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1 章

作品:《不做炮灰二[综]

    第二章

    说起这个宋赖子, 林琳的视线便在村委大院里扫了一圈, 准确找到李家人后,眼睛微微眯了一下, 挡住了里面所有的冷冽和血腥。

    乃们怕是还不知道, 她这人最喜欢礼上往来了。

    宋赖子已经死了, 死人折磨活人可没有活人折腾活人更让人有收获。你们既然喜欢这个调调呵呵

    心里转了几个圈, 林琳眨了一下眼,又恢复了原主又甜又乘巧的人设。

    “知青在村子里出了事,会不会让我姨难做呀”毕竟她姨是村里的妇女主任。顿了顿, 林琳又转头对张巧云说道,“咱俩这几天多干些活。”

    张巧云笑着点头,“那你这两天就在家里吃, 建设套了不少鱼崽子。”

    林琳笑眯眯说好, “姐你炖鱼崽最好吃了,我屋里发了面,我来贴饼子。”

    林母将原主教养的极好,所以从不肯多占人便宜。哪怕是极亲厚的姨家,也是有来有往。所以张巧云也知道原主的脾性, 听林琳说发面的事,也没说家里也一早发了面。

    “你俩还有闲心说这个,我刚刚听他们商量要解散知青院, 将知青分到各家各户呢。”

    史玉刚刚在那边偷听了一两句,这会儿在俩人身后来了这一句,便挤开靠在一起站的小姐俩, “琳琳家里还有一间空屋子吧。”这种事自然是挑家里有地方住的安排了。

    “那是我哥的屋子。我都收拾好了,就准备给我哥结婚用呢。”林琳接过史玉给的一把小山杏,一脸正色的跟小伙伴说道。

    张巧云和周小红一听这话也不乐意了,不说家里住个外人多不方便,只说她们本身对村里的知青们就有意见,更不愿意住在一个屋檐下了。

    “你听谁说的已经定下来了吗”这特么谁出的烂主意呀。

    同性相斥,别说她们几个,其实整个村子的姑娘们怕是都对城里的女知青没什么好感。

    跟她们不是一路人。

    史玉朝着村委大院某个角落努努嘴,大家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便都没好气的使了个白眼收回视线了。

    荀觅,生产队副队长家的闺女。史玉让大家伙注意她,就是告诉她们这个馊主意是荀觅她老子荀源提出来的。

    荀觅她哥喜欢一个京城来的女知青,这事村里人都知道。不过人家女知青可看不上荀峭,但很明显荀家人都看上了。

    至于为什么会全家都看上,村里人都听说是这个女知青家里在京城很有背景

    林琳一边听她们说话,一边在脑子里扒拉原主的记忆。她发现换个角度和立场,倒是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了。

    说话间,就到了上工的时间。村长张爱军敲响了院子里挂着的一段旧钢轨,先是点名,然后分配活计,最后去王淑丽那里按手印和领工具。

    林琳跟在张巧云身后,一人领了一把锄头去给大豆苗除草。

    这活不累,工分中上,算是照顾她们姐俩了。

    林琳领完锄头,站在那里没走,等到所有人都分好活,林琳才和张巧云一起帮着王淑丽搬小桌子到地头去。

    “姨,真的会让知青住到家里来吗”林琳嘟了嘟嘴,一脸的抗拒,“我忙了好久才将屋子给我哥收拾出来,我哥和我嫂子一天没住呢,凭什么给她们住。”

    王淑丽正在收拾桌子上的本子,一听林琳这么说,一脸诧异,“你啥时候收拾的房子,我咋不知道”

    “最近呀,吃完晚饭就干一会儿,墙刷了,地面也用家里的老木头板子铺了一层,席子是我自己编的。我哥不是每个月都给我寄钱我将钱都存起来了,每次去镇上邮局取钱都会买些结婚用的东西。我妈不在了,我得多替我哥拿点事。不然哪对得起我妈和我哥对我的好。”

    一听林琳这懂事的话,可将王淑丽感动坏了。“你这孩子,这么大的事咋不跟老姨说一声,也好让你姐他俩过去搭把手。”

    林琳腼腆的笑笑,“现在正是活忙的时候,您和我姨父累,我姐和我小哥也不轻松。我一天干一点,几天就干完了。”

    其实这个活,人多了还真不好干。

    王淑丽点头,那这屋子确实是不能再让外人住了。

    “妈,可别让知青住咱家。”一个个眼睛长在头顶上,东西不少吃,活却干不了多少。干点活就跟给了她们多大委屈似的。

    村委大院以前是一个地主的家,后来就成了村民们棸集的地方。王淑丽将装工具和杂物的厢房锁上,领着这姐俩一边往外走,一边附和闺女的话。

    当她想要让家里住个外人咋的。

    闺女和儿子都大了,那些知青不说是不是结婚的好人选,只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回城了,到时候闺女和儿子咋整

    说起这个,王淑丽又开始头疼起来,除了闺女的婚事,王淑丽想的最多的就是儿子的前程。

    部队待遇好,管吃管住不说,还年年发衣服,月月给津贴。将儿子送到部队,是现在很多人眼里最有出息的事,只是一直苦于没有名额。

    与村里其他人脚前脚后的到了地边上,林琳和张巧云将桌子放在地头的一颗杨树下,便拎着锄头干活去了。

    王淑丽整理好了桌子,又站在地头点了遍人,也开始割猪草。

    别的村子里,有些记工员只搬了桌椅板凳坐在地头,可她不行。她是村长老婆,又是妇女主任,多少人的眼睛盯着呢。多干些活累不死人,却能让她家男人和好自己在村子里更受敬重。

