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出使吐蕃

作品:《[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吐蕃使者入朝报丧这日, 乃是大朝。

    九品以上朝臣皆在。

    吐蕃使节退下后,关于文成公主事,朝上颇有分歧,当场争论了起来。

    以宗正卿为首的几个官员, 启奏请公主归国公主和亲吐蕃九载, 并无子嗣, 如今吐蕃赞普已亡,公主却正当桃李之年, 岂可老死异藩

    兼之已从吐蕃使臣口中得知, 松赞干布年不过三十余便骤然病逝,偏生其子也少年夭亡,只留下一个幼童孙辈, 被扶立为吐蕃新王名为王罢了, 吐蕃国事其实都在权臣禄东赞手中捏着。

    宗正卿是个实在人,说话也直白,干脆就道“若是公主有子为吐蕃新王, 哪怕是个养子, 公主能做太后也罢了, 可如今”

    可如今留在那干什么被人当成牌坊吗说不定还是碍事的牌坊。

    “还请陛下下诏, 令公主归国。”

    然朝上支持宗正卿的并不多。

    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朝臣, 对姜沃来说还是熟人,正是崔氏族长崔敦礼。

    随着李勣升为尚书左仆射, 崔敦礼也从曾经的代兵部尚书做了真正的兵部尚书。

    此时崔尚书就反对道“陛下, 礼记丧服中有云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公主得先帝旨意,下降吐蕃, 那便不再只是大唐的公主,更是吐蕃的王后。”

    “再者,和亲结两国之好。便是吐蕃赞普病逝,只要公主留在吐蕃,便依旧有助益。”

    崔敦礼最后还不忘补上一句场面话“自然,公主桃李之年丧夫,甚为可惜可叹。陛下当下诏厚赏宽抚,已示国朝厚恩以公主之深明大义,必甘愿身留吐蕃。”

    姜沃将笏板微微调整了下位置,挡住了唇边冷笑。

    好一派风光霁月的道德绑架。

    只是崔敦礼之话,代表了许多朝臣的心声若是先帝的亲女,那此时当着皇帝,肯定是都支持迎公主回国的,可文成公主也只是旁支宗室女,甚至都不是江夏王李道宗的亲女儿,那留在吐蕃继续发光发热也好。

    哪怕吐蕃把她当场一块牌坊,那也是一块摆在吐蕃的牌坊不是

    “陛下,臣有一言。”

    在姜沃已经踏出半步还未开口时,就听到熟悉的声音

    “崔尚书所言,臣觉不妥。还请陛下下诏,迎公主归国。”

    她回首,见崔朝站了出来。

    姜沃立马当起了围观党术业有专攻,与崔敦礼对上,还是崔朝来吧,他是知道怎么气崔家人的。

    果然,见自家晚辈站出来反对他,崔敦礼面上才挂不住,不免微沉。

    他不欲崔朝多说,让外人看崔氏热闹,便直接打断道“崔典客丞之意,难道是公主不深明大义夫君方病逝,便力图归国”

    崔朝目不斜视,根本不接崔敦礼的话。

    他只望着皇帝不疾不徐道“臣于鸿胪寺为官,颇知吐蕃风俗。”

    “陛下,吐蕃有殉葬俗其赞普死,以人殉葬,衣服珍玩及尝所乘马弓剑之类,皆悉埋之。不只妻妾,甚至有近臣为共命者,一并要自杀相殉。”1

    朝上顿时一静。

    “此时公主尚安,无非是吐蕃顾忌我朝,想要先探明陛下之意。”

    崔朝继续道“故而,哪怕公主深明大义,也请陛下明诏,由吊祭使节持赍玺书恭迎公主回国,以此震慑吐蕃。”

    还不忘再补一句“若如崔尚书言,只厚赏安抚,吐蕃便知大唐无接回公主之意,将来公主会不会伤痛赞普亡逝,也追随而去便不得而知了。”

    崔敦礼让他气的内伤。

    “崔卿所言有理。”皇帝一锤定音,还不忘安慰崔敦礼“崔尚书不知吐蕃丧俗,言之有误,朕也不怪罪,不必不安羞惭。”

