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八十四章查漏补缺

作品:《三国之铁骑南下

    大火过后,曹操的大本营已经破败的不像样子了。

    黄忠等人并没有搜索到夏侯渊的踪迹,故而只能带着不甘心,随着赵云以及三万青龙军回归屯留县。

    回归之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赵云派出了大量的探马在前方探路。

    万一打探到曹操军的踪迹,立即撤退。

    虽然青龙军很厉害,但也扛不住曹操军此时的怒火啊。

    当曹操带领大军小心谨慎的离开之后,韩成才松了一口气。

    这场戏,不好演啊

    虽然在后世的书上,曾经看到过诸葛亮唱的空城计的这一段。

    但轮到自身,还是十分紧张的。

    城下可是六万大军在看着啊,万一被谁看出了马脚,城里的这点兵马还真不够抵挡的。

    与此同时,韩成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诸葛亮当时的处境。

    oqiu

    但凡是有一点点办法,也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啊。

    这不是智力超群,这就是在玩命啊

    谋士,一方势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的作用,高于武将。

    若把一方主公的手下势力比作成一个人的话,谋士是大脑;武将是四肢;士兵是骨头;老百姓是肉和血。

    笔下龙蛇走,胸中成锦绣。

    两方势力的谋士的交锋,就是两方势力面对的最最危险的事情。

    勇猛无敌的武将,也许能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经过一番身先士卒、浴血奋战之后,也许会带领士兵,获得一场大战的胜利。

    而谋士却不一样,他们不需要冲锋陷阵,但是他们一个计策的成功,就能造成数以千万计的伤亡。

    这一次大战,赵云等人烧了曹操的粮草,曹操不得不退兵。

    对奋武军来说,这是一场胜战。

    但这其中环环相扣的连环计,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韩成,李儒,司马懿三人的共同谋划。

    当然,李儒的付出占得比重大了一些。

    李儒为司马懿查漏补缺,韩成为李儒查漏补缺。

    李儒是关键。

    此次大战的经过,也被后世的兵书列为经典的“连环计”的典范案例。

    此战的目的是为了让曹操退兵,但司马懿和李儒的意见不同。

    当时,司马懿提出的是通过诱敌深入之计和内外夹击之计,让曹操军大败,然后退兵。

    找一身形和韩成十分相似之人,伪装成韩成,假装接受汉献帝的命令,带领一支人马,直奔太原县而去。

    曹操等人收到韩成北去的消息之后,必然会以为在太原县的娄圭成事了。

    而屯留县内,就会是曹操等人预想的群将无首的样子。

    诸将间谁也不听谁的调令,故而无法形成稳定的防御线。

    曹操军则可借此机会,拿下屯留县

    这是诱敌深入之计。

    待曹操军攻城,奋武军猛烈抵挡一番之后,便做一副不敌的样子,让一部分军队退出城去,但是在城内,留下了大量伏兵。

    待曹操军入城之后,城内的军队发动,城外的军队调过头来,内外夹击,将曹操军歼灭在这屯留县城内。

    这是内外夹击之计。

    司马懿的这两个计策,可谓说是不错的连环计,对待一般的诸侯,大多数的时候都会成功的。

    但对待拥有顶级谋士郭嘉和贾诩的曹操,就显得有点稚嫩了。

    让三个智绝超群的家伙中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于是乎,善于洞察人心的李儒便将司马懿的计划作了一番修改,然后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变成了诱敌深入、拖延敌军、偷袭大营三计。

    对诱敌深入之计是补充了两点。

    一,韩成不能立即出发,哪怕是伪装的人,也不能立即出发。

    因为韩成不仅是当朝大将军,而且还是奋武军的主将。

    汉献帝在韩成的心中,没有奋武军重要。

    若韩成因为大义,不得不回太原县。

    定然不会立即出发,最少要等一天以上。

    而且为了安全起见,趁夜离去才是最保险的计划。

    二,将诱敌深入之计强化一下,但需要黄忠以及天龙卫队的配合了。

    需要他们凭着高超的箭术,只放回一个重伤的探马;并将屯留县周围的所有的曹操军的探马,全部扫清。

    放回一个探马的目的,是为了激起曹操的战意。

    为什么会激起曹操的战意呢

    原因正是郭嘉。

    郭嘉此时仅仅只有二十多岁。

    这个时候的男人,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

    年轻气盛的人,就会有一个特点不服输。

    即使情况十分恶化,但还是想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搏一搏。

    毕竟万一成了呢

    说到这里,韩成表示不同意。

    毕竟在后世中,在韩成所知道的年轻人中,就有一群不一样的人。

    他们都有一个特别的特点服输。

    他们的比赛,代表着国家。

    但他们在每场比赛输了之后,总是能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不足之处,然后在下一场比赛中,继续输。

