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 23 章

作品:《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

    秦廷尉李斯凝眉望向天幕,仔细聆听的同时,心底亦是疑惑不解秦度量衡推行全国,一是为更好收税,二是为收拢民心,更深层次的计量指何义

    另天幕言,西方度量衡打破贵族及商人用计量获利想到各郡县仍盘踞着许多六国遗族,他眼底发沉,若他们对秦政令阳奉阴违

    当地百姓怕如天幕所示,把怨气全都洒在陛下头上了。

    那些遗族真是该死,陛下对他们过于宽容,应以重刑下狱

    度量衡,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

    事实上从音律到天文都是属于度量衡的一类。

    度量衡的统一,让税收与土地在始皇眼中变为可视数字化,让他明白全国资产分布情况,从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从我们现今的角度看,度量衡所蕴含的科学经济,它不应该仅止步于秦汉的上计制度

    秦

    再次听到秦汉并行,秦始皇呼吸一紧又随即掩下,不急,他从质子到秦皇,耐心和忍已刻入他骨子里,天幕从秦初讲,总会讲到汉朝消息,他秦崩之因

    眼下最为并重的是,如何将威秦之危斩断,使六国归心,让秦传以后世

    自秦统一后,他将秦上计划进行根改,并颁发仓律,让各地官吏将粮食收支等汇编上报,由御史大夫进行监察考核,有功者赏,有过者罚。

    审察完毕后,再将计薄结果报于他,从计薄上他才能清楚知晓地方财政收支、经济税赋、户口农业情况,得殿都呈与俸禄,提升职位,弄虚作假者罚金、降职甚至罢官处死

    汉

    听到上计二字,汉刘彻原本竖起的耳朵微动,神情肃穆起来

    与前秦只报财政不同,他汉家各郡臣每岁十月上计,除涵盖财务呈报外,还增加了军务、狱吏等呈报内容。

    上计是悬浮于各郡臣子的一柄利剑,是汉家选拔官吏、考核奖惩之利器,亦是他汉家掌天下之根本

    汉家草创时,因各地呈计政务繁多,高祖还单独设过计相一职,专门负责上计审核内容。

    审核时除丞相、御史大夫外,他也亲临审计所,深入了解全国各郡政务,并熟记各地钱谷数额。

    他曾父文帝在亲审时,甚至能记起上年送计上京的小吏名字,并当众家话,让小吏感动不已,翌年小吏所在郡县计薄比往年更优一筹,当地官吏考核为优,往上迁一阶

    可惜,曾父执政之风,他刘彻学不来,也不愿学

    太过温和噬人,不是他刘彻风格。

    度量衡所蕴含科学在今天演变为计量学,而计量学又离不开数学、统计学及经济学,秦汉所用的上计便是初版计量学中的统计部分

    正当众人听不明白时,天幕突然展示出一蓝色圆形,上现漂浮着他们看不懂的弯曲字体,蓝圆快速变动后,徐徐展开为一方格,里面写着户口、人数等字体,正疑惑时就听得天

    幕解释

    这是用基础计量学,根据秦朝某地大概数据计算出的各项目数据,可以看出秦一地人口数及税赋,还有推算百姓服役数据

    秦

    秦始皇指尖微颤,面对天幕举出的赋税涨收,甚至人口户数变化,一一清晰明了。

    简洁又干脆的图像,完全符合他的审美喜好,看得他心剧烈跳动起来,只觉口干舌燥,仿若见了绝世女郎,若他有此利物要怎么学计量学

    他学会此学识,就能更大胆改革秦制,将秦雕塑为自己理想中的江山,真正立秦万世之基

    数学、统计学及经济学要怎么学

    汉

    刘彻终于明白天幕说不应止步于此是何意,何为数字化,这便是数字化,他能掌此利器,定能更好治国,世间一切鬼魅都逃不过他法眼,什么叫天子

    这才叫天子

    唐

    各代侍从在飞快记录天幕所显示内容时,李世民凝视方格中弯曲文字,问众臣“那是何意”

    房玄龄思索几息后,根据人口、赋税进行推测,回道“当是后世计数所写的筹码”

    现今计数皆以横竖为记,奇数为纵式,偶数为横式,遇有零则空位,记试方便,不比后世弯曲字体差。

    周武

    武则天巡视殿内众臣,先前天幕当众落于殿内,既无法戒严保密,索性宣众臣进殿,共观天幕,也好计众人所长,观天幕是否有汲取之处。

    见知制诰面露恍然,她随即开口“婉儿,可是看出什么”

    一身唐制官服的女子一愣,随即恭声答道“臣似乎在慈恩寺番僧处见过此字”

