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 55 章 明末下12

作品:《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士绅和皇权的对抗,不仅仅是局限于朝堂,还表现在舆论话语权。

    大家应该都知道,文人的笔杆子有多能颠倒黑白。几千年来,受害者简直如过江之卿。

    我这里就随便举几个洪武、永乐父子俩的例子,来给大家破一下洗脑包吧。

    第一个,就是徐达。

    “嗯”徐达惊诧的抬头。

    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也算是第一批跟随朱元璋的人,立下赫赫战功,激动人心的北伐就是他挂帅当总指挥的。

    他为人谨慎、胸中有沟壑,因此基本没犯过什么错误,一路扶摇直上位极人臣。洪武十八年因病去世后,朱元璋还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可谓是生荣死哀了。

    洪武十八年他还能活十五年呢,他相信这十五年的时候足够把北元给打残了

    徐达起身,叩谢陛下隆恩。朱元璋也赶紧下了御座,亲手把他搀扶了起来,拍了拍徐达坚实的臂膀。

    一时间君明臣贤,其乐融融。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戏称为“洪武唯一一个善终的功臣”,竟然也被人造谣说是因朱元璋逼迫而死的。

    还没有松开手的朱元璋和徐达“”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为啥呢

    因为有一个民间广为传播的版本,是说徐达当时生了背疽,据说只要吃蒸鹅这种“发物”,就会加重病情甚至死亡。朱元璋知道以后,马上御赐蒸鹅给徐达,徐达知道朱元璋要杀他,于是含泪当着使者的面把蒸鹅吃完,不久后便病发身亡。

    崇祯也听过这个故事,给他讲经的翰林学士还暗戳戳对高皇帝这种行为表示不赞同。

    “送蒸鹅”这个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在明代中叶徐祯卿没错,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那个徐祯卿。

    他写了一本野史笔记,叫翦胜野闻,里面记载了这个故事。但他也只是记载朱元璋赐给了徐达食物,并没有说就是蒸鹅。

    至于可信度嘛反正清代的四库总目提要说翦胜野闻这本书里的内容,一点都不可信,“书中所纪,亦往往不经”。

    然后到了赵翼这里,他的廿二史札记居然依旧转述了“赐食”这个故事,并且深度加工为“赐以蒸鹅,疽最忌鹅”。

    但赵翼是把这个故事作为“传闻无稽之谈”来讲的,可是没想到传着传着,后人竟真的把这当成了史实了。

    啊居然是假的崇祯表示震惊。

    朱棣十分不爽,居然敢把他爹编排成这样,敢不敢把这几个人的祖宗都报出来啊,他绝对让这些人出生不了

    说实话,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背疽根本就是不治之症,三国的刘表、后唐的李克用等人都是死于此病,如果朱元璋真想让徐达死,坐等他病死就可以

    了,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让自己背负上“杀功臣”的骂名。

    而且最重要的是,洪武六年之后,徐达就作为戍边大将军,常驻北平了。朱元璋还能千里迢迢给他送南京的蒸鹅”

    别扯淡了。

    朱元璋喃喃道“抗生素是什么”

    有了这个东西,老徐岂不是就不用死了

    徐达死后几百年还要被人造谣,他的夫人也没躲过去。

    徐达内心默默骂街这就过分了吧,怎么还扯到家中女眷了,有本事跟他单挑啊

    嘉靖年间有个举人叫余永麟,他写了一本书来记载明代人物轶事,叫北窗琐语,里面记载了一则故事。

    “中山武宁王夫人谢氏,膂力过人,常持铁器重百斤者,军中随行。后登大宝,中山就封,每朝见太后,谢夫人时致不平,尝有“我家不如尔家”之言。太后以是语及曰“枕边之言,中山宁无动心乎”一日召宴内廷,中山与焉,命勇士杀谢夫人于其第。持卮酒侑中山曰“今日卿可免赤族之灾。”中山跪而饮之,然不知夫人就戮也。”

