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30.圣心 晋江首发

作品:《[综穿]国舅爷只想当咸鱼

    自打十四阿哥去了西北平乱之后, 传来的消息都是节节胜利,胤禵一下子威名远震,康熙十分高兴, 还令人立碑纪念。

    而隆科多在这段时间门里面,则是老老实实的在家里守孝。

    同时一边守孝也一边保养身体。

    他现在年纪也大了,之前因为工作忙碌, 一直没顾得上身体状况,再加上父亲的丧礼他太过悲痛, 竟是又病了一场。

    隆科多也是这个时候才意识到, 自己的身体已经没有年轻时健壮了, 因此便也开始养生。

    只是因为要守孝, 到底吃不得荤腥, 因此暂时也只能用些蛋奶来补充营养, 同时每日坚持打拳。

    他不仅自己如此,还鼓励佟家的其他族人也如此。

    如今老爷子去了, 佟家一门除了有军务在身的,全都回家丁忧了,因此这也是个教导自家子弟的好机会。

    隆科多并不会对这些人手软, 一方面整顿佟佳氏的族学, 清正族学风气,又请了两位有严厉之名的先生回来教导。

    同时对于弓马骑射也不放松,请了几个骑射谙达, 而且更重要的是,若想让他推荐差事, 就必须得弓马娴熟,能拉得强弓,骑射也得十有五中以上。

    这是隆科多写进家规的规矩, 他算是看明白了,一个家族能否兴盛,并不在于出仕的人有多多,更在于出仕的质量如何。

    有时候若是出仕的都是一些蠢货废物,还不如让这些人在家里混吃等死,否则危害更大。

    除了这些整顿家族内务的动作之外,隆科多还做了其他几项工作。

    首先是将康熙皇帝之前赏赐给他的西洋书籍整理了出来。

    他目前的想法是,将这些科目也加入族学的教导范围之内。

    康熙皇帝自己是个学霸,他清楚的知道这些西洋科学知识的价值。

    可是因为满清是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他生怕这些先进的知识传播开来之后,会动摇满洲统治的根基,因此他宁愿将这些知识宣传为异端邪说,也不让它传入普罗大众耳中。

    只是可惜,最后想忽悠别人,却把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忽悠瘸了。

    嘉庆道光,一个比一个道学,清朝也一天天江河日下。

    隆科多不敢往外传播这些,一方面他是怕连累家族,另一方面他也怕康熙皇帝因此大兴文字狱。

    要知道,康熙皇帝可是十分抵触汉族士大夫接触这些西洋学说的。

    当然了,大部分汉族士大夫也不爱这些异端邪说就是了。

    隆科多现在能做的,也就是为未来留一个火种,他不知道这火种能燃烧到什么程度,他只希望自己无论如何,都能做些什么。

    至此之后,佟家的小孩就陷入了理科的魔爪之中,大部分人是学不来这些的,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有些偏才,学得还算不错。

    隆科多请来教学的传教士也在隆科多面前夸赞过几个孩子。

    隆科多一琢磨名字,都是些远房族亲,最后斟酌了一下,就让他们对这几人重点培养,能有几个理科苗子也不容易,要是能培养出几个学术大佬那就更好了。

    隆科多在这边教书育人,朝堂上的风雨却一时半会儿的还不会停歇。

    十四阿哥这一仗一直打到乾隆五十九年,进行的还算顺利,而隆科多的丁忧也差不多快结束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

    首先是抚远大将军胤禵要班师了,皇帝令内阁议定他班师回朝的日期。

    另一个,则是皇帝将三阿哥和五阿哥的长子立为了世子。

    是的,单单跳过了四阿哥。

    这要不是弘时蠢的远近闻名,就是皇帝对四阿哥格外看重,并不愿轻许世子之位。

    隆科多心里觉得,可能这两方面都有。

    因为弘时的确蠢的升天,而四阿哥也是确实得皇帝看重。

    只是到底更偏重哪个,却是不得而知了。

    就连四阿哥自己,心里也是犯嘀咕,汗阿玛这一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他们舅甥两个苦思冥想,也不敢真的确定,也就只能继续小心翼翼行事,毕竟没到最后,谁也不敢半场开香槟。

    隆科多丁忧结束之后,皇帝将他任命为理藩院尚书,并且仍旧署理步军统领衙门。

    这说明皇帝依旧还是信任他的,即便是隔了二十七个月,隆科多在皇帝这儿还是一等一的心腹,甚至还更进一步,他私底下嘱咐他秘密监视京城里的宗室王公,以及朝廷重臣们的动向,同时也把看管大阿哥的差事交到了他手上。

