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6章 【士子荣耀】

作品:《北宋穿越指南

    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又或是现代的高考,批阅试卷都属于体力活。

    绝对的一目十行

    而且优秀的卷子,还会挤占普通卷的时间。比如满分作文,一人阅卷是无法做主的,需要多位阅卷者共同通过。

    一般情况下,你辛辛苦苦写的作文,阅卷老师几秒钟就扫完了。

    古代科举全是小作文,此类现象更加严重。

    当然,最累的还是誊卷官,需要把所有试卷都誊抄一遍。

    再加上反复核对誊卷和原卷,这些流程极为耗费工夫,留给阅卷官的时间着实不多。

    阅卷官连续多日一直看文章,用不了一两天便头昏脑涨,稀里糊涂就把卷子给判了。因此才有林则徐所言“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

    “加上句读符号,确实比以前轻松得多。”吴彦璋感慨道。

    绍兴十一年,金兀术率大军南侵,吴彦璋的职务是总领提举大军钱粮。

    这位南宋重臣,至今没在大明捞到差事,一直被扔到翰林院编书,此刻总算奉命做了科举阅卷官。

    考生须写逗号和句号,这让吴彦璋感到极为便利。

    读完一篇,吴彦璋开始给成绩,提笔在朱卷写道“据理遣词,明白粹美,足以破群疑而归于正矣。此文当判九分。吴彦璋。”

    百分制评卷,当然是朱铭的命令。

    既是为了跟数学、物理试卷衔接,也是在保证对非经义题的重视。

    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宋明清三朝科举,越来越侧重经义题。

    你就算把策论和公文,写得天花乱坠完美无缺,只要经义题不合格肯定落榜。

    这当然不是王安石的锅,因为在他变法之前也有侧重点。当时是你把经义、策论写得天花乱坠,但只要诗赋不合格就肯定落榜。

    朱铭直接搞百分制,所有试卷都要评分,然后加起来计算总分,防止数学、物理、公文、策论被忽视。

    目前,四天考试内容共400分,既一天100分。

    这100分再细化到不同题目,每道题都设置了一个满分数。

    还有更细分的东西,比如那道鸡兔同笼题。不管用新式数学,还是传统算术,写出具体计算过程得满分,只写个正确答案则给半分。

    就连撬锁的题也是这样,伱得写明白为什么长棍撬锁更省力。

    鉴于很多考生没学过物理,因此判卷标准放得更宽松,写出自己为何那么答题即可。

    比如李公鉴,他写用碗和毛笔做了实验,这道题同样能够获得满分。

    另外,分数过高和过低的卷子,需要进行交叉阅卷,至少得三位阅卷官签名。

    譬如甲给某卷打95分,这个分数实在太高,要交给乙和丙再次打分,最终取三个分数的平均数。

    连续半个月的阅卷工作搞完,几十个考试官汇聚一堂,旁边还有督察院的监试官站着。

    “拆名吧。”萧楚下令道。

    胡安国也在场,精神疲惫至极,他现在只想睡觉。

    主监试官叫董希贤,是追随朱铭去桂州的太学生。他拿起只有号数的朱卷说“第一名,乙号场第一百零九号,总分394分。对卷”

    另一位监试官根据场号,找出相对应的墨卷,反复比对之后说“墨卷糊名未损。”

    墨卷被举起来示众,几个主要考试官、监试官都看得清,更远的官员若有疑问也可凑过来看。

    萧楚说道“拆名”

    糊名还未完全拆开,就有好几个脑袋凑过来。

    董希贤宣布道“礼部试第一名,南剑州李侗”

    “这人是谁的弟子”胡安国问道。

    “不知。”

    众人摇头。

    第一名的答卷大家都看过了,不仅经义文章写得好,而且数学和物理全是标准答案。

    就连怎样预测灾年、以工代赈、防备民乱,都写得头头是道。

    黄裳说道“既为南剑州士子,多半是陈知默陈渊的学生。”

    “多半是了。”胡安国说。

    他们猜错了。

    李侗只是陈渊的师侄,乃陈渊师弟罗从彦的弟子。

    朱熹的老师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一位,便是今年礼部试第一名李侗。

    李侗年轻时喜欢醉驾,常常半夜喝得大醉,然后仗剑骑马狂奔数里。此君性格非常急躁,仿佛有多动症一般,拜师罗从彦之后变得沉稳。

    而且,一心潜修学问,从不参加科举。

    陈渊当初把道用策带回福建,李侗誊抄一份开始自学,偶尔也去听陈渊讲课。

    他对朱铭的才学极为佩服,私下托人把朱铭的全部文章搞到手。

    这位程朱理学的重要人物,虽然从来没跟朱铭见过面,其学术思想早就被朱铭给带歪了。

    甚至忍不住出山科举

    继续拆卷。

    “礼部试第二名,吉州胡铨”

