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4. 正气存天地 死亦大唐魂!!!

作品:《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王朝兴衰, 时代更迭,历史之必然。

    可为何有些王朝的衰落让人伺机而起,蜂拥而上, 分而代之,甚至让人称赞其覆灭行为,而有些王朝的衰落却是让人哪怕明知是个死局, 也要拼了命的去竭力维护, 誓死不愿背叛呢

    是啊,为什么呢

    李世民于心中喃喃道,又不禁苦笑怅然。

    又能是为什么呢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 即公元755年, 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于范阳起兵造反。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李隆基才终于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背叛了他, 于是召集杨国忠等人来商讨对策。

    结果这时候杨国忠还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

    完全搞不清形式,还觉得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不过十天, 就能把安禄山的头颅传送到长安来。

    然后李隆基还相信了

    大臣们都面面相觑大惊失色, 但这两个人,倒是一个敢说, 一个敢信, 也是绝配。

    汉朝未央宫。

    刘彻啧啧两声,天幕实在促狭,但那安禄山早已拥兵自重, 这宰相杨国忠也确实是“敢说”啊。

    最要命的是,那唐玄宗李隆基竟然也敢相信。

    莫不是真被长时间门怠政,以及享乐奢靡给掏空了脑子否则这前后之差距怎的如此之大

    秦王宫。

    嬴政摇了摇头,直接说道“不可怠政矣。”

    荒废朝政如此之久,恐怕早不知对外情况究竟如何。

    于是只能偏听偏信,无多少判断之力以及决策之能,所以也难怪,最终直接导致情况愈演愈烈的八年战乱之局。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无言以对。

    着实是无言以对。

    深呼吸数次,才将心底不断翻腾涌起的郁气和怒气压制下去。

    帝王昏聩,则奸臣当道

    李隆基,怎会到如此地步

    为应对叛军叛乱,李隆基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防守洛阳。

    接着任命其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然而当时唐朝精锐边军大多还没有赶回,于是封常清,高仙芝等临时在洛阳,以及长安募兵,可是最终所召集的大多是市井子弟,严重缺乏战斗经验,甚至都还没有系统的经过作战训练。

    这其中还要再加上杨国忠的无能操作,所以结果可想而知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抵挡了安禄山大军的进犯,可最终还是让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攻入了东京洛阳。

    十二月,东京洛阳最终失守,而在此地的东京留守李憕,以及御史中丞卢奕因不肯投降归顺,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

    之后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守潼关,主要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这无疑是最正确的决定,然而

    然而

    李隆基呼吸急促,难道是他又做了什么吗

    不

    李隆基着实不敢再听下去。

    可天幕的声音仍在继续

    然而东京洛阳失守后,当时的监军宦官边令诚向李隆基进献谗言没错,李隆基用宦官来监军。

    而这位监军宦官边令诚多次因事求高仙芝,高仙芝都没有答应,所以对高仙芝很有意见,于是向李隆基奏报高仙芝因怯阵而避敌,不敢进兵,并且还损失了大量物资的情况,以此来激怒唐玄宗。

    同时又对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人进行诬告和陷害,说封常清认为叛军过于强大,此言无疑动摇影响了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甚至还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

    于是唐玄宗大怒,命边令诚在军中将两人斩首

    李隆基眼前骤然一黑。

    斩首两员大将,那这潼关又要谁来守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真的抑制不住怒火了

    宦官监军进献谗言

    洛阳失守,退守潼关,竟还要就此斩首坚守潼关的两人

    是觉得还有将领能顶替是吧

    这污蔑这命令着实来得可笑又可悲。

    注意,是要在军中将两人斩首。

    而监军宦官边令诚给出的诬告理由是什么一个动摇军心,一个克扣士兵粮食与赏赐。

    请问当时军中将士都在的情况下,就行如此污蔑诬告之事,甚至还要当众斩杀两人,难道这不可笑不可悲

    封常清先被斩首,而高仙芝从外面回来,见此情况急忙下马说道

    “我退,罪也,死不敢辞。然以我为盗颉资粮,诬也。”

    又对监军宦官边令诚道“上天下地,三军皆在,君岂不知”

    而后再次对身后的将士们说道“我有罪,若辈可言;不尔,当呼枉。”

    军中将士齐齐高声呼喊“冤枉”

    冤枉冤枉

    上有天,下有地,军中将士尽在眼前,是非功过都可究

    可李隆基一道圣旨,直接定了两人死罪

    建功立业谁不想,打败叛军还有重赏,可退守潼关和坚守潼关不出,也是不得已为之。

    然而如此情况下,李隆基却只听监军宦官一面之词,就下令将两人斩首,这等操作,只能说,李隆基到底还是没真正认清楚此时大唐的情况,脑子依旧不清醒,昏庸又昏聩

    李世民重重拍着座椅扶手,岂止是昏庸昏聩

    将士们的高呼喊冤之声,也终归是抵挡不过皇帝的一道旨意,于是继封常清斩首之后,高仙芝最终也被处死。

    但潼关还得有人守着,于是唐玄宗决定起用因中风而身体不能行动,只能病废在家休养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就算哥舒翰多次说自己身体有病,李隆基也没听他的。

