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3. 第 163 章 团建

作品:《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赵村儿大队。

    刘三妮儿不算是土生土长的赵村儿人。

    事实上, 整个赵村儿大队都是战后慢慢搬过来的。

    从一开始的十几个人,慢慢变成几十个,过百然后又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刘三妮儿除了这几年缺席, 之前赵村儿大队从无到有一点点儿建立的过程, 她都参与了。

    现在, 村子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过还没有彻底翻新,没了从前的影子。

    刘三妮儿跟熟悉的乡亲们一说话, 乍一回来时产生的陌生感就像是一股烟儿嘭地消失, 第二天,老太天就如鱼得水地重新迅速融入回大队。

    她家里啥都有,粮食菜都不缺,都是余大舅、余三舅, 还有赵柯家送过去的。

    但大舅妈高玉兰和二舅妈方红都没让老太太开火, 回来的头两天, 顿顿来叫他们去家里吃饭, 顺带还捎上赵柯母女。

    余秀兰不白吃兄弟家的饭菜, 过来都带点儿口粮, 但总在人家吃也不合适,而且老妈回来,总得招待招待。

    于是, 今天在余大舅家吃完晚饭,她就提出明天去她家吃。

    老太太嫌弃她“你做那玩意儿, 给猪吃猪都没胃口,可怜我外孙女,越来越瘦, 小脸儿蜡黄的”

    赵柯在旁边儿点头如捣蒜,故意附和“就是,自从我爸去省城,我这日子就可怜了”

    余秀兰戳她脑袋,“少在那儿煽风点火,我伺候你还伺候出错了,也没见你孝顺孝顺我。”

    赵柯道“我想孝顺啊,你不是不用吗”

    “我还想多活两年呢,让你个败家玩意儿霍霍东西,还不如吃我自己做的猪食。”

    赵柯耸肩,那这就怪不到她了。

    以前他们家都是赵建国和赵棉做饭,俩人都不在家,就母女俩自己做。可惜,同样的粗粮,赵建国和赵棉做出来带着粮食本身的醇香,她们做出来就是剌嗓子。

    但赵柯比余秀兰舍得放油,她自认为比亲妈做得香点儿。

    余秀兰警惕她“败家”,成天看厨房看得死紧。

    赵柯不做,偶尔会玩笑两句,不会见天儿地挑剔“不好吃”。

    大舅妈高玉兰拿出她珍藏的瓜子儿,放到炕桌中间儿,盘腿儿坐下,笑得一团和气,“那我让你们娘俩直接到家来吃饭,你们还不来,也不差你们一口吃食。”

    “我们又不是没家,哪能总在亲戚这儿蹭。”余秀兰说着又挤兑闺女,“村儿里本来就说她不好找对象儿,啥啥都不会,还主动暴露,那不送上去让人笑话吗。”

    大舅家的大儿媳文秀儿又洗了一盘柿子,端进来,笑道“现在谁还会说啊,赵柯这么有本事,那点儿小事儿做不好有啥的,事事都行,让别人没法儿活了。”

    高玉兰夸赵柯,“赵柯这么聪明,要是想学,指定能学好,咱们是没必要浪费那个时间在做家务做饭上。”

    赵柯赞同地点头,“还得是我大舅妈向着我。”

    “可不是,从小我就觉得赵柯行。”

    她以前可不是这么说的。

    她以前也没这么大方。

    刘三妮儿乐呵呵地磕着大侄媳妇儿家的瓜子儿,“看见你们都好,我真是开心,他们兄弟俩早去的爹妈要是知道,肯定也高兴。”

    余三舅一家此时走进来。

    高玉兰咯咯笑道“老三他们家过来了,我们也是沾老三的光,天天不着闲。”

    余三舅道“那得是沾伯娘的光,要不是伯娘支持我去学木匠,大嫂可没有现在不着闲的日子。”

    “对对对,都是伯娘领导的好。”

    不闲着,就是有的挣。

    人吧,都是这样儿的,眼界提上去,兜里鼓起来,就不计较那仨瓜俩枣的了。

    以前,公社轴承厂的工人就是大伙儿心里顶好的工作,赵柯在那儿上班儿,村里人嘴上心里全都羡慕。

    如今,当工人,工作体面也轻松,但赵村儿大队的社员们互相一合计,去工厂挣钱,没有大队的工分,砖窑、养猪、庄稼的分红,肯定都捞不着了,那还没有在大队出大力挣得多。

    之前酸菜厂的名额,余家丝毫不惦记。

    大队又是养猪场,又是承包酸菜厂,现在刚盖出学校,加上附近婚嫁打家具余家木匠活的单都排到年底去了,一天到晚的忙。

    两家人一起干,余三舅不藏私,不计较,一起干活儿,挣的钱都是平分,还教侄子们手艺,大舅家占便宜,她心里明镜儿的,人就越来越和气。

    兄弟、妯娌、婆媳之间,摩擦都少了。

    老太太看他们这样儿,也闲不住,问赵柯“有啥事儿用的上我,给我安排安排,我这把老骨头得多活动,不然人要待废了。”

