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作品:《[综]我们城主冷艳高贵

    王上大婚本应是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的大事, 然而郑国渠刚刚完工, 人民还没有从拼命工作的劲头中缓过来, 又加上这一次大婚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不立后,想要大办也没什么底气。

    更重要的是嬴政本人的意志, 以他看来, 自己娶妻不过人伦常理, 若违此劳命伤财,就是他的不是了。

    从小在赵国严酷环境中长大的他并没有一般王者耽于奢靡, 甚至不止米粮与肉何价更贵的毛病,嬴政不仅了解民生疾苦,而且生活朴素, 所以能省的步骤全部简化, 到头来, 他结婚之日,咸阳竟然一切如常, 还是从宫中传来消息, 咸阳城中的百姓才知道他们的秦王已经大婚了。

    平静得不像是王上结婚。

    从外国而来的客人学者听见嬴政此举,无不点头称赞。

    “秦王,贤王也”

    就算是初入秦国的韩非都从心底发出了感叹。

    他现在已经进入了咸阳, 正在一小小的客栈落脚。

    跟在身边的小童劝说他何不先去寻找自己的同窗,小童还记得,叶孤城非常欣他们公子的才华,这一次公子入秦就是为了进入朝堂, 又听说那人已经官至“国师”。

    虽然不知道这秦国才创造的官职究竟有什么作用,但既然在名字前冠以“国”字,定然很了不起

    而且

    小童想,光是以那人天人之姿,就定然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

    无论什么时代,都有颜控。

    想要当官,想要当名士,如果相貌丑陋,从根本上就被断绝了晋升的机会,越是古早的朝代,就越没有“不可以貌取人”这句话,相貌丑陋身怀残疾者不可入朝堂,已经成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共识。

    也可以以此类推,长得越好看的,当大官的可能性就越大,当然,这还要取决于对方出了脸之外的其他能力。

    想到这,小童又再一次对韩非道“公子何不先去拜会友人”

    总比他们住在街边上的客栈好

    想到这里,小童竟然有点委屈。

    他们公子虽然不被韩王看重,到底也是韩国的宗室,之前在稷下学宫学习的时候,韩国补贴的钱颇多,让他根本就不需要因为金钱而感到为难,就算是韩非自己不是很在乎衣食住行,给他做衣服的料子也都是上等料。

    但是现在,情况却完全掉了一个个儿。

    韩王的厌弃十分彻底,既然把人都赶出韩国了,自然不可能帮韩非垫付生活费,而读书人,尤其是没有当官的读书人,一般都很清贫,更不要说他现在虽然已经著书立说,但是代表着自己思想的书却还没有被人看过,韩非身上只有一个空荡荡的韩国公子名头,说不定还能戴个荀子学生的帽子。

    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缺钱,对他来说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了。

    为什么只能住在大街上的小客栈里,当然是因为没有钱啦

    然而,听见小童的话之后,韩非只是摇摇头。

    还不到时候,他想。

    朋友是一定要拜会的,毕竟无论是他之后想要被引荐入朝廷,还是最简单的经济问题,他都需要找个强有力的后盾,叶孤城和李斯不同,在稷下学宫时代他们的关系就很不错,如果说找其他人寻求帮助会让心高气傲的韩非感到屈辱,找叶孤城则不会让他产生怨愤之类的情绪。

    但他同样也信奉格物致知,或者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虽然之前在韩国内已经听说了秦国的种种变化,但是不让他亲眼见到,总是无法把握一个度,了解到现在的秦国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都城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虽然秦王的新政已经推行到秦国的每一个角落,但也有个先来后到的顺序在,咸阳身为国都是最先实施新政的地方,什么灞下学宫他也有所耳闻。

    他要在咸阳城中,好好看看这个国家在短短的几年之中被建设成了什么样。

    脑中忽然闪过叶孤城的相貌,对方虽然是他的同学,但是在灞下学宫去不同于任何一个学子,战国时期的学生都好辩论,如果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意见,就会发生激烈的争论。