    俗话说得好,你给领导办一百件明面上好事,都不如你帮他办一件私底下的坏事更得领导的信任。

    隆科多觉得,自己现在就是这样的状态。

    打小报告监视大臣自然不好,可是他现在也没有什么退路,因此只能从命。

    而皇帝对他的倚重,在他看来,已经是一日高过一日了。

    隆科多就这么隐忍蛰伏,一直到了康熙六十年正月,康熙遣了四阿哥胤禛,十二阿哥胤裪和诚亲王世子弘晟,前往盛京祭祖。

    一般情况下,代皇帝祭祖这种事儿,算是一个很不同寻常的政治信号。

    但是因为这次祭祖还带着十二阿哥以及三阿哥的儿子,因此就又显得不是那么特殊。

    但是不管怎么样吧,四阿哥自己还是很开心的,和隆科多提起来时也忍不住道“汗阿玛令我去盛京祭祖,乃是因为我平日处事勤谨的缘故,承蒙汗阿玛看重,我实不知如何是好了。”

    激动的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这在行事向来稳重的四阿哥身上可不多见。

    隆科多自然也知道他不是真的不知所措,只是表达一个态度,便也笑着道“皇上看重王爷,王爷只需按例行事,想来必能功成。”

    四阿哥笑着点头“舅舅说的很是。”

    说完这个,他又忍不住皱眉“之前议论十四弟班师的事儿,如今已经定下了今年十月,十四弟这次出征,可是立下了大大的功劳,也不知汗阿玛会如何赏赐他。”

    隆科多依旧一副稳坐钓鱼台的模样,温声道“皇上行事自有章法,只是以我之见,若是皇上真的看重十四阿哥,也不会叫他及至如今,也只是贝子爵位,虽然称大将军王,可是何为大将军王这可不合规矩,说到底只是一个称号罢了。”

    四阿哥自然也能看明白这一点,忍不住笑道“舅舅见事极明。”

    正月的时候,四阿哥出发去了盛京。

    这路上天寒地冻的,皇帝在他出发之前,还赏了他一件狐皮大氅。

    四阿哥越发高兴了,出发当日,便穿着那件大氅与皇帝作别。

    皇帝拉着儿子的手,仔细叮嘱了许久,见他都记下了,这才让他离开。

    这次祭祖,文武百官就没有去送行了,隆科多当然也不敢去,只能默默看着四阿哥的身影消失在宫道之上。

    四阿哥这边离了京,没两个月,皇帝也带着一大家子往热河巡幸去了。

    隆科多自然也跟着,他们在热河待了没俩月,四阿哥便回来了,同时年羹尧也正好回京觐见皇帝。

    好嘛,正好撞一起了。

    隆科多心里也觉得巧呢,看起来这回,这主臣俩算是能见着面了。

    年羹尧一回京,就先往热河来了。

    四阿哥此时也到了热河,这天找了个空挡,和隆科多见面正说起这事儿。

    “年羹尧这几年在西北也是立了功了,以汗阿玛为人,一定会重赏他。”

    隆科多笑着点头,心里却道,怕是川陕总督要到手了。

    要知道,入藏就两条线,一条从四川走,一条从青海走。

    现在年羹尧捏住了四川和陕西两个省,就算是捏住了整个大军的后路,这对四阿哥来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至此,就算日后十四阿哥有什么不好的念头,四阿哥也能节制住他。

    后续的发展,也果然没有出乎隆科多的预料,皇帝十分干脆利落的加封年羹尧为川陕总督,并且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推心置腹的地步。

    年羹尧十分感激皇帝的同时,也没忘来他这个四爷主子跟前请安。

    四阿哥十分满意年羹尧的乖顺,面上却又好似完全忘了之前那封措辞严厉的谴责信,语气温和的将年羹尧勉励了一番,鼓励他为国效力。

    年羹尧自然应下,心中却觉得,这位四阿哥倒是颇得几分驭人之道,只是这手段,还是略显刚硬,不如皇上的婉转细腻。

    只是这话他当然是咽进了肚里,只是面上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姿态。

    年羹尧这次回来,不仅他自己收获满满,也让四阿哥心中大定,他虽然没能争取到大将军的职位,但是也总算保住了,最重要的一块砝码。

    如今对他来说,就是两路胜负手,一个是远在西北战场的年羹尧,一个就是在汗阿玛近前侍奉的隆科多。

    人不在多而贵精,只要这两个人不背叛他,他对比起其他的兄弟,就是占优的。

    康熙六十年十月,十四阿哥终于风尘仆仆的回到了京城。

    他这一去就是三年,这次回来,整个人比起之前,竟是多了几分悍勇之气,隆科多乍一见,都有些认不出,他心下总觉得,他身上的气势比之前可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他的脾气却比之前更不拘小节了,见着隆科多也没啥好脸色,甚至对皇帝跟前的侍从魏珠都十分傲慢。

