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九十九章 倭寇狼子野心

作品:《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尽在悠久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大宋庆历七年十月底,崇政殿内,众人围在桌案边,欣赏着赵骏的笔墨。

    经过多年练习,他的书法水平谈不上绝好,但也不算太差,一笔一划之间,银钩铁画,颇有大家风范。

    然而范仲淹拿起这宣纸,上下打量了一番,说道“这词是绝好的词,但怕是与景不符啊。”

    赵骏挠挠头。

    上午柳永从浙江发的公文到了。

    柳永是十月上旬去的钱清造船厂,消息却到十月下旬才到。

    并非有特殊原因,而是就这么慢。

    进奏院是按照消息的紧急程度来进行划分,急报就要用快马加急速递。

    慢报自然就是慢悠悠地坐船往北送达。

    这公文又不是什么急事,因此直到今天早上才送到他们手里。

    内容无非就是两样。

    一是铁甲舰正式交付,并且宁海军将带着它远赴日本。

    二是柳永见到那波澜状况的景象,有感而发,想要书写豪情,却写不出来。

    于是他请求赵骏寻到那位神秘的鲁迅先生,挥毫一笔赞美战舰。

    问题是赵骏也不太行啊。

    让他抄还可以,应景地去写一首词,那显然是为难他胖虎。

    所以在众人怂恿之下,拿出了一篇虽然气势磅礴,可却不太那么应景的词出来。

    晏殊调笑道“汉龙惯抄了词,却不会自己写,却是平白辱没了现在那鲁迅先生在外的大好名声。”

    “老登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赵骏竖起惯例的中指道“尤看尤阿破,no看nobb,你行你上啊。”

    “我行我就上。”

    晏殊作为诗词大家,那自然不能说自己不行,便执笔开始挥毫。

    片刻后,一篇辞藻华丽,不少生僻字的词写了出来。

    赵骏看完鄙夷道“海军战舰,气势磅礴,你写出了矫揉造作,一点意思都没有。”

    “我。”

    晏殊很想发作,但又泄气。

    他确实没写好,因为一来他擅长婉约词,对豪放词需要斟酌一番,哪那么容易就写出来。

    二来他没有军旅生涯,也没有见过铁甲舰,自然就没那么大本事。

    还是范仲淹沉吟许久,说道“我来”

    说着取过毛笔,开始书写。

    众人把头凑了过来,就看到老范毕竟是多次军旅戎马,也视察过山东海军,还是很有水平。

    先是“秋来望潮头,洪波起风雨。浪下钱唐,昔王侯宏图霸业。吴越兵戎争锋,七王旗卷西风,钱刘并起称雄。一时照烽火,战乱几时休。”

    “至今日,德宋起,行大统。一朝富强,港岸船桅浩渺渺。铁舰绕屿湾云,北眺征帆猎猎,碧涛澜万顷。远赴瀛州岛,国盛写千秋。”

    “好”

    众人一看,写得相当精彩,不由得纷纷鼓掌。

    唯独赵骏酸溜溜地道“还是老范会拍马屁,我望尘莫及也。”

    这首水调歌头的正体词上阕先写钱塘江的风景,接着延伸到杭州古代战乱,吴国和越国相继占领这里,发生争斗。

    随后又写吴王刘濞在杭州煮盐获利,掀起七王之乱。

    最后写钱镠与刘汉宏的杭越之战,借此表明曾经天下战乱不止。

    下阕则写,到了今天,有德的大宋崛起,结束了战乱一统天下,开创了一个盛世王朝。

    然后大宋的船队从杭州港岸出发,铁甲舰穿过海岛,船上旗杆猎猎作响,荡漾出去的海浪很远,他们要去遥远的瀛州,为国家强盛书写千年不衰的传奇。

    可以说老范这首词,即拍了赵祯的马屁,又写了铁甲舰,而且还颇为豪迈,下阕一开口就是国泰民安,还是相当有点东西。

    毕竟想想也知道,苏轼长大之前,传世的豪放派词,也就老范的写得还不错,水平肯定是有的。

    老范谦虚道“一般一般,要是以后苏轼来写,那肯定比我写的好。”

