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7章 用人之难

作品:《跨界商明

    有历史记载为依据并不万能,甚至是只管用很短时间外还有个前提,这前提就是历史不曾改变。如后金入侵京师因为辽东战略已经改变,后金更早对打通辽西走廊死心具体时间与规模,就失去了可以利用历史记载就知道一切的好事。

    正是如此穿越众常吐槽那些yy三国的小说完全在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在从前到后套,实际上这样的好事不可能有的,他们自己这时就已经将辽东之事弄到不可预见了。

    还好陕地那边王二因穿越众提前预告规模与持续时间远小于历史上,王二也提前一些了账,但王嘉胤之类暴乱也就是那么回事,属于迟早会暴发也不局限这几个人的问题,所以不必在乎历史会有改变。

    而且是辽东战略改变已经考虑了陕地这个时期的动乱,额外提前很久来到的一万辽东骑兵还正为改变历史而来的,就算是之前对历史改变不大,这次骑兵一出动历史就大变样了。

    如历史上这时起事最有名的几人都是之后才陆续死去的,这时没出十一月王嘉胤当场战死,王自用被生俘,王左挂投降,只有高迎祥马多又机警,看苗头不对甩下大队当弃子自己带几十骑逃之夭夭了。

    对此穿越众们觉得可以接受,因为之后其他名气不大的,或荥阳大会上十三家七十二营中有点名气的十之八九第一时间就被剿杀,能仅以身免的只有少数几个,无名之辈也同样如此。所以大明朝廷放任高迎祥开荥阳大会十三家不足三家,七十二营也只有十二三营,人数更不足十分之一了。

    再有一个是这时被俘与投降的义军没有就地释放,而是全被千里迢迢押送到了山东,然后经过甄别大部分胁从被送往台岛分散安置,头目们都被判了劳役进行劳动改造。

    这与历史上又大不相同,历史上这被抓投降之人回原藉安置属于正常,投降后摇身一变成为官兵者也不少见,这时乃是釜底抽薪,彻底改变他们屡降屡叛的可能性。

    在此方面只有李自成也诈降过没有真正投降,但轻易受降就会轻易复叛,所以穿越众认为投降可以不处罚反而按人头授官那就是无力平叛的表现,最好不要如此。

    特别是这时大明有足够力量镇压,更不必迁就那些反叛者,这里不需要千斤市马骨的示范效果。还有历史上陕地巡抚杨鹤这时主抚,崇祯也是赞成的。可后来越抚越乱崇祯将锅全甩给了杨鹤将之下狱,不仅在策略上选择犯错还太无担当与明君相距甚远。

    还有对张献忠掘了凤阳皇陵烧了宫殿咬牙切齿说永不赦张献忠,后来熊文灿主抚还是默许了外,张献忠虽伪装投降但崇祯却是认的。可张献忠谷城复叛后熊文灿因此被杀,但他如不同意可以否定招抚,一出事全归于手下崇祯这朕非亡天下之君之语有些不尽不实。

    汲取历史教训,加这时大明实力尚在杀降不应该,采取釜底抽薪加惩办首恶的措施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太过优待可不行。

    而且是这时饷银并不拖欠,辽东骑兵也比较听令。军纪方面每个千人队都有一个监督官,如此在剿灭义军时没什么抢劫、杀良冒功等行为。

    还有根据穿越众的提议这时陕地参政洪承畴被委以剿灭义军的专职,可以跨境追杀而不必事事请示。这个权非常重要,在开始时义军就是甲剿去乙打时间差,因为甲兵无法去乙地清剿,等手续办好越境追剿或乙地布置好清剿时义军也恢复了元气。

    因而清剿比较关键的一点中也有可以追击时不受行政界限这一条,同时也要让负责清剿者绝对追剿到底的权力与责任,就是给了权也是要负责到底。如此才能迅速高效,不会摧诿与以邻为壑。

    此也是历史经验教训,大明历史上这时候义军经常在一省呆不下去就去另一个省,所以后来才有三省总督五省总督的官职,为的就是可以跨省追剿。

    如此办法此时就用上陕甘晋就不大可能义军不受控制的四处流窜,虽然只是一个程序上的改动或提前用上,也是一个很有用的措施。

    对那些十八人中没什么异议,只是让洪承畴出来负责清剿任务有人觉得不舒服。当然可以负责清剿任务的人实际上并不少,历史上如卢象升、杨嗣昌、陈奇瑜、孙传庭对付义军都有过不俗的战绩。

    只是陕地动乱只靠军事解决不大可能,当然不是大明内忧外患两边双夹攻,大明在辽东用去了大部分军费与损失了大部分最精锐军队,不然随着气温回复这场大动荡十之八九会慢慢平复的。

    至于这时用洪承畴主要是他主张严厉镇压的态度正确,在长期灾荒下招抚之后原地安置无法解决问题。当然严厉镇压除非把人杀光在连续大旱下同样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但如果穿越众只要求稳住形势,让穿越众移民、救济、恢复生产几方面同时运作慢慢缓和局面还是严厉镇压管事。

    再说洪承畴此时是陕地参政,历史上不久就会负责三边的清剿任务,在这方面从历史看属于介入早成绩大的人之一。有才能再则他这时不曾投敌用于清剿也没什么问题,反正这也是苦差使,让他忙着追剿吧。

    盖棺论定也论不定,别说这时候如孔有德、耿仲明、孙之懈、洪承畴等历史上棺盖论定这时未进棺之时。所以这时对这些人十八人中大多数人认为该用还是控制着用,实际上每用一人多少会有些异议。

    还好左良玉不是亲自投敌,新军又是军官轮流转,让他当旅长的意见才小一些。那话不扯扯上就是一本难厘清的乱麻账,只说陕乱开始为什么穿越众救济与移民不见动作。

    那是原来沙船帮存船也不多,挑一些改装移民船后进入黄河一路逆流建立几个中转站已经天冷封冻,船也随着冰冻发展出黄河回到了长江口,只有开春后才会正式投入这二项活动。

    不过这时造船也没那么快,还有粮食也不好筹集,就算是明年运到陕地的粮食也不可能太多。另外这粮食也以以工代赈为主,为何如此乃是以工代赈正好将大批青壮收留下来免得参加义军。

    还有修路之类今后也是要干的,这时筑起路基比今后还省钱,属于一举多得。另外有粮可以吸引移民,虽然明年计划从陕地移民只有十五万,那也是可以减轻陕地不少困难的。

    总而言之陕甘晋等地的困难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就会解决,八年时间能移民二百万再加以工代赈,及重建一部分地区的水利,大规模饥荒就可以避免,再加强力镇压这地方的形势会逐渐好转。如此不靠战乱大量减少人口能缓和下来已经是最理想状态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