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5.得胜 晋江首发

作品:《[综穿]国舅爷只想当咸鱼

    张鹤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每天都无所事事, 除了窝在驿馆里当宅男,就是出门逛逛集市吃吃喝喝玩玩闹闹,把一个贵族纨绔子弟演绎的淋漓致尽。

    但是这些表象也不过是他演出来的罢了, 其实私底下的动作却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他先联合朱晖和苗逵,将大军之中的几个势力细细筛查了一遍, 确信几个将军都确实可靠,然后又把一些看起来有异常的人,慢慢调离要害部门, 首先是确定了自家阵营的纯洁性。

    至于蒙古那边的消息,一开始的时候很久都没有什么动静, 一直等到一个月之后, 才慢慢传来了一些消息。

    原来之前那位火筛小王子经历过之前的大败之后, 就回到了自己的驻地休养生息,只是他们还是不会就这么轻易放弃劫掠, 因为他是新迁入河套地区的,原本就没什么粮草积累, 再加上如今部族中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不抢不行。

    要是不来抢劫,可能他连他手底下的人都压不住。

    因此那人传来的消息说,如今部族中正在征召战马和骑士, 仿佛是要再去劫掠。

    张鹤龄急忙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朱晖, 朱晖一听说也绷紧了心神, 立刻道“还要请他探查一下, 这帮人到底会出兵何地。”

    张鹤龄自然也明白紧要之处,立刻让人又给那边传信。

    就这么一来一回。

    等到眼看到了秋季粮食丰收的季节,终于又有消息传来,火筛集结了军队, 朝着固原方向出发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进攻固原镇。

    张鹤龄一听这个消息,立刻就把消息禀报了上去,而朱晖听到这个消息也有些惊诧,上次这帮人才在固原吃了亏,如今竟然又要前往固原劫掠吗

    不过如今这个消息,已经是细作能打听出来的极限了,他们能接触到的,也只是中下层的阶级,想要接触那些上层大贵族现在还是有些困难。

    朱晖思索片刻,终于道“此事我知道了,劳烦寿宁侯为此事费心了。”

    张鹤龄也连道客气,两人寒暄几句,张鹤龄便离开了。

    张鹤龄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很准确的,操控这些细作,他可以,但是让他参与军事,他还差得远。

    所以他索性也就不管这些乱七八糟的,还是相信保国公的专业能力吧。

    上次救援固原获得胜利,朝廷赐下了一堆封赏,张鹤龄也受了赏,受了双俸,这在外戚勋贵中也算是头一遭了。

    他都如此,更不必提主要立下大功的保国公了,连带他手底下的将士,上次一共竟是有两万多人受赏,一时间大家的积极性暴涨,都摩拳擦掌的等着立功呢。

    也是因此,所以对于这次的作战计划,朱晖也是越发重视,他很快就请了监军苗逵前去商议。

    至于张鹤龄这边,他一回到驿馆,就急忙给商队那边去了信,让他们赶紧离开河套地区,回转宁夏镇。

    他可不想因为这次的征伐,导致自己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情报网络就这么损失掉。

    朱晖那边开始紧锣密鼓的制定计划训练士卒,几位将军看到大将军突然加强了训练,心中也不免各有猜测,只是朱晖经过上次一战,威望甚高,这些人也不敢轻易去问,只能也听从朱晖调遣,加强了平日里的训练工作。

    直到朱晖终于制定好了这次的征伐战略,他才终于在某一日召集了五万精锐兵马,在某一日晚上悄无声息的离开了宁夏镇。

    张鹤龄后来拜访苗逵的时候,听苗逵说,大将军这次是前往固原镇的必经之地设伏了。

    看起来他还是听从了张鹤龄这边获得的消息。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动作,因为这个消息其实也算不得准确,但是朱晖还是相信了他。

    当然了,在这之前,朱晖也已经晓传九边,让各镇加强军事防备。

    不过他的这个动作也不算稀奇,毕竟如今正值秋收,蒙古人最喜欢这个时候来汉家之地打草谷,这都已经形成一种军事习惯了,九边守将自然也对此早有预料。

    朱晖这一次强调,也不过是老生常谈。

    只是之前的事情还算正常,但是大将军突然大半晚上的离开了宁夏镇,就难免引起一些闲言碎语。

    而朱晖这次离开,不仅带走了明军的五万精锐,还带走了五个将军中的三个,只给宁夏镇留下了两个将军,还有十来万的非精锐士兵。

    当然了,这十来万人虽然不是精锐但是守一座城还是绰绰有余的,只是这些没有被带走的将军们就会难免疑惑,大将军这是要干什么

    如今的宁夏镇,地位最高的就是监军苗逵,而苗逵也不愧多次跟随朱晖出战,对朱晖手底下这些人还是有一些掌控力的,他很快就稳住了局面,告诉这些人,大将军害怕蒙古人趁机劫掠,因此领了五万人去巡边了。

