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 84 章 第一更

作品:《年代文女配的极品闺蜜

    “我同意了。”秦瑶跟制片厂签了文件书面材料,将自己所创作的小说给制片厂,改编成地方宣传电影。

    自从七十年代以来,国内每年都要拍很多部电影,以前的老电影大家都看腻了,秦瑶的所写的小说,故事性完整,情节曲折,又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就在岛上开拍,用以宣传。

    这时候的文艺工作者收入都不高,演员拍电影,也跟寻常人一样领几十块的普通工资,大部分演员都是地方歌舞团话剧团的,让去演电影,属于“无偿征用”,顶多有几块钱的补贴。

    秦瑶拿到这两百块钱的创作费,价格不算低了。

    “真要拍成电影”小潘眼珠子都快瞪出来,在他看来,两百块钱还算是小事,那可是拍成电影啊,秦瑶写的故事,能拍成电影

    小潘心里嫉妒的要命,这要让他写作的东西拍成电影,哪怕不要钱他也愿意,这电影制片厂的人是不是傻子真是没事找事,秦瑶的稿子都被退了,拍成电影能好看

    他紧紧抿着嘴唇,盼着秦瑶这电影拍不出来。

    秦瑶很快拿到了自己两百块钱的创作费,二十张崭新的大团结,她拿着这大团结,心里有些乐,放以前的零零后秦瑶,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还能用上大团结的一天。

    说起这个大团结,她又想起了读书时候的趣事,秦瑶有个小学同学抄作文,作文书上写叔叔“摸出了几张大团结”,他也照着写“摸出了几张大团结”,而那时候市面上已经不再使用这版纸币。

    这么一把十块钱的纸币,很有份量,新鲜热乎的,上面没有一丝折痕,俨然是刚从银行出来,还带着淡淡的油墨香气。

    秦瑶没舍得折,她也不打算去银行存起来,而是保留在家里。

    “看看你媳妇儿我赚的钱。”秦瑶把二十张纸币展开成扇子,在顾呈面前炫耀。

    顾呈接过去数了数,不多不少,正好两百,“挺不错,二十张。”

    “我觉得好亏哦,顾队,幸幸苦苦写了几个月,花费咱们夫妻俩的人力物力,结果就这么两百块钱。”秦瑶感觉到十分难受。

    这时候没有网络,想当作家可太难受了,想要发表自己的作品,得先过编辑的那一关。编辑是人,人就有自己的喜好,有时候不过稿,真不是作品本身的问题。

    一些名气大的作者,哪怕那篇稿子写得一般,编辑也会选用大作者的文章。

    “亏吗顶你几个月工资了。”

    “说的也是。”秦瑶换算一下,就算她一个月工资四十,两百块钱等于她五个月的工资,再四舍五入一下,多了“半年工资”。

    现在买一斤猪肉才一块多,两百块钱能买一百多斤猪肉,哪怕去黑市,也能买到一百斤猪肉。

    “我怀疑某些人是在显摆自己哦。”顾呈前几个月不在家,工资不少反增,多了很多出海补贴,这两百块钱,不过是他一个多月的工资。

    顾呈坐

    到她身边,好笑道“咱家的钱不都是你管着”

    媳妇儿,有钱了,咱们买个沙发

    本作者松鼠醉鱼提醒您最全的年代文女配的极品闺蜜尽在,域名

    “沙发啊”秦瑶窝在他怀里,“等孩子长大点再买,有孩子适合用旧的。”

    给孩子穿旧衣服,属于老祖宗的智慧,旧的看起来脏了点,反倒没那么多害人的物质。

    “要不买一套,放二楼的房间里吹着,散半年味儿再用。”

    顾呈低笑道“听你的。”

    秦瑶抱着他的脖子,小声道“把你几个月的补贴都花出去。”

    虽然顾呈不在家,补贴会高很多,但是宁愿他在家里。

    到了年底,秦瑶的月份越来越大,肚子也越来越大,她妈沈桂香提前打电话说要过来,守着她生产,伺候她坐月子。

    沈桂香原本有工作,是工厂的工人,这会儿把工作换给了儿媳,自己光荣地提前退休了,尽管每个月退休金远不如曾经的工资,大哥、二哥和四哥每个月都会给父母一小笔养老钱,哪怕一家子给个几块,加起来不少了,再加上老爹秦传荣平日里还有很多外快,老两口日子过得舒爽。

    沈桂香南下,一是为了守着自家小闺女生产,二是为了见一见谢红霓。

    三儿子主动下乡,全家人都觉得对不起他,都能理解他的牺牲,这个儿子找了个媳妇儿,沈桂香总要过来看看,给新儿媳送些见面礼。

    除了这些正当理由,沈桂香自己也想南下过冬,去见识见识海岛风情。

    找街道开了探亲介绍信,沈桂香当年十二月坐火车南下,一路坐船颠簸到岛上,秦三哥和谢红霓去接她,先在农场里待了一天,才到家属院见秦瑶。

    沈桂香见到小女儿,眼眶登时红了,去年过年前送女儿出嫁,现在自家闺女都要当妈了,她既高兴又感伤,在亲妈的眼里,自家闺女还是个小姑娘呢。

    “瑶瑶,在岛上过得怎么样”

