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9.劝导 晋江首发

作品:《[综穿]国舅爷只想当咸鱼

    张鹤龄洗完澡之后, 只觉得整个人都清爽了许多,这一路连续三天三夜的你追我逃,每天几乎只睡两个多时辰, 吃的也都是一些干粮,不能说是风餐露宿, 也可以说是艰难困苦了。

    如今虽然皇帝还没有想要回去的意思, 但是张鹤龄自己心里也算是先松了口气。

    人总算是追到了,就算他不会去, 那总得有个正式的说法,这样总比留一封书信要强得多。

    张鹤龄一边换衣裳,一边考虑待会儿要怎么和皇帝说这事儿, 结果刚才换好,外头却传来服侍之人的通报“国公爷, 谢大人求见。”

    谢迁来见他

    张鹤龄心里有些疑惑,但是也没耽搁, 立刻朗声道“请谢大人去正厅喝茶, 我马上就到。

    之后张鹤龄也不墨迹, 换好了衣裳, 又擦干了头发束好了发, 这才出去见人。

    他见到谢迁之时,发现他好像也才刚洗完澡,头发看着都没全干, 面上还带着愠色。

    见着张鹤龄出来, 他站起身来行礼“国公爷。”

    张鹤龄也回了一礼,笑着抬手“谢大人请坐。”

    两人坐定,张鹤龄先喝了一口端上来的茶水,这才道“不知道谢大人匆忙前来, 可有什么要事”

    谢迁咬着牙低声道“国公爷,如今皇上的态度您也看到了,只怕是八成不愿意回去了,这如之奈何”

    原来是找自己商量主意的,张鹤龄忍不住叹了口气“我如今竟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虽然张鹤龄是皇帝的亲舅舅,但是他能看得出来,皇帝这次是真的下定决心了,否则也不会不知会他一声就跑了。

    谢迁满面愁容“皇上性格跳脱,又总想着建功立业,实非社稷之福啊。”

    这话说的,张鹤龄都不知道怎么回了,沉默良久才道“皇上想要建功立业也并非坏事,如今蒙古的那位小王子,又有了一统诸部的胸怀,若是不早早掐灭他的这股劲头,岂非又走了当年成吉思汗故事”

    谢迁一听这话,却是一愣,然后急忙解释“我倒不是责怪皇上对蒙古用兵,只是皇上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即便想要平定西北边患,也不该皇上亲自冒险,自有边将出征。”

    谢迁这话里的意思,就是压根不相信皇帝能有什么军事素养,觉得他这样就是瞎胡闹,毕竟大家对于老朱家武德的幻想,基本上都断送在土木堡了。

    他这么想张鹤龄倒也不怪他,毕竟自打宣宗皇帝之后,老朱家的确没出过什么能带兵的皇帝,哪怕是宪庙犁庭扫穴,那宪宗皇帝自己也没亲自带兵啊。

    张鹤龄沉思片刻,终于道“谢公的担忧我明白,只是皇上到底年轻,这个年纪的孩子,大多都是性格叛逆,长辈们越让他不做什么,他就越要做什么,我们待会儿过去,谢公也断不可和刚才一样,言辞严苛,我们得先哄着皇上,和他讲道理,若是他愿意回去,那再好不过,若是不愿意,也得找个人留在皇帝身边,一定看紧了皇上,让他不要出边镇。”

    谢迁知道张鹤龄作为皇帝舅舅,那肯定是最了解皇帝的,因此对他说的这番话,他还是很信服的,立刻点了点头“既然国舅爷都这么说,那我就听您的,只是若是最后还是不成,我也只能死谏了。”

    谢迁说这话的时候,仿佛是下定了什么决心,满面凝重。

    张鹤龄可是了解明朝的这些大臣的,他们是真敢和皇帝玩命啊。

    一想到这个,张鹤龄忍不住擦了把汗,连道“谢公,不至于不至于,皇上还是讲道理的。”

