动。

    不过如今收获的良种已经分发完了,各地陆陆续续都开始种植。

    也就说明他们手底的牌几乎已经用完。

    等到七月份,各处被派出去的官员陆陆续续回京,跟纪炀推测的差不多,还有约莫四成的土地并未清查。

    他们也并未主动要求良种,目的自然是为了接受监察。

    有趣的是,这些人多是地方豪强,但凡跟汴京沾点边的大家,基本或多或少都明白良种的好处。

    纵然没有把所有土地和盘托出,也算查验出不少。

    天下之势,不能阻挡,这些人精们都

    懂。

    但还不够,天下四成的土地,还是未知,甚至隐藏的到底有多少更是黑蒙蒙一片。

    回来的林启,叶锡元此时在皇宫勤政殿里,纪炀,金炳郡自然也在。

    两人详细说了下面的情况,最后对徐九祥道“根据史料记载,战国末年,天下有田地约八亿亩。”

    “之后兴衰之时都有起伏,前朝田地最多时候可达十四亿亩田,在前朝战乱只剩三亿。”

    “我朝建立。建国初期只剩二亿两千万多。”

    “先皇等人励精图治,到昌盛四十二年时,已经恢复七亿田地。”

    准确说,是刚接手的时候,能被监管到的土地只剩下两亿多。

    剩下的多因为饥荒战乱又或者私人掠夺,所以剩下那么点,开国皇帝以及接下来的皇帝好好经营。

    中间也有起伏,到先皇手中,终于达到本朝顶峰,也就是七亿亩田地。

    先皇收拾了不少烂摊子,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错。

    可跟前朝鼎盛时期的十四亿亩,还是很有差距。

    叶锡元提到此事,就是为引下面的话“现在各处隐田清查,总共计算,刚刚接近八亿。”

    “若想赶上前朝顶峰,必然还要吾等竭尽全力。”

    说起来,如今的接近八亿,已经是本朝巅峰。

    徐九祥却并未为此沾沾自喜。

    如此成绩不是他得来的,他不过子承父志,是他父皇辛苦打拼。

    所以徐九祥眉头紧皱“那剩下那四成若清查完,你们觉得,天下耕地能有多少。”

    这有些像一个数学题。

    但又不是数学题那样简单。

    首先天下没查之前,七亿多土地,查了六成之后,接近八亿。

    其中差距在七千万亩田地。

    那是不是查了剩下四成,就能再多五千万六千万左右

    然而并不是。

    那六成田地之前说过,多是官田跟普通百姓的田地,他们中间的误差不是大头。

    剩下的四成才是。

    林启拱手,回到皇上的问题“至少十亿。”

    也就是说,林启认为,那四成田地的主人们,实际还藏匿约莫两亿的田地。

    看似手里有两亿多亩地。

    实际要翻倍来看。

    这并非信口雌黄。

    而是林启他们这几个月以来的清查,以及前期大量的调查跟资料得出。

    这里面的损失又会有多少。

    以二十亩为例,一亩田地收获二百斤为数,按理说一年交八百斤粮食。

    那两亿亩就是八十亿斤粮食。

    当然也可以说,那这些田地不交赋税,对佃户们不是很好吗。

    纪炀为何要清查。

    因为大户们不交,不代表百姓们不交。

    佃户们必须按照规定,交了田租,交了赋税。

    这些钱直接进到大户们的口袋里而已。

    朝廷没钱,不能抵御外敌,不能改善民生。

    百姓也没钱,还感觉自己怎么每年交那么多赋税,而生活一点也没变好,等打仗的时候朝廷还说没钱,这不气死人了。

    徐九祥慢慢踱步,十亿田地,若真像林启,叶锡元所说,清查结束后会有十亿田地。

    再加上如今培育出的良种。

    那

    任何一个皇帝面对此事,都不会太过淡定。

    徐九祥更是如此。

    “查,继续查。”徐九祥看向纪炀,“按照原定计划,咱们就等着好消息。”

