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26、霸道村姑成壕路30

作品:《女配一心脱贫

    村里办养殖场养猪的事情, 村支书王叔随后拿着计划表召集大家伙开了场讨论大会, 最终确定下来。

    家中有余钱闲钱的都可以入股凑上一份子,到时丰收了按比例分花红。

    那些拿不出钱或者不愿意凑份儿的人家,等以后养殖场做出规模了可以帮忙干活, 但只有每月的工钱可领, 年底的花红是别想了。

    钱宝芳家掺了一份子, 响应村里这样的致富举措。

    至于那点子花红进项, 他们不怎么在意, 主要是想通过此事让自家合群不显得太招眼。

    等到这件事大致商量好, 地里的活计基本也都收拾妥当, 钱宝芳一家就准备回县城去了,顺便打算带上秋收时刚打上来的粮食。

    有钱妈的小吃店在, 不愁新粮没处使,还不用留在家里费心费力地特意储藏保管了。

    正好王中华也要回去一趟,索性开了拖拉机帮他们一次性拉过去。

    那些粮食最后被垛在钱宝芳之前住的那间小平房里, 做好防潮的准备后能放挺久, 不过凭借钱妈小吃店的消耗量,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都用光换成钱了。

    若是前些年闹饥荒的那时候, 钱爸肯定是宁愿把粮食留着也不肯换钱的。

    毕竟那年头物质匮乏的厉害, 粮食就是命, 轻易动不得。

    然而现在时代不一样了。

    随着市场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已经不再是有钱都买不到粮食吃的那种时候,反而是有了钱差不多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

    因此, 相比起需要精心伺候着的粮食,还是换成钱比较方便。

    秉持着这个思想,回来的当天,钱爸钱妈就拉上几袋粮食去打成了面,一部分给钱妈小吃店当原料,一部分放钱爸小超市里售卖,安排的妥妥当当,相信不用多久就能把粮食消耗光了。

    甚至,钱爸还闪过一个念头。

    或许等他们家的粮食用完了,他可以回村再收一些回来,总比从供货商那里批发的便宜吧,不仅能降低卖货成本,还变相接济了乡亲嘞。

    钱爸将这想法搁在心里头考虑着,觉得等稍后试试,应该可行。

    钱妈没他脑筋转的快,只知道新粮食打的面一上来,做的煎饼和炒面都比往日的香,备受食客们欢迎,忙的她呀脚不沾地,手闲不下来,哪还有空想别的呢。

    当夫妻两个忙活着各自的铺子快速进入状态的时候,钱宝芳那边也差不多把早就装修好透完风的新房装饰好了。

    嫁妆什么的,当日是乘着拖拉机一起拉过来的。

    这会儿被卫斯年找人搬进新房里在合适的位置放着,又经过钱宝芳一番修饰打理,立马将空荡荡的屋子充盈的温馨感十足,终于有了家的样子。

    入住新房的当晚,小夫妻俩请爸妈过来坐了一下,算是暖暖屋子多点人气儿。

    钱爸钱妈过来转悠着看了看,觉得还不错,女婿分到的单位房子虽然不算多大,但起码比他们住的小平房好多了,看着像是会过日子的,就是门前的过道位置小了点,没有他们小平房门前宽敞,放个火炉子和橱柜就没地儿了。

    不过钱宝芳已经向二老透露了以后会买小院子一起住,现在只是暂时凑合一下。

    钱爸钱妈得知后也没反对,只让小夫妻俩有啥事商量着来,心里有数就成。

    当然,如果到时能和闺女女婿一块住,那也是极好的。

    等到家里收拾妥当,卫斯年就销假上班去了。

    钱宝芳特地准备了不少喜糖喜果,拿红色的硬纸壳叠成小盒子装着让他去送领导同事,毕竟请了那么长时间的婚假,现在回来了怎么也得表示一下吧。

    卫斯年带上去了,晚上回来领了几个相熟的同事过来吃酒。

    这是小夫妻俩提前说好的,钱宝芳已经有所准备,因此招待的十分周到,最后宾客尽欢。

    时光飞逝,转眼就是一年过去,好多事都在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首先县城的经济在诸多工厂的加持下越来越红火,已经成为周边县市的领头羊,屡次受到上头领导的称赞。

    卫斯年因此功绩备受表扬,年底估摸着就要高升了。

    与此同时,钱宝芳也没有停下自己上进的脚步,服装店已经开到四家,分布在县城的四个区域,可以说囊括了几乎全县所有年轻顾客,芳芳服饰的知名度已然打响。

    还有钱爸钱妈的店铺,也被二老经营的有声有色,不仅双双扩大了店面,还都成为大家爱去的饭馆、超市了,每日财源滚滚来。

    过年那会儿,钱宝芳跟着卫斯年回了趟京都,好不容易和公婆见了次面。

    对方不愧是一心只搞研究的,喝了她敬的媳妇茶,然后一起吃了顿饭就匆匆扎进实验室去了,只塞给小夫妻俩一堆特供的东西叫他们自己玩儿,玩累了自行回去,没事儿别去研究所打扰。