    大意就是说徐达的夫人谢氏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无知蠢妇。在朱元璋登基称帝之后,谢氏进宫去见马皇后,竟然会说出“我家比不上你家”这样明显带着脾气的话来。而马皇后也完全不像正史之中那样贤德,竟然就在朱元璋耳边打小报告,怀疑徐达要造反。

    最终老朱趁着徐达进宫参加宴会的机会,派人去其府中将谢夫人打死,还特地敬酒给不知情的徐达说“今天你家算算免除灭族的危险了。”然后徐达这个憨憨就跪着把酒喝了,完全不知道自己老婆已经被打死了。

    徐达无语就是我的母语。

    咱就是说,你编也得编的像样点吧

    在明朝称呼马皇后,不是应该称为“高皇后”或者“高后”么太后算什么意思马皇后可一天也没有当过太后

    朱元璋心里一惊,那岂不就是说,秀英会比他早离开人世

    人生无常,八八叹气,舍不得媳妇。

    而且徐达的老丈人是谢再兴,这人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朱文正,一个嫁给徐达。朱文正就不说了,这货是个憨憨脑子不好使,闹着要投降张士诚,让朱元璋给圈禁了最后郁郁而终。

    谢再兴也不是什么正经人,跟朱文正一样心胸狭隘,也因为职位问题投降张士诚去了,结果后来被被李文忠大败,后被磔于市。

    也就是说,谢氏娘家什么依仗都没有,她凭什么这么狂

    更何况洪武二十年,朱元璋还追封谢氏为中山武宁王夫人。

    这件事崇祯倒没听说过,听天幕这么一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太假了。

    既然编排了徐达老婆,那跟他并称“双雄”的开平王常遇春夫人自然也不会放过。

    殿上一阵沉默,因为常遇春前两天在北伐途中去世了。

    朱元璋十分惋惜,要是有

    天幕上说的那个“抗生素”,说不定就能保住开平王的命。

    这回是万历年间,一个被罢免的闲官王文禄所写的书,叫龙兴慈记。

    “圣祖悯常开平遇春无嗣,赐二宮女,妻悍不敢御。晨起捧盂水盥栉,开平曰好白手。遂入朝去矣。至回,內出一红盒,启之乃断宮女手也。开平惊忧,后入朝仪度错愕。圣祖问之不敢对,再三诘曰面色非昔,岂谋朕邪开平惧,尽吐其实,且叩头曰圣上怜臣,赐二宮女,恩莫报也。今若此,有孤圣恩,万死莫赎,故连日惊忧。圣祖大笑曰再赐何妨且入宮饮酒解忧。外命力士肢解其妻,分赐功臣。上写曰悍妇之肉。开平回不见其妻,惊成癲癎。”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朱元璋曾赏赐常遇春两名宫女,因常遇春妻子善妒,常遇春不敢与宫女同房。

    有天早晨,宫女捧着水盆给常遇春梳洗,常遇春赞叹宫女手好白。等到上朝回来,常遇春妻子送给他一个红盒子,打开发现是宫女的手。常遇春吓了一跳,上朝后也神情紧张。朱元璋问他怎么回事,常遇春不敢回答。朱元璋反复问他,并说“你的表情异常,难道暗中想谋反吗”

    常遇春吓得只得说出实情,叩头道“陛下可怜臣,赐给臣两名宫女,圣恩难报,现在有负圣恩,臣罪该万死。”朱元璋大笑道“再赐你宫女又何妨你暂且入宫饮酒解忧。”朱元璋于是命令武士肢解常遇春的妻子,分赐功臣,上面写着“悍妇之肉”。

    龙兴慈记这书哈,据书前小引,书中内容是他年幼时听其母陆氏所说。

    一个母亲,会给自己年幼的儿子讲这种血腥的故事么

    很难不怀疑王文禄和他娘的精神状态。

    常遇春的长子常茂,约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六年。从第一句“圣祖悯常开平遇春无嗣”来看,常遇春夫人被杀这件事不会晚于这一年。

