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第 72 章

作品:《清穿之皇长子

    明明是安王府事情, 可塞楞额这个当事人却什么都不敢说,太子和索相,康王和简王,他都惹不起。

    塞楞额是庶福晋所出, 尽管他是实际上安王长子, 但王府未来继承人, 显见是安王岳乐第三个继福晋所出马尔浑。所以对于康王和简王在毓庆宫撒野, 塞楞额干脆当自己不存在。

    康王杰书和简王雅布倒也不是十分无礼, 但就是牙口很硬,咬着“安王是宗室长辈, 太子该去看看”不松口。

    他们打量着太子年幼, 可这俩人忽略了索额图,这老家伙恶劣起来,也是什么话都敢说。

    索三老爷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安王宗室长辈, 可太子是储君, 你们安什么心”

    话说到这个份上, 康王和简王也只能闭嘴了,除非两王打算和东宫彻底翻脸。所以二人讪笑着表示只是担心, 敷衍两句话之后, 就离开了毓庆宫。

    “塞楞额也会去罢, 太医院医案送上来, 孤就会上奏给皇上。”胤礽就道“你也告诉府里, 无需担忧。”

    “嗻, 太子为我阿玛劳心了。”塞楞额走了,胤礽看向了索额图。

    索额图就道“太子不必担忧宗室,他们不过是做些小动作罢了,也仅止于此。”太子让索额图也离开了毓庆宫,自己一边等着哈哈珠子们过来,一起下盘棋,一边想起了一些旧事。

    在没有入关,和先帝在位时候,没有太子,皇权之下权力分配并非如今这个样子。

    高皇帝在世时候,将自己弟弟舒尔哈齐和长子褚英幽禁至死,又因为代善处理不好家务而废黜了他嗣子地位。直到高皇帝咽气,他下面处理政务乃是四大贝勒,四人分权。整个组织建构是没有太子这么一说,完全大旗主原始部落合议。

    太宗皇太极在位时候,先后打击、架空了四大贝勒中另外三位,选择扶持多尔衮兄弟这种年幼、空有宠爱威望不足弟弟们,和饶余郡王阿巴泰这种庶福晋所出、天然继承权不足异母弟,来作为宗室里将军和榜样。

    等到先帝顺治那会,在清算了睿亲王多尔衮一系,又将郑简亲王排出辅政之列以后,安王岳乐这个亲堂哥和一些侄辈亲王郡王就很得顺治皇帝青睐。

    因为旗主势力强大,所以皇帝除了自己上三旗人马,其他旗下大臣是不敢大用。这也导致了清初一个奇景,那些有名、皇帝亲信大臣不是两黄旗,就是正蓝旗、正白旗出身。

    所以皇帝想要八旗归心、大权独揽,就必须扶持宗室小旗主对抗铁帽子大旗主,然后自己抓住上三旗,往下五旗掺沙子。

    但这法子有个隐患如果皇帝长命自然无甚好说,一切在强势皇帝控制之下。可如果皇帝软弱,或者年幼,就难免为他人作嫁衣裳。

    后来顺治皇帝英年早逝,康熙年幼登基,期间虽然二代铁帽子王们也陆续凋零,但如安王这样,果然趁着皇权空窗期攫取了相当威望和权力。

    等康熙长大成人,尤其是有了一个太子之后,康熙就不选择宗室藩王,而选择自己儿子充当这么一个“皇帝之下权力者”角色。

    也就是说,哪怕诸皇子尚未封爵,只要有太子,太子就可以填补皇帝一切权力缝隙。他甚至只需要待在毓庆宫,就名正言顺获得朝廷上汉臣认同“这是皇帝唯一继承人”。

    康熙可以对宗室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用扶持一些宗室去对抗另一些,他可以依靠、使用自己儿子。只要他想,完全可以撇开宗室,逐步依靠一套已经延绵千余年体制来统治这个帝国。

    而现在心理上并没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大旗主们,内心深处依然想要将太子这块大石头搬开。挑拨皇帝父子,然后他们取而代之,想要和从前一样,而不是做一个空有其名议政王大臣。

    对于和宗室在某种意义上很像索额图,有些话就不能和太子说那么明白,把话说透了,他又何以自处。而太子是否能想明白,想明白之后又要怎么做,就要看他自己悟性和手段了。

    苏州城里,康熙还不知晓京中发生情况,他带着胤禔和班第,身边还跟着李光地和朱彝尊,穿着便服,前后跟着同样便装侍卫护军,低调在苏州城中溜达。

    自前朝万历末年开始,延绵数十年饥荒兵乱已经平息,江南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只要有个平和环境,很快就能恢复生产。