    剩下的四成顽固分子不让查,也不要良种。

    毕竟他们手里隐田太多,

    你们不就是一亩田地多个一百来斤吗那我们多种一亩地就好。

    你的一亩地产五百斤,我们两亩地产七百斤我还赚了

    又不是我们自己种田,省事这种,跟我们没关系。

    要是把隐田清出去,那才是损失

    既不要良种,纪炀他们的良种司也不强求,这不是人都收回来了。

    今日不要良种,不代表以后不要。

    等到最后,便是咬死不要良种司插手,那也由不得他们。

    他们就按原定的计划,先把六成土地整理成册,各处督查良种种植。

    剩下那四成看似不管,其实暗中收集人证物证。

    等到时机成熟,大势不可挡,也没法阻挡。

    林启跟叶锡元等人回来,让徐九祥心中大喜,再看到各处传来良种陆陆续续播种的消息,更是高兴。

    现在能种上良种的不算太多,可各地已经做好准备,随时等着汴京的运种子队伍过去。

    而且派到各地的农人开始做事,因地制宜,会做出更好的东西。

    徐九祥坐在勤政殿久久没有说话。

    他脑海里回想到许多人,最后目光放在各地文书上。

    不骄不躁,不骄不躁。

    纪炀知道徐九祥在平复心情,甚至笑了笑。

    能有这份定力,已经很好了。

    他跟林启等着从勤政殿出来,天都黑了,几人干脆相邀去酒楼吃饭。

    也算是给林启,叶锡元接风洗尘。

    别看只出去三个月多,但他们两个简直一肚子话要说。

    讲到最后,叶锡元对纪炀道“当初灌江府的情况更是复杂,你都能成,若你下去,必然速度更快。”

    纪炀笑着摇头“没那样简单。”

    “各地的情况不同,哪能一概而论。”

    他说的谦虚,别人可不这么认为。

    要知道,他们这些人下去是砸人饭碗,夺人钱财的,能不招人恨吗。

    纪炀那是砸饭碗吗,直接把灶台都给毁了。

    如今灌江府的繁华不都是他当初的功劳。

    若要是之前,其实很多官员都会反对纪炀把事情做得如此之绝。

    但瞧着灌江府那种荒凉之地,竟然在他手中破后而立,而且立得愈发好,自然多了不少追随者。

    有这种成功的例子,也是他们竭尽全力的原因。

    良种司在这次清查土地立了大功,回来之后却又化整为零,重新当了平平无奇的制定种子价格,监测市面种子良莠的小部门。

    其中各位能臣也被皇上派去各处任职。

    连林启跟叶锡元也一样,林启直接去了礼部,而叶锡元在翰林院做大夫,年后还会被外放。

    有人还说皇上跟纪炀实在过分,他们立了大功还不赏,权利那样大的良种司说散就散

    不过这让许多未交出土地的豪强们松口气。

    部门能人都散了,剩下做些杂务的人,不足为惧。

    看来皇上查到八亿亩田地已经知足。

    外面的消息看着是确实如此。

    其实就算如今近八亿亩土地,已经值得大夸特夸,收手也正常。

    这毕竟是承平国之最了。

    虽比不上前朝最鼎盛时期,但也很不错。

    一时间朝中歌舞升平,赞扬声更是不绝于耳。

    仿佛前段时间在大家口中还年幼的皇上,一跃成为承平国明君。

    徐九祥私底下还在跟纪炀稍稍抱怨“若不是心中有大事,肯定会被他们的夸赞蒙蔽。”

    试想每天一起床就是咔咔一顿夸。

    吃饭夸,上朝夸,奏章夸。

    百姓们见你,也是真心实意地敬佩赞扬。

    这谁不迷糊。

    纪炀安慰“心中清静即可。”

    徐九祥干脆不时召林大学士进勤政殿,又找了几个学识斐然的高僧道人过来。

    多读几卷好经文,竟然还真的平心静气了。

    随着良种司监察职责不再,果然各处开始放松警惕。

    殊不知暗地里的探查队伍已经出发。

    其中还有上次并未派到边关的武将穆家,以及皇上另一个妃子庞家。

    由明转暗,相信会带来不少收获。

    时间一点点过去,终于进到十月份。

    纪炀跟徐九祥等人,一直在等一个消息。

    来自江南的消息。

    十月下旬,快马加鞭而来的文书一路疾驰,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汴京。

    终于在进入冬月之前,送到皇上手中,送到满朝文武手中。

    这文书里,还夹了两颗沉甸甸的谷穗。

    江南苏杭一带。

    一户姓余,一户姓周。

    种下朝廷分发的良种后收获。

    余家一亩田地收获稻子七百斤。

    周家一亩田地收获稻子七百二十斤

    经当地官员证实无误,特来报喜

    一亩地,七百斤稻子。

    近乎翻倍。

    现已轰动整个江南,每日成千上万人去看收获的稻子。

    随着喜报传来,更是让汴京震惊,让整个中原,整个承平国震惊。

    得此良种,天下之幸

    什么阴谋阳谋,什么诡计良策,什么权势滔天,什么王侯将相。

    在如此收获面前全都不值一提。

    所有人所有事全都变得渺小了。

    所有的高谈阔论,所有的争执辩驳,越来越渺小。

    只留在风中摇曳的谷穗,只留皇帝面前被万人敬仰的金黄稻穗无限放大。

    谁会不真心喜爱这株饱满美丽的谷穗呢。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