    老师对此大部分都乐见其成,他们都知道真理越辩越明的道理。

    其中好辩论者以韩非尤甚。

    是的,最然他是个结巴,但是最跑起来吓死人,特别稷下学宫的学生都比较有涵养,是会等他把话说完的

    李斯比起他们的同学堪称有一副八面玲珑的性格,最擅长于在不破坏同学之间和谐关系的前提下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老师也很喜欢他。

    唯一的异类就是叶孤城,他甚少参加众人间的辩论,但是偶尔说一两句话,却十分振聋发聩。

    就算是再有能力的学者,也不过就是通几家的学说罢了,但有的时候韩非却觉得,叶孤城什么都知道。

    不是杂而不精的什么都知道,而是杂却精的什么都知道。

    而且他的思想还要更加深邃。

    这一点不仅仅是韩非察觉到了,李斯也知道,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老师荀子是最清楚的。

    韩非甚至记得,当年荀子对自己感叹道“孤城,大才也。”

    韩非虽然恃才傲物,但是对有真才实学的人都是十分敬佩的,当然,李斯不算,虽然他们师出同门,但从一开始就非常不对盘。

    然而,荀子门下能称得上学生的一共只有三个,韩非也是人啊,既然是人就是群居动物,就是需要另一个人陪伴的。

    和李斯关系不好,自然就和叶孤城关系不错了。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叶孤城反而成了李斯与韩非之间的润滑剂。

    当年叶孤城离开稷下学宫的时候,韩非就觉得,他肯定会成一番事业,谁知道竟然在赵国沉寂了10年,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才回到秦国就一跃而上,成为了太子傅。

    别人看不出来他还看不出来吗现在的秦国新政很多都是叶孤城的手笔,毕竟除了他之外,大部分人都没有那么长远而深邃的眼光。

    叶孤城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xd。

    就算是出于对叶孤城的信任,他都要看看这个在对方先进理念下建立的国家有什么不一样的。

    然后他进入了客栈,受到了第一个冲击。

    就算是刚才一直在抱怨的小童看见客栈的内部陈设都有点惊讶了。

    他道“公子”

    怎么说,这里一晚上才多少钱啊,相对于山东六国的客栈,可以说是非常干净了。

    虽然里面的东西都不一定都是新的,可被子是洗过的,蓬松的,散发着阳光的味道,这年头的驿站哪有这么好的待遇。

    一般房间都是阴暗的,被子上还散发着潮湿的味道。

    简而言之,一股馊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本并不繁华的咸阳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客栈,事实上,只有越有钱的国家才会有越好的基础建设。

    秦国现在不仅仅是有正郑国渠这样方便农业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关民生的地下排水系统做得也很不错,咸阳已经感受到了大型排水设施的妙处,雍城的也即将完工。

    一个好的环境有利于国民的寿命延长,最起码也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什么霍乱之类的病,虽然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出现,一开始不就是因为病菌滋生才会出现吗

    现在的咸阳,可以说是做到了这年代卫生的极致。

    从细微之处便能看出这个国家的改变,韩非想。

    他并非从来没有到过秦国,这年头,只要是有点追去的学者都会周游列国,正如同孔子当年一样,宣扬自己的学说还是次要的,更加主要的是了解民生,亲身体会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同。

    如果连国家特质都不了解,怎么给国家制定政治方针

    所以韩非也是到过秦国的。

    但是他当年看过的秦国和现在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将行李放好,对小童道“出去看看。”

    咸阳渭北很繁华。

    到底是老牌的商业街区,虽然和最近几年炒得火热的渭南不一样,却有另一种味道上的繁荣。

    这里有的是自然粗犷的美。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嘴,虽然渭南已经作为带有景点性质的主题商业街被推广挺多年了,但是对大部分人,特别是外国人来说,那里还挺新奇的。

    千万不要高看这个时代信息的流传速度,虽然各个国家之间的人有交往,但毕竟只能靠最原始的腿和车马来传递信息,和未来同步直播新闻的时代一点都不一样,为很多人来说,已经开张挺多年的渭南大市还是新奇事。

