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2章 202:番外3

作品:《科举兴家:唐瑾他天生好命

    县试成绩出来了以后, 白忠父子在人少的时候也去看了,知道唐家三兄弟都过了。

    白金团稍微有一些意外,对着白忠道“我还以为这县令不好明面上得罪唐家, 才让他们考试, 暗底里不会取中唐家人呢,没想到他竟然把这三人都取中了。”

    白忠没有出声,白金团怕自己说错话,就没有再出声,而是跟着父亲回住处。

    看父亲沉默一路,白金团有些无聊, 问“爹,这唐家既然是个穷的, 可能不是我们要找的那个唐家,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等。”白忠道。

    白金团不敢问等什么,只好沉默。

    白忠就轻声解释着“这秦省的苗提学不帮咱们, 咱们查不到唐家那老头的父亲和祖父的姓名叫什么,可总有人能知道总有人能查到。这奉天县的县令是俞大人一派的, 咱们等这县令问清楚了,再过去试探。”

    白金团有些疑惑“只有县试府试院试这些正式考试才写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姓名,平时考试好像不写吧也没听说过唐家老头子参加过科试,也不知道他是哪一年的秀才, 不过至少离现在都三四十年了, 就算是苗提学愿意帮咱们查,当时院试的卷子怕也不好找了吧”

    “找不找得到,得找过才能知道。提学三年一任,等明年这苗提学滚蛋了,我们找新的提学去打听。”白忠应着。

    白金团说到刚才那里, 像是发现什么秘密一样,猛一拍手“这不对劲啊既然是秀才了,怎么可能几十年都不去参加科试谁不想当个举人啊,这一看就有问题啊”

    白忠心里有些火,又只能忍住,道“你又没把他生平全查清楚,如何得知他到底有没有参加过科试他要是参加过一两次呢再者,入学三十年以上的生员就不用再参加岁科试,那他不再考试也没问题,咱们打听出来这唐盛历年岁考都在四五等,也可能是对自己有自知之明,知道考不上,才没有再去考试。”

    “入学三十年以上就不用参加岁科试了吗我都不知道”白金团连忙转移话头。

    白忠就讲起了这个,顺便讲起一些别的见闻。

    回到了住处,白忠让白金团自己想,要是他一个人来做这事,该怎么办。让他把知道的事列出来,把不知道要查的列出来。

    白金团拿了纸笔,认真把过程再理一遍。

    现在知道京城唐家人的官职姓名等一些信息,只是年代久远,查不出唐家那个活着的孩子叫什么名字。

    如果唐家这个老头子唐盛是京城那个唐家的孩子,那么只需要知道这个唐盛的父亲或者祖父的名字就可以。

    这个可以从院试试卷上查,也可以从户籍上查。

    只是这两边都碰了壁,也没人知道唐盛那老头爹爹爷爷叫什么名字。

    实际上,奉天这边的人还真没几个人知道唐家那老头子叫唐盛,这个名字还是他们从京城来得时候在京里查到的。

    白金团想了一会儿,突然问白忠“爹啊,你说是不是咱们没给钱,所以人家才不愿意受麻烦啊”

    白忠摇了摇头“你要知道,不是谁都会贪那一些银子,这姓应的和姓苗的风评都很好,不是那等喜欢黄白之物的人,你给钱了,他很可能不愿意好好帮你,而拿的着主子的信去,有主子皇亲的身份在,他们反而能好好帮你。”

    “那或许是给的不够多”白金团小声的说着,“谁能拒绝得了银子啊”

    白忠有些意动,白金团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好主意,有些兴奋,解释起来“要是他们不接也没什么,要是接了,可不就好办事了吗”

    白忠觉得也是这个道理,就想着试试。

    于是,他们坐车去了长安城里。

    拿了拜帖去见秦省的苗提学,白忠拿了两百两的银子出来,请他帮忙。

    这一次,苗提学倒是爽快的很,直接拨了两个人带他们自己去库房里查。

    这岁考生员成绩册也是按府县来分的,倒是不难,找到咸阳府奉天县的,直接从二十年前开始查。

    往上翻了十二年的册子,白金团终于在名册里看到了唐盛这个名字,激动的叫“爹爹这里”

