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5. 第 165 章 双山公社的骄傲

作品:《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考试结果, 三天后出。

    拖拉机当天就拉着学生们回来,停在晒场。

    不说八个学生的家长、学校的老师,大队社员们也都在关注。

    “考咋样儿啊”

    “能不能考上啊”

    “看你们心情都挺好, 是不是稳了”

    顾校长稳重, 没有出成绩之前,不放话太早,“他们说考得还行, 不过不排除谁马虎丢分,确切的结果还得等放榜。”

    “娃们这么努力,肯定能行。”

    大伙儿的文化储备还不够, 不知道这叫“薪火相传”,他们只是乐呵呵地看着一群孩子,仿佛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未来, 就从这一代开始。

    乡下人不是傻,也不全都轴, 上上油, 不太明白的道理,也能琢磨出味儿来。

    更何况, 赵柯和赵新山三不五时就要给他们去锈上油。

    就说教育这个问题, 往前了说,有赵柯这个现成的例子在, 谁不知道读书好, 前途比地里刨食儿更广阔。

    他们只是没钱,也看不见好的未来。

    赵柯和大队做了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儿,就是让他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读书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读书的花费确实不低, 砸锅卖铁咬牙供,大伙儿可能会犹豫、退缩,但现在有大队开路,不需要那么艰难。

    社员们估摸着自家孩子考中学的时间,盘算着要使劲儿干。

    王老大家的孩子多,都上学的话负担重,犯愁道“赵主任,要不我们家先不盖砖房了,钱先可着娃娃们上学”

    村儿里还有好几家是差不多的情况,孩子多,闻言,也都看向赵柯。

    “该挣挣该花花,要是用你们省盖砖房的钱,就是大队没本事。”赵柯笑容里丝毫没有负担,“大队这么多户,本来也不能一年盖完,谁家孩子多,都要上学,手头上一时比较紧,可以排到后期,晚一点儿没关系,都是这一两年的事儿,放心,大队肯定不会让你们吃土的。”

    大队的态度,就是赵村儿大队社员们的底气。

    谁也不想眼睁睁瞅着别家有砖房住,他们自个儿的娃娃住不上。

    众人放下乱七八糟的忧虑,嘻嘻哈哈“都是老农民,吃的不就是土嘛。”

    赵柯笑道“话糙理不糙。”

    白天干一天活儿,大伙儿都聚在村口乘凉唠嗑。

    赵柯没回村儿当妇女主任之前,不太爱在村口停留,寒暄完就赶紧撤。现在,她爱唠了,时不时就凑到人堆唠一阵儿。

    这也算是深入一线、了解村情、倾听民声。

    大队要考虑的事情比较宏观,有时候会忽视一些小问题,而小问题很有可能会在未来变成大问题,影响发展。

    因为大队干部和社员们的距离不远,社员们有一些切实的需求,会直接在闲谈中说出来,只要细心一些,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赵村儿大队越来越多的学生升入公社上学,以后要在公社住宿,家长担忧他们吃不好住不好学习懈怠

    这确实是个问题,前面走了九步十步,第十一步瘸腿,前面很有可能会白费力气。

    于是第二天,大队干部的日常早会上,赵柯就提了这个问题和她的建议。

    “在公社建赵村儿大队的宿舍”

    赵柯点头,“公社中学的宿舍,条件不怎么好。”

    不止宿舍,教室也一样。

    不好到什么程度呢

    房子是很多年前建造的,门窗不严实,一到冬天,外头零下二三十度,屋里零下七八度,经常有同学手指头冻成萝卜头,笔都拿不了。

    晚上睡觉,被窝里拔凉拔凉,更别说容易露在外面的耳朵和肩膀。

    公社本地的学生还好,家里暖和很多。

    赵柯都是拿个热水壶,灌一壶热水回来,晚上冻醒就起来换掉热水袋里的水。

    赵柯那时候跳级,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环境实在太艰苦了。

    以前赵村儿大队小学的教室也这样儿,不过乡下学校,比较灵活,冬天太冷,那就不上课了,还省柴火,大不了天暖和了再补回课程。

    “都是咱村儿的孩子,哪舍得他们吃那些苦啊。”