    而那二十万士兵,因为是临时招募来的,所以严重缺乏战斗力。

    再加上哥舒翰因病不能管事,于是将军中事务,骑兵以及步兵等交给旗下三人掌管,而这三个人为了争当指挥,致使军令不能统一,而军队不齐心,纪律差,就更加没有斗志了。

    听到这里,刘彻直接又是疑惑脸

    让带病甚至身体不便行动的将士领兵,到底是怎么想的啊

    不止是如此,先前也说了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坚守潼关是重中之重,而哥舒翰率兵进驻潼关后,也确实立即叫人加固了城防,深沟高垒,以此闭关固守。

    然而李隆基再次轻易听信了谗言。

    这次是因为杨国忠

    杨国忠听闻有人劝说哥舒翰,因安禄山起兵反叛的理由是他,所以想让哥舒翰率领全部精兵去杀死杨国忠,也是由此,杨国忠担心哥舒翰算计谋害自己,于是胡乱的进言劝说唐玄宗,催哥舒翰出潼关去收复陕州,以及洛阳两地。

    “奸臣”

    卫青旁边,霍去病不禁怒骂道。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若此计成真,潼关恐怕就要失守了

    而再想收复回来,也难了。

    当时还有间门谍欺骗唐玄宗,说叛军没有防备,可以进攻,于是唐玄宗就相信了,下诏命哥舒翰进兵讨伐。

    最可恨的是什么是唐玄宗下诏命之后,哥舒翰其实有向唐玄宗报告过。

    他说安禄山刚在洛阳称帝,又长期领兵作战,不会一点准备也没有,这应当是用来引诱军队的计策。

    也说只有等叛军从远处过来,才有利于速战进攻,而此时军队应该坚守在潼关,而不应该轻率出关去讨伐叛军,这样才是上策,更况且各地的军队还没集中,应该先观察局势,所以实在不能立即去进兵讨伐。

    而且不止是哥舒翰,当时唐朝的将领郭子仪,以及李光弼也是极力请求哥舒翰固守潼关,不要贸然出兵进攻。

    可唐玄宗和杨国忠呢,不仅不听,还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

    结果就是哥舒翰被逼无奈,只能恸哭着出兵,最终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以至全军覆没,而哥舒翰也做了俘虏。

    而也正是因为这场被当作反面教材的伏击战,因为唐玄宗李隆基错估形势,再次听信杨国忠谗言等一系列骚操作,最终使得哥舒翰等将领被俘,造成了人地两失,甚至让这场平叛战争就此急转直下的严重后果

    原来那原本两年左右可平定,却最终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乱竟是这么来的

    李隆基,李隆基

    这大唐由盛转衰的始作俑者,罪魁祸首,岂不就是他

    李世民听得简直怒火勃发,恨不得将其取而代之

    “陛下”

    房玄龄等人立即劝道“万望不要动气啊,陛下”

    “朕怎能不动气”

    李世民深吸了口气“此子简直简直该死”

    难怪后世之人评价他,若是早死就好了。

    若是在大唐全盛时期就此死去,如何能有其后这么多令人又恨又无可奈何之事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就那样两次轻易听信了谗言,接连致使两员将领被斩首,进而起用哥舒翰,再次迫使哥舒翰无奈出兵进攻,最终又致使潼关就此失守

    潼关

    那可是潼关

    洛阳,潼关,这两个重镇。

    洛阳已经失守,如今潼关也在李隆基的错误决定下,最终也是失守沦陷。

    如此,安禄山指挥叛军突破这两个重镇,直取长安

    而在这之前,其实在洛阳沦陷的时候,安禄山因封常清和高仙芝有力固守潼关,一直久攻不下,已然有了回撤的打算,可惜李隆基接连两次听信谗言,根本就不仔细调查,加之又自以为是,错误估计,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在安禄山叛军进攻长安之时,以帝王之尊,异常仓惶且狼狈的率众而逃。

    都城长安,也就此失陷

    果真是一步错,步步错

    自己竟是这样一步步把大唐衰败的吗

    李隆基只觉得一股气血上涌,只勉强压制了下去。

    可眼眶还是被激得通红,只觉心乱如麻,眼晕耳鸣,又再次不敢看其下大臣将领,他无颜面啊。

    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随即马嵬兵变,杨国忠杨贵妃等人被处死,而再之后,李隆基最终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由此,李隆基被遥尊为太上皇。

