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章 小王的嗜好,一本万利的买卖

作品:《重生:我的80年代

    这年头的天安门广场,跟后世区别还挺大。

    广场四周没有栏杆,也没有进出的地下通道,一马平川。

    老百姓只能通过周边道路的斑马线进入广场,礼拜天,人流不少,再有好天气加成,眼前成片成片的蓝蚂蚁。

    小孩脖子上的红领巾,大抵就是人们身上最艳丽的色彩。

    “老高老高,看这玩意好啊,整辆回去给孩子们玩”

    有位大爷,正在广场上放孙子,小孩骑辆儿童三轮车,引来不少熊孩子的围观和艳羡。

    在70年代,儿童三轮车还是个稀罕玩意。

    后来80后出生的孩子,多半都有一张儿时骑三轮车的照片。

    高进喜还真凑近观望好一阵,约莫有些想法,去年画照片攒了点钱。

    “走,走,先拍张照片去”

    来到天安门广场,怎么能不合影留念呢

    后世的孩子们,总能在爷爷奶奶的泛黄相薄里,找到一张“19xx年x月,天安门广场留影照”。

    在这里做拍照买卖,历史悠久,60年代,当时广场上还没人摆摊,在北侧,靠近长安街那旮旯,自东往西有一排大伞,每把伞下都是一个照相处。

    镜头对准城楼,专为旅客拍照服务。

    生意火爆,以至于形成所谓的速成照相。

    眼前这個年轻师傅,也学会这套,速度嘎嘎快,但李建昆他们这波生意,人却不接。

    “钱赚够了是吧”

    强哥翻个大白眼。

    “师傅,你这样做买卖不行啊。”

    小王试图跟他晓之以理。

    “哎都说了,不是不给你们照,你们五个人太多了,拍不清,分成两拨嘛,要不凑成一团,高个站后面。”

    师傅的建议,他们又不能接受。

    一起出来玩,满想留个合影。又是挺有意义的照片,谁乐意只露个脑壳

    这师傅为啥有生意不做,只有李老师知道缘故。

    这种速成照相模式,有两个东西需要固定,一是相机,二是拍照点。

    喏,没看到前面砖地上,用粉笔浅浅地画了个圈么。

    人如果不全站在圈里,相机会失焦,拍出来糊的。

    这年头的相机,常见的可并非便捷式,那玩意金贵,挎在胸前,神气得不行。

    形象一点的比喻,就跟挂个14寸黑白电视在胸口似的,回头率百分之百。

    二者价格相当。

    而是眼前这种,一只三脚架,撑起一个大盒子,上面覆盖厚绒布,形成小暗室。

    照相馆标配。

    相机结构复杂,一般人玩不转,师傅在这里摆摊,会事先调好焦距、光圈和速度,最后只视天气和亮度的变化,略作微调。

    这样才能保证最高效率,实现流水线作业。

    相机但凡一挪动,就要重新花时间调设。

    李建昆走上前,准备唠两句,小王兴致正高,怎能扫兴

    没错,就是宠着。

    “师傅,你拍张照片多少钱”

    “1快。”

    “你挪挪机子,帮我们拍一张,我告诉你一个,一张卖到1块5的法子。”

    “我说同志,别添乱行吗这话说的,大家都这价,我一涨,谁还找我拍啊”

    广场上干这营生的,有四五个,五毛钱的差价,完全值得这年头的老百姓排队等。

    李建昆抬手,指向围观儿童车的那拨人,道

    “你弄辆儿童车来,辅助拍照,那些头回带孩子过来玩的人,还能有跑你不仅拍照,还道具,多收5毛有何不可”

    豁

    师傅眼神大亮,这点子可太棒了

    不用细想,一捋就知道能成。

    还带给他极大启发,脑门上仿佛开了扇窗。

    “怎么说”

    “兄弟牛啊得,我谢谢您嘞,这就给您安排。”

