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第 51 章

作品:《小知县

    凉西州五家家主, 聚在酒楼里商议。

    这破酒楼,做饭一般,房间也差劲, 如果这不是唯一一家酒楼,他们根本不会住。

    不过没关系,等他们站稳脚跟, 开个两三家, 生意肯定都是他们的。

    至于这家酒楼, 还有隔壁正在修建的酒楼, 那都不足为惧。

    但这会讨论的,自然是另一个问题。

    扶江县的刁民们竟然把土地集体涨价

    说什么三两银子一亩地太亏,必须要五两银子

    “要说五两银子也行,运河开了,没个七八两下不来。”

    “这些人真是见钱眼开, 之前死活不卖土地, 还以为他们真舍不得, 原来是坐地起价。”

    “他们两个村的里长也有意思, 之前劝着不卖, 现在竟然帮忙牵线,还说他帮忙牵线,只要跟他交易就行。”

    “估计他从中能挣不少钱。”

    这四人讨论得兴致勃勃,领头的刘家家主却道“会不会有诈他们转变的也太快了。”

    众人沉默,要不然再查查

    可怎么查也没查不到什么, 先不说这不是他们的地盘,此地百姓都不愿意跟他们说话。

    就算是非编户也守口如瓶,这些非编户大多从凉西州逃难过来,看到他们厌恶都来不及, 又怎么会多说。

    最后在上集村里长儿子那得知,原来是大家觉得,反正他们县化肥买卖便宜,耕牛农具也有,不如卖了土地,然后集体开荒。

    好像是有威望的人这么说的,可他们必须提价,必须五两银子一亩地

    查来查去,好像都这么回事。

    原本凉西州这六家,还想拉灌江府那十家人一起,可他们有几家竟然想离开扶江县,见到凉西州的人也是十分厌恶。

    纪炀自然知道这些事,更知道灌江府的人想走,估计觉得此处要被凉西州的害,所以觉得不是好地方。

    其中灌江府韩家也是其中之一,或者说以他们为首。

    坑那边的人,还要安抚这边,玉县丞跟凌县尉都要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

    纪炀却不慌不忙,好像扶江县一点乱子都没有,笑着拟了份聘书。

    聘请韩家读书人来官学当夫子。

    他们刘夫子已经够辛苦的了,一个人带着一百多个学生,嗓子都要冒烟,全天候教学,谁受得了。

    而且官学也渐渐走上正轨。

    哪些学生只用习字算数,哪些可以准备继续读书科举,全都划分好。

    现在一个夫子肯定不够的。

    纪炀一边着手请夫子,一边向潞州学政那边给刘夫子请官,让刘夫子当扶江县的教瑜,主管整个县城,负责教诲所属生员。

    这里要说一下承平国的官学归属。

    一般来说,地方大致分文武官,再设监察一到两人。

    而游离在这些制度之外的,还有教职,他们可以不听命当地长官,直属中央的礼部所管。

    所以他们的升职任免跟当地的宪司没什么关联。

    没有做官的举人秀才都可以去当地官学求职,求不上的也能挂个名,等有空缺了喊你们。

    潞州城的官学自然规模不小,想去求职挂名的人也多。

    刘夫子跟当初另一个夫子都是在挂名候补等位置。

    没想到被分到此处,那另一个夫子并不想过来,原因也简单。

    如果他们留在潞州城,候补进了当地官学,那升迁机会便多,留在穷乡僻壤,什么时候才能从夫子升迁做官

    以当时的扶江县来看,这里的官学大约五年十年才能发展起来。

    如果官学不发展起来,连请官的资格都没有。

    之前不请官,是因为官学只有刘夫子一人,不能一人兼任教瑜又兼任夫子。

    甚至有两个夫子的时候,这官都是不好请的,所以当初跟刘夫子一起来的同僚不想在这,等扶江县官学有三名夫子,那等到猴年马月

    还不如在潞州城官学熬资历快些。

    不能请官,就说明他们一直会是夫子,直到当地官学规模够了,才有官可做。

    而且请的夫子,还要经过潞州学政那边首肯,这才能当成。

    反正想要成为真正的官学,有长官,有下属。

    需要学生足够,还需要夫子足够,还要学政批准。

    之前不愿意来的夫子,就是觉得等这些条件都满足了,他估计都要老死在这。

    就算当上了教瑜,那又怎么样,这里的学生质量不如潞州城。