    好家伙,隆科多心中感叹,这比太子还牛逼,太子还知道拉拢梁九功呢。

    不过不管他如何傲慢,这次出兵,他总算是有功的,因此这次回来,皇帝十分高兴,用高规格的宴会来庆祝这个儿子班师。

    十四阿哥对皇帝倒是挺有眼色的,献上了许多缴获的财物。

    皇帝这就越发高兴了,外出打仗的好大儿,还不忘他这个老父亲,真是孝顺啊。

    一时间门果真又是一番父慈子孝的生动场面。

    原本隆科多以为,十四阿哥这次回来起码也能待个三四个月,没想到皇帝的意思竟然是让他十一月就回去。

    隆科多听皇帝提起这个安排的时候,都觉得果然皇帝并没有让十四阿哥当皇储的意思。

    否则现在前线已经基本差不多安定下来了,皇帝也决定用和平手段来解决战端,为何却还要十四阿哥亲赴前线呢

    十四阿哥自己此时也很郁闷,他这次回来,只想留在皇帝身边。

    他虽然看起来横行无忌,像个鲁莽的武夫,可是他也是读过史书的,如今汗阿玛年事已高,身体也看着不大康健,他常年领兵在外,若是真有个万一,只怕不能及时赶回来。

    历史上这样的事不在少数,最出名的就是公子扶苏的下场。

    他也怕一旦有个万一,自己就失了先机。

    可是没办法,汗阿玛坚持如此,他也不敢违背,因此只能抓紧时间门将九哥胤禟和八哥胤禩叫到家里来商议。

    胤禩此时心中已经有很不好的想法了,可是因为他的身份缘故,却不好在这个时候说明,只能沉默半响后道“汗阿玛如此,也是看中十四弟的缘故,此令十四弟不可不从,至于京里的事儿,我和九弟会帮你盯着的,一旦有个万一,便立即给你传信。”

    这也是如今唯一的办法了,九阿哥也在一旁附和“八哥说的是,十四弟你放心,我家里正好到了几匹好马,到时候绝不会耽误事情的。”

    十四阿哥心里还是有些不安,毕竟京城和西藏万里之遥,即便有好马,那也得一两个月的功夫,可是如今这个境况,又能如何呢只能点头应是。

    之后九阿哥和八阿哥从十四阿哥府上出来,九阿哥有些疑惑道“汗阿玛如今年事已高,为何不让十四弟陪在他身边呢西北的事儿难道就不能让旁人接手吗”

    八阿哥一时沉默,很久才低声道“九弟你觉得汗阿玛有没有将大位传给十四弟的想法”

    九阿哥听了这话顿时一惊,有些诧异的看向八阿哥“八哥,您这是什么话汗阿玛若是无心,为何对十四弟如此看重,还让他当大将军王。”

    八阿哥却只是冷笑一声,嘴里呢喃“大将军王,大将军王”

    “安知这个大将军王是福是祸呢”

    这话说的,九阿哥都呆住了,一时间门有些不知所措。

    但是八阿哥却没有解释的意思,一甩袖子,转身离开了。

    康熙六十年十一月,匆匆回京不到一个月的十四阿哥又返回了西北前线。

    这次他离开之前,却不比上次意气风发,而是拉着九阿哥的手叮嘱他“京里的事儿就拜托九哥了。”

    九阿哥原本被之前八阿哥那番话弄的有些心烦意乱,但是此时面对十四阿哥,还是勉强稳住心神,点头答应“十四弟你放心,京里的事儿就交给我吧。”

    十四阿哥见他答应,心中才勉强安定些许,然后转身上马,一路又往西北去了。

    至于京中这边,依旧是歌舞升平,各家各户已经开始准备过年了。

    不过四阿哥这段时间门却很忙碌,因为皇帝也不知怎么了,突然频繁召见四阿哥入宫,而让他入宫也不是为了扯闲篇,而是教导他一些如何处事理政的道理。

    四阿哥虽然不知汗阿玛如此行事有何深意,但是心还是不免快速跳动起来,难道汗阿玛是有意让他

    四阿哥勉强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老老实实的跟在皇帝身边学习如何处理政务。

    父子俩一个实心教,一个实心学,倒也其乐融融,一直到康熙六十年年底的一天,皇帝突然道“你年轻时喜怒不定,如今倒是沉稳了几分。”

    胤禛听到这话,不敢耽搁,立刻躬身道“承蒙汗阿玛所赐戒急用忍四字,儿臣一直不敢稍忘。”

    康熙听到这话,面上也是露出一丝笑意“你自来是个勤勉好学的。”

    说完又顿了顿道“你的几个儿子,我之前只见过弘时,不知其他几个人如何”