    但是这时候朱元璋刚刚成为郭子兴的一把手,并凭借攻下南京的功劳,在龙凤政权小明王手下做了个江南行省平章。怎么到了王文禄笔下,又是朱元璋已经有了许多宫人,常遇春还对其称呼为“圣上”了呢

    再说了常遇春向来以悍勇闻名,外号“常十万”,平生最喜欢的就是杀俘和屠城。这样一个勇将看到宫人的断手就吓得魂不守舍

    更何况常遇春的夫人是凉国公蓝玉的姐姐蓝氏常遇春死于洪武二年七月,死后追封开平王,谥忠武。而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六记载“洪武二十五年二月辛巳,开平忠武王夫人蓝氏卒。诏赐钞百锭、绢百疋、米百石。”

    呀朱元璋不关心这些只知道躲在阴沟里的臭虫伎俩,但听到蓝玉居然是凉国公时惊讶了。

    自己肯定都是要按照军功来封爵位的,蓝玉这小子看样子打仗挺厉害的嘛,可以重点培养一下

    再说说第二个皇帝,我们的明成祖永乐大帝,他的洗脑包可深。

    朱棣傲然的盯着天幕,看看后世到底能怎么诋毁他

    虽然他最

    怕自己靖难落于后世悠悠之口,有些心虚。但天幕既然要说,那他就好好听听

    成祖的皇后是徐达的长女,徐氏天资聪颖,温柔贤惠,喜读诗书,被人们称为“女诸生”,自幼便被选入宫中,陪伴在马皇后身边。两人青梅竹马感情一直非常好。

    永乐大帝这辈子一共有9个孩子,其中三子四女都是徐皇后所生。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孩子生的太多影响身体,永乐五年徐皇后溘然长逝,享年四十六岁。

    朱棣如遭雷击。

    大意了,没想到是这种噩耗。

    “赶紧,让太医院的太医都去给皇后看诊,以后十日请一次平安脉,不行就找找民间的神医”朱棣知道太医院这帮子人最喜欢用贵重药材吊着人,所以连民间大夫也要弄来。

    他的皇后不能早逝

    朱元璋眼睛一眯,心里开始盘算起来。

    他确实是打算跟这些功臣结亲家的,只是现在他的孩子们都还不算大,还在考虑中。徐达的大女儿和老三老四老五的年纪都合适

    所以到底是哪一个抢了标儿的位置,成了这什么永乐大帝呢

    痛失挚爱徐皇后的成祖变得性情暴躁,后宫人人自危,但他也没有做清教徒,之后也有新宠,甚至永乐七年还大封后宫。

    但是造谣他因为暴戾活剐三千宫女就不对了。

    嗯崇祯奇怪的在心里盘算,宫里的宫女有三千人么

    这则谣言跟上面说的那些野史或者闲书不同,它来自于正规史书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李朝实录是由朝鲜王朝官方修纂的编年体史书,就像是我们每个朝代都会修的实录一样。

    在世宗实录中,朝鲜人记录了由明朝回国的金黑女士所描述的永乐朝宫闱秘事。

    金黑是谁呢是个会编故事的奶妈。

    从元朝开始,高丽姬就是一种很高级很出名的人形“货物”,跟后来的扬州瘦马差不多。到了明代,朝鲜为表现自己的孝顺,经常送高丽贡女进宫给皇室享用,顺便还能给高丽姬打打广告皇帝用过都说好

    永乐的后宫前后就收了好几个。

    韩丽妃,本贯清州韩氏,贵族出身。永乐年间因美貌出众,被朝鲜进贡给明朝,作为皇帝的妃子。这位金黑女士,就是韩丽妃的陪嫁宫人。韩丽妃在成祖去世之时被殉葬,金黑作为乳母却活的挺滋润的。一直到宣德十年,新即位不久的明英宗朱祁镇下旨将包括金黑在内等五十三名朝鲜女子送归本国赡养。