    只是有些不确认,须得与寺中僧人确认才是。

    番僧、后世几组词在则天脑海中游转,随即笑着下令“既然你曾见过,待天幕结束后便往慈恩寺走上一遭罢”

    天幕展示的好处各代君臣都能窥见,一颗心火热至极,目光灼灼地盯着天幕,齐齐向天呐喊

    教教我们,我们要学

    李晓安盯着电脑上的弹幕一愣古代怎么学计量学

    古代都不重视数学怎么学

    古时学不了啊计量学至今发展不过三百多年,西方将数学法放于经济学中后,才衍生出计量学。

    古代天天捧儒经,对数学不重视,怎么会发展出计量学

    在独尊儒术前,秦汉在政治上堪称看重术学最高的朝代,汉丞相萧何、张苍等哪个不精于术道

    他们了解计数之道,所以各郡守瞒不过他们眼睛,是以汉家才能在休养生息的同时,能存钱打匈奴。

    而到了汉宣帝时,各群守找善做假账的人糊弄君上,到后期各代皇帝困于各家典籍,对数学更加敬而远之,以致古时历代从没有成熟的货币制度

    位于臣位中的齐人淳于越听见独尊儒术,激动得浑身都在颤抖,独尊呐,历代先师多年夙愿终得实现

    呀

    独尊儒术他儒家治国之理才是至圣之言

    是谁独尊儒术

    汉朝吗

    可他满心激动迎上始皇淡淡的一眼,

    ,

    透得心底都冒着丝丝凉气。

    干紧垂下头避视上首犀利之言。

    而他周围,各法家出身的臣子,皆目含怒火瞪视于他

    儒家,等着

    李斯则盯着张苍二字陷入沉默,续而似乎联想到什么脸色渐渐苍白起来。

    汉

    被天幕突然点名的汉宣帝一愣,随即笑得杀气四溢,看来各郡守敷衍他,敷衍得连后世人知晓,可见他身为天子,做得还不够好啊

    一个好字的尾音,仿若从喉间撕裂而出,如同死神的信号。

    而刘邦则是惊喜上身,他汉家诸事草创,正发愁上计之策行规,冷不汀地听到自己日后政令,抄,赶紧抄,抄自己作业可真爽。

    听到张苍姓名,他顿时明白为来自己的计相,是何人。

    嗯,张苍他知,今年跟他平燕王臧茶叛乱,被封北平侯,是个能人

    想到张苍所长被自己挖掘,刘邦就暗自得意,这可是秦始皇都未发现的大大人才,嘿嘿

    想到提问,季晓安想了想,还是稍稍作了补充计量学在现代是应用于各行各业,而放在古时则对应国家层面,当权者不支持,计量学无法发展。

    像明朝廷后期几乎丧失了铸币权,扭曲的货币体制,让明抵挡不了国外白银冲击,造成金融瘫痪,民惧之下,钱藏于民,朝廷国库却空空如此,以至于偌大的国度被穷死

    明穷死已出现第二遍,各代皇帝脸色严峻起来,细细思索着天幕的话,钱藏于民管仲曾言无压民时,则百姓富,尚书也曾有惠民、裕民之言,为何到明却被穷死

    想到后世国度竟被穷死,汉刘彻非常不解

    没钱就收税啊,百姓不能动,为何不能动商人

    商人重利轻义,为百姓不耻,国家抄商户如宰牛羊,百姓只会叫好

    竟然会被穷死

    不过,想到再次听见汉宣帝之名,刘彻扣着下巴沉思:我汉家皇帝,谥号不是朕之前皇帝,那是朕儿孙

    看来儿孙干的不错,得了个美名,不知道他会得什么谥号

    明

    而朱元璋则心下且惊且怒地目视天幕,又是穷死

    上次朝贡穷死,这次货币穷死,他大明到底有多少穷死法难道他发行宝钞不对

    大明宝钞刚发行不过一年,实因朝廷供给铜钱困难,民间私铸铜钱泛滥,才以宝钞状吿天下天下军民无分,臣民一体使用。

    他还规定百姓必须把金银冲兑为宝钞,如此一来宝钞就能迅速通行全国,岂不妙哉

    朱元璋不明白,朝廷若缺钱时,再印宝钞就是,他朱家明明守着个聚宝盆,后世子孙怎么就穷死呢

    太多的为什么竟掩盖心底的愤怒,把全大明的疑问都转为弹幕问向天幕。

    可惜天幕无视了他的不解,话题重归正题

    伴随着度量衡的是统一货币,货币是人们在满足自身生活必须外,有了剩余物品,在人们交换中而产生的交易价值品,所以货币产自民间,归于政府。

    秦收回货币铸造权,统一货币,由朝廷专铸,让货币利于稳定,调控天下流动物品,使天下经济归于秦币体系下,能巩固秦廷统治。

    始皇统一货币之举,是具划时代意义,后世皆为效仿,历朝初创首要之事,便是确立国家法币样式。

    秦廷规定统一秦币为上币和下币,上币为黄金类,下币则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孔方兄