    市井之间倒也安静,像康熙这种前后几十号人分散并不显眼,而身边十几个人配置,也算是富贵人家标配。一行人溜达着,就听胤禔肚子叫了一声。

    “”从康熙到班第都看向胤禔,大阿哥丝毫不脸红,表示“我真饿了。”

    恰好旁边有个小吃摊子,胤禔眼睛看了过去,嘴上道“阿,阿爹,皇上还不差饿兵呢。”

    “吃吧吃吧。”康熙笑着摇头,带着他们坐在了长凳上。

    “小爷说是,咱们康熙皇上还不差饿兵,看小爷年纪,半大小子吃垮老子,正是能吃时候能吃是福。”

    这烧豆腐摊子老板是个挺活泛人,一见一行十几号人过来,赶紧和伙计动手,都给准备好了吃食。“哎哟,这位老爷,这两位都是您儿子罢。”老板看着胤禔和班第,一边放碗一边笑问。

    康熙也笑道“这是我女婿,这个是我儿子。”

    “哎哟,老爷好福气啊”老板将烧豆腐和面饼端上来,恭维道“都是多俊好小伙子哦。”

    虽然摆明了是恭维,但康熙还是挺开心,本来嘛,他也觉得自己儿子女婿都不错。但为了不让年轻人骄傲,康熙是不会承认,他维持着平淡表情,微微颌首。

    康熙慢慢用勺子舀出豆腐尝尝,却忽然想到了另一个当地特产“这个时节正该吃鲥鱼罢。”

    李光地是福建人,朱彝尊却是江南本地人,他笑道“东翁,鲥鱼还有再等两个月呢,初夏时分才能等到鲥鱼应季。”

    康熙有些遗憾,旁边小摊老板却对朱彝尊道“这位爷,听口音您是本地人哦,今年啊,就是留在苏州也未必吃到鲥鱼。”

    “这话怎么说”朱彝尊有些意外“不是初夏渔船入江才能捕到鲥鱼么”

    “今年,咱们金巡抚说请皇上多留些日子。巡抚衙门早早传下令来,等下月末头茬鲥鱼捕上来,就要给皇上送去喽。”

    “皇上不是说,不准劳民。”朱彝尊看着康熙脸色,小心问道“金巡抚这也我多年未归,他堂堂巡抚在皇上眼睛底下,也敢弄鬼”

    “嗐,这都是衙门在皇上来之前就说了,再者,如今一茬一茬给皇上送东西,这都是巡抚衙门操办。哎呀,这也是巡抚孝心,没什么可说。”

    康熙脸色彻底阴下来,胤禔三口并两口将豆腐吃下肚,笑道“老板,是巡抚折腾着给自己贴金罢,毕竟,到时候说出口,这都是他功劳嘛,教化有方,呵呵。”

    “赏他,咱们走。”康熙起身就走,胤禔让侍卫掏出银子打赏,自己径自跟了上去。

    康熙刚走出几步就停下,吩咐胤禔道“你带着朱先生去打听打听,看看巡抚衙门是不是有这个话,也不要冤枉了金鋐。”

    “儿子这就去。”

    皇帝御驾驻跸地方,一等公长泰正在写信,遇上事情,他能商量还是只有叔叔索额图。他在信中写道,皇上行动都带着大阿哥,且安排他负责祭祀典礼、负责皇帝安全、负责安排细务。