    在各个国家间相对和平的现在,每天还能迎来不少外国游客。

    可以说是独一份的了。

    韩非到的时候吕氏春秋才新鲜出炉没有多长时间,原本吕不韦似乎准备把吕氏春秋刻在石碑上放在咸阳城门口展览的,但经过讨论,也觉得吕氏春秋虽然编写得精妙,争议性也同样存在,更不要说商君书都没有刻在碑上待遇,吕氏春秋这样未免有夸大吕不韦的成分在里面。

    而最近正好因为赵姬的事情让他有点怕,之前才编写出吕氏春秋的轻狂又如同蜗牛一样“嗖”地一下缩回了壳子里。

    人最忌讳的就是骄傲过度,叶孤城的存在加上嬴政的雄才大略,终于将原本在秦国内可以呼风唤雨的大臣给压制下去,都说三角形是最平稳的图案,对他们来说也是这样。

    可以小心翼翼地揣度,而不是放肆大胆地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正好可以避免吕不韦功高盖主,让他作为一个大臣本分地工作。

    要是真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如同范蠡一样功成身退。

    对于大臣来说简直就是最好的出路了。

    至于叶孤城,虽然同样处在微妙的平衡之中却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未来。

    实在不行,他可以回老家结婚啊叶孤城不我没有

    吕氏春秋以毛笔工整地书写在雪白的大纸上,这是造纸坊的最新研究成果,可惜暂时还不能量产,考虑到吕氏春秋的重要性,就先给他们用了。

    如果是下雨天,纸张可能比较受影响,但现在日日晴朗,这天气已经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倒不用担心下雨把雨打坏了。

    对了,干旱韩非不动神色地打量周围的秦国百姓。

    今年的干旱并不仅仅在秦国内造成影响,山东六国也很久没有下过雨,从韩国出发一路到秦国,他特意绕路就为了看看其他国家有什么好的应对干旱的措施。

    结果是韩非想多了,哪个国家都没有应对的措施,也并没有大型水利工程的存在,干旱已经影响了百姓的生活,而并不富庶的国家也没有足够的存粮给百姓食用,就算是开放粮仓所能救济的也只有一小部分的百姓,大部分人还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他终于发现了,秦国与之前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是精神气。

    这里的百姓并没有受到干旱的折磨,即使同样缺少降水,但每个人都活得很有朝气。

    这很奇怪,要是他没有记错,郑国渠就算是通水,也只能挽救之后的夏种,上一波粮食受到了影响,绝对不可能让秦国在征收赋税的前提下将百姓养得很好。

    而秦法规定,不因为天气原因减少赋税,莫非是有了什么别的改变

    他随意找一个看上去挺好说话的老农提问,那人看见韩非的打扮当时了然地点点头道“可是因为招贤令来的别国学子”

    韩非点头称是。

    虽然原因稍微有点不同,但他能来秦国也确实是因为有找招贤令的存在。

    秦人朴实,而且对这些外国人也没有什么偏见,甚至可以说是很有好感,毕竟现在对秦国起到好的改变的大臣水工,那都是别的国家的人。

    他对韩非道“赋税虽然没有减少,却推迟了”

    韩非道“推迟”

    老农道“今年不征收赋税,而将今年的量平摊到未来五年,我国的赋税比之山东六国本来就不算多,现在又有郑国渠可以保证每年丰收,五年还一年的赋税,这对我们来说并非难事。”

    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轻松。

    韩非恍然大悟,这真是好办法

    如果是非这年头的人,一听见这说法脑海中就会浮现分期付款的概念,但是在土地私有制才蓬勃兴起的战国末年,分期付款制度可以说是非常超前了,叶孤城才提出来的时候可是废了很大一番功夫才说明了不太会变通的秦国族老,当然还是因为有嬴政与吕不韦支持他最后才能通过。

    不过因为新政实行的原因,朝廷上涌入了一大批很敢想并且勇于做的年轻人中年人,所以这概念才被提出来就被他们轻而易举地接受了,也没有耗费额外的力量。

    韩非也连连点头,他已经看出了,这政策背后的巨大影响。

    在同老农说完之后,他就将视线投到了吕氏春秋上。

    因为吕氏春秋也就才写出来,所以目前只在秦国内流传,他可以说是最早看见吕氏春秋的外国学子了。

    身为法家集大成的韩非对糅合各家学说没什么意见,因为他的学说本来就是从申不害的“术治”与商鞅的“法治”中提炼出来的。

    韩非身上有许多头衔,比如说是道家最能继承老子学说,又或者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老师甚至还是儒家的大师,总而言之,他本人应该能算是各家的集合体了,正因为如此,吕不韦将百家学说汇聚于一本书中的行为并没有让他厌恶。