    结果没想到的这位女士竟然恩将仇报,回国之后开始编排永乐大帝的后宫。

    朱棣“”

    恩将仇报就过分了哈。

    朱元璋倒是不在意,因为很快就不会出现朝鲜这个国家了。

    在金黑的故事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贾吕。这位贾吕,是一位吕姓商人的女儿。

    永乐七年,大封后宫,而且多是朝鲜妃子。其中权氏为

    贤妃,任氏为顺妃。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贾吕因为和吕婕妤同姓,因此起了结交之心。但是吕氏瞧不起贾吕商人家庭的背景,对她不屑一顾。贾吕对此怀恨在心,一直寻机报复。

    到了永乐八年,贤妃权氏在随侍成祖北征途中病逝。这个贾吕趁机诬陷吕婕妤下毒害死权氏,结果是皇帝就此赐死吕氏及其宫女、宦官百余人。

    但是吧,当时韩丽妃尚未入宫,金黑对这一切并非亲历,无非也是道听途说而已。而根据她的说法,贾吕诬陷了吕氏之后,依然在宫中兴风作浪。

    u就问一个问题,这什么贾吕都这么受宠了,怎么连个封号都没有成祖后宫都一堆妃子了,结果到了宠爱的美人这里,连个最低等的选侍都不肯给是吧

    金黑女士,你要不要听听自己在说什么

    朱棣怒了对啊,你这个老虔婆在口出什么狂言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

    此后贾吕又和宫人鱼氏私通宦官,因为当时皇帝经常北征,又时常巡幸北京,很长时间都没有待在南京宫中。常年寂寞空虚的妃嫔,找一些俊俏的宦官做“对食”,后来事情被皇帝知道了。

    成祖知道后开始并没有打算处理二人,因为“帝颇觉,然宠二人不发”。但贾吕与鱼氏惧怕皇帝的阎王脾气,竟然双双畏罪自杀。

    出了命案,皇帝自然不能再装聋作哑,审问之下,竟有宫女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这还了得再审,竟又有人揭发,说贾吕之所以与太监私通,是因为皇帝年龄大了,那方面不行了。

    从假凤虚凰审成了忤逆谋反,又从忤逆谋反审成了对皇帝性能力的侮辱,至此,这个案件再也审不下去了。恼羞成怒的皇帝干脆“一锅端”,所有宫女,无论有辜无辜,一律凌迟。

    李朝实录记载

    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帝皆亲临剐之。

    活剐近3000人,每次成祖都亲临现场观看,李朝实录你可真行啊。

    大中国的皇帝在你们眼里就这么闲么一天看十个也得看十个月啊喂

    朱高炽看着老爹一副马上就要暴走的样子,心里有些害怕,想着要不要上去劝一劝。

    结果他挪了一下脚尖,就见朱棣大手一挥道“不用劝朕,朕一定要用燕云铁骑教训教训这帮家伙”

    要说永乐大帝最著名的洗脑包,那就是诛十族了。

    朱元璋问刘基“爱卿博古通今,可曾听说过诛十族”

    刘基摇摇头“定是后人编造的。”

    洗脑包的内容就是说,成祖靖难起兵,打到南京后,把方孝孺关进了大牢。

    黑衣宰相姚广孝就劝谏说,这方孝孺是天下读书种子,不能轻易杀害,否则读书种子就要灭绝了。

    所以成祖就召见方孝孺,让他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但是方孝孺却身着孝服前来,上殿后便放声大哭。

    成祖道“先生何必如此痛心,我兴兵

    靖难,进驻南京城不过是为了效仿周公辅佐成王罢了”

    方孝孺止住哭声,厉声喝问道“成王在哪里”成祖答道“他自己烧死了。”