    于此同时他还加强了整个宁夏镇的城防,进出盘查都变得十分严格。

    苗逵的这个借口乍一听好像很正常,但是仔细想想,还是漏洞百出,比如大将军就算是想要去巡边,又何必大晚上的出发呢,而且还带走了所有精锐。

    只是所有人现在都不敢多说话了,毕竟他们再蠢,此事也隐隐察觉到,这次的事情有些不大对头。

    城中的将军们都心存不安,但是最底层的将士们却都情绪稳定,毕竟对他们来说,大将军干了什么和他们都关系不大,能安安稳稳的当差就行。

    至于此时的张鹤龄,虽然身处安全的宁夏镇中,心中却也不免生出一丝畏惧来,要是这回蒙古人进攻的不是固原,那这次出兵岂不是白费功夫,而且还有可能贻误战机,如此罪过自己能承担得起吗

    他心中有惶恐也有激动,每日里食不下咽,只等着那固原那边能有好消息传来。

    就这么等了七八天,这一日他正好在酒楼里吃午饭,刚吃了一半,外头突然传来一阵马蹄之声,而且是飞速从远而来。

    张鹤龄听到这动静心中咯噔一下,急忙探出头去看。

    他可知道,在九镇之中,只有军报传来才能在闹市之中疾驰飞马。

    果然,他一眼就看到一个身着军装骑着高头大马的男子飞驰而来,他面上风尘仆仆,后背还背着一个盒子。

    张鹤龄立刻明白,只怕是固原那边的军报来了,毕竟这么一段时间以来,也就只有大将军亲帅军中精锐前往固原设伏,其他地方都没有什么动静。

    但是张鹤龄心中还是害怕,会不会是蒙古人袭击了其他边镇,想到这一点,他真的是急的饭都吃不下去了,赶紧让人结了账,让后急速前往总兵府。

    这次跟着他一起出来的侍卫们不知道他为何这般着急,但是看着他是看到军报传来才要去总兵府,心中也不免生出些许不安。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这些侍卫们也是看明白了,这位寿宁侯根本就不是什么酒色纨绔之人,而是仿佛与人谋划着什么,只是他们在离京之前曾得到皇帝的命令,让他们一切都听从寿宁侯指挥,因此他们才不敢多发一言。

    而现在,仿佛就是寿宁侯所谋划之事的终结了。

    一时间几个侍卫都有些激动起来。

    张鹤龄匆匆来到总兵府,等进了总兵府大门,还没进入正堂,就听到里头传来大笑之声,而发出笑声之人正是苗逵。

    张鹤龄心下顿时一松,面上也不免路出一丝笑意,难道是伏击之事成了吗

    他一时半刻也等不得了,急忙三步并作两步进入正堂。

    一进去果然看到苗逵满脸欣喜的正看着战报,见着张鹤龄进来,他更是两三步走上前来,拉住了张鹤龄的手“侯爷,大喜啊”

    张鹤龄此时只觉得脑子一片空白,他手有些颤抖的接过军报,一目十行的看完了上面的字,他的心才终于落回了肚子里。

    大将军朱晖于固原镇必经之路上设伏,蒙古人果然落入了包围圈之中,两军交战,蒙古人猝不及防,被明军杀得大败亏输,最后狼狈而逃。

    而朱晖则是率领士兵连追百十余里,杀灭两千余人,俘获辎重俘虏无数。

    张鹤龄看完之后,激动的心潮澎湃“大将军神勇无敌,真是国朝幸事啊”

    苗逵也是高兴的不行,想当初大将军与他商议此事时,他还有些不敢信这个消息,倒不是不信寿宁侯的消息来源,而是这个消息未免太过含糊,只说蒙古人朝着固原方向去了,要是万一蒙古人只是掩人耳目,其实是往榆林镇或是其他镇而去呢

    但是朱晖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否定这个结论,而是先派人去各镇转了一圈,打探了一下各镇的情况,然后最终确定,就去固原镇设伏。

