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作品:《七零重生高考前

    卖完包子, 徐桂红回到住处就开始做饭, 切了点肉片炒了大白菜,熬了一锅玉米棒子粥, 主食就是烧饼。

    徐红利虽然很喜欢徐桂芳做的饭,但有时太出乎意料, 比如那次烤猪蹄,他被辣椒呛得嗓子两三天才爽利, 而徐桂芳做的饭偏家常,是他从小吃惯的口味,因此他吃的很香, 就着大白菜吃了四个烧饼, 喝了一大碗棒子粥。

    徐桂芳此刻也正和赵青青一起从学校食堂里出来, 她打了一个白馍馍,一份看不出什么菜叶子做的菜汤,还有从家里带来的拌了芝麻油的咸菜, 比起以前, 这饭菜算是很不错了。

    赵青青因为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自我突破, 这些天精神一直处于亢奋状态, 她兴致勃勃的说道,”桂芳以前的卷子其全部都修正了一遍,课本上的知识也都温习过了,李娜给你的卷子,你能不能借我一下,我抄一份做做看“

    徐桂芳点点头, 小心的端着饭盒,说道,“当然能了,咱们别去寝室了好吧,直接在教室里吃了,我还有一套数学题没刷完,赶紧刷完了你好抄”

    赵青青猛点头。

    二人端着饭往回走,好巧不巧,在一班和二班拐弯的路叉口,正好碰到了同样端着饭盒准备回教室的马国华。

    学校虽然没有点名批评,但小道消息总是有的,差不多全校的学生都知道了马国华因为考得好,骄傲的不得了,和同学发生矛盾,竟然让自己哥哥偷了那位同学的干粮。她觉得丢了好大的人,心里憋着一口气,特别是从一班被调到二班后,那种气愤更是差点炸掉了肺管子。

    原因无他,二班的总体成绩是赶不上一班的。

    马国华这人虽然心眼有点坏,但学习还真是挺认真的,她乍一到新的班级,倒老实得不得了,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为了节约时间,连中午都不回家吃,换了饭票吃食堂。

    在这么努力的前提下,她好几次随堂测试都得了高分,高二二班的班主任郭老师很喜欢她。

    学生们最会看老师的眼色了,有好多同学主动朝她示好,这不,现在她端着饭,左右都跟着二班的同学。

    徐桂芳只顾盯着饭盒,铝饭盒很薄,打菜汤的大娘不知为啥给她装得特别满,她担心稍一不注意,就会撒了。

    虽然这菜汤味道不好说,但浪费食物总归是不对的

    她端了半路头也不敢抬,手腕子都酸了,忍不住吐槽道, “青青,你觉没觉得食堂的菜汤难喝死了也不知道放了什么佐料,一股子怪怪的味道”

    赵青青一愣,萝卜缨菜汤就是这个味道的呀,她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一抬头,就看到了似笑非笑的马国华。

    赵青青用胳膊肘碰碰徐桂芳。

    徐桂芳一扭头,也看到了马国华。

    她微微一笑,略带着几分讥笑,端好饭盒,快走了几步。

    马国华心里的火一下子窜起来了,她早听说了,徐桂芳这乡下丫头最近抖开了吃上白面馍馍了,她原本以为,徐桂芳是拿讹了她家的十五斤白面换的,没想到同学们越传越离谱,说徐桂芳不但吃上了白面馍馍,家里人还给她送芝麻烧饼吃,甚至有一次,徐桂芳还带了卤肉烧饼,还分给李娜和赵青青吃了,说特别好吃

    这就叫她越来越生气了,上次周末回家,她远远的看到李娜了,主动等在路口,谁知道那个人面无表情的走过去了,连个招呼都不跟她打

    小女生之间的友谊很简单,同时撕破脸更简单,马国华发誓,以后都不理李娜了

    什么东西呢,说起来学习还没她好呢

    马国华撇撇嘴,大声说道,“哟,十五斤白面还没吃完呢,这才吃了几天好的,就嫌弃菜汤不好吃啦”

    徐桂芳白了她一眼,理都没理,端着饭和徐桂芳去了教室。

    县中的卷子的确难度要高一些,徐桂芳花了半个多时刷完了之前剩下的半套数学考卷,最后一道题目她思考了十来分钟,也没能做出来。

    徐桂芳皱着眉头,拿着卷子去找了李老师。

    这天下午第一节课就是数学课,李老师早早来到学校,正坐在位子上检查教案。

    看到徐桂芳来,他抬起头问道,“桂芳同学有什么事儿啊”