    “好了,到时候发到报纸上吧。”

    赵骏舔了舔嘴唇道“虽然大宋强盛了,打败了辽国,已经天下无敌。但居安思危,要时刻提醒百姓国家强盛的原因,不能一朝强大,就开始醉生梦死,歌舞升平,写那些情情爱爱,无穷无尽是离愁之类的东西。”

    “哎呀,瞧不起我们婉约派是吧。”

    晏殊撸起袖子,恶狠狠地道“不要以为你抄了苏轼的词开创了豪放派就是什么诗词大家了,你小子抄我儿的诗词我还没找你算账呢。”

    “没没没。”

    赵骏连忙陪笑道“这醉卧沙场要有,醉卧勾栏也要有,开个玩笑拉日叔别生气嘛。”

    自从抄词以后,他就跟他们说过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

    由于晏殊非常喜欢写词,传世的诗词非常多,因此常常和赵骏交流,这种玩笑倒是经常开,无伤大雅,反正他跟晏殊的关系确实好。

    “好了,你们这老头小子的就别闹了,政制院里,大家都严肃点。”

    还是蔡齐稳重,见二人跟俩小孩似的,便摆摆手道“话又说回来,汉龙伱造铁甲舰我能理解,这海权论我们也懂,为大宋以后称霸海洋做准备。但为何非要走一趟日本那里已经有军队在驻守,难道单纯就只是报后世之仇”

    “当然不止,我只是怀疑日本狼子野心,可能会损害我们的利益,所以提前准备一下而已。”

    赵骏摇摇头道。

    “哦”

    众人纳闷。

    宋绶不解道“如何瞧出”

    “因为是我挑动的。”

    赵骏指着自己,笑道“我在日本安插了皇城司,与日本各地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豪族贸易,鼓动他们自立为王。”

    “你想灭日本”

    范仲淹皱起眉头。

    现在大宋才刚刚击败辽国,兵马虽然强盛,可远征日本就不好说了。

    一来太遥远,从杭州出发,直线距离都有八百多公里,即便无风无雨的情况下,也得一个多月的时间。

    像鉴真东渡,是753年11月16日出发,一直到12月20日才抵达日本萨摩藩,也就是鹿儿岛。

    而大宋要去的石见更遥远,即便熟悉航线,一般也至少得一个半月才能到。

    二是路程非常危险。

    不提后来蒙古几次欲灭日本遭遇的台风,光说这些年宋日贸易,来往船只当中,也有很多遭遇不测。

    也就是大宋占据了济州岛,可以走相对安全的北路前往日本。

    但即便是北路,中间也有四五百公里的距离没有任何岛屿停靠,只能靠天文参照物和指南针辨别方向。

    宋日贸易开展到如今足足有九年,这九年间因在大海上迷失方向而失踪的船只不胜枚举。

    因此哪怕海贸收益巨大,走一趟就收获颇丰,江浙地区除了那些穷得实在走投无路的人,往往都不会选择冒险出海。

    所以综合这两点,如果对日本大规模用兵的话,唯一的方法就不是海军出征,而是陆军先抵达高丽,用船只把士兵运到对马岛上,以对马岛为前线,朝鲜为后方,展开对日本的本土进攻。

    否则的话,直接让海军出征就是在赌运气。运气好无风无浪,或许能安全抵达日本。运气差一点,忽然风云变色,那整个海军都有倾覆的风险。

    可如今大宋才把海军建起来,都还没有下南洋呢,直接这么干风险太大了。但走陆路的话,耗费的国力又非常大,还得与高丽那边沟通,估计高丽也得怕他们假道伐虢,确实不可取。

    “那倒没有。”

    好在赵骏听到范仲淹的话,摇摇头道“我虽然恨这个国家,可还没有丧失理智。现在去灭日本,真就是吃力不讨好。等再过十几年,我蒸汽轮船遍地的时候再去也不迟。”

    “嗯,这才是对的,明明可以再发展几年科技力量,让国家更加强盛,攻打起来更能减少伤亡,又何必急于这个时候,耗费国力不说,还有巨大风险。”