    韩非想,如果吕氏春秋真的代表了秦国新政治,定然可以将秦国建设成一个更好的国家。

    山东六国,绝不是秦国的对手。

    韩非在心中叹了一口气,环境再严酷,形式再严峻,他也不能放弃啊。

    毕竟,韩国是自己的母国,他是韩国的公子,保住自己的国家,可以说是他的责任与义务了。

    他要好好想想办法,最起码,能够让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之中存活时间最长的一个。

    如果那样的话,他也算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咸阳大市给了韩非足够的冲击,在短短几年之中,这座城市无论是经济也好,民生也好,都得到了足够的发展。

    韩非可以说,这里的文化底蕴虽然没有山东六国深厚,却表现出了一种另类的勃勃生机。

    超过六国指日可待。

    在渭北视察过后自然就轮到了渭南。

    韩非一过桥,就睁大了眼睛,可以说渭南给了他新的震撼。

    山水风光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渭南。

    考虑到这种先进的旅游业模式在遥远的春秋战国从来没有出现过,韩非看着渭南精致的建筑简直说不出话来。

    不用怀疑,这里的房子和秦国传统的房屋一点都不一样,不仅如此,还有没有山东六国任何一个国家的痕迹。

    建筑堪称巧夺天工,远远超于这个时代的设计。

    但无疑,这里的建筑是美的。

    西门吹雪

    深藏功与名。

    渭南的建筑设计虽然是叶孤城送上去的,但大部分都是由西门吹雪完成。

    无论是西门吹雪还是叶孤城都是当贵族养大的,也就是说他们同江湖浪子不一样,会许多十分风雅的技艺。

    丹青。

    西门吹雪可以说是非常擅长作画了。

    感谢中古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西门吹雪画出图之后,工匠就能自寻华点,将房屋制造出来。

    毕竟是能够完成秦始皇陵如此庞大工程的工匠,制造房屋对他们来说不是小菜一碟

    有人看见韩非做学子打扮,还非常热心地对他指道“那就是灞下学宫。”

    灞下学宫

    他心头一动。

    从稷下学宫出来的韩非可以说是对灞下学宫向往已久了,特别在知道他的老师荀子接受了灞下学宫的邀请到了秦国之后。

    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秦国这样的文化荒漠是邀请不到有名的学者的,他们这里只适合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单纯的学者并不适应在这里生根发展。

    因为文化底蕴。

    秦国缺少文化底蕴。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也不知道秦国给各国的大师灌了什么汤,竟然都接二连三一个个到秦国去了,不仅如此,韩非还听说过,灞下学宫并不是以法家学说为主,而是法、儒、道三家并行。

    韩非本人就是法儒道三家的结合体,没有人比他更加好奇现在灞下学宫的运行模式了。

    但是要怎么才能进去

    他有些犯难,要知道,稷下学宫是不允许外人随意进入的,只有学宫中的学子才能出入,有士兵在门口严格把守,只有出示了身为学子拥有的腰牌才能进去。

    这是不是代表着,他也没办法进灞下学宫

    因为长时间站在门口发呆,他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负责灞下学宫安全的侍卫走近他,很客气地问道“你有什么事”

    态度可以说是非常之好了。

    韩非道“我想进去看看。”

    他说话很慢,为了让自己不结巴。

    韩非是个非常心高气傲的人,结巴对他来说是很大的缺陷,在外人面前,他就更不想表达出自己有这一缺陷。

    侍卫当然没有发现问题,他看看韩非道“阁下不是灞下学宫的学子”

    韩非摇摇头,心想莫不是自己就要被赶走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侍卫竟然对他道“请阁下跟我来。”

    韩非一头雾水。

    然后他就被带到了一个类似于售票处的地方,当然,并没有真的要韩非钱。

    那侍卫说明之后帮他领了一块腰牌,当然,和灞下学宫内的学子并不一样。

    他道“将这腰牌拴在腰间便好。”

