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解元的归属

作品:《红楼之公子无双

    内帘大堂,红烛高照,昏黄的烛光映射在二十多个人脸上,这二十几个人,都把恭敬的目光看向主座的王应元。 作为内阁次辅、兼户部侍郎署事,拥有票拟之权和国家财政权的汪应元,身材粗大,陕西榆林人,他与刘东升还是老乡,两人皆穿大红绯袍,头戴乌纱帽,团领束衫,不过汪应元的是仙鹤补子,刘东升的是孔雀补子,腰带也不同,汪应元用一品玉带,大顺的大学士贵为一品,刘东升的是三品金花带,靴子都是皂靴。 “三场卷子都定好了,此次未出差池,实属大幸,汪阁老,你看解元选谁合适”刘东升微笑道:“河间府来的监生戴凤翔,果然不同凡响,场场优异,几名房官联袂荐上来,幽燕不比江南,但也人才济济,其他可圈可点的,不在少数。” 汪应元翻翻前几份卷子,沉吟不语,刘东升这是在激将,久经官场考验的他岂能不明白,另一贡生贾琮的头场三篇时文,明显文惊四座,老练沉达,不在在座的某几位房官之下,大家风范纤毫毕现。 可他迟迟不能决策的,是另有太多缘由,内阁权重,毋庸置疑,但辅臣不是丞相,尤其明太祖废丞相以来,已大加强,至顺朝三世,一如明制,京堂地方公文都称“属翰林院”,也就是说,明朝终止到顺朝定鼎一百年,内阁,始终不能成为正式的衙署,至少明面上如此,皇帝都很忌讳的,也因为票拟权、批红权分开,内阁、司礼监相互制衡,明、顺,都没有出现过权臣篡位的现象,反而助长了太监的气焰。 哪怕心里再鄙视太监,也不得不给老内相戴权一个面子,戴凤翔文章无差错,取中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然而,究竟取第几名这个很费脑筋。豫亲王府长府官雒仁,也是陕西榆林人,和刘东升是同乡、同年,过从甚密,在地域上,汪应元一致被认为是“陕西三秦的代言人”,就算他不愿意,他也是。 而这位风头不小的“大顺第一神童”贾琮,已经是公开的刘东升门生,未来暗中为豫亲王摇旗呐喊,是可以预见的,特别是刘东升不仅是他院试座师,还是他科考、入国子监、乡试诗经题的铺路人。 在这样的抉择之下,汪应元双手安之若素地放在大红绯袍覆盖的膝上,问道:“本阁部近来听闻一桩逸事,戴公公喜欢风雅,欲求柳采薇字画,那柳采薇在江南名气不小,大有秦淮遗风,诸位可听闻此事” 阁部一词,是六部堂官兼任内阁辅臣的称呼,如杨嗣昌,兵部尚书兼大学士,人称“杨阁部”。采薇二字,则是柳采薇的表字,不是名。请牢记:,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277600208(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