    他们升官也是要看学生“升学率”,放古代就是能不能考上童生,秀才,举人,进士。

    扶江县没这个底蕴。

    刘夫子自然也明白这些,可他听过纪炀的志愿,又见了此地百姓学习的热情,那片拳拳之心促使他留下。

    这才有了现在的扶江县官学,学生已经超过一百,肉眼可见,等到发非编户们安稳,学生人数能直升两百。

    学生的条件满足,纪炀自然要撺掇夫子的事。

    只要给灌江府韩家下的聘书成了,刘夫子也会正式成为刘教瑜,从此正式走上教职官员体系。

    如果他这边做出的成绩好,考出不少的秀才,举人,甚至进士,那就是平步青云之路。

    有一天去汴京礼部为官也有可能。

    而且这一路教下来,人脉不可估量。

    纪炀给他请的官,也便是为官的第一步。

    刘夫子听说此事时,一时有些说不出话,他年初过来,也没想过今年就有机会当上教瑜。

    可他们知县大人的手腕,这似乎又不是什么难题。

    刘夫子激动拱手作揖道“谢谢知县大人了。”

    说罢,忍不住补了句“来扶江县,还真来对了。”

    留在潞州等着候补当夫子,再等着被提拔,还不如到扶江县做事更好。

    虽说扶江县的学生确实没有底子,但这里的学习风气却极好。

    这也有知县大人耐心引导的缘故。

    现在他们扶江县不论男女老幼,都热爱习字。

    最直观的原因便是,只要习字,那在县城三个作坊做事,工钱都翻倍。

    在读书人眼里,这个原因俗了些,但也最有效。

    所以灌江府韩家对这种情况一时心情复杂。

    他们家世代耕读,自然对爱读书的地方心有好感,他们刚来扶江县的时候,见几乎家家都在习字,没有纸张的,便取些沙子练习。

    听当地人说,这还是知县教的法子。

    不过渐渐发现,他们不仅对习字感兴趣,对算术更是性质浓厚。

    惹得韩家专精算术的子弟韩松康很是高兴,可他转了一圈回来,只说“他们只对最普通的加减感兴趣,说是算账方便。”

    之后发觉,不仅是算账方便,习字也只是对常用字有兴趣,别说四书五经了,诗词歌赋更是不想学。

    就连官学也有专门教导常用字跟算术的,跟他们这种正统文人世家一点关系也没有。

    原本很丧的韩家更是沮丧。

    心里说不出的感觉。

    但还是准备留在扶江县,反正灌江府那边回不去了,回去就被撺掇造反。

    现在的承平国也不错,百姓大体安居乐意,搞什么事。

    留在这几天时间,韩家却又想离开。

    因为年轻有为家主韩潇发现,此地不能久待,那凉西州一群人正在密谋兼并土地,以后的扶江县也不太平。

    这事说给家中族老听,族老沉吟片刻,又观察几天,发现当地知县并没有什么动作,叹口气“走吧,任由这些人胡作非为,此处知县也太不小心了。”

    “看来他管民生不错,但是这些弯弯绕绕不太行。”

    扶江县好不好

    自然是好的,各处欣欣向荣,当地百姓对外来人不排斥,甚至主动帮忙。

    还出过义勇之人,谁家有事他们都会帮忙。

    假以时日,必然越来越好。

    但凉西州那群人在,这里必然会被破坏。

    也不怪当小知县,他年岁轻,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好了。

    韩家却经不起折腾,也不想管这件事。

    顶多在离开时跟纪知县多说几句,让他有个防备。

    韩家家主韩潇甚至道“要不然咱们家找个荒山住下算了,哪哪都是事。”

    这家特性也有点意思,纪炀在知州信件里看过了。

    他家好像有种独特的丧气质,什么都抱着最坏的想法。

    前朝要亡之前,家主便带着家眷辞官回灌江府,任凭怎么劝说都不出世。

    承平国起来,他家还是怕被追究,不让子弟去科考,到近几年有了打算,又遇到兵祸,还有人撺掇他们一起造反。

    韩家哪会做这事,赶紧收拾细软离开,就算兵祸平了也要走。

    他家是真的怕事,不过家风很好,平时乐善好施,喜欢帮穷人,所以名声不错。

    估计也因为好名声,才被起兵祸的人盯上。

    现在能说出干脆躲山里这种话,好像也没问题。

    就在他家继续收拾细软要走的时候,纪炀带着手下官员,再带着郑重的聘书前来。

    纪炀当没看到他们在收拾东西,笑着道“灌江府韩家学识渊博,书香门第,本官特来拜访。”

