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 140 章

作品:《重回六零之小村医

    养殖场落成当天,杨桂平翻出了他过年时穿的体面衣裳,衣领、袖口、衣摆整理得一丝不苟,他昨晚紧张到半夜,困顿发懵的脑袋被早晨的寒意一激灵,顿时清醒了。

    “爸,你起愣早干啥”杨朗打着哈欠穿鞋,这会儿六点不到,杨三爷选的吉时在十点,他跟贺岱岳脚程快,接了郭书记完全来得及。

    “睡不着就起了。”心里揣着事,杨桂平死活睡不安稳,“写的单子带上了吗路上莫耽搁,早去早回。”

    “带着了。”杨朗拍拍荷包,背上背篓,“我走了爸。”

    贺岱岳和杨朗在村口碰头,他们一路不停歇地到了公社,走得额头冒汗面色泛红,杨朗喘了口粗气,看了看贺岱岳的表,七点半,郭书记还没上班吧

    时间尚且充足,杨朗未曾和郭书记打过交道,他一面好奇一面忐忑地随贺岱岳去了郭书记家。

    郭书记也提前收拾好了,他衣衫简朴,像个普通的中年人,与杨朗的想象大相径庭。

    “郭郭书记早。”杨朗结巴了一下,“我是困山大队大队长杨桂平的儿子杨朗。”

    “早。”郭书记态度亲和,看着两个赶了山路的年轻人,“吃过早饭了吗”

    “吃过了。”杨朗抓了抓背篓的肩绳,渐渐放下局促,透露出几分开朗的模样。

    郭书记下队的经验丰富,他脚上踩着轻便防滑的解放鞋,从鞋帮的磨损程度可以看出他穿着的频率不低。

    毕竟是四十几岁的人了,郭书记的腿脚没法跟贺岱岳他们比,简单说了两句话,贺岱岳领着郭书记先走了,杨朗买完菜再追他们。

    杨桂平起床后又上养殖场巡视了一圈,养殖场落成是全村的大事,上午所有人不上工,喜气洋洋地等着吉时。

    一群人早早候在了村口,冷风呼呼地吹,冻得他们直跺脚。

    “杨叔,郭书记啥时候到啊”王成才搓搓手,感觉今天着实冷得厉害。

    “应该快了。”杨桂平望了眼身后的人群,摆手让他们自个儿忙去,否则待会儿郭书记到了瞧着以为他们村的人多懒呢。

    郭书记第一次来困山村,他们一定要给郭书记留下好印象。

    人群散了一部分,陈大花得意地昂着脖子,她如今是养殖场的饲养员了,别人走得她走不得。

    杨桂平皱着眉容忍了陈大花的行为“郭书记来了你们别乱开腔,要是出了什么岔子,莫怪我翻脸不认人。”

    事关整个困山村的前途,杨桂平不得不严阵以待。

    小孩们感受到了大人之间的氛围,默默收敛了往日的调皮劲,疯猴子般的上蹿下跳改为了小跑,难得安宁了片刻。

    伴着一声激动的郭书记来了,杨桂平等人忙迎了上去,看着乌泱泱的人群,以及乡亲们淳朴的面容,郭书记加深了笑意,和煦地握上杨桂平伸来的手。他讨厌的是不切实际的逢场作戏,而非乡亲们发自内心的热情。

    杨桂平见过郭书记许

    多次了,但之前见面均是公社开会,他在下面听,郭书记在上面讲,性质完全不一样。

    褚归没在村口挨冻,他整理了药材,瞅着时间点不慌不慌地前往养殖场。郭书记是个不拘小节的实干家,他说了不搞排场,太隆重反而有违他的初衷。

    养殖场修了几个月,禇归鲜少往这边来过,原本长着荨麻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了村里最气派的建筑,灰石墙,褐瓦顶,四面采光的窗户,内部修着两排整齐的小隔间,高度大概到人的腰部。

    褚归绕到养殖场背面,排污的沟渠严严实实地盖着石板,连着坡度平缓的后山,贺岱岳准备沿山围设栅栏,供养鸡用。

    养殖场地势稍高,褚归转悠完,看见杨桂平他们簇拥着郭书记来了。

    “郭书记。”褚归打了声招呼,与贺岱岳的目光在空中交汇,他侧过身,让抬着门的贺代光几人通过。

    褚医生也在。”郭书记笑着站到褚归旁边,一同见证杨三爷组织养殖场的落成仪式。

    吉时将近,贺岱光拎着锤子叮叮咣咣的装门,大门是走贺岱岳的关系,插队请潘家舅舅做的,双扇开合的大门宽一米八高两米四,木材选的是榉木,表面带着天然的纹路。

    潘二舅在门框做了雕饰,上了一层防腐的清漆,看着极具质感,倒不像是养殖场用的,而是什么富裕人家的大宅门。

    郭书记问大门是谁的手艺,杨桂平答前进大队潘家兄弟,郭书记哦了一声,想来是听过潘舅舅他们的名气。

    大门安装完毕,右侧的门牌覆着红绸,杨桂平请郭书记替他们揭彩,郭书记摆摆手,表示杨桂平和王支书,一个是困山大队的队长,一个是困山大队的支书,揭彩的光荣任务该由他们亲手进行才是。