    方孝孺又追问道“那么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皇帝呢”成祖支支吾吾地答道“国赖长君嘛”紧接着,方孝孺又追问道“那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呢”

    成祖被方孝孺弄得无话可说,强压怒火回道“这是我们老朱家的事情,先生何必管得太多。起草即位诏书,事关重大,久闻先生高才,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接过纸笔,在纸上愤然写道“建文四年,燕贼篡位”八个大字,随后便将笔狠狠地砸在地上。

    成祖勃然大怒,厉声怒斥道“难道你就不怕我诛你九族”方孝孺泰然自若地说道“就是灭十族又能奈我何”成祖终于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于是便下令将其车裂。他的门生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将其掩埋在了聚宝门外的山上。而就在方孝孺被处决的同时,他的弟弟方孝友被杀,其妻子和两个儿子则在家中自尽,两个女儿投宁海淮河自尽。

    成祖同时还大肆株连了方孝孺的亲眷家族,实施了所谓的“诛九族”。此外,再加上方孝孺学生的家族,共称为“十族”,其男女老少总计八百七十三口人全部被处死。

    “哈。”朱棣发出了一声奇怪的笑声。

    方孝孺是吧。

    朕宰了你也可以再把你鞭尸一遍

    以上大部分内容都出自明史方孝孺传,最后诛十族的内容出自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所编写的野记。

    我只能说,编得很好,下次不要再编了,直接写演义小说去吧。

    张廷玉,你作为明史的总裁官,总往里面塞这种谣言的话,会像司马光一样让我怀疑你的人品的。

    “啊”崇祯懵了,这这怎么可以假的

    现在我就来给大家破除洗脑包,看看历史上的方孝孺是什么样的。

    方孝孺是浙东宁海人,父亲当过山东济宁知府,还是大儒宋濂的得意门生,从小就被叫“小韩愈”,才学过人。但是,方孝孺一辈子也没参加过科举,他没有功名,连秀才都不是

    那他是怎么开始仕途的呢

    答案是靠走关系,找人举荐。

    朱元璋有召开恳谈会,与社会名流交谈时政看法,以此提拔人才的习惯。

    方孝孺通过走后门,让已经当官的浙江老乡吴沉帮助联系,分别在洪武十五年和二十五年,参加了两次朱元璋举办的社会名流恳谈会。

    结果朱元璋见了他两次,都是非常礼貌的夸奖了一番,然后说今非用孝孺时,就送他回家了。

    后来方孝孺跑去给蜀王当“府学教授”,也就是私人家教。一直到建文帝继位,才应招他入朝,当正五品的翰林侍讲。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没功名,他给建文帝的新政提议恢复一部分宋朝的举荐制,建文

    帝采纳了,然后方孝孺就推荐了一大堆他们浙江宁海人,这些人都成了建文一党。

    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这

    朱棣也一脸不屑,方孝孺是什么小垃圾,他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过。

    就这就这

    建文四年6月12日,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投降,史载城破当天,有姓名记载的殉节者141人。

    这141人里,有朝廷官员,有看城门的戍卒,有宫里的太监。

    但是没有方孝孺。

    而自杀的非公职人员里,有方孝孺的老婆,方孝孺的两个儿子,方孝孺的两个女儿。方孝孺老婆和两个儿子是上吊自杀,两个女儿都是投河而死。

    但是里面还是没有方孝孺。

    方孝孺在哪儿呢

    他没有守城,没有募兵,没有殉节,而是躲在家里,然后被抓进大牢。

    当初成祖靖难起兵的口号是什么

    清君侧

    指的不就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这四个人么靖难成功之后齐泰、黄子澄都被杀了,凭什么你方孝孺能让成祖求你写诏书就凭你是翰林么