    胤禛见皇帝提起这个,一时间门有些不安,他都知道弘时是个废物,汗阿玛盛明烛照如何能看不出来

    不过再一想四子弘历,他心里到底安稳了几分,沉声道“弘历倒是个聪慧的,弘昼年纪还小,有些贪玩。”

    他却是不敢真的糊弄汗阿玛给自己贴金,要说当然是老老实实的说,因为这事儿也没法做假。

    皇帝听完点了点头“那就好,若是日后有机会,倒是可以将弘历带过来让我见见。”

    四阿哥一听这话,心中大喜,立刻起身行礼谢恩。

    康熙六十一年正月,皇帝又举行了千叟宴,仿佛是为了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身体依旧健壮。

    只是可惜,朝中众人都是有眼睛的,自然也能看出皇帝是越发力不从心了。

    而四阿哥这边,却是侍奉皇帝越发勤勉,每日入宫请安也好,办皇帝吩咐下来的差事也好,都是兢兢业业,不敢有半分懈怠。

    而皇帝对自己这个儿子也十分看重,三月时,下令要去四阿哥的园子里看看。

    四阿哥的园子,就是后世有名的圆明园。

    因为四阿哥信佛,有个法号叫圆明,因此皇帝在赐下这个园子时就赐名圆明园。

    四阿哥对这园子也是极为看重,皇帝赐下之后就请了京中善于造园子的工匠,按照苏州园林的样式将整个园子修整了一番,他可记得,汗阿玛是最喜欢苏州园林的。

    除此之外,对园子的每处也是年年尽心保养,及至如今,可以说四阿哥的园子,在诸位阿哥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在接到皇帝将要驾临的消息,四阿哥心中也是欣喜若狂,不仅着人立即修整园子,以备恭迎圣驾,还将十一岁的儿子弘历叫到身边,父子俩排练了一场话剧,争取在皇帝面前一举成名。

    四阿哥的苦心没有白费,皇帝对四阿哥的园子大加赞赏,十分喜欢,同时对小弘历的聪慧也很看重,立刻就下令,将弘历养育宫中。

    四阿哥简直欣喜若狂啊,诸位兄弟之中,如今能承蒙汗阿玛天恩将子嗣养在宫中的,也就只有废太子的长子弘皙了,如今汗阿玛如此看重弘历,难道是对他也有

    四阿哥只觉得自己的心脏跳得飞快,惊喜、犹疑、激动在此时此刻完全充满了他的心房,他一边按捺激动跪下谢恩,一边又想着日后该如何行事。

    至于年幼的弘历,此时虽然还有些懵懂,可是天生敏锐的政治才能,却也让他第一时间门意识到,自己的这次入宫,只怕意义非凡。

    皇上将四阿哥的儿子接进宫中抚养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整个京师。

    隆科多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家里含饴弄孙。

    没错,今年年初的时候,富察氏诞下一子,隆科多也算是终于有了个小孙儿。

    很多人到他这个年纪,只怕已经儿孙满堂,但是隆科多却并不在意这些,儿女嘛,有就行了,要是太多也不好,看看皇帝如今这状态,这要放在他身上,早就不知道纠结成什么样了。

    不管隆科多心里怎么想,乍一听到这消息,他也愣了一下,然后心里又不免生出,好像是见证了历史的心情。

    坐在他旁边的儿子岳兴阿察言观色,小心道“阿玛,皇上如此看重四阿哥,是不是”

    后面的话岳兴阿不敢说,但是他也不必说,隆科多自然知道他的言外之意,因此只是淡淡道“皇上的心思,你我为人臣子的就不要胡乱揣测了,你最近最要紧的还是好好当差,其他乱七八糟的事儿不要掺和。”

    岳兴阿是个老实头,因此隆科多也没有让他掺和进这件事里的心思,要是有可能,他甚至不想要这个从龙之功,因为有些事儿真的很有意思,你赌对了一次,你自己如何先不说,你的后人却总会产生同样的想法,先祖可以,为何我不可以。

    隆科多实在是不想给后人留这么一个榜样,可是说到底有些事也不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兜兜转转的,还是到了这个地步。

    不过在这其中他倒是可以小小操作一下,稀释一点自己身上的功劳,也算是提前为自己日后做打算了。

    而他打定的主意就是,看能不能提醒皇帝,提前留下遗诏。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那是实打实的无诏登基,唯一能依靠的,就只有隆科多所传皇帝的口谕,结果一登基就谣言满天飞,最后皇帝还亲自下场写大义觉迷录对线,真的是要多抓马有多抓马。

    但是若是能有遗诏,那这个登基就太名正言顺了,那些谣言也就翻不出什么风浪,隆科多身上的压力也能小一点。

    但是这么做的危险也有,就是万一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储君不是四阿哥,那就彻底翻车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