    而且,赵柯还在琢磨另外一个事儿,“咱们大队以后在公社的人越来越多,念书的孩子,酸菜厂的工人,农机站的驾驶员,我爹回来会在公社卫生所干一段儿时间,傅知青和林知青他们也得去农机站培训,这么多人,全指着公社安排住处,不现实,最主要的是,这对孩子们来说,多好的资源啊,不利用可惜。”

    哪怕是胡和志,赵柯其实心里头也觉得,他在酸菜厂有些浪费。

    到时候他们顺带辅导辅导孩子们学习,三年的中学,也可以跳级走,省了时间,又省了一笔学费。

    办公室暗,他们一人一个小板凳,围着个小方桌坐在房檐下。

    赵新山点着一根儿烟,思考。

    牛会计开口“大队盖完学校,要建卫生所,咱们还欠着不少钱,手头紧。”

    赵柯算计“砖咱们自个儿出,房子咱们自己盖,就是玻璃窗、柴油和吃食的钱”

    牛会计愁眉苦脸,“工分儿也不少啊。”

    大队组织,出去建房子的社员和留在村里烧砖、照顾田地的社员,都得加班,照现在大队给的工分,年底分红,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牛会计忍不住吐槽她“怪不得你妈总说你败家,你手指头缝就不能拢紧点儿吗,少露出去一些。”

    赵新山道“赵柯也是为了孩子。”

    牛会计当然知道,但他管账,还管着个不富裕的账,该咔哧得咔哧,不能大手大脚。

    赵柯道“我妈帮我攒了点儿稿费,可以借给大队,卫生所主要是缺药,咱们盖卫生所的钱,留出买药的,剩下的先用到紧缺的地方也行吧。”

    牛会计又掏出他的账本,“你都借大队不少钱了,总借不合适。”

    这个时候,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审核很严格,是很光荣的一件事儿,顶多给一些物品上的鼓励。

    首都报纸发行量大,每期发布之后,都有一笔还算可观的稿费寄过来,但说辞不是稿费,是报社方面对艰苦建设乡村的知识青年典范的鼓励,希望她能够做出更多的表率作用。

    而且现在的队委会成员,除了唐副队长,都没少借给大队钱,只是赵柯和赵新山借的更多。

    既然这样,也没什么好吝啬的。

    赵柯不在意,“又不是不还,怕我亏了,就按邮局利率给我算利息。”

    赵新山一根烟抽完,拍板“那就盖吧,萍萍也要回来了,咱们明年再多养一些猪,紧也就紧这一年两年。”

    目前赵村儿大队的养猪技术还不够科学,也折过猪,好在他们都是分栏养的,养得也精心,没有造成特别大的损失。

    按照他们的估算,赵村儿大队明年秋收,今年那批猪全出栏,手头就会开始宽裕。

    “也不见得非要紧”

    赵新山三人看向赵柯。

    “宿舍盖起来,对入住的学生们稍微收一点住宿的钱,大队可以直接扣他们家长的工分,吃饭也好说,谁家住谁家拿口粮,要是有邻居大队的学生也想过去住,不用咱们大队承担一半的住宿费,没准儿还能两相抵消。”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说,赵村儿大队小学收附近大队学生的好处了。

    涉及到孩子,排除从中获取利益的目的,就会单纯很多,既能照顾孩子们,又不赔钱,压力不大。

    赵柯一直秉持的观念是,为长远打算,必要的投入不可少,“公社发展起来之前,咱们先占一席之地,省得以后得跟人抢。”

    公社比他们赵村儿大队有位置优势,公社越繁荣各大队就越会向公社集中,赵村儿大队太偏远,其实各方面都有局限。

    就像小狗撒尿标记地盘,谁先撒谁占地儿,要是有人抢,打呗,反正赵村儿大队的实力,肯定不输。

    赵新山和牛会计对视,赵柯总是能说服他们。

    “你跟唐副队长安排吧,牛会计配合。”