    所以成祖根本就不可能跟方孝孺进行大殿对峙,也根本用不着他方孝孺写什么诏书。

    崇祯想了想,觉得天幕分析的确实有道理。

    可是为什么所有人都说有这件事

    方孝孺殉难事迹目前所见的最早记载是永乐年间的奉天靖难记,但根本没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艺术加工”,到了成化年间宋端仪写的立斋闲录里,就发明出了“瓜蔓抄”这种说法,说“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但也没出现所谓的诛十族。

    到了正德年间的祝枝山所写的野记中,不仅记载了两个人大殿对峙的具体过程,甚至详细列出了是哪十族就真的很离谱。

    但是经过不停的迭代加工,到了明末时,这件事仿佛就是个板上钉钉的真事儿了。

    崇祯年间的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明末乡贤大家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献都记载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事迹。

    甚至,连崇祯年间编纂的熹宗实录也记载了方孝孺被夷十族,而且还有他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的故事。

    崇祯羞愧,他和天启的感情很好,所以熹宗实录他也是会仔细盯着,时不时查看进度的。结果竟然还是让这些不实的流言混进去了。

    这些人是真的能编。

    u再举一个例子。

    据说杨荣在成祖进南京之后,神威万丈,单枪匹马拦住燕王大军,不让他直接去南京故宫登基称帝,而是告诉他应该先去拜祭朱元璋,不然就是不孝,不能为天下表率。

    然后成祖恍然大悟,感激涕零,表示要不是有杨荣提醒就犯下大错。于

    是礼贤下士,让杨荣进了内阁。

    这个杨荣,就是辅佐朱祁镇的托孤大臣“三杨”之一。

    求求了,编故事也要讲究基本法,不要拿这种东西侮辱大家的智商好么

    朱棣回头跟朱高炽说“杨荣最近在内阁,天天都跟你一起处理政务吧”

    “是”

    “回头你替我问问他,他敢单刀赴会么哼”

    成祖进南京那天发生了什么南京的皇宫大火,建文帝在火海里生死不知,成了千古谜题就这成祖为什么要赶着去金銮殿登哪门子的基去火里登基么

    根据成祖的实录记载,6月12日进南京,13日成祖就撤出来了,驻军在龙潭,等着手下人清扫干净。

    14日,文官集体入营劝进也就是玩三进三让的把戏,劝成祖登基。

    15日,是武将集体入营劝进。最后16日,诸王孙入营劝进。成祖才觉得流程走的差不多了,到了17日祭拜朱元璋陵后正式登基称帝。

    25日,以凌迟处死齐泰,方孝孺等。

    别说,朱棣还真想从天幕这里知道知道建文这小子的去向,可惜天幕竟然没说。

    黑成祖的时候说他特别注重面子工程,为了合法登基,生母都不敢认,各种虚伪各种套路。

    但是吹杨荣的时候又是为了大位不管不顾,不考虑任何礼节套路面子功夫。

    逻辑是不重要的,反正且看你秀才相公教你用笔杆子装逼,什么叫战术嘴炮退百万大军啊

    这种互相矛盾的记载在明初到靖难那会儿比比皆是,每个人的传里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

    就像方孝孺的爸爸方克勤传只有俩儿子,方孝孺这里又有大哥和三弟了。

    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乡绅文人、尤其是江南的文人还在不遗余力捧自己家乡的“先贤”,抹黑造谣太、成二祖,还有成化、正德这几个呢

    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什么都坐的出来。

    可悲的是,他们好像真的成功了,以至于后人都相信了他们的这些说法,把方孝孺捧到一个近乎神坛的位置。

    胡适在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提到方孝孺时,这这么说的

    “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方孝孺在燕王进入南京后,因拒绝起草即位诏被杀了十族。当时姚广孝曾劝明成祖给读书人留个种子,明成祖不听,终于把他灭九族,灭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所以以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先不说李贽、王阳明、顾炎武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家,就说大明士绅不举怪成祖杀人你们啥时候这么听话了

    我只能说,胡适你小子别太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