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12【荣誉内阁大学士】

作品:《梦回大明春

    从礼部去内阁,得绕圈进东华门,才是内阁的办公地点文渊阁。

    王渊刚刚路过宗人府,就见一个小太监奔来。

    小太监装作偶遇的样子,朝王渊躬身作揖,突然低声说“王尚书,陛下晕厥了,差点坠入太液池。”

    王渊立即加速赶路,直奔豹房而去,中途居然遇到杨廷和。

    很显然,张永不但派人通知王渊,还派人通知了杨廷和。这死太监又在两头下注,谁也不得罪,反正他一把年纪了,只求安安稳稳混到退休。

    出西华门,过御用监,来到太液池边,再过一道桥便是豹房。

    “止步”

    豹房侍卫将王渊、杨廷和拦住。

    杨廷和说道“烦请禀报陛下,臣杨廷和有要事求见。”

    豹房侍卫面无表情“陛下说了,今天谁也不见。”

    王渊拿出豹牌,递过去说“有劳放行。”

    豹房侍卫露出微笑“王尚书请回吧,陛下今天不见外臣。”

    王渊又问“陛下何时说的”

    豹房侍卫回答“便在刚才。”

    王渊拱手离去,皇帝已经醒了,似乎没有大碍,那还留下做什么

    杨廷和也转身离开,跟王渊一起前往文渊阁。

    刚到文渊阁,一个司礼监太监就跟着进来“陛下有旨,拜礼部尚书王渊,为东阁大学士,掌礼部。”

    此言一出,五位阁臣全部愣神,就连王渊都一头雾水。

    “掌礼部”王琼确认道。

    太监回答“是掌,不是兼。”

    杨廷和再次确认“直阁”

    太监回答“应该不算吧。”

    众内阁大臣沉默。

    毛纪看了王渊一眼,问杨廷和“于制不合,要驳回吗”

    内阁有驳回皇帝谕旨的权利,六科同样也有。

    当初 景泰帝想换太子,又怕被内阁驳回,还跑去贿赂阁臣 首辅和次辅各一百两 其余四位阁臣各五十两 如此巨资把内阁大臣都吓坏了。

    “不必。”杨廷和摇头。

    杨廷和非但没有驳回,还亲自草拟圣旨,让司礼监送去批红 再拿去制敕房写圣旨盖章。

    王渊这个东阁大学士掌礼部尚书 究竟算不算入阁,谁都说不清楚。

    权力大概是这样的王渊继续执掌礼部,本职为礼部尚书 兼职内阁大学士 却不能在内阁议事 最多只能在内阁旁听。

    真正的阁臣 是某某阁大学士兼某某尚书 大学士为内阁实职 尚书为荣誉虚职关键词是“兼”。

    如果同时有两个实际职务,会用“兼掌”二字。

    而王渊现在是“掌”,掌字后面是实职,掌字前面是虚职。

    内阁头衔居然成了荣誉职务,这也算大明开国头一遭 朱厚照又在违背祖制坏规矩了。

    借着上厕所的机会 毛纪说道“陛下恐怕病情又加重了 迫不及待给王若虚一个大学士衔。但偏偏又不让王若虚直阁 陛下究竟是怎么想的”

    蒋冕猜测道“可能是想继续压一压吧,陛下行事莫测,谁能猜得到啊”

    “杨阁老就这样同意了”毛纪有些不甘心 “就没有内阁大学士掌六部事的,于制完全可以驳回皇命。”

    蒋冕笑道“驳回去只能激怒陛下,让王若虚真正直阁”

    就如蒋冕说的那般,杨廷和不敢反对。他害怕自己驳回皇命之后,朱厚照一怒之下,直接把王渊抬进内阁,到时候就不是什么虚衔阁臣了。

    “恭喜王学士”王琼抱拳笑道。

    王渊哭笑不得“陛下行事,果真匪夷所思。”

    如果不是朱厚照下达皇命,恐怕全天下的读书人,做梦都想不到大学士头衔还有虚的。

    说实话,王渊有时很想劈开皇帝的脑袋,研究一下里面的脑沟回路是否异于常人。

    等毛纪和蒋冕撒尿回来,杨廷和召集众人说“先商议安南之事,据锦衣海卫发回的消息,安南那边根本不是什么禅位。其伪王莫登庸,可视为篡晋自立的南朝刘裕。莫登庸正在安南大行改革之事,诸多旧臣逃往老挝,正在招兵买马打算杀回去。”

    蒋冕道“如此说来,已经不是安南一国之事,稍不注意就会引动老挝宣慰司。”

    杨一清说“老挝不能乱,那里乱起来,云南边境也会跟着乱。云南如今有两个土司造反,若再把老挝牵扯进去,恐怕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王琼虽然是皇帝和王渊的舔狗,对外态度却非常强硬,他说“云南土司叛乱,须臾可平也。安南内乱至斯,是为大好良机,可一举收复而置交趾省”

    毛纪冷笑“广西叛乱多年未平,云南又有两个土司造反。王阁老想收回安南,复置交趾布政司,你从哪里调兵去打呢”