    韩非惊讶极了。

    他道“难道我可以进去了”

    侍卫道“当然。”

    “灞下学宫,向全天下的学子开放。”

    随后发放腰牌的人给韩非解释了一下他在灞下学宫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比如说听课是可以的,甚至还能参与学生辩论,只不过参观者扰乱治安就会被学宫中的侍卫赶出去。

    再说图书,因为是外来人员,藏书是不可借阅的,但如果在这里抄是可以的,但是需要付钱,如果没有钱就要帮忙抄书。

    这条规定是为了方便没什么钱的读书人。

    韩非一愣一愣的,简直被灞下学宫的规定给吓呆了。

    谁都知道,这年头图书是很贵重的物品,虽然现在发明了纸张,但是大部分书还是以竹简的形式存在的。

    竹简,是没有办法大量复制的,就算叶孤城弄出了活字印刷术都一样。

    这年头读书识字的人如此之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成本太高。

    不是谁都能读得起书的。

    但是秦国竟然开放让学子读书抄书,还弄了专门藏书的地方,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叶孤城其实我想弄国家图书馆的,可惜现在秦国识字的人太少,只能从普及义务教育开始了。

    可以说理想十分远大了。

    进了灞下学宫,门口先是地图,告诉韩非他在哪里。

    没办法,学宫简直面积太大,叶孤城几乎是把他当作是园林来建造的,常人进去,一天都逛不完的,这时候自然就需要地图了。

    要不是考虑到学子要有安静的读书环境,他都恨不得把学宫弄成开放式的了。

    虽然韩非拿到了腰牌,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拿到的啊,之前便说了,这里只有学子才能进入。

    侍卫各个都练了一副火眼金睛,是读书人或者不是读书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年头的读书人还是比较高冷的,素质有保障。

    韩非已经震惊到麻木了,干脆就在门口研究地图,但到最后,他还是决定将里面所有的地方都走一遍。

    他得承认,就是当年让他自豪不已的稷下学宫,硬件设施都没有这里好啊。

    现在就看看软件设施有没有这里好了。

    也是凑巧,韩非才走一会儿竟然就碰见了熟人。

    这书人并不是与他关系好或者不好的同门师兄,而是他一向敬仰有家的老师。

    荀子看见韩非,也挺惊讶的,实在没有想到对方竟然会出现在这里。

    荀子道“韩非,何故在此”

    韩非对自己的老师行礼,然后道“因招贤令之故入秦。”

    荀子摇了摇头,却没有说话,这世界上谁都有可能因为招贤令的缘故入秦国,韩非除外。

    因为他是韩国的公子,王室的身份让他根本没有彻底为秦国所用的可能。

    但荀子也知道韩国王室的昏聩,以韩非的性子定然不被韩王喜欢,想来他这次入秦国,应该是被“发配”至此。

    荀子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体贴学生的老师了,虽然知道韩非来的原因却不说破,相反还带着他参观灞下学宫。

    他身为一个学者,很喜欢这地方,因为较兰陵稷宫更加纯粹的学术气氛,也因为秦国焕发的勃勃生机。

    一个国家如果一心搞文化,是能在几年之中见到成果的,特别是这时代断问识字的人并不多,读书人的水准很容易提高。

    秦国人可以说是坐在进化的快车道上。

    荀子带着韩非在稷下学宫中参观,又意外见到了叶孤城。

    之前便说叶孤城身为灞下学宫的校长,总是在校园中转悠,跟教导主任似的,今天又到了他转悠的日子。

    看见韩非,他一点都没有惊讶,可以说是早就想到了对方有入秦的一天。

    说不定以他的情报网,在韩非入秦国的时候就知道了。

    叶孤城态度正常地点点头道“在看灞下学宫”

    不知道为什么韩非觉得有点尴尬。

    叶孤城道“我带你看看”

    韩非急忙道“不用了。”

    他终于知道哪里尴尬了,之前叶孤城专门来找他想要找自己到秦国,但是他当时就坚定地拒绝了。

    然而在拒绝之后就直接被韩王赶到了秦国,简直就是打自己脸啊。

    对于很要面子的韩非来说,可以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了。

    还好叶孤城非常清楚韩非的这一属性,就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正常地对待他。

    韩非道“你还在忙,千万别管我。”

