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一十九章 岭南后患

作品:《第五形态

    “仲翁兄,抱歉”

    事情的缘由与求学者提问是否能填饱肚子相关,有仲翁迂回的回应,也有董仲舒稍做修正话语的准确性。

    等到下场和张学舟唠嗑,董仲舒随口提及了部分相关。

    而张学舟的补充成为了压垮诸多求学者心理状态的那根稻草。

    看着老友的学生纷纷走人,董仲舒只觉坏了事。

    他这个前来捧场的支持者似乎成了砸场子的人。

    “无妨”

    中年男子摆摆手,示意自己对这种事已经司空见惯。

    衣食住行,每一项都是人生中的重点。

    会读几句书,认得几个字,这并不能填饱肚子,对汉王朝九成以上的人来说,如何穿得暖吃得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没有物质上的满足,就不可能去谈精神上的建设。

    但治理一方区域不能只依靠一群想吃饱穿暖的人,这需要有人懂营造,有人懂法令,有人懂运用规则,有人去了解朝廷制度,有人可以去更好的地区学习经验

    这并不是他一個有才学的郡守就能完成的事情。

    学宫的重点不是有几个名望高的人来捧场,也不是有汇聚多少学生。

    对他而言,如何在物质和精神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又培养出一个个可用之才,这才是重点。

    一群心志不坚的人离开了,但还有一些心志坚定着留下。

    看似一场祸事,但换个角度来看,这对他而言又是一桩好事。

    中年男子示意自己无妨,而后继续开讲。

    “走远点聊,你是怎么来到巴蜀的”

    自己的名气并未引来求学者,还帮老朋友弄走了一群人,董仲舒面子相当挂不住。

    但他对张学舟确实有几分好奇。

    从岭南到巴蜀,这其中的路程有数千里之遥,这其中还有穷山恶水阻隔,并非一般人所能跨越。

    “这么说吧,我是被一头鸟妖抓到了空中,然后他被雷劈了,而后我就掉到这边来了”张学舟道。

    “你这个解释有点牵强”

    董仲舒觉得张学舟在瞎扯。

    但夜空中一道闷雷的声音让他将直接的话语婉转了许多。

    董仲舒注目着被雷电点亮的夜空,只见那高空中阴云密布,并非入夜的纯粹黑。

    他摸了摸面颊,一滴雨水随即又滴落到了他脑袋上。

    “先去那边躲躲雨”

    董仲舒指了指学宫临时搭建的那几个木棚,随即大步踏入。

    “下雨了下雨了”

    两人入棚不过十余秒,有求学者大喊,一时众人各有分散,纷纷躲入各处挡雨的木棚。

    只有那讲学的中年人依旧坐在学宫中央的讲学台上叙说。

    “这位老师也太敬业了吧”张学舟赞道。

    “你都没拜入他学宫,叫什么老师”董仲舒纠正道“他是蜀郡的郡守文翁,按正常的称呼,你得尊称他为文郡守”

    “文郡守真敬业”张学舟点头道。

    “这不是敬业,而是文翁通晓风雨之术,这些风雨难沾染他身体”董仲舒继续纠正道。

    “这个规避术厉害”

    张学舟想了想,随即真心赞美了一句。

    他拥有九种规避法决,甚至其中还包括避水诀,但这种法决只是让水不淹死他,并不会让张学舟水不沾身。

    若天上下雨导致张学舟淋个落汤鸡,这是很正常的情况。

    但文郡守的风雨之术可以规避雨水沾染身体,这让张学舟不免有了惊叹。

    “若你说文翁这道术的操控入微,那我也就承认了,他这术哪里厉害了”董仲舒不认同道。

    好就是好,差就是差,董仲舒迅速纠正着张学舟中话语内容。

    作为一个学派的大师级人物,他在学术和认知上的是非曲直秉心出发,并不会打马虎眼。

    这甚至影响到了他的秉性。

    这也导致董仲舒常年干一些不讨喜更难产生功劳的活。

    譬如接过周太尉的活,拿张学舟测诌不归所在的位置。

    又譬如跑巴蜀来查看文郡守到底想向景帝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意思。

    这些事情做不好问题很大,但做好了又没啥功绩。

    总之,哪个事情麻烦又没利益,董仲舒就可以接手了,他在朝廷中也只能接到这些活儿。

    见到没有辩解的张学舟,又想起很衰的岭南之行,更想起衰到没法衰的周太尉,董仲舒只觉诸多事没一件好的。

    他注目着张学舟,又靠近了对方一点点,而后才低低声交谈。

    “你当时在岭南看到的交锋场面是什么样的”

    岭南一行很多事落下了,但又有太多的事情依旧在发生牵扯,甚至不断产生着关联影响。

    董仲舒只觉有一场迷雾笼罩在岭南,也有一场迷雾笼罩在朝廷中。

    他看不清楚迷雾内的真实,但他又想知道相关。

    但从岭南活着回去的人很少,而清楚见识过战场真正情形的人更少。

    “我是说陛下击杀那条人面巨蛇的情况”董仲舒低声道。

    “事情都过去两年了,你问这个做什么”张学舟奇道“你当时不是在场吗”

    “我当时护着长卿施琴技,心神都放在长卿身上,并未看到最后的交锋”董仲舒道“这个事情对我很重要,你能叙说一下吗”

    来巴蜀是一趟苦差事,但董仲舒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若不来巴蜀,他很难碰上当时的目击者。

    “你那个长卿呢”

    “他遭了大罪,被那条巨蛇反击导致眼睛瞎到现在还没恢复,更别说当时看清楚相关了”

    在岭南活着回去的人包括董仲舒、司马相如,也包括太子和卫青、张骞、宫廷侍卫长鲁能。

    但在众人中,董仲舒和司马相如是防护和施法的主力,一直处于施法状态无暇分心,而太子和卫青则是遭遇袭杀的承受者,又有宫廷侍卫长鲁能拼命保卫太子,而张骞和张学舟则躲在他们身后打酱油。

    有闲暇时间观测景帝和尊上交锋的人不多,活下来的则只有张骞和张学舟。

    张骞被太子招入宫中,而后一言不发回了雁门关。

    剩下的人只剩下张学舟。

    朝廷的气氛在这两年很怪异,景帝甚至以逆乱罪名处置了周太尉。

    董仲舒只觉朝廷中似乎酝酿着什么。

    而这一切的缘由则是岭南之行所引发。

    董仲舒想过在皇宫中见过的那位帝王,隐隐中觉察不对劲时,他更是因为自身涉及了岭南之行,害怕像周太尉一样栽进去。

    对董仲舒而言,搞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又判断清楚朝廷真正的状况,他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