    “锦衣海卫”王琼说。

    “万万不可”杨一清立即反对,“锦衣海卫,本就是陛下胡乱设立的,在海上怎么胡来都可以不管。但若用锦衣卫海覆灭安南,重置交趾布政司,那就是让锦衣卫海在国内用武。此例一开,锦衣海卫登陆广东怎么办登陆福建怎么办登陆天津怎么办”

    王琼哑口无言。

    “我可以说句话吗”王渊问道。

    文渊阁没有王渊说话的份儿,特别是他刚获得东阁大学士虚衔,就更得在文渊阁避嫌才行。

    杨廷和笑道“说吧,此事礼部亦有权商议。”

    王渊说道“广西、云南接连叛乱,朝廷暂时肯定无力收复安南。但又不能封那篡位的莫登庸为安南国王,何不让锦衣海卫助安南旧臣复国”

    “如何帮助”杨廷和问。

    王渊说道“让锦衣海卫去老挝联络安南旧臣,寻一宗室嗣位安南国王,锦衣海卫可以卖些火铳给他们。莫登庸若大获全胜,到时再册封其为国王也不迟。安南旧臣若获胜,更能彰显大明国威,安南国王必定感激不已。最好两边一直打,谁都无法获胜,如此安南定然长期混乱,数十年内都不可能侵犯大明边境。”

    王琼拍手大赞“此计甚好,百利而无一害。”

    毛纪责问道“王尚书此言,置安南百姓于何地君之一言,便让无数安南百姓饱经战乱之苦,此为不仁不义之策也。”

    王渊反问道“毛阁老是大明臣子,还是那安南臣子在下是大明的尚书,不是安南的尚书,我只管大明百姓的死活,管不了安南国内死多少人。”

    毛纪说道“安南亦为大明属国,以前还是大明的交趾省,安南百姓也曾做过大明百姓”

    王渊顿时怼回去“如此说来,安南国内皆为乱臣贼子,否则他们为何要背叛大明他们若不是乱臣贼子,如今大明还有交趾布政司呢对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本人没有亲自带兵征讨已经算给脸了”

    毛纪欲言又止,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王渊的逻辑没有漏洞。

    杨廷和拍板道“此事就这么办,让锦衣卫海资助安南旧臣火铳,令安南旧臣寻宗室立一国王。谁打赢了,谁就是真国王,大明自会册封。都打不赢,就让他们一直打下去,打起来就不会侵扰大明边境。”

    王渊笑道“杨阁老高见。”

    杨廷和又说“叶儿羌国的事情呢”

    蒋冕说道“可令西凉王与叶儿羌国和解,双方约定,永不再战。”

    “我同意蒋阁老所言。”杨一清、毛纪同时发言。

    这三人并非帮着外人说话,而是担心西凉王朱当沍势大难制。一旦叶儿羌国覆灭,西凉王将来可能拥兵数万,就算朱当沍不造反,能保证他的子孙不造反吗一个正经的大明藩王,有兵有粮有地盘,若是哪天朝廷出现意外,朱当沍的子孙学着朱棣清君侧咋办

    王渊当然知道他们的担忧“可颁一道圣旨,传诸西北边军与各部落,若西凉王的部队越过嘉峪关,不管其理由如何,都视为叛乱造反”

    蒋冕说“圣旨可颁,但有何效果,就难说得很了。百年之后,若内地糜烂,西凉王的子孙率数万骑兵扣关,嘉峪关的守将还不直接开关请降届时,数万西域骑兵入关,长驱直入甚至能直接杀到京城”

    王渊心想,若真出现那种局面,便是大明君臣自己作死,让西凉王的子孙当皇帝又有何不可

    当然话不能这样说,王渊笑道“西凉王是本人推荐的,为了避嫌,我不参与讨论。”

    很快,内阁就商议出结果,要求西凉王与叶儿羌息兵,前提是叶儿羌国向大明俯首称臣。大明正好缺战马,叶儿羌若进贡战马两千匹,朝廷就会勒令西凉王不得开战。

    至于能不能息兵,朝廷根本管不着,就算西凉王把叶儿羌灭了,还能调兵出关征讨西凉王吗到时候还得默认。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议题。

    “王尚书可知抑棉疏”杨廷和问。

    “知道,”王渊突然神来一笔,“是否加征棉课,暂且先不论,盐课倒是该改一改了。”

    “改盐课”

    众人皆惊,这是要逆天啊。

    王渊冷笑“全国有十纲,每纲盐引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窝本六钱四厘,另税银三两。如今,每年产盐六亿斤,每年盐课应有一千三百多万两才对可事实上呢,去年盐课本色、折色加起来,盐税还不到一百万两。凭空消失的一千二百万两盐税哪里去了”

    无人应答。

    朝廷每年都有一千二百万两的盐税不知去向,当然是被太监、勋贵、外戚、文官、武将、商人一起吞掉了。

    这玩意儿水太深,谁敢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