    徐桂芳先是将之前李老师硬塞给她的饭票还了回去,李老师不肯要,说道,“你们年龄小正在长身体,即便现在不缺粮,留着以后吃也是一样的”

    徐桂芳将饭票放到办公桌上,说道,“李老师,真的不需要了,我大哥现在在镇上卖烧饼“瞅瞅四下里无人,她才敢压低声音说了实话。

    卖烧饼的赚头有多大,李老师是知道的,因为生活实在太拮据,他老婆不顾家里人反对,借了亲戚的房子卖早点,一开始他还没看到眼里,没想到生意做了一个多月,好家伙,挣得钱赶上他半年工资了。

    李老师将饭票收起来,接过徐桂芳手中的卷子,出于职业习惯,匆匆帮她核实对错。

    一百二十分的卷子,最后一道十五分的大题没做出来,剩下的竟然全都做对了,不过有一个填空题书写不规范,李老师无情的扣掉了两分,即便如此,也还有一百零三分

    而且这题目比他们平时考试的卷子要难

    李老师很高兴,徐桂芳同学这是找回来状态了呀,他搓搓手,怕她骄傲,咽下了夸奖的话,指着最后一道题目说道,“你是不是做到一半,怎么也算不出来准确的数字了”

    徐桂芳点点头。

    李老师说道,“这里要用到一个公式,还记不记的是高二上学期讲到的,不过课本里没有多做介绍,这是一个需要延伸的知识点,这题目多少有点超纲了,你不会做倒也正常”

    听完李老师的讲解,徐桂芳决定抽空将高二的课本再翻一遍。

    像她这种隔了几十年的脑袋,高二学的,和上辈子学的没啥区别,能记得才怪呢。

    徐桂红的大肉包子很快赢得了五金厂工人的喜欢,除了第一天因为时间太赶做的是烫面包子,虽然一样的好吃,面皮到底硬些,后来她就改成发面的。

    因为发面需要时间,如今天又冷面发的慢,一天三顿饭都出去卖包子不大现实,因此就改成了一早一晚。

    傍晚吃过饭,将里里外外都收拾妥当后就发上两大盆面,夜里三点多钟起来剁馅儿蒸包子,早上卖完一百个包子,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再发两大盆面,等到中午面发好,下午四点半准时挑着担子再去卖一茬包子。

    要是一般人估计早就觉得累得不行了,但徐桂红从小是干惯了的,她不觉得累,这天中午徐红利吃过饭去西屋睡觉了,她往盆子里兑点热水把徐红利换下来的衣服给洗了。

    洗完了衣服,徐桂红还不觉得困。

    进了九的天儿就是不一样了,隔着窗户也能听到外面北方刮得山响,徐桂红记挂着家人,先想到的是她的两个孩子,龙龙和腾腾身上的棉衣是她前不久新做的,用的是当年的新棉花,而且平时她婆婆照顾的十分精心,应该亏待不了孩子。

    张明泉在砖厂穿不了好衣服,棉袄还是前年的,不过,他一个大男人壮的很,冻不着他。

    再想到娘家,徐桂红心里有点愧疚了。

    自从有了自己的小家,特别是有了自己的两个娃娃之后,她的确分不出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娘家了,有时候看到弟弟妹妹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的,也只装作看不见。

    没办法,她自己都是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

    上次回家,她看到徐红强和徐桂香因为长得快,衣服裤子都断了一截子。

    还有二妹徐桂芳,身上的棉袄不算厚不说,还是她以前穿旧的,袄面子都磨的起毛了不说,那棉花早都板结在一起了吧,想必穿着并不暖和,他们学校还在半山坡上,整日里坐在教室里学习,那得多冷啊