    范仲淹见赵骏很理智,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晏殊纳闷道“那既然你不打算灭日本,又挑动他们内乱,又派铁甲舰去,这”

    他说着,沉思了片刻,忽然眼睛一亮道“汉龙这一招棋远啊。”

    “还是拉日叔懂我。”

    赵骏与他对视一笑,似乎尽在不言中。

    然而其余人却是一头雾水。

    张士逊老迈,思路跟不上了,不解道“你们到底在打什么哑谜,说来听听,别藏着掖着。”

    晏殊说道“你们怎么还不懂啊,汉龙是要一边保证日本国内内乱,国力衰败。一边又要保证我们在日本的利益,防止因为内乱而终止贸易和金银矿产的流出。”

    “原来如此。”

    这下众人就恍然大悟了,也确实不怪他们。

    一个个老头子都七老八十,虽然政治经验丰富,可年纪摆在这里,有时候思路慢,没有立即转过弯来也正常。

    “日本这个国家,狼子野心,必须要尽早灭亡才行。”

    赵骏说道“而且我料定他们应该不会任由我们与他们自由贸易,恐怕会从中作梗,甚至中断我们的贸易也说不定,这就严重威胁到我们的利益了。”

    “为何”

    李迪不解道“如今我大宋击败辽国,恢复汉唐雄风,他们安敢如此放肆”

    “原因很简单。”

    赵骏伸出食指比个一道“首先对马岛被我大宋占据。”

    “此岛虽是日本国土,可我们却花钱与当地人租借了,有契约合同在,我们就有理由,他们能耐之如何”

    贾昌朝说道“何况我们在此驻军,是以防止贸易被海寇袭击为名,当时还遣使去了日本见了他们的天皇,难道他们要撕毁契约吗”

    这次宁海军接到的军令是以保护贸易航行为由启程前往日本。

    事实上大宋在对马岛驻军,也是借着保护高丽、日本贸易的名义,有一个正当理由在。

    当时日本还抗议过这个情况,派人上岛与宋军交涉。

    然而宋军却提前笼络了岛上居民,花钱购置岛上的土地,以驻军场地是购买的,有契约凭证为由,拒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

    后来大宋击败西夏和辽国,并且主动遣使过去,日本后朱雀天皇接待了他们,在一些得到利益的日本权贵劝说下,后朱雀天皇最后也只能无奈接受现实,不再抗议大宋驻军对马岛的事情。

    毕竟后朱雀天皇也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藤原家还处于严重内斗阶段,都无暇管对马岛的事情,看在石见银矿分了很多利益给他们的份上,也只能先如此再说。

    所以大宋手里是握有大义名分的,现任的后冷泉天皇想要撕毁契约,那不就是惹怒大宋,给大宋进攻他们找个借口

    然而赵骏却摇摇头道“你们以为我忘记了后世的仇恨但其实我一点都没忘记,这些年我让皇城司一直在日本活动,收集他们的情报,我分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

    众人看向他。

    赵骏说道“日本这个民族的性格。”

    “民族性格”

    晏殊诧异道“民族还有性格吗”

    “当然。”

    赵骏笑道“汉人民族因为是农耕民族,有习惯定居性、不爱迁徙、重视农业、注重勤劳务实等等特点。游牧民族则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危机感强、适应力强、善于骑射等特点,这都是民族性格。”

    “原来如此,那你说说,日本有什么民族性格”

    晏殊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慕强、狼子野心、缺乏安全感、善于两面三刀、对稳定的大陆充满迫切与渴望。”

    赵骏一一列举。

    蔡齐问道“如何能得出”

    “地缘因素。”

    赵骏说道“你们可知道,唐朝时期,日本只是派遣唐使,而从没有真正向唐朝朝贡,也没有承认自己是唐朝属国这件事吧。”

    说着他摇摇头道“说来可笑,我自己是学历史的,但直到最近这几年才知道这件事情。”