    赵柯故意作出警惕的表情,“您老当益壮,这妇女主任我可不撒手。”

    刘三妮儿说她,“一个妇女主任,就知足了你还真要一辈子窝在咱们这赵村儿大队啊”

    高玉兰咔咔磕开一颗瓜子,吐掉瓜子皮,道“咱们这一个小村子,能有多大发展,赵柯都把何东升那养闺女送进文工团了,以后要是好前程,可不能在咱们这儿耽误。”

    赵柯送出去多少人了。

    大家碎嘴子,连赵柯都不放过,可全大队都认为,想走出农村,对别人来说很难,对赵柯来说肯定轻而易举。

    全大队意见统一。赵柯早晚会飞出赵村儿大队。

    而赵柯实事求是道“是百灵自个儿有本事。”

    如果何百灵不行,她就是硬推,也推不上去。

    更何况,赵柯只是得到了一个消息,帮她报上名,顺水推舟送一程,算不上硬推。

    高玉兰又道“不说何百灵,咱大队小学今年的毕业生呢”

    前些年,赵村儿大队的升学率不高,一来没钱,咬牙供孩子读书的少;二来,不重视教育,确实考不上。

    去年冬天的社员大会之后,顾校长和吴老师给大队排班排课,今年上半年学校的课程也进行了整改,课程强度和内容、深度都加强了不少。

    低年级打基础,四五年级为考公社中学做准备。

    今年大队小学的五年级有八个学生,何百灵和赵小草、杨毅、谷三妮儿都是毕业生,何百灵去了文工团,剩下的七个学生,赵柯和赵新山以及赵四爷等长辈聊过,必须都得送进中学,而且必须要拿到好成绩。

    为此,顾校长用心教了半年,甚至放假这段时间,顾校长、吴老师、余秀兰三个人的精力也都在这七个学生身上。

    赵柯上过公社的中学,他们临去考试之前,她还特地回学校取经,拿到了前两年公社入学考试的试卷,让他们模拟测试一下。

    模拟成绩很不错。

    过两天,就是中学的升学考试,三个老师带队去公社参加。

    高玉兰这是已经提前盖章,他们能考上中学,并且将功劳全都放在了赵柯头上。

    赵柯道“大队进行基础建设,当然要支持教育发展,但教书的是我妈他们,学习的是学生们自己。”

    谁的付出都不能抹灭。

    刘三妮儿看出赵柯不太赞同高玉兰的说辞,便侧头看了余岁一眼,道“岁岁下半年也该升中学了,她成绩挺不错的,正好赶上入学考试了。”

    她听了赵柯叫“岁岁”,也从小岁改成了岁岁。

    两天的时间,余岁已经听习惯,绷着小脸儿点头,表示她能考上。

    沉默而自信。

    “我之前都打听好了,粮食关系这边一接手,大队和学校盖个章,学籍就算调回来了,能跟着一起去考。”随即,赵柯对余岁和余欢说,“明天我带你们认识认识同年级的孩子,可以一起玩儿。”

    姐妹俩点头。

    余岳不在这儿。

    他来赵村儿大队的头一天晚上受挫,被叮了一身蚊子包,改成了消极抵抗。

    他不出来吃饭,刘三妮儿不给他单做,他就每天跟着余岁余欢过来吃饭,吃完撂下碗筷就走,一句话不跟别人说。

    刘三妮儿打定主意要治他,不让人管他,“看他能憋到啥时候。”

    嗯,已经憋满两天了。

    第三天,刘三妮儿在自家开火做饭,然后就去跟一群老头老太太集合。

    大队人进来,又出去,总是不够用。

    所以老人孩子也得忙起来。

    学校的房体建好了,但里里外外一片狼藉,没法儿投入使用,需要打扫收拾。

    刘三妮儿走后,姐妹俩坐在院子里,余岁看书,余欢眼睛盯着外头。

    赵柯的身影一出现在院外,余欢便眼睛一亮,“表姐来了”

    余岁放下书,余欢冲赵柯挥挥手,姐妹俩往出走。

    窗里,余岳着急,“你俩干啥去”

    余岁没搭理他,继续向前走,余欢回头,“表姐带我们认识朋友,你去吗”