    皇太子尚且在读书学习,监国都只是坐纛,但皇长子已经接触差事政务,随之而来就是认识各种各样人,扩大人脉,这让长泰略有不安。

    还有一件事,他在信中对索额图写到,皇上提起大阿哥已经娶妻成人,不知何时才会给太子择妻,这件大事,还要叔叔想些法子,早日促成。

    虽然在父亲眼中,孩子总是孩子,但在更多人眼里,只有娶妻生子才意味着一个男人走向成熟。长泰放下笔,吹干墨迹,将书信收好交给了自家家奴,送回京城。

    康熙接下来日程安排,原本要视察水师,然后去江宁,最后返京。但因为出了金鋐这件事,皇帝又在苏州留了一日,等待胤禔调查结果。

    巡抚金鋐还以为这是康熙对自己成果很满意,他已经连续三年考评卓异,这次再伺候好了皇上,说不定自己也能入阁拜相,以后人人称呼一声“金中堂”了

    做梦还没醒,金鋐就等来了康熙皇帝对他“关怀呵护”巡抚金鋐有罪,按律削职遣戍。他被流放了,而在山东被康熙很是夸奖一番兖州知府张鹏翮,成为了新任巡抚。

    胤禔带兵将金鋐全家,从巡抚衙门“请出来”,然后令差役立刻将金鋐捆起来,带上镣铐,押送至流放地。

    大阿哥带着贴身侍卫奇里坐在正堂,其他人都守在门外,金家管家跪在胤禔跟前,小声道“我家老爷请将幼女献给大阿哥,在阿哥朝夕侍奉,求大阿哥收留。”

    这就是皇帝权力,他不发现则以,只要发现,就可以立刻处理封疆大吏。胤禔对金家哭嚎声并无触动,但这个管家所言,却帮助胤禔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平素金尊玉贵千金小姐,书香门第,何等矜贵,一朝家庭败落,也就成了个物件,可以随意送出来。

    少年皇子脸上带着微笑,最后笑出了声,金管家心里一松,说不定少年人血气方刚,能答应呢金家和老爷有救了。他也努力挤出笑脸,抬起头却听少年声音如金石一般。

    “贵府当我是什么人送什么人过来,我就要笑纳”堂堂皇子,哪有这么不值钱,当他没见过世面胤禔嗤笑,叫人将此人拖下去,得了,金家又多了个罪名当面行贿。

    胤礽书信是康熙来到江宁之后才收到,上面写了皇太子读书心得和书单,以及安王病重之事。

    康熙先是检查了儿子功课,还高兴赋诗一首,而安王府消息,被康熙扔在一旁,既然胤礽已经派了太医,索额图击退了两王,维护了太子体面,那皇帝就没必要大惊小怪下旨。

    “给汗阿玛请安。”胤禔回来缴旨,将金家所为一五一十说出来。

    康熙厌恶皱眉“金家也算读书人家,金鋐平素朕看学问也还可以,不想一朝出事,家中行事如此下作。没有被此等小人所惑,你做不错。”

    “这都是汗阿玛教导之功,”胤禔直截了当,“汗阿玛不是对儿子说过,有话尽管对您直接说,不要小里小气隐瞒,做些上不得台面事情。儿子要真有别心思,直接对您说就是了,怎么能听这种人家摆布。”

    “好,好”康熙非常高兴,他一高兴,就要给儿子找点事干,多给机会历练嘛。

    他就道“朕要去观星台,白晋和李光地、朱彝尊,还有成德都要随驾。这件事你安排警戒,朕安全,可都交给你了。”

    “是”

    “还有,月末就要返京,回京路上一应警卫住宿,日程安排,也由你来负责。”康熙严肃看着儿子“可要好生办妥当,不能让外臣看笑话。”

    “儿子明白不会辜负汗阿玛栽培。”

    康熙看着儿子退出去,马上又叫成德过来“容若,胤禔头回独当一面,朕怕他年轻有所疏漏,你在旁边帮他把把关,让他体体面面把差事办下来。”

    这种细务不比问话跑腿,胤禔头次做这个,开个好头,圆圆满满才好。皇帝打定了主意,让成德帮忙把关,自己也要宽容,就算胤禔略有疏漏,自己也要鼓励他,教他总结经验,万不可苛责。

    等康熙来到观星台时候,刻意关注了一下左右警戒,观星台外围有弓箭手,各个主要方位和大门都有侍卫把守警戒。

    在外头看时候,并不显得非常紧张,但一走进来,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要紧之处都被守严严实实。康熙心中赞许,就算是成德帮他,头回能安排成这样,就很难得了。

    等到康熙在江宁检阅水师和旗兵时候,格外给大阿哥出场机会,也就不奇怪了。在场有人与有荣焉,比如年纪可以做胤禔父亲容若表哥,也有人心怀善意,比如朱彝尊先生。

    李光地和长泰都想到了远在京城皇太子,李光地觉得皇帝恐怕是在给他自己和太子挖坑,而长泰盯着大阿哥,他发现了一件事,太子在跟前,康熙确最关注太子,可太子不能永远呆在父皇眼前。

    这可真是让人难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