    今天只是给大豆苗锄杂草,不轻松也累不着人。

    身体里有原主的记忆,再加上她现在也认识各种秧苗,再不会出现分不清草和秧苗的囧事了。

    林琳以前下乡的时候,没怎么干过地里的活计。还是上辈子,呆在桃园里没什么事,跟着桃园里的老头老太们当消遣开田种了些瓜果蔬菜。

    小姐俩一人把着两根垄,拿着锄头倒退着锄草。手心里有茧子到是不觉得磨手,因是背着太阳退着走,也没感觉晒得慌。

    一边干活还一边跟旁边的人说说笑笑,等从地头走到地尾,众人杵着锄头柄站在那里歇了一会儿复又继续往下干。

    不过再次干活的时候,虽然也是倒退着锄草,却是顶着大太阳的。林琳非常庆幸她今天早上出门前抹了高倍防晒霜,不然早晚得晒成小黑妞不可。

    上午干活的时候,林琳抽空偷偷回了一趟空间,在里面和了一盆玉米面。

    上午干完活,林琳跟着王淑丽娘俩回了家,打了声招呼便借口回自己家,然后换了个家里常用的盆将一盆已经发好的玉米面端到了张家。

    村长和王淑丽都不在家,问了张巧云,说是镇里来人了,现在都在知青院那边。

    林琳明白的点头不再问什么,中午饭本是张巧云和林琳一起做,不过回到张家后,张巧云刚收拾完一盆鱼崽子就被人叫出去了。

    林琳见此,只得接手了炖鱼崽子的活。

    四月末,河里的鱼都极小,不过再小对于村里人来说都是难得的荤腥。

    鱼崽子不多,林琳又打了两个土豆切成小丁,将鱼崽子土豆丁用黄豆酱炖了一锅,放了几个干辣椒提味,这才将她端来的玉米面一块一块掴在锅里贴了玉米面饼子。至于厨房里张家发的那盆面,林琳也看见了。

    张家有两个灶锅,一个被林琳炖鱼崽贴饼子,另一个林琳找出一碗玉米面,准备再弄锅玉米面糊糊。

    农村比城里好的地方就是吃菜方便,家里菜园的菜吃不完,就会晒成菜干或是腌成了咸菜,等冬春没鲜菜的时候吃。

    林琳泡了一把萝卜干,调了汁子将萝卜干拌了拌,就放到锅里蒸上了。

    晒成干的萝卜干,吃起来有嚼头,拌上汁子蒸一会儿,有一种吃肉干的感觉。

    荣华村的人喜欢在酱缸里腌咸菜,不知道是喜欢这个味道还是为了省咸盐。林琳从酱缸里抓了一把长豆角,洗干净切成段,用葱花干辣椒拌了一碗便端上桌了。

    不管冬夏,这边的人都喜欢坐在炕上吃饭。区别只在于炕桌摆在炕头还是炕尾,这会儿天不冷不热的,林琳便将炕桌摆在了炕中间。

    洗了几根葱,舀了一碗酱。捡了五副碗筷,又将豆角咸菜摆上桌。林琳这顿饭就得了,现在就等着张家人回来了。

    张家人此时都在知青院,叫白雪怜的女知青哭得跟死了亲爹妈似的。只说不是宋赖子,其他的是问什么都摇头。一个劲的强调当天被人打晕了,等醒来就已经出事了。

    镇上来了几个人,除了镇政府的,还有镇上派出所的同志。一听这话就叫招集了村里所有十五岁以上的小伙子过来给白雪怜认人。

    张建设本来是跟村里其他人一起看热闹的,后来则跟着村里其他大小伙子一样都站在院子里等着白雪怜认人。

    王淑丽性子急,但却不傻。看她这样嘤嘤哭得心烦,她都想一巴掌将人拍墙上去了。

    知青院里还有几个女知青,此时或是躲着不上前,或是站在人群里说风凉话,更有甚者还说什么教育。

    家里有十五岁大小伙子的人家,都被叫去了。然后不但那些小伙子们要留下被人指认说清楚那天在什么地方跟谁在一起,他们的家人也要留下来说清楚某月某天的事。

    一直折腾到下午快上工了,张巧云和张建设才回来。不过王淑丽俩口子和村委的几个干部还没回来。

    林琳见人回头,问清了事情经过。想了想,又问了一下张建设镇里来了多少人。眼睛转了转,就和张巧云商量了一下给那些人送饭的事。

    镇上一共来了五个人,算上留在那里的村委干部,也才十个人。十个人的饭菜要是早就准备了,做得不好人家兴许会不高兴。可这是家里小孩临时准备的,好坏人家也不会挑理。

    林琳将饭菜留够三人吃的。和张巧云一起用张家早前发的玉米面贴了饼子,又煮了一锅玉米面糊糊,切了一盘咸菜,和重新蒸了一小盆萝卜干,让张建设和张巧云将炖好的鱼崽子也一并给那边送去。

    “别说这事是姨夫吩咐的,不然人家会说姨夫拍领导马屁了。人家要是问起就说是姨的意思。”

    张巧云笑着说了林琳一句心眼多,便和张建设一人挎着个篮子走了。

    而与此同时,距离荣华村只有五里路的靠山村也正在迎接县里的宣传队。

    午饭还真没有林琳准备的顺口下饭。

    ╮╰╭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星的地雷,谢谢大家的营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