    余岳抱胸,扭头,“我才不去,我的朋友都是部队大院子弟,我才不跟乡下孩子交朋友。”

    “哦。”

    既然他不去,余欢就小跑跟上姐姐。

    家里就剩他一个人了

    余岳气得跺脚。

    赵柯带着姐妹俩进到学校操场,找到打打闹闹干活的一群孩子,“小心点儿,别砸到人。”

    孩子们停下打闹,老老实实地喊“赵主任”,好奇地看着姐妹俩。

    余岁站在那里任他们打量,余欢不太好意思,稍稍挪了脚步,站在赵柯身后。

    赵柯先给余岁和赵小草、谷三妮儿她们互相介绍认识。

    赵小草主动招呼她“顾校长让我们放松,大家闲不住,就过来帮忙收拾了,你要一起吗”

    余岁走过去。

    但谷三妮儿看着余岁身上的绿短袖绿军裤和小凉鞋,羡慕,“你的衣服这么漂亮,干活会弄脏的。”

    余岁看了看她和赵小草身上明显是手工缝制、很脏很旧的衣服,不确定她们是不是穿得专门干活的衣服,她妈妈打扫卫生,都要换一身旧衣服。

    不爱表达的孩子,往往会更仔细地观察。

    几秒后,余岁道“我的衣服是别人给的,她们穿旧穿小了。”

    谷三妮儿惊讶,“你爸不是连长吗连长的孩子也要捡别人衣服穿”

    余岁平静道“我妈要面子,以前不捡,我们家三个孩子,不够花,就在嘴上省,后来我奶来了,她说衣服没坏,别人能穿我们也能穿,就捡了。”

    谷三妮儿更加羡慕,“这么好的衣服,还不要钱,不捡多傻啊。”

    余岁顿了顿,点头。

    她妈和奶奶为捡衣服这事儿,还闹过脾气,后来奶奶直接给他们姐弟套上,穿出去根本没人注意。

    奶奶说,下乡有穿百家衣的习俗,而且别人送的,不是上赶着乞讨,不寒碜。

    赵小草开了话头,就在观察余岁,发现她看着冷冷淡淡,但不是那种看不起人的冷淡,便插进来,问“你到大队,能适应吗”

    余岁道“我奶说,这儿是我爸的根,也是我们的根,会适应的”

    旁边,赵柯介绍余欢认识魏如月和包小雨,余光也在注意余岁,发现她们相处不错,便收回视线。

    魏如月和包小雨都比余欢小一岁,魏如月比余欢低一年级,包小雨下半年才上一年级。

    不过她们都是相对安静内秀的孩子,余欢先从她们开始融入,可能比较自在。

    包小雨还是家里不受重视的女孩子,魏如月已经尝试着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性子比以前大方了很多,主动跟余欢说话。

    余欢小声地回着。

    赵柯没直接吩咐女孩儿们带着余岁余欢玩儿,介绍完就随她们去。

    她去找牛小强,则是另一个态度,直接问他“我小表弟余岳,不愿意融入集体,大哥,你是不是得想想办法”

    牛小强不乐意,“他太讨厌了,我不想带他玩儿。”

    “这不是玩儿,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赵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以后余岳就在咱们大队住下,你想想,你是大哥,全大队跟你年龄相仿的孩子都在你麾下,现在出了一个有可能破坏团结的孩子,你不作为、不理会,合适吗”

    “我不搭理他,不跟他玩儿,破坏不到我们,有啥不合适的”

    赵柯摇摇头,“你看,就拿咱们大队和李村儿大队打比方,咱们大队跟李村儿人关系不好吧但是干活儿的人不够,我就惦记着出好关系,把他们拉过来帮着干活。”

    她边说边竖起一根手指,又竖起第二根,“一个人干活,和两个人干活,能量是不一样的,你说,是闹僵对咱们有好处,还是收扶对咱们有好处”

    牛小强眼睛转动,思考,照她这么说,肯定是收扶有好处。

    但是“我又不缺人干活。”

    赵柯的第二根手指收回,一根食指晃了晃,“不是这样的,人不能只看眼前,万一将来,你需要呢一个有眼见的大哥,要要前瞻性需要我给你讲讲什么是前瞻性吗”

    “不用,我能猜到意思。”

    赵柯赞许地点点头,继续道“而且,你不觉得,收扶一个难搞的小弟,更能显出你作为大哥的能耐,也能帮你提升声望吗”

    牛小强眼睛转动得更快。

    赵柯话锋一转,忽然问他“你们的网编完了吗”

    牛小强挺起胸膛,“当然。”

    赵柯夸赞“真不错,先不要琢磨下水了,有别的玩儿法。”

    牛小强好奇,“什么玩儿法”