    如今果然大胜,苗逵激动的手都有点抖了,他跟随大将军出征这么多次,还是第一次获得这样的大胜。

    两人激动过后,又很快平定了心绪,商议了一下日后该如何行事,首先自然是要往京城报喜,与此同时还要防备蒙古人报复。

    不过这后一种情况就不是张鹤龄能掺和的事儿了,因此他只是简略说了几句,就从总兵府里出来了。

    他出来之时,正好碰见剩下两位将军过来,几人迎了个照面,互相拱了拱手打了个招呼,便也分别了,张鹤龄忙着回去给皇帝写奏章,说一说目前的情况。

    而这几位将军也是过来询问今日军报的事情。

    只是有一位将军看着张鹤龄离开的背影,不由蹙了蹙眉,心道,这位寿宁侯与大将军之间果真是不和吗怎么如今看着,倒不是这么回事呢。

    张鹤龄一回到驿馆就开始给皇帝写信,他将这次的伏击从头到尾,只要自己知道的,都不带一丝感情的从头到尾写了一遍,甚至连当时他和朱晖还有苗逵的对话都一字不落的写了进去。

    写完之后,他又在结尾处给这次参与传递消息的人请功,同时也请求自己能回到北京,手中的细作,请求上交朝廷。

    张鹤龄一直将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正,他是外戚,他可以胡作非为醉生梦死,也可以帮着皇帝挣俩小钱,但是决不能掺和进军队里头。

    这次的细作之事,一开始只是个偏策,大家打的主意都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因此才会放心交给他来处理。

    但是现在,他的这个偏策真的打中了最繁盛的枣子,那就不是他一个小小外戚能掌控的了。

    他最好的结局就是识相点赶紧将东西交出来,否则只怕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不过他也相信,如此有力的关系网络,皇帝就算收回去了,也绝对不会掉以轻心,而是会重点经营,这个关系网,他很有可能会交给太监来经营。

    张鹤龄一口气写完密信,让人八百里加急送回北京。

    看着外头萧瑟的天气,张鹤龄觉得,今年过年之前,他应该就能回去了。

    事情最后的发展也果然如同张鹤龄预料的一样,他呈上去的奏章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批复。

    皇帝对他此次的行为大加赞赏,金银财宝赏赐无数,官职更是直接从光禄寺少卿提拔为光禄寺卿,加封太子太傅。

    同时也同意了他回京的请求,但是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应下将他手中的细作网络收回,而是让他回京再议。

    张鹤龄心里觉得可能是京城那边有了什么争执,因此也不多言,只让人收拾好东西,然后他亲自前往总兵府告辞。

    他去的时候,大将军正好闲着,立刻就召见了他。

    张鹤龄进去之时,发现大将军和监军苗逵都在,两人见着他进来,面上都笑意吟吟。

    “参军来了。”朱晖笑着道。

    张鹤龄拱了拱手“下官刚刚受到了皇上的旨意,前来和大将军辞行。”

    朱晖和苗逵对视一眼,其实他们两人对于此事也早有所料,尤其今日传旨之人到来,他们心中就越发清楚了,这位寿宁侯只怕是要走了。

    “怎么这么突然侯爷何不再等几日”苗逵张口劝到。

    自打那一日朱晖得胜而归,苗逵和朱晖二人这才算是真的服了这位皇帝小舅子了,他不仅果真在蒙古那边打探到了消息,与此同时还打探到了许多蒙古王庭内部的纷争。

    因此这二人心中都想能继续操作一番,打探出更多消息,但是没想到这人这么快就要走了,因此他的这番挽留,还真是真心实意的。

    张鹤龄听了也只是笑着摆摆手“下官本也想多留几日,只是皇命在身,耽误不得,等日后两位得胜归来,再与两位好好痛饮一番。”

    朱晖虽然是武将,但是对于朝堂之上的事情还是知道一二的,因此见他这么说,也不再多劝,只是笑着道“好好好,寿宁侯这话我可是记住了,等这边战事了了,我定要与你痛饮三百杯。”

    张鹤龄自然也笑着应下。

    等到几人告别完之后,张鹤龄便回了驿馆,让人通知刚刚归来的商队,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回京。

