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第 53 章

作品:《寒门科举

    123  第五十三章

    只见楼上三布幅,其一写道“昨日为明日, 今日为初五。今日为昨日, 明日为初几”不仅要求给出答案, 还要详细写出推论过程。

    其实这不算是难题, 只不过许多学子读惯了之乎者也, 心思大多放在做文章上,乍一看这一堆的“昨日”“今日”“明日”, 一时间没能理清楚头绪。

    这道题两句开头皆省略了个“若”字,其题意为如果昨天是明天的话, 今天就是初五;如果今天是昨天的话,明天是初几

    前一句是条件,后一句是设问, 要想解出此题,要先弄清楚其中的虚与实。

    第一句中,“昨日”、“今日”皆为虚,“明日”为实, 今日为初五, 昨日则为初四, 那么真“明日”就是初四。

    由此可知真实的条件为“昨日为初二, 今日为初三, 明日为初四”,转化后, 后半句的问题即为“如果今天是初二, 明天是初几”

    这个问题怕是三岁小孩都能答得出了罢

    此题不算难, 必定早有人已经推算出来,那说明真正的“拦路虎”在后头,樊凡继续往后看。

    其二为算学,只见写道“今有妇人河上荡杯,津隶问杯何以多妇曰家有客。津隶复问客几何妇人曰二人共饭,三人共羹,四人共肉,凡用杯六十五,不知客几何。”所问自然就是“客几何”,同样要求写出详解,逐数套入者无效。

    樊凡扶额,这这不就是前世的小学奥数题吗在大明竟成了难题

    若论算学一科的发展,大明有不少大家隐落在民间,为算学的发展作贡献,使之缓慢向前,不少分支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奈何大明算学的普及面、应用面,实在是太窄,不为读书人所重视。

    试想,其一,统治者重农抑商,那一把珠心算盘几乎成了商人“贪得无厌”“唯财不爱”的代名词,自诩读书人如何会去碰其二,即便是到了大明,算学一道,仍是用文字描述,而未引入替代符号,大大限制了算学的推广。

    只有读书人读得懂算学,但读书人却不屑于算学。

    这是一个死循环。

    樊凡甚至能听到周围的客桌上,有不少学子在抱怨道“算学本就沾满了铜臭味,学之何用实在不懂白鹭学府里头那些老学究所思为何,竟出这样的题目,不服不服,实在不服。”

    樊凡哀叹,众人如此看低自然学科,无怪自此以后,此一道逐渐落后于人。

    叹息之余,樊凡已然解出此题,不外乎就是设客人为未知数,求解方程,再用古文将其过程细细描述出来。

    观其第三题,对对子,说句实在的,即便是最善于对对子,此时樊凡心里也不敢打包票,因为这是顶尖学府老学究出的上联。只见写道“上联为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果然是妙,樊凡自言自语感慨道“两字合一字,三字成一句,句中有真意。果然是真本事”

    张权可不懂这些,着急问道“小凡,你说的是何意你能否解出”

    樊凡托腮,道“待我好好想想怕就怕在找不到合适的意境相对。”

    思索间,又有不少学子离开了十里客栈的大堂,所剩时间不多了。

    少了许多人,大堂里安静了不少,只不时有些茶水声。这个时候,客栈的后院穿来吱吱吱的牛车声,原来是供应柴火的柴夫来了,交付明日的所需干柴,只闻柴夫和客栈的伙计说道着

    “柴四,你这几日送来的柴火可不如往常的好,有些都发黑了,潮得厉害。”客栈伙计抱怨道。

    柴夫无奈答道“都是去年年末余留的柴火,堆在柴房里,这段时日阴雨多,不免受潮,小二哥多担待点。”

    伙计不依,道“不是新柴,这铜板子可得再减一减。”实际是想从中扣柴夫的钱,丰自己的腰包。

    柴夫发怒,道“可没有你这么做交易的,如今开春,山里的树木都在抽枝,官府在山下竖了牌子,三个月不得上山砍树,当下哪来的新柴你有本事你倒是去砍反正梅雨时节我的柴火不愁卖,我不多收你的钱已是行好,你却反倒要扣我柴钱哪有这样的道理”

    两人争吵的声音不大,估摸大堂内的许多学子都未注意到,偏偏樊凡坐的位置离后院近,这两人的争吵声一字不落全被樊凡听进了耳。

    此时正是禁林时节。

    禁林

    樊凡忽然反应过来,一时间有了文思,顾不得那么多,夺过了小舅手里的茶杯,粗鲁地插了根手指进茶杯蘸水,在桌上写下三字

    木,林,禁。

    樊凡大喜,心中暗自念着“双木为林,林加示又为禁,有了”

    他当即站起来,道“小二,备纸墨,我要答题。”

    此一声,如投湖之石,泛起涟漪,引得大堂内的众学子同时将目光聚在樊凡身上,众人先是惊讶,惊讶这快要“收摊”的时候还有人出来答题,而后是好奇,好奇哪位仁兄能有如此大才。

    可映入众人眼帘的竟是一个十余岁的稚童,甚至还未束发,也就是说他未满十五岁。

    众人的眼神一时间不免有了几分轻蔑。

    无怪他们,读书一道靠的是积累,一个十岁的稚童在形象外貌上实在没什么优势,怎么看都像是个“打酱油的小屁孩”。

    那小二本就要收工了,不料樊凡这个时候要答题,自然不情愿,说道“小公子,你才几岁呀,就不要来凑这热闹了。”

    张权是个粗暴脾气,当下就要动拳头,樊凡不想惹事,拦了拦自家小舅,对小二说道“客栈可有定规矩说小学童不能答题,或是当下已经过了时辰若是皆无,你这样的做派,我今日偏就要到掌柜面前论上一论了。”

    柜台上的掌柜是个老头,眼力却是极好,瞧出了这个小学童有几分不凡,迎上前,当即怒斥小二道“哪有这样的待客之道,还不快去给这位小公子备好笔墨,若是还敢有半分怠慢,饶不了你。”

    万事留一线,莫不可欺少年读书郎。老掌柜懂这个道理。

    老掌柜对樊凡道“鄙店管教不当,还请小公子见谅,笔墨纸砚马上就来。”

    “有劳。”樊凡亦是回礼。

    许是中间的这点小波折,还留在大堂里的众学子,一时间竟从不屑、轻蔑,变成了有些小期待。

    即便是答不出来,他们也想看看这个小学童能答到何种程度,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观望心态。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