    赵新山最上心的是赵村儿大队的庄稼和养殖,赵柯也说过,以赵村儿大队的地理条件,很长一段时间,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发展的支柱。

    三个人一齐答应。

    赵柯看向整个早会都没有发言的唐副队长。

    老许副队长在职的时候,偶尔还会质疑大队的举措不合适,也会主动提出一些意见,或者包揽一些工作。

    唐国伟执行力强,主动性不强,换了村里的社员做副队长,有这样的特质没什么好挑剔的,但作为一个有文化的知青,大家天然地会拔高对他的期待,即便不像其他知青那么出彩,也该作出一些切实的、有建设性的工作。

    赵柯只是妇女主任,不好对他说什么,便提醒赵新山提醒一下唐国伟,他需要改变工作态度了。

    赵新山推给她“我去找他,好像在批评他,队委会谁有你会动员你去吧,没人对你有意见。”

    赵柯哭笑不得,也没推辞。

    在公社盖宿舍,得公社批地。

    今天还早,赵柯打算骑自行车去,在那之前,赵柯和唐副队长、牛会计对接一下工作。

    还有几天就开学,新老师这两天就会搬进知青点,提前适应赵村儿大队小学的风格并且参加入职前培训。

    新老师的考核结束,离得近的几个大队陆陆续续有人给孩子报名到赵村儿大队读书,不多,目前只有五个。

    离得近的,像李村儿大队和潘村儿大队的的三个学生,可以每天上下学,剩下的两个,在赵村儿大队有亲戚,会借宿在亲戚家。

    学校还在收拾,余家暂时没工夫给学校做木工,书桌只能先用旧的,不够就从各家借用,大不了放学再搬回去。

    砖窑还得继续产出,有空就得烧,而且为了省钱,盖房子要用的石灰也得他们自己烧,并且需要储存大量的黏土、砂石、木柴

    下个月,白菜也成熟了,酸菜厂投入工作,陆陆续续会向各大队收白菜进厂,也得安排起来。

    大致聊完,众人各自忙活。

    赵新山去地里,牛会计在办公室里打算盘算账。

    赵柯和唐国伟一起出门。

    “唐副队长,你和尹知青很久没回家了吧,今年冬天打算休假回去探亲吗”

    唐国伟顿了顿,摇头,“她家里很少寄信过来,我家有些远,小婉还小,我们怕她出门生病。”

    那一时半会儿是不打算请假回去了

    赵柯笑道“等咱们大队条件更好,再回去也行,衣锦还乡嘛。”

    唐国伟笑起来,期待道“希望有那一天。”

    “会有的。”赵柯肯定,随即进入主题,“唐副队长,工作上有没有什么困难要是有的话,别客气,咱们都是为赵村儿大队服务,跟我们说一说,能帮的大家都会尽力帮你。”

    唐国伟一脸老实,“没什么太大的难处,我有很用心地干,不敢马虎。”

    赵柯眼露赞赏“大队长先前还跟我说过,你工作很踏实,他很放心。”

    唐国伟露出欣喜的笑容,保证“让大队长放心,我会继续好好干的。”

    “你和尹知青在咱们大队这些年,踏实肯干,大队长都看在眼里,肯定相信你,不过”

    唐国伟的笑容微收。

    “你是知青,大队对你期望很高,大队长看你还没有完全发挥长处,进入到更好的工作状态,有些着急,他怕由他找你,让你以为他想批评你,就让我提醒一下。”

    唐国伟不知道他哪里没进入到状态,肉眼可见地紧张。

    赵柯拿刘兴学、庄兰他们几个知青举例。

    几个人现在都找到了方向。

    刘兴学和邓海信之前一心扑在赵村儿大队的建筑规划上,公社开垦荒地,他们两个就被请去负责水渠的规划,其他大队有了农用机的帮助,也都在开垦,两个人经常在外面“出差”。

    庄兰和苏丽梅主要负责的还是扫盲工作,为了能够更全面的扫盲,期间不间断地学习、补充,偶尔还要被赵柯支使干点儿杂活儿。

    她们俩还参了大队小学课程的编辑,规定的课程还在上,在这儿基础上悄悄加深难度和深度。

    “大队对知青们都很看好,像尹知青参与了接生员的培训,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外出替妇女接生,明年还能替猪接生,对咱们大队和你们的小家都很有帮助。”