    现在的韩家被安置在简易房屋里,纪炀来的这间,便是韩家族老,韩家家主,还有几个家中顶梁所住之地。

    家主韩潇听此,下意识上前“纪知县谬赞,不知您来,有失远迎。”

    韩家不由得奇怪,之前凉西州那边怎么求见,纪知县都不去,这会怎么主动过来。

    还赶在他们要走的时候过来。

    等周围人清退开,纪炀把来意说了明白,又给韩家家主韩潇看了写的聘书。

    谁料看一眼,韩潇差点忍不住。

    这叫聘书

    重点倒是清晰,可一点文采都没有,看着干巴巴的,当知县的应该是科举出身吧

    这文笔,能考中做官

    承平国的文化到这种地步了

    纪炀轻咳,倒也没解释,如果他说自己是买官来的,只怕韩家拔腿就跑。

    韩潇此人的来历纪炀也清楚,他今年不过二十四,当上家主的原因,也是他族长父亲前几年去世。

    家中多数人要么潜心研究诗词歌赋,要么爱画,要么天天算数。

    只有他能担起重任。

    不过他确实很有些厉害,这次举家搬离灌江府,是他的想法。

    当然,很有韩家的特性,丧而且躲麻烦。

    不过纪炀这个聘书,看得韩潇心里痒痒,恨不得动手帮他改。

    但韩潇也知道,这并不合时宜,还是算了吧。

    纪炀看着他偷瞄聘书,又提起请韩家人教学的事。

    韩潇这才正色“承蒙纪知县看得起,只是我家不日便要离开,这次来扶江县只是稍稍歇脚。”

    总不能直接说你们扶江县有难,我们不想有难同当

    换做灌江府还成,这里算了吧。

    “可是因为扶江县将要被蛀虫腐蚀,很快民不聊生吗。”

    等会,他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韩潇震惊看向纪炀,旁边一直没说话的韩家族老也看向他。

    族老缓缓开口“知县大人这是何意”

    纪炀懒得绕弯子,轻笑道“三天时间,还请韩家再留三天。三天后的扶江县,才是真的扶江县。”

    纪炀透漏的并不多,可他直接说出扶江县的问题,更点出韩家为什么要走。

    更给了自己期限。

    看着像自说自话,但每一句都说在韩潇跟韩家族老心坎上。

    “你真能解决”

    “不对,你早知道有问题”

    “是什么计谋”

    韩潇连着发问,只见比他年纪小的纪炀还是气定神闲,甚至仔细琢磨了下他们端上来的茶。

    “茶叶一般,回头我让人送来一些好的。听说韩家族老最喜欢虎丘白云茶,韩家主独爱宜兴茶,我那恰好都有。”

    虎丘白云茶,是一位禅师在虎丘山所种,其茶色如玉,味如兰。

    可惜一年只能得一两壶。

    纵然韩家族老也没尝过几次,纪知县这有

    那宜兴茶虽不如白云茶贵重,却也是世间珍品。

    最重要的是,纪知县对他们了如指掌。

    如此看来,他们担心的事,好像不会发生

    “既如此,那我们便再留三天。”韩潇缓缓道,“茶就不必了。”

    纪炀笑“好茶也要懂的人吃。”

    “如果三天后那些祸患都没了,不知韩家可否愿意入扶江县官学,那里一百二十多个孩子,只有一位夫子。”

    “我们刘夫子好歹也是举人,万不能累倒在官学啊。”

    韩家自己其实有家学的,教书这事对他们来说并不难,而且韩家三四十口人,就连女眷学问都不错,当夫子绝对没问题。

    而且把韩家人的名头报到潞州学政那,那边肯定会承认。

    韩潇拱手“若真没有祸患,我等便收下这聘书。”

    话是这样讲,韩潇还是开口道“您是哪年中的进士,当时主考是谁”

    为什么这种文笔都能过啊。

    韩潇尽量说得委婉,纪炀已经快不好意思了,韩家避世太久,不知道他的官怎么来的,这很正常。

    纪炀只好故作高深道“回头,回头就知道了。”

    他的主考

    约莫是银先生

    从韩家落脚处离开,纪炀看看另外一边凉西州落脚处,这里都住着凉西州各家的家仆。

    稍微体面点的,已经包了扶江县的酒楼。

    是时候收网了。

    等收网之后,韩家留下,官学有夫子,给刘夫子请官的文书直接发出去。

    这件事才算了结。

    跟在纪炀身边的众人早已心服口服。

    兜兜转转,竟然能把一切都串联起来。

    “回去,算算凉西州五家人买了多少土地,给了多少银子。”