    然而李隆基还是留恋皇位的,贪恋皇权带给他的享乐与奢靡,只是当时李隆基已经不得人心,只能被迫交出皇位。

    但当是时,皇帝与太上皇同时并存,又分属两地,可谓是各相争斗,以将皇权牢牢握在手中

    仗还在打着,也不妨碍起内讧,今天我把你那里进行渗透与干预,以此减弱影响力,明天你使我这里亲信撤离,逐渐丧失政治权利总之,一直到这对父子同月相继驾崩,这样皇帝与太上皇并存的格局才最终方告解体。

    李隆基已经被打击得脸色惨白,毫无血色可言

    初步听时,还深觉就自此当太上皇罢,免得再搞出什么来,结果结果他当太上皇竟也还不死心

    都致使大唐落得了此种地步,此种结果,李隆基此时也实在不禁想扪心自问,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啊

    唐朝李世民时期。

    长孙无忌深深皱眉“这样的情况下,后方还如此不定,那前方战乱”

    杜如晦直接摇了摇头“就算八年最终能够将战乱平定,想必这其中定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是也,天幕之前也说了的。

    而一部分代价如何,他们也看到了。

    那这之后呢

    封常清,高仙芝于军中将士的高呼喊冤中被斩首,哥舒翰明知出兵进攻是注定的败局之战,却也仍恸哭着去赴死。

    还有其他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诸如郭子仪,李光弼等人

    他们死守着大唐,不愿叛,不投降,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为这泱泱大唐之荣,身为唐人,死也要死于大唐啊

    昔闻宋朝文天祥正气歌浩然正气存天地,贯日月,立天地,为三纲之命,道义之根,其中所用十二个典故,唐朝安史之乱占两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秦王宫。

    嬴政轻声低念道“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先说颜常山,即颜杲卿,初任范阳户曹参军,曾是安禄山的部下。

    安史之乱发生时,与其子颜季明守常山,从弟颜真卿守平原,设计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然天宝十五载,即公元756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颜杲卿向王承业求救未果,只得昼夜防守,拼死作战。

    彼时城内兵员短少,寡不敌众,并且御敌物资全部用完,颜杲卿等人整整坚守了八日,却仍是被叛军俘获,送至洛阳,而之后,史思明在攻下常山郡后,又紧接着攻下占领了其他九个地方等。

    而颜杲卿等人被送至洛阳,见了安禄山之后,面对安禄山斥责其背叛于他,颜杲卿怒而痛骂

    “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

    “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从从尔反耶”

    颜家世代朝臣,只为守忠义而死

    他是大唐的子民,是大唐的将领,只会守着大唐而死,哪里是负于安禄山,背叛安禄山

    安禄山由此大怒,命人将颜杲卿绑于天津桥柱上,肢解并吃他的肉。

    而直至此时,颜杲卿仍然骂不绝口,于是又命叛贼钩断了他的舌头,并说“看你还能骂吗”

    最后,颜杲卿于含糊不清的骂声中被害身亡。

    而也是这天,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袁履谦,也都先后被截去了手脚,而袁履谦见何千年的弟弟就在旁边,便含了口血去喷对方的脸,于是又被更为残忍的施行碎割,甚至连过路的人见了都为之流泪不止。

    “阿耶,那上面是你啊。”

    颜诞扒着颜杲卿膝头“阿耶,天幕是不是在夸你。”

    颜杲卿将眼底的湿意眨下去,心疼般揉了揉颜诞的脑袋“为什么这么说”

    颜诞歪了歪头,认真道“因为天幕说,浩然正气存天地啊”

    “阿耶骂了叛军,阿耶是大英雄”

    “那你以后要当大英雄吗”

    颜诞毫不犹豫点头“要啊”

    “向阿耶一样,我世唐臣,守忠义”

    颜杲卿终究还是没忍住眼底的湿意,一把将颜诞抱起来“我儿说得好”

    为颜常山舌

    为张睢阳齿

    安史之乱后期,唐朝当时仅剩下长江以及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睢阳失守,运河阻塞,那么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而将领张巡,以及许远守着睢阳,兵力最多的时候也不满7000人,城中战前百姓总共有四万余户。

    请先记住这几个数字。

    这是为何

    李世民的心不禁咚得猛跳了一下。

    李隆基也就此有不好的预感

    从公元756年,至公元757年十月,前后十个多月的时间门,总共400余战,仅凭不到7000人的兵力,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可以说,唐朝的天下能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这十个月之久

    他们守住了唐朝的后方,使得朝廷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并准备到反攻的过程

    于睢阳陷落前一个月已收复都城长安,于睢阳陷落之后的十天又收复了东京洛阳,至此,叛军再也无力南下。

    终于

    大唐得以保全

    可李世民却说不出一个“好”字。

    这睢阳之坚守,是必然要为之,也是不得已为之,仅凭这些人,前后400余战,局势仍危如累卵啊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为张睢阳齿”