    想到此,徐桂红躺不住了。

    她揣上一把毛票出门了。

    并没去镇上的百货商店,那里的棉花和布料都有,特别是布料,各种花色十分齐全,可惜她手里没有布票,人家一个布丝也不会卖给她。

    徐桂红先去了胡四徳家里,傻小子胡天天也不嫌冷,正在院子里拍皮球玩儿,看到她手里的烧饼,流着口水笑了。

    徐桂红将两个烧饼递给他,胡婶子听到动静出来了,赶紧招呼徐桂红进屋。

    胡家村之所以富裕,除了离镇子上近,村里人口少土地多,还有一个原因,这两年村里不少人家都种了棉花。

    皮棉收购价很高不说,自家留上一部分,或者弹了做棉袄棉被,或者纺成线织布,都是十分实惠的,不但省了买布票的钱,粗布坯染上各种不同的颜色,也十分受城里人的欢迎。

    别的不说粗布做床单就十分好用。

    胡婶子十分热心,领着徐桂红去了相熟的人家,弹好的棉花三毛钱一斤,染成青色的粗棉布因为布幅窄,一尺也是三毛钱。

    徐桂芳个子窜得很高了,做一身儿棉衣棉裤怎么也得十尺布了,棉花也得用三斤,太少了不暖和,太多了臃肿,女孩子穿上不好看。

    徐桂红咬咬牙,买了十斤棉花,二十尺布,白绕了人家半个线穗子,这些一共花了九块钱,足够给三个弟弟妹妹一人做一身儿棉衣裳了。

    回到赁来的院子里,徐红利刚刚睡醒起来了,正准备和面打烧饼呢,看到姐姐从外面背了一个大麻袋进来了,好奇地问,“大姐这是拿的什么”

    徐桂红笑笑,说道,“红利,我看你的棉袄还算结实,就没张罗给你买,这是十斤棉花和二十尺棉布,我给桂芳红强桂香他们仨一人做一身儿棉衣”

    徐红利怕她累着,说道,“是啊,我不用干活儿不能穿厚衣裳,我这还经常出汗呢大姐你要不要缓缓再做,你看从大前天来了,你一会儿工夫也没闲着”

    徐桂红进屋将东西放下,从厢房找出两个空麻袋铺在地上,上面又铺上包袱皮,将棉花棉布都放在上面,打开去哪里都带着的针线盒,开始缝衣服了。

    她一边将棉布剪开,一边说,“这算什么活呀,缝缝补补的,就当歇着了,你放心吧,用不用我帮你和面”

    徐红利摆摆手,自己去屋里忙活了。

    等两点钟面发好,徐桂红已经将棉袄剪裁出来了,还缝好了一只袖子,她计划等傍晚卖完包子,她晚上熬个夜先把徐桂芳的棉衣做好,等明天一早卖完了包子,就把新棉衣给二妹送去

    徐桂芳的确冻得够呛,教室里不但不生炉子,因为人多要及时通风,早上打扫卫生的时候要开着窗子,晚上放学后也要开着窗子,总之,屋里一点热乎气都没有。

    班里冻得哆哆嗦嗦的同学也不光是她自己,这年头棉花和布料比粮食金贵,特别是棉花,供应特别紧张,有票都不一定能买到。

    他们凤仪村前两年也有试着种棉花,但山里的地土层太薄,而且阳光日照都不行,棉花产量很低,一亩地才出了二十斤棉花,除了种子和农药的钱,生产队还赔钱了,从那以后再没种了。

    赵青青和她一样,也是穿着薄薄的棉袄,在教室做一会儿卷子,就站起来使劲儿搓搓手跺跺脚。

    因为除了少部分家在镇上的同学,大家都挨冻,所以也就不当一回事儿了。

    最近两天班里的气氛比较紧张,毕竟下周一又要月考了,听说这次不是学校出题,而且县里统一试卷,估计难度要更高了。

    徐桂芳和赵青青是同桌,李娜和韩玉梅是同桌,徐桂芳的正前方是韩玉梅,前面说过,韩玉梅的叔叔是千山镇的镇长,她上学为的就是混个高中毕业证好安排工作,因此,她学习态度十分s,喜欢的科目,愿意学的时候,就看上一会儿书,其余的时间,即便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她也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样的韩玉梅,谁都不会和她交流学习上的事儿,以前赵青青有不会的题,都是习惯和李娜讨论的,因为两人成绩相差的不远,不会有其中一个人觉得这题目好简单对方好傻这种情况发生。

    但李娜最近敏锐的发现,赵青青不怎么向她请教题目了,即使有不会的题,也会直接问徐桂芳,有时候她也会听上一耳朵,在她看来都不是太简单的题目。

    她骤然生出一种危机感。

    李娜偷偷耍了个小心眼,她从县中表哥那里借到的数学卷子一共有两套,其中一套是她们三人都做过了的,还有一套她自己也还没有做,她找出数学卷子,请同桌韩玉梅帮着抄了一式三份。