    “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不一样,保持对学习的热情,积极地融入到大队中,倾听和思考大队和你自己的需求,别人都进步的时候,如果你原地踏步,也会落后。”

    “当然,大队最希望的是,每一个赵村儿人都由衷地对在赵村儿大队的生活愉悦和热爱。”

    唐国伟有所触动。

    赵柯点到为止,和他分别,回家骑上自行车,赶往公社。

    公社和赵村儿大队可以说,正处在蜜月期,赵村儿大队想以集体的名义,在公社批一块儿地建房子,不难。

    段书记问清楚他们的用处,就盖章批了地。

    赵柯来都来了,段书记干脆叫上吴主任,三人一起去街上检查,客人要来,主人当然要打扫干净家,做好接待工作。

    乡下卫生意识差,公社少有这么干净的时候,不止他们三个,公社内的社员们行走在干净的路上,步伐也很轻快。

    吴书记道“看来得保持下去,有一个好的环境,也能带来好的心情。”

    段书记指指赵柯,“小赵他们大队今年种上了花,还跟我炫耀过,秋天给咱们分些种子,明年公社也种上。”

    吴书记笑,“现在是公社和各个大队都在向赵村儿大队学习,小赵同志带领的好。”

    赵柯不谦虚,“也是我们赵村儿大队的社员们进步,积极配合。”

    三个人走到学校前,段书记道“小赵提醒了我,明年公社财政宽裕一些,要先给学校和卫生所拨款,为社员们服务是咱们工作的基础。”

    吴主任点头。

    公社不算大,很快就逛完,段书记和吴主任招待赵柯到公社的国营饭店去吃了一顿饭,没让她花钱,顺便跟饭店定好专家在公社期间的饭食。

    两天后,赵柯再次骑车来公社看榜。

    赵村儿大队的八个孩子,不出意外,全都考上了公社的中学。

    赵柯确定了开学的时间和需要做的准备,自行车蹬得飞起,超出平时两倍的速度,回大队报喜。

    几家人喜形于色,赵村儿大队的社员们也都高兴。

    赵村儿大队的学生都考上中学,说明他们大队的教育水平确实很好,那么他们的孩子,将来也能考上。

    而赵村儿大队八个学生全都考上中学的名声在外传开,两天时间,又有三个孩子来报名。

    这是好的开始。

    八月二十九日,赵柯开拖拉机拉着余岁、赵小草他们八个学生去公社办入学,办好后带他们返回赵村儿大队,等开学再送他们过来。

    下午,小客车准时抵达公社,停在路边。

    衣着简朴的乘客们接连下车,最后下来四大一小一行人,正是郑宋两家人。

    郑美珠脸色苍白,脚踏在地面的一瞬间,腿微微软了一下。

    宋明杰伸手想要扶她,郑母抢先,有意无意地隔开他,关心地问“美珠,你还好吗”

    宋明杰表情落寞了一瞬。

    小宋卓泪汪汪地贴在母亲腿边,担忧地仰头看她,哭唧唧“妈妈”

    他虽然小,却也知道家里发生了变故,所以才格外黏着母亲。

    郑美珠伸手抚摸着他的头,边安抚儿子的情绪,边对郑母摇头,“妈,我没事。”

    宋母满脸心疼地凑过来,“美珠啊,有啥不舒服,一定要跟妈说啊,别自个儿忍着。”

    郑美珠虚弱地靠在母亲身上,避而不理。

    郑母淡淡地问宋明杰“离赵村儿大队还有多远今天能到吗”

    宋明杰立即道“往村子走,路况很差,做牛车得几个小时,天都黑了,美珠怀着孕,不能颠簸,不如先休息一晚吧”

    宋母附和“是啊是啊,身体为重。”