    赵柯指了指余岁和余欢,“你知道吧她们是在部队大院儿长大的,部队会有一些训练的设施,比如,两根柱子中间挂一张网,可以攀爬;再比如,做各种各样的吊桥,底下挂着网防摔”

    她越说,牛小强眼睛越亮,满眼都是“想玩儿”。

    赵柯这时候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能不能想办法让余岳同学愉快地融入进集体”

    “能”

    牛小强下意识地答应下来,但马上又警惕地看着她,“我觉得你在忽悠小孩儿。”

    赵柯不否认,故意卖关子“还有些别的设施,我还得想想,余岁和余欢是我表妹,她们不会告诉你的,除非你能拉拢到余岳”

    拿捏。

    牛小强不甘心被她忽悠,又实在想玩儿那些有趣的设施。

    好一会儿,到底玩心占了上风,牛小强艰难地答应,“行,我想办法。”

    赵柯笑了,拍拍他的肩,“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放心,我给你这个权力,只要不受伤,咋整治不是,咋帮助他融入都行。”

    “记住我们的口号,团结一切力量”

    牛小强“”

    他们什么时候有口号了

    赵柯眼神示意他跟着喊。

    能咋办摊上这种领导。

    牛小强不情不愿地开口“团结一切力量。”

    赵柯不嫌弃他有气无力,按着他的肩,手动帮他转身,“去吧,小强。”

    牛小强迈开步子。

    赵柯拍他后背,“打起精神”

    牛小强叹气,挺直背,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开。

    赵柯逗完小孩儿,回家。

    宋文瑞在他家院子里晾衣服,看到赵柯,犹豫了一会儿,喊她,“赵主任”

    赵柯摆摆手,叫他来家里说话。

    宋文瑞回头跟屋子里的妈妈说了一声,来到赵柯家,忐忑地问“赵主任,那个人,还没有消息回来吗”

    赵柯想起她桌上的信。

    她往树根儿生母万知青所在城市寄得两封信,在去接姥姥的时候,取到了回信。

    宋知青的城市距离稍微远一点儿,如果没有意外,应该也接到了。

    宋文瑞见她不回答,“会不会没有结果”

    赵柯安抚他“现在还早,再等等,不用着急。而且我不是跟你商量过一封信没结果,就再寄一封去他单位。”

    除了听赵主任的,继续等,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宋文瑞在她身边又坐了一会儿,才返回到家中,继续没干完的活儿。

    王英慧听到动静儿,起身,扶着门框,虚弱地问“小瑞,你最近好像总去对面儿,有什么事儿吗”

    宋文瑞不擅长撒谎,尤其不擅长对母亲撒谎,心虚地说“我、我下学期就要去上学,我紧张,是找余老师”

    不是找赵主任。

    王英慧没多想,看见儿子踮脚晾衣服,眼里闪过一丝心疼,走过去,弯腰要跟他一起晾。

    宋文瑞赶紧拦住了她,“妈,我可以的,你别累到。”

    王英慧眼里又泛起泪,“是我没用,拖累你”

    “妈,你别这么说,你没有拖累我”

    赵村儿大队,宋文瑞在紧张地安抚母亲的情绪,远隔千里的地方,他生父的情绪却无法安抚。

    宋明杰和他的父母以及郑美珠的父母都劝她以身体为重,实在不行等孩子生下来再去也不迟。

    但郑美珠打定主意要亲自去丈夫下乡的赵村儿大队看看。

    郑父郑母妥协,但要求她必须养几天胎,确定没问题才允许她买票。

    她一起去这件事儿改变不了,宋明杰就开始琢磨怎么能让这次出行对他有利。

    郑美珠一个人,还怀着孩子,出门在外肯定要依赖他,那么他还有准备的空间。

    宋明杰之前一直很避讳接收赵村儿大队的消息,也没看过报纸,现在为了更稳妥,重新又搜集起来。

    郑美珠也在找赵村儿大队的报纸。

    郑父郑母跟她一起看,越看越怀疑,越看越不放心,尤其是那张赵村儿大队杀猪宴的集体合照,每个人脸上洋溢的笑容,几乎看不出刁蛮的样子。

    最后,郑母决定,请假陪女儿一起去。

    她也去,宋卓不愿意一个人跟外公待在家里,哭着要跟妈妈在一起。

    没办法,只能也带着。

    而这个消息传到宋明杰耳朵里,他好不容易稳住的心,又是一堵。

    他不一个人,好几双眼睛,没办法有什么小动作,不得不也带上宋母。

    于是,两家一起买了八月二十三号的火车票,四大一小还有一个在肚子里的,即将到达赵村儿大队。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