    钱宝芳当时囧了好久,还让卫斯年误会她被怠慢心伤到了,替父母向她好一番赔罪。

    公婆如此开明不管事儿,钱宝芳高兴都来不及,又怎么会怪罪呢,当然是和丈夫和和美美地回来过自个儿的小日子啦。

    现在大半年过去,他们和京都那边偶有信件来往,或者互相寄上一些东西聊表心意,也许是因为距离产生美的关系,双方相处的挺好。

    在卫斯年的升迁令下来之前,县里终于实施了房屋商铺可买卖的政策条例,为正在复苏腾飞的市场经济再加上一把。

    经过这一年多来的沉淀,人民群众手里多多少少都有些钱了,对此的反响格外热烈。

    毕竟早些年单位分房基本都大不到哪儿去,如果家里孩子多的话,那现下真是挤的不行,如果分不到单位的房子,凑钱买上一间住住也行啊。

    钱宝芳终于终于等到这一刻,趁着别人还在观望试探的时候,一马当先地响应号召,当即将自己租的四间铺子拿下,另外还把早就看中的一所小院子收入囊中,足足花去手中积蓄的三分之一,却丝毫不后悔。

    反正相比起后世的房价来说,这时候的房子就是白菜价,买了就是赚的。

    其中四间店铺归在钱宝芳名下,毕竟她要开服装店,少一笔租金就相当于降低了成本,而小院子则记在钱爸钱妈名下了,让二老可以名正言顺地待在县城开店做小生意。

    当然,一家子的户口是没迁的,留在村里还能分到地和其他福利,等需要的时候再迁不迟。

    忙忙碌碌又是小半年,待到钱宝芳料理完原本惦记的一些事情,卫斯年的升迁调令下来了,他们即将前往省城。

    这是一件大好事,钱爸钱妈他们为此高兴的不行,整个年都容光焕发欢欢乐乐的。

    但是年后开春准备离开时,二老却不同意一块过去。

    按照夫妻两人的意思,他们就在县城待着就好,一个是开着店铺走不开,好不容易开起来了,要放弃也舍不得,另一个是待在这边距离家比较近,方便照顾村里的田地和屋子。

    但若是跟着去省城的话,那估计就有些不自在了,何苦来哉。

    老一辈总是安土重迁,难离故土。

    钱宝芳理解这一点,确认父母真没有一块过去的打算后也没再勉强,托人给二老抱了两只猫狗养在身边,狗子看家,橘猫陪爸妈,以免她不在的时候,两人感到孤单。

    实际上,有店铺需要忙着,钱爸钱妈表示孤单是不可能孤单的。

    只要闺女记得偶尔回来看看他们两个老家伙,别管是去省城还是京都,一切都好说。

    二老的决定,卫斯年当然也不会反对,不过他另外拜托了人暗中照顾着,不会出什么问题。

    钱宝芳也托了正在开服装商场的王中华,请他帮忙看顾一下,安排好方方面面才放心离开。

    卫斯年那边的升迁手续早就走完了,省城那里也去过几趟跑好了关系,等他们到地方后跟着安排走就成了。

    只不过因为钱宝芳放不下钱爸钱妈,而且四家服装店也要做好安排,方才推迟了一段时间。

    现在事情都办妥当了,两人稍后收拾一番,在阳春时节踏上了开往省城的公车。

    省城距离县城有点远,钱宝芳在车上挨着卫斯年睡了一觉才到地方,路上的风景一点没看着,估计在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好看的。

    下车后,竟然有人过来接,瞧着卫斯年不意外的样子,应该是提前就做下的安排。

    钱宝芳所料不错,卫斯年之前过来那几趟不是白做工,一些准备是肯定要有的。

    两人随后被接待的人先送去了招待所住着,放下行李紧接着又去看了看省政府分给他们的福利房子。

    房子仍旧是在筒子楼上,一室一厅一卫的格局,有小阳台,但是没有厨房,门口楼道上就是让做饭的位置,和在县城时差不多。

    这年头单位房都这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

    毕竟有的住就不错了,真不满意的话以后,可以自行买那些商品房。

    房子分到手了,之所以现在没立即住进来,是因为里面只是被卫斯年简单布置了一下,具体的装饰和生活用品什么的肯定还需要钱宝芳自己来,所以他们就先在招待所住两天了,等把屋子倒腾好了再搬进去。

    反正住招待所的费用是可以报销的,还有人帮忙打扫卫生,除了有点不太方便外也没啥。

    不过即便招待所再好,也没自己的小家好,所以钱宝芳在看过分的房子后立马行动了起来,拉上卫斯年东跑西跑了两三天,买了不少东西运过去,最后将房子装扮出一个家的样子。

    然后,小夫妻俩就搬进去了。,,大家记得收藏网址或牢记网址,网址  ,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请加qq群647377658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