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七章

作品:《春日相见

    第三十七章

    她说出这句话时,出乎自己意料的平静。

    这是她想了无数个夜晚,才下定决心的矢志。

    她原以为,了致生委托她操办后事,只是一个包装过的借口。实际上,是需要她回来,接管了了,负责他们女儿的后半生,这其中更是包括了事业与婚姻。

    尤其是当她见到楼峋后,她对这个猜测更加深信不疑。毕竟,能以了致生学生的身份主持丧仪,他与了了或了致生的关系不言而喻。

    而唯一一个能够解答她疑问的人,也早已入土为安。

    其次,连吟枝作为了了的母亲,当年与了致生的婚姻关系破裂后,她虽然有过两段感情,但考虑到生育的风险以及对了了的亏欠,她都没有再选择继续。

    她以为凭此,自己是有资格,能对了了的人生指点一二的。可那一晚,或许是了了一针见血地戳中了她的心事,又或许是她对了了彻底寒了心,她发现事情似乎并不是她想的这样。

    她确实心高气傲,对了致生也有诸多的看不起。可她没有想到,了了是这么想她的。

    她烦闷不能纾解时,好友看透了她的迷障,一语道破“你就是典型的想要太多,贪心了。”

    “当时你选择不要孩子也要结束这段婚姻,那这没问题。后来你远走国外,和了了的联系几乎为零,你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给予任何的陪伴,你又凭什么要求她理解你、宽容你,对你千依百顺呢你还妄想人家老了走了,你能趁虚而入,可你怎么不想想,人家老了花了多少心血才把孩子养得这么好”

    是啊,她当时心如死灰,认为了了是捆缚住她追求再生的绳索,毫不留情地将她剪断,抛下。她不仅不要她,还故意撒手,逼着了致生去接纳。

    她看着了致生放弃壁画修复,乖乖离职回到京栖,只觉得酣畅痛快。

    凭什么她要牺牲自己,了致生却不用。

    可她当时有多畅快,如今反噬的就有多深。

    在她的人生彻底自由时,她却感受到了无边的孤独。她追求事业,在无数次的演出中获取鲜花与掌声,她实现了她对事业成功的向往。

    名利双收后,她又开始期待有一个人能懂她。她找寻爱情,寻觅刺激,恋爱带给她的新鲜感让她短暂地忘记了生活的乏味。可当激情褪去,人生不过是重复的棋盘,她又一次站在了楚河汉界前,面临进攻与防守的选择。

    她看着了致生朋友圈里,出落有致仪态万方的了了,终于重新想起了她曾经有多么炙热无私地爱过她。

    她捡起了对了了旁然不顾这么多年的怜悯,搜罗了她手里能运用的全部资源给了致生发去了邮件。就如了了说的,她的关心是带着蔑视与高高在上的。她以一种优越的姿态,施舍般把条件一一罗列,等着他们父女对自己感恩戴德,千恩万谢。

    可实际呢

    了了对她不屑一顾。

    于是,她便觉得了了不知好歹,浪费她的好

    心。

    “可我是她妈啊,从她出生起,就是我含辛茹苦养大她的,那么辛苦的十三年,就因为我和她爸离婚的这八年没管她,就什么也不算了吗”连吟枝听见了自己的不甘心,她甚至觉得这样很不公平。

    她的好友似乎也是第一次知道她是这么看待亲子关系的,有些意外“你这是在和了致生计较呢还是在和了了计较养孩子的本质不是一种交换,你在选择生养她的时候不能抱着你要从她身上获取什么的心态,这样你和孩子都会很累。”

    “当然,这个社会上,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期望有要求的,这无可厚非。孩子在享受父母给予的资源和机遇时,也会被剥夺自由或选择。所有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或错,而这种交换的机制在每个家庭里显化的结果也不同。但吟枝,你和了了的情况不同,她是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了,你再像小时候那样对她,在她看来,这些就是完全不讲理的压迫。人的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她一定知道你爱她,但如果你非要按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她,只会适得其反。你好好想想吧。”

    连吟枝从回忆里抽身,端起茶,抿了一口“在我的小时候,父母说的话就像圣旨一样,是必须遵从的。离经叛道的小孩在那时,是要遭到唾弃的。我从小就很听话,小到衣服怎么搭配,什么场合戴什么样的首饰,大到上什么大学考什么专业,全都是听父母的安排。在他们的安排下,我一路顺风顺水,除了练舞以外就没吃过别的苦。”

    她放下杯子,看着了了“在别人看来,我家家规森严,是家风严正的清白人家。很多人都羡慕我,认为我出生在一个很优越的家庭里。”

    事实也是如此。

    了了幼时每次跟着连吟枝回家看望外婆,都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迫。外婆对她并不严厉,甚至还十分宠溺。可对连吟枝,就十分严苛。

    “嫁给你爸,是我唯一没听我父母,自己做的选择。而这个选择,也让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连吟枝说“你出生后,我就用我父母对我的方式来对待你。我并不觉得这有哪里不对,我也是第一次做母亲,我所知道的相处模式也仅限于此。可是你和我不一样,你不逆来顺受,甚至还有很强的反抗精神。我只有对你严厉、再严厉一些,让你惧怕我,我才能掌控你。”