    秦廷官员狠狠点头没错,陛下推行货币就是这般想的,秦法同天下之法,秦币同天下之币,是不是很厉害夸,天幕狠狠地给我夸陛下

    嘿嘿,夸陛下等于夸咱们,咱们也是伴随千古一帝的名臣呐

    犹记当初陛下下令改币形时,满臣都谏言过如何改币呈样,并进行朝廷探讨,最终陛下采用外圆内方钱样,因它有法备天地,天覆地载,万宇一统,君临万方之义。

    小小钱币,也蕴含着君臣对秦满满的期待之心呢。

    听完整篇讲述,身为严谨的法家,李斯忍不住指错“天幕之言有漏,秦不仅有上币与下币,还有布币才是”

    自郡县制被后世肯定后,丞相王绾虽心底苦涩,仍关注天幕秦相关之言,听见廷尉疑惑,也顾不得政见不同,搭话猜测“或许讲解之人不知我金布律”

    难道他秦律法被人更改或是烧毁了

    为保证钱币流动,陛下特颁金布律,对布质、长宽皆有详细标准,无论大小交易,皆能使布币,天幕为何不言秦布币好处

    后世人既讲解我秦,为何不多了解一番

    深受法家熏陶,养成了强迫症的秦臣,好想好想让后世人改正错误,可他们的心声传不到天幕,只能浑身难耐地继续听下去。

    始皇将市面上钱文复杂、大小无准则、轻重不一的货币统一后,也意味着政权统一,但秦廷发行货币时,犯了众朝都犯的错误

    兑换

    换个说法便是秦廷在发行秦半两前,受到的冲击最深的是谁

    秦

    秦始皇不解其,兑换是何意

    难道是用粮食兑换钱币

    至于谁损失最大

    自是六国遗族,他们经年盘踞旧地,所积钱财不计其数,是以他迁各地豪强于咸阳,削其势,达到以不动兵仞接管各国旧地。

    统一货币对农人的影响最小,农人缴税以粮为主,只要农人接受度量衡,秦朝的土地税收自可安然无忧。

    可货币打击最深的是天下工业商人,才是各国贵族

    怎么会

    秦始皇猛地抬头,面上显出不可置信,随即又深思

    可天下自由商贩又有多少

    他们大多依附豪强贵族而生,待主家经济无依时,自会让他们脱离,届时他们成为秦真正商人,难道此策有不足之处

    百姓生存艰难时,臣子谏言开放山川林泽,他亦批准,使百姓砍伐森林,采猎食物,得继续生活。

    此举善策,难道又有不对

    各方思绪下,始皇竟有些迷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政府的信用

    秦廷发行秦半两,应是没计量过偌大的秦国,到底需要多少钱的秦半两,才能覆盖原有六国流通的货币。

    若流于市面上的货币不够,而又使原有货币不行于市,那么家中所持货币者必化为虚无,俗称破产

    嘶汉刘彻倒吸了口冷气,覆盖六国那需多少铜矿

    汉接秦稷,他自然清楚制钱经过中的千难万难,从开采矿石,到练就中的损耗,还要使民众不将新钱熔铸做器物,桩桩件件,都让人头疼。

    想到至今汉家民间铜钱各式不一,刘彻就一脸痛苦,到底该以什么钱制形式天下

    汉刘邦听天幕如此直白之语,深深地叹了口气,民间钱制混乱,他想插手亦有心无力,汉家草创,国库穷得老鼠都不光顾,更无论制钱。

    是以他只能将铸币权让以民间,待朝廷丰裕再行收回铸币权。

    想到届时又是一番波折,刘邦顿觉头痛。

    国家政务过于繁杂,如一团乱麻,理不清剪不断。

    唐李世民悠悠叹气,覆盖天下的钱币,得需多少铜

    大唐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也历代承传统,实行“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

    以钱流通,也以物换物,始皇此举,太过心急。

    而大明朱元璋a朱棣正埋头记天幕之语,同时心底又升疑惑咱的青色大明宝钞能覆盖天下,怎么就偏偏穷死了呢

    难道他大明无信誉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