    “没有青山公社哪来的我们困山大队,郭书记,请你帮我们揭彩吧。”杨桂平做了个请的手势,郭书记为他们揭彩是荣耀,他和王支书岂能不识大体。

    郭书记不再推辞,走到门牌下,右手拉住红绸,负责放鞭炮的王成才点燃引线。鞭炮砰然炸响,郭书记使劲下拉红绸,困山大队合作养殖场显露在众人眼中。

    褚归带头鼓掌,掌声雷动之间,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养殖场建好了,他们要过上肉食富足的好日子了

    郭书记回头看养殖场的门牌,视线由上至下养殖场不是养猪场吗

    “贺岱岳。”郭书记不动声色的压下疑惑,“你办的养殖场是如何规划的”

    “郭书记稍等。”贺岱岳拿出了他几经完善的养殖场计划书,“养殖场我划分了两个区域,前面养猪,后面养鸡”

    贺岱岳翻到养殖场的平面图,为了让郭书记更为直观地感受,他一边讲述一边领着郭书记进了养殖场。

    郭书记认真听着,时不时点点头或者问问细节,他对养殖场内的小隔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常养猪的圈是做得比较大的,一个圈里少的养两三头、多的五六头,而贺岱岳建的养殖场,隔间宽度不过一米宽,憋憋屈屈

    的,真能养好猪

    “理论上是行的。”贺岱岳严谨道,他没养过猪,措辞全靠理论,“一个隔间养一头,能控制病原的传染。”

    贺岱岳不会养猪,但他查阅了许多资料,褚归为他辗转联系到了农业大学的教授,贺岱岳频繁与其联络讨教经验,都快混成编外大学生了。

    乡下规模化养殖之所以办不起来,是因为缺少相关的人才与技术,而贺岱岳脑子灵光,敢想敢做,加上褚归联系的外援,他们要人才有人才要技术有技术,指定能把养殖场办好

    郭书记被贺岱岳说服,对养殖场的未来多了几分期待“路一步步走,饭一口口吃,你现阶段的重心是养猪,鸡呢则往后稍稍。杨队长,村里还是要以种庄稼为主,如果为了养猪使乡亲们饿了肚子,让我知道了首先追究你的责任。”

    猪是杂食动物,基本上给什么吃什么,野草菜叶、糠麸糟渣、刷锅泔水,养它们简单,不过想养肥就难了。

    村里养的任务猪,年头领猪崽,天天喂早晚喂,到了年尾,顶多一百来斤,光长架子不长肉,瘦巴巴的,甚至不如贺岱岳在山上打的野猪。

    怎么把猪养肥,办法其实很直白,喂它们吃人吃的,红薯拌米糠、菜叶拌玉米面,猪吃了准长肉。

    青山公社曾经有个大队长,贪功冒进,强迫村民用粮食喂猪,猪吃了人吃的,逼得人只能饿肚子,由此引发了村民的不满,联合举报到了公社。

    收到郭书记的提点,杨桂平正了正神色“郭书记你放心,养殖场绝不会动人的口粮的。”

    他们回到了养殖场大门外的空地,郭书记十分满意杨桂平的态度,自他担任青山公社书记一职以来,困山村从未出过啥幺蛾子。

    “你规划图左边不是有一块小区域吗,我怎么没看到”郭书记比对着贺岱岳的图纸与实际场地,伸手在左侧的位置画了个圈。

    “那里我原来打算修个兔舍养兔子的,兔子繁殖快,半年多便能出栏。”贺岱岳研究过兔子繁殖周期,一只母兔一年能下六窝崽,假设一胎八只,六八四十八,单较数量,甩养猪一大截。

    养兔子的优点多得令人眼热,郭书记忍不住插话,问贺岱岳为什么没按规划建兔舍。

    “兔子的死亡率太高了。”褚归无奈道出实情,“我咨询过教授,目前没有可行性强的解决方案。”

    郭书记闻言一脸遗憾,至于失望么倒是谈不上,兔子肉没油水,论民众的喜爱度,兔子远不及猪。

    “行,现在养殖场完工了,你努力干,有什么问题及时上报,希望我们能早日吃上困山大队合作养殖场产的猪肉。”郭书记说着看了眼手表,“时间差不多了,麻烦杨队长派个人送我回公社。你们这路啊,七拐八拐的,不走个几遍真记不住。好好养猪,等以后时机合适了,我争取申请给你们把路修一修。”

    “谢谢郭书记。”杨桂平喜出望外,郭书记说话是一口唾沫一个钉,困山村生活了他们祖祖辈辈几代人,可算有了盼头,“郭书记,马上中午了,你上我家吃了午饭再走吧,一点家常便饭,你别嫌弃,吃了饭我叫成才送你。”

    吃了饭贺岱岳得帮野猪崽搬家,王成才送郭书记回公社,是杨桂平和王支书共同商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