    叶孤城心想,忙什么,忙着结婚吗

    想到结婚,他心里又冒出了紫色的泡泡。

    这是蓝色泡泡与粉色泡泡的结合体,代表他现在纠结的心情。

    结婚什么,绝对不是简单地说说。

    他们不会真的回到陆小凤世界就要结婚

    那样玉罗刹会爆炸的。

    玉罗刹

    终于想起我了

    但就算玉罗刹不爆炸,他自己都会爆炸的。

    在西门吹雪说出惊人宣言之后,竟然意外地沉寂下去,也或者说没有沉寂下去,只不过他和叶孤城的相处方式与之前没有丁点儿区别。

    活得非常坦荡。

    这可能与他们之前的相处方式非常老夫老妻有关。

    所以真的要结婚了

    叶孤城摇头,不不不不行,他们可是知己啊,怎么能结婚

    知己呵。

    我不陪你们玩了你们自便

    韩非见叶孤城又陷入了沉思,心里七上八下,还以为出了什么事。

    他小心翼翼道;“叶孤城”

    这一声呼唤终于将叶孤城从自我封闭世界中拽了出来。

    抬头一看,韩非面露担忧之色,而荀子的眼神竟然有点慈爱

    叶孤城道“无事。”

    他对韩非道“你来咸阳几日了”

    韩非道“这是第三日。”

    叶孤城点点头道“可是将咸阳看清楚了”

    聪明人说话就是简单,他立刻点点头道“已经看清楚了。”

    叶孤城道“那今日便住到我的宅邸中来。”

    他沉声道“旅店虽好,定然没有家中住得舒服,更何况你入秦国,我总要尽些地主之谊。”

    都说到这份上了,韩非哪有不答应的,当时就点点头道“好。”

    他可不是什么不识时务的人,除了对韩国抱有过分的责任心之外,其他地方还是想对会变通的。

    当晚,叶孤城的庄中久违地迎来了客人。

    韩非到了叶孤城的住处还一惊,他实在没有想到对方会住在灞下学宫附近。

    渭南的地,在秦国可以称得上是寸土寸金了。

    当然,对叶孤城来说,钱不是问题,让韩非惊讶的,应该是对方不在渭北置宅这件事本身。

    朝廷重臣住得都距离咸阳宫不远,为的就是方便出入宫廷。

    叶孤城道“渭南有路连通渭北,骑马入咸阳宫,也就不过一刻的时间。”

    说到路,韩非又精神了。

    他道“我见秦国道路平坦非常,又远比一般黄土路结实,不知是什么材料铺设而成”

    叶孤城沉着道“水泥铺路。”

    韩非道“水泥”

    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叶孤城道“是由吕相友人献上的其他发明,坚固非常,无论是修筑水利工程,还是铺设道路都可以用此材料。”

    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好像水泥的提前出现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似的。

    韩非也没有多想,只是感叹现在的秦国能人辈出,竟然连如此新奇的材料都发明出来了,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了。

    他被叶孤城带到客房,这房间比起他之前在客栈住的房间,可以说是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韩非想想道“等明日,我有文章想让你一观。”

    叶孤城心想来了,这不就是鼎鼎大名的韩非子吗

    但是面上,他还十分淡定道“好,你今日先好好休息。”

    然后就走了。

    他在外面一路走着,一路思考应该怎样安置韩非。

    韩非子这书肯定是要先给嬴政的,因为他提出的中央集权思想在这时代先进又实用,掺和了一定儒家道家思想的法制也很符合民心,叶孤城想着自己再往上提一提,说不定就能把董仲舒的那一套儒家治理方法提前弄出来了。