    白忠接过来一看,是启昌十八年的册子。

    成为生员三十年后可以不再参加岁考,唐盛在启昌十八年之后都没有参加过岁考,也就是说他在这一年刚好是成为生员的第三十年。

    他今年七十六岁,启昌十八年他是四十四岁。那么,他是十四岁就中了秀才,这一年是哪一年来着

    这个不好算,白忠一小册一小册的往上翻着,边翻边数。

    启昌往上,年号是兴盛,兴盛共十七年,减去十二年,那么唐盛应该是兴盛五年中的秀才。

    白忠直接向最后翻,找兴盛五年。

    结果,查到兴盛八年就没有了。

    白忠抬起头来,白金团见机迅速问旁边跟着的那两人“怎么到兴盛八年就没有了前边的呢”

    这一刻,白忠和白金团父子都怀疑这册子是不是给做过手脚了。

    其中一个笑道“咱们秦省是在兴盛六年才收回来的,在这之前都是由祝帘那贼匪给占着的,这之前的很多底册都被一把火给烧了。”

    “烧了”白忠有些疑惑的问,“祝帘那贼匪还开科举”不然哪里来得底册

    这人应道“应该是开的吧兴盛六年是科试之年,兴盛七年就开了乡试,要是祝贼没开的话,哪里来得秀才去参加乡试呢”

    白忠一想也对,要是没有开的话,那应该是从兴盛七年开始县试府试,兴盛八年开院试,兴盛九年开科试,兴盛十年才能开乡试。

    这还都是最快的速度了。秦省可不像别的省份,往前几十年秀才积累了一大堆,能从里边挑人才。这从头来过,一个省统共怕也才几百个秀才,哪里像别的省动辄几千上万的人去参加乡试。

    白忠查了一下,发现兴盛七年果然开了乡试。

    再一翻秦省别的县和府,果然在兴盛七年前的生员册子都没有了。

    白金团小心的窥着他爹的脸色。

    这岁考只是测验秀才成绩的考试,不像考秀才考举人那样正式,只写本人姓名,不写祖宗三代的姓名,这唐盛考秀才时的卷子册子都被烧了,就办法知道他的父亲祖父叫什么名字,是不是京城唐家的后代了。

    而且这祝贼录出来的秀才,试卷也不可能送去京城复核,京城那边也没有底子可查。

    怕他爹生气,白金团便询问兴盛六年以前的册子卷子还有没有,他们倒是找到了两个蒙尘的箱子,可惜年代久远,又是祝贼那时的册子,根本就没人保管晾晒,有些生了虫。

    不过还是能翻的。

    里边是三个府的一部分卷子,没有咸阳府的。

    于是两人只好去查科试名册。

    只要唐盛考了科试,肯定能查出来。

    不过可能是唐盛实在没有天赋,他前十几年的岁考成绩每次岁试都在第五等,再往后有了长进,也不过是第四等而已。

    白忠询问一下旁边这两人,唐盛没考科试正常吗。

    刚才那个人笑道“这岁考别说四等五等了,就算是考个三等科试也不好过,更不用说考中举人了,是以一般只有岁考成绩在前三等的才会去参加科试。四等五等的也有,不过很少,毕竟考一次就要一次银子嘛,没把握的人也不会花那个钱。”

    看来这边是完全没有消息了。

    两人怕遗漏了信息,又再查了一遍,还是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消息,不过白忠还是找了笔纸,把唐盛的笔迹描摹了出来。

    等离的远了,不会隔墙有耳时,白金团对着他爹抱怨“还说这苗提学年风评好,结果见了银子也没好到哪里去,可见平时的好名声都是装出来的。”

    从苗家的历史和处事来看,苗家人的风评几十年来都很好,白忠这时觉得大家看走眼了,或者说,这世上没有人能不为银子所动。

    白金团觉得自己帮了忙,又小声提议着“那要不,咱们去奉天县使点钱试试”

    父子两人又做车去往了奉天县。

    秀才不爱岁考,入学三十年后能不考就绝不会考,是以白家父子没有想到,唐老爷子在能不参加岁考时,还会再连续参加六年。

    他们不知道,等他们一走,苗提学就把跟在他们身边的那两个人叫去问了话,知道情况后就让他们下去了。

    只是有些好奇,这唐家到底是什么情况啊,他俞叔叔还写信让他照顾,让他见机行事。

    他第一次没应他们,就是让人去查白忠那两人到底是来查什么的,想来想去可能就是笔迹和祖宗姓名及文章这一类的。

    笔迹那唐盛以前过年时会写对联,很好找;祖宗姓名他也没有查出来;至于文章,文章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且那两人想查的是名册不是文章。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收了那银子,会让他们像第一次那样离开。

