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做善事却非好人

作品:《将军夫人很有钱

    宋尧的身世之苦尤在四斤黄连之上。

    不过在徐臻这些连生死都看淡的人眼中,又实在是算不得什么,总归既然活着,那么好好活着呗。

    所以当听完宋尧的解释之后,她点了点头“感人泪下。”

    宋尧盯着她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她的眼泪在哪里,不禁低下头,为自己竟然还心生期待而羞耻不已。

    他在她面前就只是个蠢货,以后再也不要犯贱的期待她的看重了。

    思想已经有点麻木的徐臻也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的演技失败,连忙及时改正,不仅柔和了表情,还软下了语调“经历过这么多的苦难,你仍旧努力的活着,这就值得人钦佩了,而且你完全是靠自身努力才挣出了一条出路”顿了顿,有点编不下去。

    宋尧忍不住看她,这次两个人的目光对上,她的眼里没有戏谑,没有顽笑,只是对着他点了点头“很了不起。”

    她的目光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明亮又动人,更像皎洁的夜湖一样幽亮,而她的声音,是那样的动人。听到她这样评价自己,宋尧忍不住脸红耳赤,窘迫的、颓丧的心情逐渐变得酸软,那些苦苦压抑的负面情绪突然就像被穿透了一个口子,不过却不是将他淹没窒息,而是流出他身体,不再成为禁锢他精神的枷锁。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继续努力吧,日子总是有奔头的。你看不光你,其他人也一直在努力。”徐臻抬抬下巴,示意他看向营地之中忙忙碌碌的众人。

    自从粮商到来之后,这些家伙们便如投入鱼群的鳄鱼,很快的就激励起了鱼群的活力,他们冷酷,眼中唯利是图,有力气、有本事的人率先被他们挑走,哪怕那些人还病着,可“自己仍旧还有价值”的观念还是在他们脑海里头成型,这些人也是最先缓和过来,身体恢复最快的一些人。

    剩下的人,又被商人挑三拣四,嫌东嫌西,却也仍旧可以赊出粮食,允许他们日后以工还赊。

    宋尧眼没瞎,自然是看的出来。他再扭头看向徐臻,她的眉目平静,眼中既没有怜悯也没有睥睨,无悲无喜,像一尊没有情感的塑像。

    “你以后留在这边休养,既然不缺钱也不缺劳动力,能拿出来就拿出来吧,至于其他的,如你所愿。”

    想让人不知道他的从前,这容易,她完全可以忘记。

    文国公府出身高贵的嫡出大姑娘,用实际行动生猛的给从泥潭中刚爬出来的宋尧上了生动的一课,从而使这个年轻人切实的认清了一个事实徐臻,她虽然在做善事,但她真不是个好人。

    他对她的那种感觉都不用演绎,在两个人擦肩而过的第五十次,在他抬头终于忍不住看向她的那一瞬间,他的眼神充分的表露了他的内心你狠,算你狠,不,还是你狠你最狠最狠女人心尤如上台阶,又如漫步梯田,层次感越来越强烈,乃至于他的两个两个随从不得不劝慰“少主儿,那位公子虽然面目姣好,宛然女子,可你们俩在一起是没法传宗接代的啊”

    宋尧笑了一下,一手抓了一个,寻了一棵大树,将两个人痛揍一顿。

    婆子好奇,问徐臻“公子,他们在做什么”

    徐臻,冷漠“犯病了。”

    宋尧打完就走了。

    宋尧的随从甲抱着树哭哭啼啼“少主还从来没有这么打过我俩。”

    随从乙灰心丧气“少主所爱非人,偏我们俩不知死活的揭人伤疤,他不打我们,难道会舍得打那位公子吗我现在最怕的就是他做出强抢民男,非要对人家实施救命之恩以身相报的套路。”

    两个随从略想象一下那画面,然后双双握住对方的手,无语凝噎,不寒而栗。

    随着日子进了五月,天气越来越热,阳气充足,时疫也有所好转,具体的表现便是一连数日再没有人抬到营中,而营中也没有人被抬出埋葬。

    然而对徐臻对宋青鸣来说,这天,却有点像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层层的积雨云背后仿佛藏了无数的雷霆痛击。这样的压力来自朝廷,疫情的好转却是无法安抚尽知实情的人们。

    “长居边塞能养出豪情,可居庙堂之上,我等能养出的,除了城府也只有憋屈了。”宋青鸣早在初春就写了奏折,是希望国朝能关注长清河春洪一事。然而,那时西北选官之事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长清河春洪则属于未发生之事,自然埋没其中,至于之后,他少不了又要添一个督察不力的罪名。

    想起洪水跟疫情带走的无数人命,已经瘦黑瘦黑的宋知州叹了一口气“这样的事,换一个人在我的位子上,难道他就能眼睁睁的看着事情发生而毫无动作么”

    徐臻心道“天下自然是有这样的人的。”不过她嘴上却没有说出来。

    反而转移话题问宋青鸣“大人可想过,长清河长年泛滥的根治之法”

    这个问题她本来不想抛出来的,因为即便有办法,目前也无人可以做到,但看着宋青鸣瘦骨嶙峋还要承受压力,她还是忍不住问了。

    宋尧觉得她狠,她却觉得自己善良过头。

    果然宋青鸣惊讶不已,注意力更是瞬间就被转移,他几乎不假思索的道“清除积淤,拓宽河道,这些都能大大缓解洪水成灾,但说道根治,恐怕就难了。不知徐小先生有什么主意。”

    徐臻躬身施了一礼,小先生的这一称呼对她来说,实不敢当。

    元洲地势平坦,长清河更是养育无数百姓生灵,可同时,河水泛滥非一两年之事,乃是从许久之前便有记载。

    历史,有时候也是在重复中前行,无数人为了解决长清河的问题而夙夜梦寐,尽心所计,甚至有人也曾经提出像徐臻护卫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百姓们迁走,远离长清河,那不就不会受洪涝之灾影响了吗

    可时间会抹平人的记忆,人不会永远的沉浸在灾难之中,总有人走出来,总有人要最先往前看,只要有一日的太平,他们便活一日的太平。

    长清河两岸的人,迁走,又回来,终于世世代代,带着创痛的活了下来,他们已经离不开长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