    崔敦礼忍着吐血之感“臣谢陛下不责之恩。”

    下朝后,崔敦礼于朝外拦住了崔朝。

    几年下来,他也知,崔朝与家族离心甚重,很难回转,许多时候就不再理会他。

    但不理会,不代表崔敦礼能接受还在朝上,在百官之前,崔朝就这样站出来下他的面子。

    于是他也就在殿外,众朝臣鱼贯而出之时拦住崔朝,想要当众训斥他几句。

    崔朝实在太了解他了。

    于是在崔敦礼开口前,崔朝忽然换了神情,以往那种疏离淡然全都敛去,换上了极粲然的笑意行了晚辈礼“族长近来可好”

    这把要兴师问罪的崔敦礼还给整懵了,看着眼前人的笑颜愣了两息

    两息就够了,行完礼的崔朝,趁着他发怔立刻行云流水走掉了。

    太史局。

    姜沃来到师父的屋中,在一片安静中,打开了系统。

    小爱同学再次像是撒娇似的抱怨道“姜老板,我这几年好闲啊”客户本身是玄学挂,不太用到权力之筹预测吉凶。

    以至于小爱同学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张存折它知道姜老板这几年一直在攒筹子想买一本特殊指南。

    除了存折外,还像

    “小爱,你帮我筛选一下,我现在有的指南里,所有提到吐蕃与大唐的内容。”

    小爱同学啊,果然,除了当存折,还要当资料库。

    不出姜沃意料,她手里的指南,提到吐蕃最多的,就是她第一次抽取的那本宦官专权微操皇帝与朝臣,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那位倒霉的穿越到晚唐年间去做宦官的前辈的回忆录。

    姜沃曾经从他的书上看到了凌烟阁的布局,如今,她读到了大唐与吐蕃间近二百年的战乱。

    姜沃的目光,先停留在一句话上。

    “太宗皇帝若在天有灵,见吐蕃曾犯大唐京师,冲入长安烧杀抢掠,残馘百姓,不知要何等气恨。”

    她想了想二凤皇帝的性情,若知此事

    静了静追思之情,才往下看去。

    “自贞观朝后,吐蕃与大唐战火不断,绵延近二百年。”

    “史载吐蕃、 回鹘强雄,为中国患最久。”2

    姜沃按照小爱同学的筛查,一条条看下去。

    吐蕃对大唐展露出攻击性,竟然早在松赞干布过世后的第六年,就不顾两国之交,骤然出兵攻打吐谷浑。

    几年后灭吐谷浑,又把手伸向了大唐的陇西之地

    历史上的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死后,又留在吐蕃三十一年,最终病逝吐蕃。也就是说在两国交战的时候,文成公主可都还活着,也都留在吐蕃

    可又有何用

    能让两国止戈的,从来不是领命和亲的女子,而是国力。

    遣妾一身,终无法安社稷。

    姜沃闭上眼,眼前浮现出文成公主的面容。

    文成,你留在吐蕃三十载,眼睁睁看着两国交战,完全无力阻挡又无法归国孤身一人之时,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文成。

    这一次,归家吧。

    立政殿后殿。

    媚娘都难免一惊“你要跟吊祭赞普的使团一起出使吐蕃”

    她心头下意识就笼罩上担忧,刚想开口劝阻道若是你不放心文成公主,便让崔朝去,然四目相对,彼此心意便相通,媚娘就不再说了。

    “你已决定了要去。”

    姜沃点头“嗯,姐姐,我要去。我已向陛下上书。”然后望着媚娘。

    媚娘沉默半晌,终是拿她无可奈何“若陛下有疑虑,我会替你分说。但”

    她伸出手握住姜沃的手“但你要答应我,这一路一定当心”

    姜沃深深点头保证。

    媚娘不由长叹一声,忽然想起旧年掖庭中,二人的戏言“当年送走文成公主后,你从阎画师处得了一张你们二人的小像。”

    “那时你就牵袖相告,道将来若我能决定,要许你去看公主。”

    “没想到,一语应在如今。”

    媚娘想一想吐蕃万里路远,又是旧王过世权臣当道的局面,虽应下来但实在担忧“要好好的回来”