    这种不动脑筋的事情,韩玉梅是很乐意做的,而且也不是白抄,李娜答应送给她一包饼干作为酬劳。

    这天中午,徐桂芳和赵青青在教室吃过午饭,正准备各自埋头用功,李娜扭过头,手里握着两份卷子,脸上挂着调皮的笑容,说道,“桂芳,青青,咱们三个做一下这个卷子怎么样

    李娜为了节约时间,中午也在食堂吃饭了。

    徐桂芳无所谓,若是以前,赵青青也许会胆怯,毕竟她是三人当中学习最差的一个,但现在不一样了,下周就月考了,说实话她毫不惧怕,还有点跃跃欲试呢。自然就同意了。

    李娜特意借了妈妈的手表掐时间,约定好一个半小时就停笔了。

    徐桂芳做的很轻松,最后一道题目也做出来了。

    赵青青则没那么轻松了,她的数学成绩,一直在及格线下面徘徊,十次考试大约只有三四次及格,这种情况下做县中的卷子当然有些吃力。

    不过,徐桂芳跟她说过,做题最重要的是不要紧张,而且即使没有把握,前面的选择题也尽量不要空着后做,因为人第一印象往往是对的,坐到后面反而犹豫了,还有一种可能,若是后面做的不顺利,前面的有可能会被漏掉了。

    赵青青将前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都做完了,后面的应用题对她来说很难,一个半小时过去了,她后面的两道大题还么来及做。

    她匆忙扫了一下题目,即使有时间,估计也做不出来,也就释然了。

    李娜因为心里有负担,做的特别认真同时也特别纠结,一个答案往往涂改好几回,最后时间到了,后面的两道大题同样也没做。

    李娜心里慌慌的,咬着嘴唇扫了徐桂芳的卷子一眼,对同桌说道,”玉梅,把答案给我吧“

    她表哥虽然在县中上学,成绩并不好,送给她卷子的同时图省事,还给了她标准答案。不过这一套卷子因为李娜还没做,自然没看答案,今天早上她一来就把答案一同交给韩玉梅了。

    韩玉梅收收桌面上的瓜子壳,将小心放在书包夹层的答案纸掏出来。

    三个人开始头碰头对答案。

    随着自己卷子上的错题越来越多,李娜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徐桂芳一个题目还没错,这倒也正常,但赵青青比她错的也少。

    最后韩玉梅十分热心的给统计了分数,徐桂芳只错了一个填空题,扣掉两分,是一百一十八分,赵青青也有七十六分,李娜是七十二分。

    徐桂芳特别高兴,她说道,”哎呀,这填空题是我看错了数字了太大意了不然就是满分了”

    李娜本来对于对于自己比赵青青还少四分这个事实,有点不舒服,赵青青呢,心里高兴,但面上不敢表露出来。

    没想到徐桂芳偏偏要说这种话,还要不要人活了

    李娜和赵青青对视一眼,决定最近几天都不理徐桂芳了。

    太能打击人了

    李娜坐在位子上修改答案,脑子里却控制不住的乱想,她中午留在学校吃饭,固然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观察一下赵青青,想看看她到底是怎么提高成绩的。

    但是一连好几天,也没发现有啥异常的,赵青青还是和以前那样,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几乎都坐在座位上死学。

    李娜不甘心,下午放学后去找了宿管老师,干脆让家里人搬来铺盖卷,当天就在学校宿舍住下了。

    床铺就挨着赵青青。

    别说,还真让她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首先,赵青青不去教室上晚自习,而是一个人在寝室学习。

    其次晚上学校熄了灯后,赵青青总要点上蜡烛再学一会儿,内容不新鲜,就是当日复习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晚上复习过了,次日早上醒来还要再看一遍。

    徐桂芳看出来李娜的一些意图了,跟她交流了一些学习上的方法与技巧,李娜听了很受触动,说实话她对徐桂芳印象好,也是因为对方学习好,她自己也想当个好学生,可惜智商不太够,她也不是很刻苦,加上父母要求不高,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周六这天早上,李娜早上五点半就起来了,和赵青青结伴去了学校操场朗读英文。