    一行人马不停蹄,直接回到衙门。

    那五家的手,不仅伸到上集村,马家湾,再南边的三江村,甚至凌家湖玉家湖都有接触。

    在纪炀的授意下,东边两个村子不要搭理,主要是西边三个村卖地卖的畅快。

    全都有里长牵头,签了契约之后,连契约到银子都不过乡亲们的手,全都偷偷收到衙门。

    还是那句话,换做别的地方,百姓们肯定不会这么配合。

    但他们知县是谁

    是纪炀

    是带着他们扶江县走到今天的纪炀

    虽说大家明白其中意思,但听话就对了

    偶尔有些埋怨的,里长只道“不放心的可以不签,都没事的。”

    也就是,对知县大人放心的,尽管签契约,不放心的也没事。

    可就算不签,他们也会守口如瓶。

    毕竟知道外来人是要坑骗他们土地,哪个敢多说。

    而且他们也不知道说什么啊。

    根本不清楚知县大人要做什么。

    他们只明白,就算签了契约,土地还是他们的,正常劳作就行,如果凉西州那几家过来收地,直接赶出去就行。

    村里人一起上,追着头目打。

    如果这些人不服的话,可以高喊一句话“不服不服你报官啊”

    “契约银子又没在我家手里”

    在纪炀送聘书到韩家的第二天,六月二十二。

    凉西州五家人渐渐发现不对劲。

    为什么他们买了土地,那些百姓们还在种地还在施肥还在捉虫

    这几日买了三个村子的地,过程虽然有些小波折,但总归还算顺利。

    手里厚厚一沓契约,全都是银子换来的。

    刘家主儿子,之前因为出言不逊下牢狱那个,直接道“往后,肯定让他们把这些银子吐出来。”

    在他们的鼓动下,三个村子一共卖出五千多亩土地,花费他们两万五千两银子。

    两万五千两

    纵然是他们,也近乎掏空家底。

    但想到那些土地都是他们的,以后那些百姓也是他们家仆。

    用土地上的庄稼再来威胁当地知县,这个知县还敢不听话

    这个纪知县就是用亩产增加,粮食增产扬名,如果这五千亩土地的庄稼毁于一旦,看他怎么立足。

    听说他今年过后,已经是最后一年任期。

    节骨眼上,他肯定会妥协。

    到时候,他们想住扶江县西,就住西,想去运河附近,就去运河附近,还用听个知县的。

    这些把戏都是他们玩了不知多少遍的,自然轻车熟路。

    唯一不好的是,以前可以许个空头支票,或者直接把人打服。

    这种地方,当地百姓竟然只要现银,打借条都不行,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没关系,弄服知县,下一个就是他们。

    赚他们的钱做梦

    不过现在还回到之前的问题。

    当地百姓不是把土地卖了吗,庄稼也卖了的,怎么不去开耕荒地,还要伺候原本的庄稼。

    凉西州五家人过去一问,那些“卖”了的地的百姓只回答一句“怎么我家土地,我伺候怎么了”

    “有本事报官啊。”

    “什么契约我没有啊。”

    “你那假的吧。”

    “不行报官吧。”

    “要打架我们村里几百人隔壁三江村上千人,要打吗”

    这种争吵在扶江县西边三个村里此起彼伏。

    那五家人全都是傻眼的状态,他们总共四百多人,而这三个村加起来,已经两千多了。

    真打谁吃亏

    围着一家打没看他们十分团结

    而且刚动手,这些人只打家主少爷们

    刘家主的儿子气急败坏,推开前面的人,恶狠狠道“你们地已经卖给我家了就是我们刘家的你们走不走不走我一把火烧了”

    现在已经是六月下旬,各处的庄稼都格外好看,这人却欣赏不动,动辄要烧田地

    三江村一家人听此,脸色一变立刻哭天抢地“你们要毁我家庄稼那俺不活了,活不起了报官我家要报官”

    “报就报谁怕你”

    刘家家主总觉得有问题,见儿子说报官,心里也是同意的。

    他们毕竟有契约在手,怕这些刁民做什么。

    没想到他会遇到黑吃黑

    “走拿上契约找衙门”

    在旁边看热闹的灌江府韩家韩潇,好像明白点情况,直接拉着表弟韩松康去衙门看热闹。

    他想知道那个文笔极差的小知县,到底要做什么。

    难道这一切都是他的计谋

    真正想黑吃黑的,是他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