    萧楚宣布名字的时候,满脸微笑捋着胡须,这是他自己的亲传弟子啊。

    第一名福建人,第二名江西人。

    这两省果然科举卷得很,幸好三省划为一榜,严格限制了他们的进士名额。

    “礼部试第三名,潮州王大宝”

    潮州属于广南路,目前还未彻底收复,不在此次科举应考范围啊。

    就在众人疑惑之际,萧楚又仔细看了一眼,说道“这人是旧宋太学生,因昏君割据难以归乡,所以寄籍开封参加考试。”

    今年的开封进士名额特别多,主要就是为了方便逗留京城,籍贯又在未收复省份的士子。

    吴彦璋说道“籍贯潮州,又是姓王,当为闽王之后。”

    闽王,就是焚毁南少林的唐末军阀王审知。一个占领福建全境却不称帝,而且选贤任能、轻徭薄赋、遥遵朝廷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宋代科举虽然兴盛,却还没真正普及到底层农民。

    历届进士,有一个算一个,至少也是白家那种土财主。又或者暂时过得穷困,却属于落魄士绅,譬如秦桧那样的。

    只有到了明代,印刷、造纸成本变得更低,才有真正的贫苦农家子靠科举翻身

    看看这届礼部试的前三名,就晓得进士群体是什么成分。

    “邦衡兄,快去看榜了”李易站在客房门口大喊。

    “来了,来了。”

    胡铨推门而出。

    二人结伴下楼,在楼梯口就遇几个士子,又在街道上再聚了一些,浩浩荡荡朝着贡院街道杀去。

    那里已经挤满了人,还有富商带着家丁,等着玩榜下捉婿那套。

    左等右等,终于有官差从贡院出来。

    很快,一张榜单贴出,瞬间士子哗然。

    因为今年的进士名额太少了,宋徽宗当皇帝那会儿,一榜动辄六七百个进士。

    而大明开国的第一届科举,进士居然只取350个。

    何其刻薄寡恩

    李易嘀咕道“怎才三百五十人”

    胡铨说道“退回去百年,旧宋也只取三四百人。旧朝有冗官之患,进士却越取越多,大明新朝是吸取了教训。”

    “那还说得过去。”李易点头道。

    “我中了我中了”

    人群当中,已经有人在欢呼叫喊。

    殿试还没举行,如今的名次不算数,但也有一些参考价值。

    眼界更高的官员或富商,不会在末榜名单捉婿。但那些中小型商人,却很有自知之明,专门逮着排名低的贡士抓。

    “相公可曾婚配”

    “小女年方二八,温柔贤淑”

    “俺家在东京有好几间铺子,俺那长子已外放为州曹。”

    闵安国站在榜下欣喜不已,他是礼部试末榜第二名,也是闵家近几十年第二个进士。

    叔父闵子顺与太子有旧,而今家族又出进士,洋州闵氏必将大兴矣

    一张张榜单贴出,头榜终于公之于众。

    “礼部试第一,南剑州剑浦县李侗”

    好事者大声呼喊,又踮起脚尖举目四望“李相公何在李相公何在”

    李侗根本没来看榜,在客栈研究微积分呢,他知道自己这次必中。

    李易拱手祝贺“恭喜邦衡兄。”

    “同喜,同喜。”胡铨还礼道。

    他们两个,胡铨是第二名,李易是第七名。

    李公懋和李公鉴两兄弟,此刻都喜滋滋站在榜下。李公懋第五名,李公鉴第一百七十四名。

    沉寂三十年的磨刀李氏,如今又杀回来了

    由于考试内容特殊,南剑州这次上榜好几个。除了陈渊的师侄李侗,还有陈渊的弟子邓柞等人。

    汉中和开封的中榜者也不少,都是系统学习过数学、物理的。

    前十名当中,福建三人,四川三人,江西两人,京畿一人,淮南一人。广东人王大宝,这次被归为开封考生。

    王大宝仰望着榜单,他赫然排在第三。

    老家那边,该修祠堂了

    他确实属于开闽圣王的后代,不过却是迁徙到潮州的分支,而且还是分支的分支。

    虽然家里做生意很有钱,但一直没有出过进士官。

    这次考取进士,等殿试成绩下来,就该写信回家了,有充足的理由单开一处祠堂。

    从今往后,子子孙孙,都能以他创立的堂号行走于世间。

    堂号名称他都想好了,就叫“柳岗王氏”

    这跟开宗立派是一个道理,乃古代士子的另一种荣耀,跟青史留名一样极富成就感。

    本章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