    他读大学时史料选读这个选修课根本没有选,不过由于对汉朝和唐朝感兴趣,所以对汉唐的历史倒是有一些研究,因此看唐朝史书,一直以为日本是唐朝属国。

    可直到最近几年潜伏在日本的内应搜集到日本的一些史料,他才明白日本把唐朝耍了。

    原来每次日本派出遣唐使,唐朝都以为他们是来朝贡的,因而对他们的称呼都是“朝贡使”,与别国的使节一视同仁,将日本人带来的礼物称为“方物”,也给了日本大量的赏赐。

    所以在唐朝的史书当中,一直都把日本当成属国看待。

    然而日本内部却根本不承认他们是朝贡使者,也从来都不要求唐朝皇帝对他们进行册封,甚至历届遣唐使连国书都不带,每次来都用套路欺骗唐朝皇帝。

    比如天皇这个称呼,皇帝都只敢称为天子,日本人却说他们的国君是天上的皇帝,遣唐使当然不敢提起。

    但是他们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君主叫作国王,那在日本同样是大逆不道的。因此他们再一次采取折中手段,使用“主明乐美御德”这个名称蒙混过关。

    “主明乐美御德”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天皇二字的日文训读法写,唐朝人不明所以,还以为是日本国王的名字。所以唐玄宗敕日本国王书开头就说,“敕日本国王主明乐美御德”。

    从这一点上看就知道,日本人根本就没有想过加入唐朝的朝贡体系,他们只想来偷文化、偷制度、偷技术、偷学识而已。

    听到赵骏的话,众人都瞪大了眼睛道“还有这种事情”

    “不错。”

    赵骏解释道“虽然在唐史当中记载日本是唐朝属国,可他们日本内部不管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史书,都不承认这一点,现在你们明白了吧。”

    “唔”

    范仲淹皱起眉头道“日本果然是狼子野心之辈。”

    赵骏继续说道“还是刚才的话题,高丽受地缘因素影响,会直接面临东北的游牧和渔猎民族袭扰,因而对于能得到大宋的保护非常欣喜,愿意做大宋的狗。”

    “日本就不一样了。”

    “他们作为孤悬海外的岛国,没有外部入侵威胁,自然就不希望头上有个爹,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承认唐朝是他们的宗主国。”

    “像明朝时期,有一个争贡之役,日本两个地方诸侯为了争夺进贡利润,派出了两拨朝贡使团来到中国。他们在宁波发生冲突,不但相互杀戮,还在回国途中沿路大肆烧杀抢掳。”

    “那么为什么会有两个日本诸侯争相进贡呢是因为明朝对朝贡国赏赐非常丰厚,所以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于是加入到了这个体系里去。”

    “但他们根本没有真心想成为明朝的属国,纯粹就是他们骨子里的现实和狡猾让他们觉得这有利可图,于是地方大名冒充日本国王来明朝行骗。”

    “而且他们内部地震频发,让日本人极度缺乏安全感,因此日本的国策其实一直都不是希望被人保护,而是自己入侵出去,占领一片大陆,以此摆脱以前朝不保夕的动荡生活。”

    “譬如与唐朝发生白江口之战前,日本就控制了朝鲜半岛的百济国。”

    “在唐朝灭了百济之后,还扶持当时在日本作人质的百济余丰璋王子归国继位,试图击败唐朝,占领整个朝鲜半岛。”

    “后来明朝时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自信心大涨,就想着灭了明朝占领中国,号称“席卷明国,合三国为一”,浩浩荡荡发兵朝鲜,想灭了朝鲜后再进攻明朝。”

    “结果两次万历朝鲜战争,日本再次被打得大败而归。”

    “由此综合种种,就可以看出日本从来都没有想老老实实做中国的宗藩,而是一直游离于朝贡体系边缘。有好处的时候就上贡,没好处的时候就不上贡。”

    “即便是过来上贡,也一直欺骗中华王朝,对外用各种办法巧言令色,蒙混过关。对内则一直以“神国”自居,说什么中国皇帝是日落处天子,他们是日出处天子,妄图与中国王朝平起平坐。”

    说到最后,赵骏环顾众人,掷地有声地道“日本这个民族,本性就充满了狡诈与欺骗,狼子野心,可见一斑。”

    本章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