    李世民念着这几个字,只觉一阵心惊肉跳

    十个月之久,叛军将睢阳围得铁桶一般。

    张巡与许远都知道,他们不能弃城突围,如果放弃睢阳,则江淮不保,朝廷将失去抗击叛军最重要的财赋和兵员来源,而另一方面来说,军队中残兵不少,也支撑不住他们在强敌的追击之下突围幸存。

    所以,守他们必须坚守睢阳

    然而外有叛军包围,其内将士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再后来粮食彻底断绝,就以树皮和纸张充饥,这也吃完,再捉捕鸟雀和老鼠充饥,最后发展至连皮制的铠甲都被煮熟吃掉的地步。

    叛军到最后干脆就不进攻了,只等着城内的唐军饿死。

    那所有能吃可吃的东西都吃完后,城中的将士该怎么办呢

    是啊,该怎么办呢

    李隆基苍白着脸色,深深望着天幕,他们究竟是怎么坚守了十个月之久的

    他竟不敢往下想

    可天幕继续说道

    他们开始吃人。

    张巡首先杀死自己的爱妾,强令官兵吃下。

    接着许远也杀掉自己的仆奴当军粮,而等吃完主帅的家人后,随即便是城中的老弱妇孺等

    由此,睢阳城中战前有四万余户人,到了十个多月后城破,城中仅剩四百活人。

    震撼惊骇

    犹如心跳擂鼓在耳边响起

    吃人守城从四万余户到四百活人,四百啊

    我不想说这是正确的,正义的。

    我也很难评定当时是否所有百姓都愿意甘心赴死。

    战乱残酷,最苦的是庶民百姓,他们从来都无从选择,只能为鱼肉任人宰杀屠杀

    安禄山史思明残暴不仁,一路屠杀屠戮百姓,根本不得民心,而这其中,又有多少庶民百姓是因为战乱而亡

    可大唐,这是大唐啊

    让人如何能甘心放弃。

    天幕一声叹息,继续说道

    最后城破之后张巡与许远等三十六人被俘,仍不肯投降,最终一同遇害身亡。

    彼时叛军撬开张巡的嘴,发现只剩下三四颗牙齿,张巡仍大声斥骂

    “我为君父义死。尔附逆贼,犬彘也,安能久哉”

    男儿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投降

    这十个多月的睢阳苦守之战,苦的是将士,苦的是百姓,守的是气节,守的是大唐啊

    而大唐,大唐都做了什么

    连被策反的叛军都死心塌地跟着张巡守城,而大唐一些人,却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

    他们在拼死守着大唐最后的防线,甚至到最后杀人而食,可大唐他们把这座孤城抛下了。

    最后,城将陷之际,张巡向西叩拜说

    “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

    哪怕死后也一定要变成鬼来斩杀叛贼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我世唐臣,守忠义

    我为君父义死

    保守孤城,以答明恩

    为君,更为大唐

    他们对得起大唐,对得起君主,可李隆基,你可对得起他们

    对不起

    如何能对得起

    李世民紧紧闭了闭眼睛,眼中湿意痛意仍分外鲜明

    李隆基

    你对得起吗

    李隆基喉间门再次涌上了腥甜涩意。

    他对不起他对不起

    安史之乱后,损耗了大唐一半国力,大唐由盛转衰

    天可汗威名不再,再也不能震慑周围的少数民族。

    至此西域逐步丢失,丝绸之路为之断绝直至我国成立后,才彻底收复西域

    “西域”

    刘彻猛地一拍桌子,怒气勃发“西域竟然逐步丢失了”

    其余大臣也是脸色尽变。

    西域有多重要,汉朝付出了多少心力物力人力兵力

    就因为你李隆基,西域竟至此逐步丢失了出去

    丝绸之路也为之断绝

    刘彻继而咬着牙“李隆基”

    李隆基,你坠了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

    你让这盛世大唐急转而下,荣光不再

    你让庶民百姓于百年之后再经战乱之苦,流离失所

    你看看那众多将士,你听见他们为君为国,而将性命抛诸脑后,不顾一切的厮杀喊声吗

    你可知当西域最后的据点龟兹被攻占之后,唐军全员战死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生是汉家人,死亦大唐魂

    那尽是白发兵啊而他们一直到死,都在死守着大唐万里之外的孤城

    李隆基,你该死啊

    “噗”

    李隆基猛地吐出一口血来,脸色瞬间门怆然灰败下去。

    他

    他真的该死啊

    大唐守住了又如何,已然千疮百孔,荣光不再,由此衰落覆灭将会是显而易见,不可逆转的事实。

    而他对得起谁,他谁都对不起

    他是大唐的罪人啊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