    李治于一日内收到了姜沃和崔朝上的两封奏疏,皆是请旨出使吐蕃的。

    整个人都不好了。

    正好媚娘也在身侧,就立刻与媚娘道“这两人是怎么了出使吐蕃可不只是苦差事,更有险处自来外夷王位交替之际,最易生事端譬如当年王玄策出使天竺事,就是旧王过世,新王对我朝不敬,直接扣下使团,甚至杀害了数名使节。”

    “此番朕原准备直接从武将里选一个,加上使臣名号,带上精兵前去吊祭,都不用鸿胪寺的使团。”

    鸿胪寺的使团都不敢派,李治如何舍得让崔朝和姜沃去,还是两人同去。

    “偏生他们递奏疏都是过了三省的,朝臣也已尽知崔朝刚在朝上把崔敦礼得罪了个透,自己却又递了这封奏疏,简直是不去都不行了”

    李治把自己说的郁闷够呛。

    又对媚娘道“崔朝是鸿胪寺官员,上了此请命奏疏只怕不得不去,倒是太史令,朕还能驳回此奏。”

    媚娘将一盏茶放在李治跟前,轻声道“陛下允了吧。”

    李治抬头望着她“媚娘”

    媚娘将手轻轻搭在他肩膀上“我与陛下一样担心,但他们既然请命愿意为陛下分忧,陛下便允了吧。”

    李治沉吟片刻,忽然又想起一事“一去吐蕃,至少要半年,这期间太史局如何呢李仙师也不在京中。”

    新帝登基需择陵寝地,李淳风便于先帝丧仪后,领此命离京而去,行迹飘渺至今未归。

    媚娘轻声道“她掌太史局也有几年了,总能安排好代掌人的且陛下,难道她一辈子只在太史局,数十年不动吗”

    李治长叹一声“罢了,他们愿担此苦差事,也有令名。”

    朱笔落下,所奏皆准。

    姜沃寻出了阎立本受文成公主所托,为二人所画小像。

    画卷保存的很好。

    画的是大唐公主服制的文成公主与一身太史局官服的自己。两人隔桌而坐,正在笑语清谈。

    随画卷一起保存的,还有一个锦袋。

    里头装的是一枚芙蓉石小印,上刻文成二字,正是她的名字

    她不仅仅是大唐的文成公主,还是个叫李文成的姑娘。

    姜沃将两物细细收好,继续去整理其余行装。

    使团出发前,姜沃先去拜见了过年归京的孙神医。

    孙思邈一见她便笑道“你再不来,我就要去寻你了。”

    然后将早准备好的匣子递给她“里面是几种我试着调的药以及针灸的穴位图但我到底没有亲去过雪原高地,只是根据你那本医书里所写的高原反应之病源调配的药方。”

    原本别说唐朝时没有高原反应的概念,哪怕到了清朝打藏地时,朝廷对于士兵的高原反应还以为是瘴气所逼。

    可现在不同了。

    姜沃接过孙思邈的药匣。

    “多谢先生。这回使团中有许多兵士,皆是身强力壮又要赶路,只怕不少人会有高反。”

    且除了药和针灸方外,姜沃还按照现代医学研究,带了大量的糖。

    若是这一次试得缓解高反之法,将来大唐与吐蕃再起纷争,又能少一巨大掣肘。

    “先生,我去了。”

    孙思邈颔首,笑意温和而饱含关怀“好。此去平安。”

    永徽二年二月。

    大唐使团离京,出使吐蕃。

    未及四月,至吐蕃都城逻些。3

    作为使节,到逻些的当日,姜沃便一身素衣,前往吊祭先赞普。

    与大唐的丧仪皆是白色不同,吐蕃丧仪,人皆断发、墨衣,还要黛面,即把面容涂成青黑色。

    于是姜沃目之所及全是一片黑色。

    黑色的灵幡,黑色的丧衣,黑色的人面。

    几乎让人觉得眼盲。

    直到在一片深重的黑色的灵前,有女子转过了身。

    她亦有着一张被墨染过的面容,连五官都看不太清。

    唯有双眸依旧明亮。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