    这次立下大功的商队,张鹤龄自然也很是看重的,自打那日军报传来,张鹤龄就将自己身边的护卫分出一半,前去迎接他们,生怕这些人折在路上,这才是得不偿失。

    幸好这一行人也是真的机灵,那个打探消息的人,一把消息送出来,就立刻催着商队上了路,生怕消息走漏被蒙古人捉住了。

    因此派去迎接他们的护卫,还没走出宁夏镇,就把人给接到了,等他们回来之后,张鹤龄就给这些人安排了银川城里最繁华的客栈住下。

    面对寿宁侯如此隆重的对待,这些人也有些迷惑,只有其中一个知道内情之人,看到寿宁侯对他如此看重,心中也生出几分激动,这次立下大功,想来定是能得到朝廷的封赏。

    朝廷这次也果然没抠门,给这次立下功劳的几个人都赏赐了世职,至于其他没参与的商人也都赏下了金银。

    只是这些东西也不好放在明面上大张旗鼓,而是私底下给了他们。

    如此这些人竟是越发激动了,不过传递一些消息就能改变阶级,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事儿,顿时间激发了这些人的工作热情,尤其是那些之前不知内情的人,此时也有些蠢蠢欲动,想要加入这个行列。

    张鹤龄自然也来者不拒,都应了下来,只是如今这桩差事还不知道会落在谁身上,因此张鹤龄只能先按住不表,一切还是得等回到了京城再说。

    张鹤龄三日之内就收拾好了行李,然后立刻起身回京。

    离开当日,保国公朱晖和苗逵还有几位将军们都来送他,朱晖更是拉着他的手舍不得他离开,感慨道“此去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张鹤龄拍了拍朱晖的手背,笑着道“总有相见之日,大将军这次有大功于朝廷,我就在京中等大将军凯旋而归。”

    朱晖一听这话,也是生出几分意气风发的心情来,但是嘴上还是谦虚“能有此功,也是多亏了你。”

    两人肉麻话说完,张鹤龄终于启程离开,而朱晖则是一直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远方,这才回城。

    去西北的时候,张鹤龄一路风尘仆仆,回京的时候,就没那么着急了,可以稍微轻松一点。

    只是眼看着天气一天天冷起来,张鹤龄还是不敢真的拖到冬日再入京,到时候只怕路上能把他冻死,因此等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路之后,一行人还是加快了脚步,赶紧往京城赶。

    等一路终于回到京城,也差不多入了冬,张鹤龄一入京,先是叮嘱其他人先回侯府,然后自己就赶紧入宫复命。

    皇帝也是知道他今日回京的,他这一路上也是边走边给皇帝写信,一方面是告诉皇帝自己走到哪儿了,一方面也把沿途的风景见闻写给皇帝。

    因此等他入宫之后,也没多等,立刻就得到了皇帝的召见。

    弘治帝今日的气色格外好,简直可以说是红光满面,看到张鹤龄从乾清宫外进来,给自己行礼请安,他立刻走上前去,一把拉住了张鹤龄。

    “鹤龄,这次你可算是立下了大功啊”

    张鹤龄立刻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神色“臣侥幸为之,怎敢称大功。”

    皇帝却不满意了,拍了拍他的肩膀“若是没有你的消息,这次的大胜何以得来,如此功绩,若是不能称作大功,那岂非是失了奖惩之责”

    说完急忙拉着他坐下,让他讲这次征战的各种细节。

    这也怪不得弘治帝会对此次的胜利如此激动了,毕竟他爹可是武德充沛,什么东征女真犁庭扫穴,什么北击蒙古,而到了他这一代,文治还能勉强说好,但是武德就略显费拉不堪。

    若说弘治帝不看重武德倒也罢了,但是弘治帝自己心中也是有追求的,只是每次都显得虎头蛇尾,让皇帝自己也觉得尴尬,因此才会格外看重这次的胜利。

    张鹤龄自然也满足了皇帝的好奇心,一五一十的将这次的事情都给皇帝说了。

    不仅包括了他们前期的准备,甚至于朱晖当日如何作战的,他也都说明白了。

    当然了后面作战部分都是他从朱晖那儿听来的,准确性就不敢保证了,只是想来朱晖虽然有虚报战功的前科,却也不敢在这种重大战役上胡乱报功。

    张鹤龄觉得自己可能真有点说书先生的天赋,竟是一口气就说了一个多时辰,说完之后,皇帝还有些意犹未尽,竟是感叹道“我如今才终于知道,原来细作的用处也这么大,鹤龄,日后这细作之事就托付给你了。”

    张鹤龄一听这话,心中顿时大惊。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