    了了捏着杯子,沉默不语。

    她其实不爱听连吟枝说这些,她和连吟枝分开了八年,再见时陌生到只能从她保养姣好的面容里寻找昔日的熟悉感。

    在了致生充满爱与尊重的教育里,她深刻地明白连吟枝对待她的方式是不适合她们彼此的。当然,这并非是她一个人造成的,而是她的家庭,她的婚姻,甚至有一半是因为了致生的不作为导致的。

    她没有权利怪任何人。

    毕竟,无论在什么时候,被赐予生命,被照养长大,都是值得感恩的。

    “你每一次的隐忍和委屈,我都知道。但我总是想着,你长大了就好,你会知道我是在为你好。你会知错,会与我和解,并体会到

    我的良苦用心。可我始终没能等来,这么多年落下的,还是只有你的埋怨。”连吟枝从了了手中拿过茶杯,重新注满。倒茶时,她还抽空问了一句“这茶好喝吗”

    前一句和后一句太割裂,了了险些没反应过来。她点点头,顺从地接过茶杯,慢慢地品。

    她知道,这样平静和谐的品茶时刻,以后可能都不会再有了。

    了了乖顺时,眉眼微垂。清透的脸颊少了棱角,看上去很是无辜,像是完全没有攻击性的毛绒小猫,让人忍不住心生怜惜。

    连吟枝看着这样的她,心一软,什么抱怨、苛责都没了,只剩下惋惜。

    “以后你一个人可以吗”她最后问道。

    了了拿着钥匙和信封回到了房间,她没有立刻去找那个箱子。

    连吟枝今晚和她说了很多很多,是在回忆,也是在告别。但当了了脑中忽然浮现“告别”这个词时,她发现她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轻松。

    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可更多的是无法形容的惆怅。

    她很难让自己在这件事情里没有负疚感,连吟枝对她的失望是肉眼可见的,即使她决定回到国外,让她们彼此都回归本身的生活。可她这种“高抬贵手放你一马”的举动里,带着强烈的遗憾以及对她无声抗议的妥协和谴责。

    这并不是了了的本意。

    她只是难以适应连吟枝的专制和强势,不想重新落入她的掌控,受她支配。

    可连吟枝用近乎割席的方式来回答了她。

    了了精疲力尽,她抱着柜子上她与了致生的那张合照,窝进沙发。

    她把自己蜷缩成小小的一团,试图从这个姿势里汲取到些许暖意。可她的膝盖是冷的,手脚也是冷的,她像一个孤零零的冰块,漂浮在无人的荒岛上。

    连吟枝问她“以后你一个人可以吗”,她没直接回答,而是说“你可以对我放心。”

    她对了了的这个回答是失落的,但她没有表现出来。一如她刻在骨子里的骄傲一般,她说不管了,那就是真的决定放手了。

    不后悔,也不再更改。

    就和了了十三岁那年一样,她没有问过她一句,独自做好了选择,仅仅通知了她。

    今晚,她又一次,放弃了她。不是商量,而是告知。

    了了闭上眼,握着相框的手指用力到骨节发白。她像是完全没有痛感,死死地握着相框的棱角,任由尖锐的边框刺破她的掌心。在鲜血涌出的那一刻,她终于感受到了一丝久违的温暖。

    手掌的疼痛让她混沌的意识稍稍清明了片刻,直到此时,她才后知后觉。原来她不是无所谓,而是了致生用足够的爱和温暖掩盖了她对连吟枝的记恨。

    她明白老了为什么执意要回来了。

    即使她表现得那么懂事那么的不在意,可有些创伤就像是一种慢性的病毒,它在潜伏时,你一无所知。可当它突破封口,开始溃烂时,你早已无药可救。

    她咬住唇,无声哭泣。起初还只是一场细雨,可悲痛压抑得太久,早已溃不成军,她哭到浑身颤抖,难以自抑。

    了致生入葬以后,她每天都需要很努力,才能保持正常。她按时吃饭,按时睡觉,一旦察觉到自己发呆太久,就立刻去找些事情分散注意。

    她维持这份“正常”很久了,久到她自己都以为创口已经痊愈。

    可原来,她从来没有好过。

    创口太大,她缝了一针又一针,连止疼药用得都是最大的剂量。

    神经被麻痹后,她察觉不到痛,也就不再检查伤口,任由那没经过治疗的伤口在皮肤下渐渐溃烂。

    它会痒、会疼,可总是细微的,让你误以为它是在生长出新的血肉。

    直到今天,伤口上的缝线断裂,她亲眼看到了伤口,才知道她伤得这么重,这么得无法挽救。

    她现在,好想老了啊。

    真的好想好想。

    手边的信封被不小心扫落,里头的照片撒了一地。

    风情诡秘的石窟壁画里,夹杂着一张模糊的人像蹙眉沉思的裴河宴正低着头,用压光工具描刻着手中的泥塑。

    那泥塑高才十厘米,小小的一个。可眉眼五官,却和十三岁时的了了长得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