    三剑客和小王皆笑歪嘴,还得是建昆哪。

    老高感慨道“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李建昆摸摸鼻尖,别硬扯啊,学校可不教这个。

    “来,三,二,一。”

    “砰”

    没错,是砰,而不是咔嚓。

    时间就此定格,五张洋溢着青春的笑脸,被记录进镜头。

    1979年,2月25日,留影于天安门广场。

    旁边有个小方桌,另一青年搭配干活,收钱和记录地址,等照片洗出来,会邮寄过去。

    没人怀疑他们的诚信。

    这年头,人与人之间,仍保持着互信与纯真。

    天安门逛完,五人商量着下一站。

    “王府井新华书店”

    老高和小吴异口同声道。

    仿佛那是个梦寐以求之地。

    倒也没错,这家与共和国同岁的书店,当下乃是全国之最,70年重新升级,图书大楼总面积达到6300平方米。

    这年头的人爱书,有种说法是到京城,不逛王府井书店,等于白来。

    强哥和小王都没啥意见。

    李建昆挠挠头,礼拜天,逛这地方,你们是认真的吗

    行吧,瞅着老高和小吴不去一趟,不能甘心,到王府井溜达一圈也成,那地界热闹。

    反正不远,五人一路晃荡过去。

    王府井大街这个名字,一度曾在路牌上消失二十几年,1965年改为人民街,去年才刚复名。

    自元代起,这里便是京城最繁华的街道之一,1935年,修建了全京城第一条柏油马路。

    这年头,素有金街之名。

    所谓金街有书香,文化润京华。

    说的便是小吴和老高的目的地。

    嗯,跟李建昆没关系。

    “天哪,这”

    “好多人啊”

    还没走近,小吴和老高大眼瞪小眼。

    只见新华书店门前,乌泱泱一片人头,远观下,好似一只蓝色章鱼,后面还分出几条触须,沿着街道一路蔓延。

    看不到头。

    比李建昆曾在海淀小镇见过的场面,不知夸张多少倍。

    “行啦行啦,下回再说嘛,今儿礼拜天。”

    强哥安慰道“这么多铺子呢,咱逛逛别的。”

    也只能这样。

    五人沿街而行,左顾右盼,小王被一家信托商店吸引注意力。

    也叫寄卖商店,代人出售旧货,日后闲鱼的线下模式,不同的是,里头真有好货。

    小王隔着橱窗,瞄中一把太师椅,进店后,直冲过去。

    “小同志好眼光,檀木的,老物件。”

    服务员是位中年大叔,笑呵呵凑上来。

    “怎么卖”

    “也不贵,八十块。”

    尼玛,还也不贵,三剑客吓一大跳,一把老掉牙的椅子,敢卖八十大洋。

    有这钱,买把沙发椅坐,它难道不舒坦吗

    小王都想掏钱,但又一寻思,自个还没个窝呢,借住在别人家。

    李建昆特诧异,问“你还喜欢老家具”

    “咋了,不行啊,老物件我都喜欢,喏。”

    小王扯起脖子上的一根红绳,吊个坠子,正是李建昆送给他的老玉生肖猪。

    贴身佩戴。

    李建昆眼神明亮,兄dei,你咋不早说啊,那这京城,不就妥妥来对了嘛

    捡古董这事,可始终在他脑子里萦绕,不捡属实可惜,但有三个问题

    一来他不懂行,二来算不上真爱粉,三来抽不出时间。

    如果小王有这嗜好,盒盒盒

    一个计划,瞬间在李建昆脑子里成型

    他麻利搞钱,钱,让小王收古董,万一哪天栽了,小王随时反哺乖乖

    神也干不死他们这对资本巨鳄和大收藏家的组合啊

    但有一点制约小王也不懂。

    古董这行道,往后水会越来越深,真要入行,必须练就火眼金睛。

    学个自习,淘些书看,未必见效,还需要漫长时间。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寻一古玩行当的真大佬,让小王可劲薅羊毛。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