    学校操场连着山,若是大声朗读会有很强的回声,赵青青那种读法,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竭尽全力喊出来,把李娜给惊讶到了。

    赵青青有点不好意思,说道,“桂芳说的,英语就是门语言,不多读多用学不好的,咱们日常说话不用英语,也只能找个地方多说说了”

    李娜觉得有道理,也加入了嘶喊的队伍。

    说英语要多读多练的徐桂芳此刻还在呼呼大睡,她也不是没试过晚上学到十二点,早上五点半就起来温书,但坚持了没几天,这副身体就有点吃不消了。

    特别是刚开始打烧饼那会儿,徐红利还不太会,她每天四点就起来去山上帮忙,那几天她累的上午四节课有两节课都在打瞌睡,一整天脑子都是浑浑噩噩的。

    她现在瘦的像个麻杆儿,身体底子远不如赵青青好。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头悬梁锥刺股一般的下苦功,也需要一点本钱的。

    徐桂芳晚上十点熄灯后决不再看一页书了,早上和其他同学一样,大概六点半左右起床。

    冬天的被窝真让人留恋不舍徐桂芳看到寝室的同学大部分都在穿衣服了,她也揉了揉眼睛,锁着肩膀穿上了棉袄。

    这青色的新棉袄和同色的棉裤是大姐徐桂芳昨天才送过来的,一拿到手徐桂芳就赶紧换上了。

    徐桂红针线做的细,几乎看不出针脚,而且棉袄做的不大不小,稍微掐了一下腰线,穿上又暖和又不显得臃肿。

    棉裤也做得十分可体,裤腰用的是很宽的松紧带,穿脱十分方便。

    徐桂芳穿上棉衣,再在外面套上青布褂子和长裤,打水洗了一把脸,用盐水漱了漱口,端着搪瓷缸去食堂打了热水,这个时候赵青青和李娜也从操场回来了,三个人结伴去了教室上早读课。

    提前到校的马国华恰好看到了这一幕,冷笑了一声儿,扭头走了。

    早上八点,宁阳县的大街上熙熙攘攘,到处都是匆匆上班的人。

    孙卫华提着皮包,披上棉大衣不紧不慢的出了门,教育局有自己的食堂,不过他吃了差不多二十年,再好吃的饭,也早吃腻了。最近半年,他偶尔早饭会在路上随便买点吃,有时候是油条豆浆,有时候是炸荷包,有时候是烧饼豆腐脑。

    如今政策宽泛了,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在大街上卖东西,但很多巷子口,都有那么一个不大不小的早点摊。

    孙卫华差不多每个都试过口味了,今天早上也不知道怎么了,他想吃点辣的,一连钻了好几个巷子,找到一家买馄饨的,要了一碗酸辣口味儿的。

    早点摊非常简陋,没有凳子,只有一张破旧的长条桌,每个人买了都是站着吃完。

    孙卫华将公文包放下,馄饨有些热,他用筷子来回搅了搅,呼呼的吃了起来。这一家馄饨皮薄馅大,陪着辣油汤底味道很好,因此回头客很多,很快,孙卫华左右都站了人。

    “薇姐,你不知道老李的女儿是如何上大学的吧”一个有些尖细的女声响起。

    “不知道,怎么上的难道不是考上的不过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听说李家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吧”  另一个女声响起。“他用的是瞒天过海可缺德了把他女儿的名字改了,改成一个乡下丫头的名字,那乡下丫头是个尖子生,高考过线了一百分呢,老李那人最钻营了,也不知道找的学校还是教育局,硬生生把人家的分数改低了一百多分,这不就是落榜了吗,再后来学校来录取书,他女儿去领了”

    孙卫华听到这里很是愤慨,他自己是乡下出来的,倘若当年也有人用心顶替他,估计他一辈子就修理地球了,想到此,他忍不住抬头看了一下旁边的两个女同志。

    都是大约三十来岁,穿着整齐的料子服,外面套着呢子大衣,脚上的皮鞋铮亮,一看就是机关单位养尊处优的女干部。

    说不定比他级别还高。

    孙卫华吃完最后一个馄饨,擦擦嘴就走了。

    作者有话要说  再次感谢小天使们的支持

    本章留言有红包哦

    那啥

    救救孩子他妈吧,收藏一下可好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     ,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390012843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