    有一辆马车停在旁边儿,一个老汉儿接到人,正要走,听到母子俩的话,忽然插话“同志,你们要去赵村儿大队啊”

    郑母一听,客气地回应“是,老乡,我们去赵村儿大队,好走吗”

    老汉儿瞥一眼宋明杰,大声道“当然好走这位男同志以前是赵村儿大队的人吗多久没联系老乡了俺们公社重新修了砂石路,一点儿也不颠”

    末了,他稀奇地打量宋明杰,“从俺们公社走出去的人,竟然不看报纸”

    不看报纸有罪吗

    宋明杰就是不想看,有问题吗

    但妻子和岳母就在旁边,他只能作出苦笑。

    老汉儿转头热情地邀请他们“我们大队跟赵村儿大队离得不远,我送你们呗。”

    郑母惊喜,但是又有些不放心,“美珠你”

    宋母跟儿子对视一眼,再次劝道“美珠,别逞强,休息一晚上吧,不差一天半宿。”

    郑美珠摇头,“只是有一点儿累,没有别的不适,可以走。”

    宋明杰则是对着她忧心忡忡,“美珠,那么晚到赵村儿大队也不好安置,我放不下你的身体”

    老汉儿替赵村儿大队澄清“孕妇不舒坦,住公社招待所休息休息也成,不过赵村儿大队体面,啥时候都没亏待过客人。”

    不舒服就不舒服,别赖赵村儿大队招待不热情。

    宋明杰听到“赵村儿大队体面”这一句,神情微微僵硬。

    他来之前,仔细想过。

    就算赵村儿大队有变化,他也可以推说是后来发生了变化,可他没想到还没到赵村儿大队,就先碰到个多事儿的老头。

    他不是赵村儿大队的人,硬说本地人护着本地人,牵强。

    而在宋明杰思考应对的时候,郑美珠已经拜托老汉儿送他们一程。

    郑母还感谢道“我们给您路费”

    老汉儿摆摆手,豪爽道“给啥给,你们是客人,客人来了只管放开了造,别的啥都不用操心。”

    “老乡你可真热心。”

    老汉儿笑得爽朗,“应该的,我们双山公社的人都这么热情好客”

    郑母对这位老乡很有好感,同时,就对宋明杰的说辞更怀疑,看都不看他,确定郑美珠身体没什么大碍,就扶着闺女牵着外孙坐上马车。

    宋明杰有苦说不出,以前公社的人看着他们这些外来知青,不是事不关己,就是好奇和畏缩,更多的是带着警惕和防备,反正不会凑近。

    现在怎么这么厚脸皮。

    “坐好了。”老汉儿叮嘱一声,甩鞭子赶马,边控制缰绳边道,“俺们以前见到生人也不敢搭话,尤其你们这种一看就是城里来的,现在不一样儿了,还有记者来采访呢”

    马车缓缓移动,郑母和郑美珠才发现,整条街道完全不脏乱,甚至可以说是异常的干净。

    这跟她们印象中的农村相差极大。

    可转过念想想,他们对这里的印象,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宋明杰一家人。

    老汉儿注意到她们在打量周围,淳朴中带着骄傲,“干净吧俺们公社要请专家来考察土地,是省城大学农学院的专家,据说赵同志联系了很久”

    “赵同志你们知道吧,就是那个上了好多报纸的妇女主任。”

    郑母弯了弯嘴角,“知道,我们看过报纸,很厉害的同志。”

    来过的人不了解,没来过的人看过报纸,老汉儿瞅瞅他们,觉得奇怪。

    不过他没问,依然在吹赵柯“赵同志当然厉害,她是俺们双山公社的骄傲全国的名人呢你们运气不好,赵村儿大队的拖拉机今天来公社了,前脚刚走,赵同志开得,坐拖拉机可比马车快多了。”

    郑母道“那真是可惜,错过了”

    老汉见她感兴趣,继续吹“赵同志”

    宋明杰试图转移话题,然而他每说一句,老汉儿都能再拐到对“双山公社骄傲”的吹捧上。

    宋明杰“”

    累了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