    秦瑶笑了“妈,你看我这样,就知道我过得好不好了。”

    秦瑶怀了孕,不出意外的,她又“丰腴”了起来,不仅肚子大了,全身也肉乎乎的,身上透着一股圆润好气色的肉感。

    看来这个好感度系统也判定,目前的她需要多些脂肪,才是身体最好的状态。

    顾呈特稀罕她这个样子,夜里把她抱在怀里,一会儿捏捏这里,一会儿捏捏那里。

    母女重逢,寒暄了大半天,沈桂香问起秦瑶“听你哥说,你还写书啦”

    女儿以前的成绩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她数理化不行,语文成绩倒是跟大多数小姑娘一样,排在班里的前十名。

    秦瑶没赶上一个好时候,她读中学的时候,学习已经不好好上课了,沈桂香怕自家女儿还没自己当年学得多。

    她现在还能写书

    “是啊,妈,你要不要看看”

    沈桂香点点头,秦瑶把自己的手稿递给沈桂香,沈桂香看了几页,心下的震惊少了,“你写的都是大白

    话,我也看得懂。”

    沈桂香这代人,看的文学作品大多是民国时候文人的作品,以及各种外国文学翻译作品,里面的句子,常常让人觉得复杂且拗口。

    女儿秦瑶书写的作品,第一个特点是“流畅”,换另一个形容,就是“大白话”。

    沈桂香没什么文学鉴赏能力,在她看来,这样的大白话,果然是“没什么文学底蕴”。

    秦瑶哭笑不得,她故意用大白话写的,怎么倒还成显得她“没文化”的缺点啦。

    她创作这本书的时候,也确实没去想什么深刻的文学性,而是创作了一个很精彩的故事。

    也怪不得电影制片厂会看中。

    沈桂香看了几页,渐渐地看入了神,秦瑶的故事埋了很多悬念,一环扣一环,深深吸引人看下去,在最关键的情节点上,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沈桂香花费将近一个半小时,读完了这个故事。

    读完了之后,她意外地看了眼外面的天色,“还这么早。”

    秦瑶笑道“妈,不早了。”

    “你这本书很好读,一会儿就看完了,怎么就不能出版啊,写的这么好。”沈桂香很喜欢这个故事,她还想拿回去,在大杂院里显摆显摆,这可是她女儿写出来的小说,马上还要拍电影呢。

    对面胡同的大杂院,住了个电影放映员,若是哪天他放映了自家女儿创作的电影故事,那她跟老秦,肯定狠狠地大出风头。

    “我女儿将来还能成为一个大作家就是你这文笔还要再改改,太大白话了。”

    秦瑶“”

    沈桂香到岛上不久,婆婆刘淑琴也说要过来,陪着她生产,人已经在路上了,还给带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崭新的棉布,带来给孙子孙女们做衣服。

    刘淑琴一到岛上,家里更加热闹,顾呈煮饭,要多加一杯米,他妈到了现在还挺能吃,晚上炒菜也要多炒几个,不能让“妈妈”们进厨房。

    沈桂香较少进厨房,她在家里大多是煮煮饭,菜是儿子和丈夫煮的,轮也轮不上她。刘淑琴在家里偶尔进厨房,大多是保姆做的饭。

    结果到了儿子家,吃上了亲儿子烧的饭。

    “煮得挺不错,看来是瑶瑶教得好。”刘淑琴点点头,小儿媳比大儿媳机灵,这不把人给拿捏住了。

    吃完了饭,刘淑琴说起提前给孩子做几身衣服,无论是男是女,孩子的衣服都能穿。

    “这岛上的气候倒是省布料的,也不用多备棉袄。”

    “冬天总要两身厚衣服。”

    “提前预备着,还有孩子的尿布,两个孩子尿布多,竹笼备上,放火上烤干。”

    顾呈“妈,你出去吹吹风,就这样的风,还用的上烤干”

    “不管用不用得上,都备着,有备无患。”

    孩子的奶瓶奶嘴的,刘淑琴也带了几个。

    不用长辈们提,顾呈和秦瑶夫妻俩提前准备了孩子们的小衣服,秦瑶还央着顾呈,费心在小衣服上绣了图案。

    刘淑琴见了那些衣服,直夸秦瑶手艺好,“这针线活没得挑,孩子们有一个好妈妈。”

    秦瑶略微尴尬了片刻,倒是没否认。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亲妈沈桂香倍感唏嘘,“我针线活不好,也没怎么要求你,没想到瑶瑶你结婚后,都会绣花了。”

    秦瑶“”

    “桂香啊,来看看,看这两个小鸭子,这该不会是我儿子绣的吧”刘淑琴发现了一个宝藏,把亲家母招来一起乐呵。

    “瑶瑶,你说是不是啊,你可别帮着小呈一起瞒我。”

    秦瑶实话实说“这是我绣的。”

    “不信,你就别替他瞒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