    然而对此,他们并没有任何耻辱之心,反而沾沾自喜。

    若有人对他们评头论足,他们甚至能发出你行你上的言论。

    故而韩成对着李儒问道“文优,为什么郭嘉一定会选择反击的方式呢”

    李儒面色诧异,心道“这用问”

    但想了一阵儿,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原因来解释。

    而一旁的司马懿对着韩成说出了原因“气节郭嘉的气节决定着他必须要反击。”

    而将屯留县周围的所有的曹操军的探马全部扫清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步拖延敌军之计的实施。

    李儒否定了司马懿的内外夹击之计,改成了拖延敌军之计。

    主要是因为曹操的疑心太重了,内外夹击之计定然不会奏效

    反而很容易被曹操利用,反过来将计就计,导致屯留县真的沦陷。

    既然内外夹击之计不能用了,但也不等白白的只使用诱敌深入之计啊。

    若只有诱敌深入这孤零零的一计的话,那就不是算计曹操,而是算计韩成了。

    至于李儒的拖延敌军之计和偷袭大营之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屯留县的奋武军先抵挡一番,然后全数退出屯留县,以屯留县城内的百姓来拖住曹操军。

    然后趁着曹操的大军在屯留县之际,让赵云等人率领青龙军,突袭曹操大本营。

    分粮放俘虏,放火烧大营。

    韩成听后,立即表现出了自己绝对不同意的立场。

    韩成的理由是

    “我们的奋武军,是保护老百姓的,只要有一个奋武军的士兵在,就不会置百姓于险境而不顾。

    拖延敌军的目的是趁着曹操的大军在屯留县城之际,让赵云等人率领青龙军,突袭曹操大本营。

    分掉粮食,放火烧掉大本营。

    若按照李儒的想法,就会置屯留县的百姓于险境。

    因为曹操在屯留县内看到大本营处的大火,必然会恼羞成怒。

    一怒之下的曹操,很有可能让徐州的屠城一幕再次上演。”

    对于百姓的爱护之情,李儒是不如韩成的万分之一的。

    故而李儒才会想出这样的计谋。

    对李儒来讲,只要曹操能退兵,一个屯留县的百姓算什么

    当年诸侯讨伐董卓,整个洛阳的百姓不是说丢弃就丢弃了。

    无非是多一个骂名,但也无妨,习惯就好了

    故而在韩成说出自己的理由之后,李儒沉默不语。

    好像在等待着韩成的高招。

    韩成呢,也确实没让李儒失望。

    因为韩成看到了司马懿,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地拖延敌军的计策空城计。

    这是阳谋,裸的阳谋

    你曹操不是怀疑我韩成埋伏你吗

    无妨,我不装了,我光明正大的埋伏你。

    先是嘲讽你,让你怒发冲冠,选择攻城。

    然后待郭嘉和贾诩阻止你之时,我把士兵们叫上来,让大家都看看。

    而且我还让你摸不清我的虚实,想退兵,不甘心;想进攻,摸不清虚实之前不敢。

    待你曹操摸清情况了,大本营没有了。

    李儒听后,不由地称赞一声“高啊”

    但这时,韩成对着李儒问道“文优啊,我还有个疑问

    你的计策将郭嘉算计进去了,但没算计贾诩啊

    贾诩可不是郭嘉这样的年轻人啊。

    他会看破我们的计划的。”

    李儒嘿嘿一笑,回道“贾诩啊,虽然能力超群,但在这个时候,不用算计他。

    因为他这个人,有一个缺点,太能明哲保身了。

    他刚刚归顺曹操,就算他能看透我们的计划,若曹操有反对的意见,他也绝对不会坚持的。对他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韩成恍然大悟一个能善始善终的谋士,怎能同时具备着锐气呢

    此连环计看似简单,但需要谋算的地方很多。

    不是一般势力就能施展出来的。

    在谋划的其中,还有情报营的功劳。

    若不是他们的打探,如何能算计年轻气盛的郭嘉、明哲保身的贾诩以及生性多疑的曹操。

    谋士者,算人性格,谋人心思,缺一不可啊。

    此战最后的结果之所以是奋武军的谋士的胜利,主要还是他们赢在奋武军的消息灵通上,而非智力之胜。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