    这套方法经过了多少朝代的检验,可以说是非常有用了。

    然而,韩非本人很有才华是没有错,但他却是万万不能放在秦国的朝廷上的,不仅仅是说他对韩国的态度很可能让嬴政产生错误判断,最重要的事,这会让他自己小命不保。

    秦国的朝廷虽然能够容纳各个国家的人,但其中绝不包括对秦国有异心的人,更何况,李斯已经在朝廷上了,他八面玲珑的性格笼络了一批人,而韩非,只是得罪人。

    时间久了,就算是韩非的智慧常人难以企及,两人之间也会爆发出一边倒的矛盾。

    结果十有是韩非死,这都不用猜的。

    叶孤城希望能把韩非保下来,但同时,他又不能真的参加秦国的政治,既然这样的话,把他丢到哪里才能将作用发挥到最大

    叶孤城眼神闪了闪,心想,灞下学宫岂不是最好的安置场所

    虽然说是法儒道三家并行,事实上现在法家在灞下学宫正处于弱势。

    因为这里的法家学子中一个大师都没有。

    千万别小看大师的作用,荀子不仅满腹经纶,而且能够学习儒术的年轻人细心解疑,有他在,在与其他学派辩论的时候甚至都觉得自己更有底气了。

    道家也有自己的大师,身为传承时间最久,目前也最被推广的家之一,道家的优势可以说是十分明显了。

    他们不仅有自己的标杆,还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从商周到现在,吸取了各家精华的道家一直都活跃在改变世界的最前线。

    也就是说现在没有扛把子的就是法家了。

    说到底,法家虽然在秦国盛行,在山东六国却势微,不被推崇,也没有多少人研究,以至于叶孤城想要找个法家的有名人物都找不到。

    因为找不到,所以法家的名师位一直是空悬的,说实话,这很打击那些相信法家才是秦国第一大学说的人。

    睡觉战国末年法家学派的人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

    叶孤城早就想到这个问题了,对于众人的担忧他嗤之以鼻。

    现在没有大师又怎么样

    他想,以后有大师不就行了吗

    至于从什么地方弄一个法家大师出来,他更相信自己的看人本领。

    韩非,是历史钦定的法家大能,写出来文章的分量能够让嬴政对他五体投地。

    这首先肯定了他的才华,韩非的文章,肯定有火得潜质。

    而叶孤城想要做的,无非就是让他火得更快一点。

    短时间内可以火遍七大国,成为法家的大师就好了。

    到时候,灞下学宫岂不就是白赚一个法家大师吗

    他嘴角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像韩非这样的人不能在秦国玩政治就去著书立说啊,多简单的一件事

    叶孤城点点头,为了自己完美的安排。

    他了解韩非,对方虽然可能为了韩国在提出来的政治方针上动手脚,以至于他在秦国的朝廷上没有立足之地,但是他本人对国家出了责任感之外是没有什么好感的。

    而韩非本人高傲的秉性,是不会让他向学生传递帮助一个自己都看不上的国家的思想。

    所以说他真的很喜欢耿直的读书人,连坏事都不怎么做的。

    叶孤城想。

    不管怎么样,主要有了韩非,灞下学宫的法家学子也有人来了,简直就是解决了他长久以来的一块心病。

    他不得不用发绿的眼神看韩非,就好像是看见一块肉的恶狼。

    非常垂涎。

    韩非怎么有点冷

    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某个恐怖的存在给盯上了。

    作者有话要说  富国强兵再打仗xd

    叶孤城一手推动改革开放

    马上就要开始平推其他国家了沧桑

    s这里无论是郑国渠还是韩非入秦都早了7年到八年

    小广告

    推一波接档文,大佬的自我修养在我的专栏里有,感兴趣的妹子们可以收藏一下,谢谢。

    ut tyebuttn vae大佬的自我修养 nikden”jjxetbk22八92097”

    ut tyebuttn vae大佬的自我修养网页版 nikden”xetnebkhnveid2八92097”

    凤梨没钱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71022 11:50:25

    凤梨没钱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71022 11:50:35

    呆亦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71022 12:32:31

    tbeight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71022 12:45:2八

    kuri海妖扔了1个火箭炮投掷时间:20171022 13:02:04

    月出钓船稀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71022 13:25:10

    零零星星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71022 13:36:

    钺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71022 13:46:14

    韶华易逝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71022 14:10:05

    阿喀琉克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71022 14:47:05

    244092八0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71022 16:04:20

    闷不是我的错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71022 1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