    白忠父子到了奉天县时,天已经快黑了,父子两人找个地方各自快活了一晚,第二天去见奉天县县令。

    白忠诚惶诚恐的试探应禹海唐家的事,应禹海回应已经写信问过提学,并非查到有唐家“不得科举入仕”的公文,且要是真有,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入仕的途径,而不在于科举。

    应禹海还问白忠,如何能证明这两个唐家是一个唐家

    白忠不知道应禹海在套他话,拿不出证据,转移话头,孝敬了五十两银子,这才到了奉天县存放户籍的屋子里。

    结果吧,和在长安城差不了多少,户籍这里,也是在兴盛六年被一把火烧了,后来重建的都是活人的,死了的人全没有底子,也不知道唐盛长辈的情况。

    而且这后来建的吧,也不是兴盛七年一下子就建好了,而是建了大半,剩下的连连续续建了好些年。不过,唐盛的因着是秀才,在兴盛七年就建好了。

    再去查迁入的户籍里,也没有从京城迁过来的,更不要说是迁来一家姓唐的了。

    两人出了县衙以后,应禹海就让人去给唐家通消息了。

    白忠要去李家村那边问一下情况,白金团自然是跟着,不过他有些奇怪“这唐老头都七十六了,子侄辈的怕是都死了好多,怕是问不出什么情况吧”

    他们可不是第一次来了啊。

    “总要问过才清楚,万一呢”白忠瞪一眼儿子。

    不过去了后,在附近村子雇个人给了点钱,使他去打听,也没打听出什么来,两人只好回去了。

    见事情没有什么进展,两人就回京城去了。

    到了京城以后,把情况都给主子说了,白忠得到了一个消息,唐家那小子是八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不是十四岁。

    京城这边,气候潮湿,不像北方气候干燥稍微保护一下五六十年前的册子都好着。

    京城这边,六十年前的岁考卷子早都积压在了箱底,很多都发霉毁坏了,没有找到唐家孩子的卷子,对不了笔迹,也查不出唐家那孩子叫什么名字。

    不过他家主子还是从唐家那孩子的夫子的后代那里问出了那孩子的名,不叫唐盛。

    还有,虽然时间久远,他家主子也查出来了,唐家那孩子二十岁左右才离京的,不是十五六岁,至此,基本可以确定,两个唐家不是一个唐家。

    他们却是不知道,奉天县里这边的户籍,是唐老爷子很多年前就找人改了时间的。

    而且当时,唐老爷子使了钱,户籍不是从京城迁入秦省咸阳府奉天县,而是补办的。这样虽然想要回家产的话不能证明身份,但若没什么地位的话,能证明身份也要不回来;有了地位,这种事反倒不是什么难解决的事了。

    其实就算是六十年前的卷子没有毁坏,里边也没有了唐老爷子的卷子了,他的卷子早被他外公使人给毁了。

    至于姓名,唐老爷子夫子的后人倒是没有骗左家的人,不过,唐老爷子的夫子却骗了自己的儿孙,他们记住得姓名都是错的。

    至于在村子里没有问出消息来,本来时间久远,经历过唐老爷子从京城搬过来的人全都去世了,少数知道这事的人也没几个活着,活着的也不太清楚,还都是与唐家关系亲近的。

    早在唐老爷子走之前,就已经叮嘱过这些人,打听唐家以前事的人,都说不知道。应禹海给唐爷爷报信后,唐爷爷又叮嘱过一遍。

    总之,唐老爷子早想着可能会有人来查他家,是以早早的从各方面就做好了的准备,不怕人查,也就没有给家里嘱咐这方面的事。

    是以,白忠父子才会空手而归。

    原本白忠主子还没死心,想找个机会再试探一下,没想到他自己遇到了一些麻烦,自顾不暇,根本没机会管这种事,白忠父子也被派出去了。

    再加之之前也没查到什么,他家主子也就死心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