    两人商议好之后,便一同去了皇帝的大帐。

    到的时候,皇帝正在和张宗说说话。

    张宗说这小子,洗澡的速度还挺快,这一路风尘仆仆也不见得损耗多少他的精力,正眉飞色舞的和皇帝说他们这一路过来的见闻呢。

    皇帝也蛮喜欢自己这个表弟的,笑眯眯的听着他说话,手里还捧着一碗冰镇酸梅汤。

    见着张鹤龄和谢迁来了,立刻笑着招呼“不必多礼了,都坐吧。”

    张鹤龄和谢迁这才规规矩矩坐下,而张宗说也起身给张鹤龄行了一礼“父亲。”

    张鹤龄点了点头,转头对皇帝道“小儿无知,没有打扰到陛下吧”

    皇帝哈哈一笑“表弟十分有趣,哪里会打扰到朕呢,朕喜欢他还来不及。”

    说完又笑眯眯打量了一下张鹤龄和谢迁“两位爱卿都洗漱完了”

    张鹤龄恭敬应是,谢迁却没接这个话茬,直接道“皇上,臣等有事禀奏。”

    皇帝听完直接摆摆手“卿等想要启奏之事我早就知晓,但是我也把话放在前面,想要朕回去,万万不能。”

    一句话直接把谢迁气了个倒仰,正想张口喷他,突然又想起了之前张鹤龄说的话,到底忍下了这口气,对着一边的张鹤龄使了个眼色。

    张鹤龄心中叹息一声,只能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哄皇帝。

    先是耐心的将皇帝亲征的弊端说了一遍,然后又小小将皇帝吹捧一番,把他捧成千古难得一见的明君,之后才图穷匕见,说此事的不妥之处。

    皇帝倒也很给张鹤龄面子,一直安安静静的听完了,等到听完之后,这才道“舅舅所言的确不错,只是朕此次出征,却也并非是意气用事,而是早就分析好了其中利弊,也请舅舅与谢卿听一听我的理由。”

    说完这话,皇帝的神色瞬时变得庄重起来,他沉声道“我是一国君主,如今又无子嗣,的确不当轻动,可是如今西北边境之事紧急,此次的机遇乃是千古难逢之事,边将们固然忠贞勇猛,可是这么多年,又有哪个人主动出击,打击西北边患”

    “几乎一个都没有,每个人都是各扫门前雪,守好自己的门户,甚至于友军受难,能够及时救援的都没有几个,如此各自为战,朕何以将此次军情都寄托在他们身上而且朕前往巡边,也并非想要亲上战场杀敌,只是在边镇督战,若是卿等觉得不妥,那朕大可以给自己封一个大将军职位,不让蒙古人知道是朕亲征。”

    好家伙,原来这个大将军镇国公是这么来的啊,张鹤龄心中咋舌。

    而谢迁听了皇帝的这些理由,眉头皱的死紧,倒不是皇帝说得不对,而是他说的太对了。

    明朝自打宣宗一朝开始,便采取了守势,甚至还曾经一度放弃过边镇土地,之所以这么做,倒也不是因为明朝皇帝是什么蠢货,只是因为统治这些不毛之地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而且明军也并没有以往那么犀利,你占据了这片地方,不仅要耗费统治成本,还得遭受敌人的侵扰,天长日久的,不仅明朝的军队坚持不住,明朝的财政也坚持不住,因此只能选择退守。

    可是渐渐的,整个朝堂的保守氛围就越来越浓,尤其是土木堡之后,更是将保守做到了极点。

    边将的地位随着文臣们的地位抬升,变得越来越低,如此发展下去,这些边将们自然只想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不愿意冒险,可不就慢慢演变成了各扫门前雪吗

    “即便如此,皇上大可以派太监监军,或者地位高者为大将军,当年孝宗皇帝,不就是派了保国公前去吗”这是谢迁想出来的办法。

    正德皇帝听了却嗤笑一声“谢卿觉得朕没有打仗的本事,难道太监就有了至于地位高的勋贵们,朕如今看着他们还不如朕的,这是朕制定的军事计划,朕绝不允许有任何差错”

    皇帝说到最后猛拍了一把桌子,语气十分坚定。

    谢迁皱着眉看向皇帝,一时无言,他心彻底沉了下去,他知道,皇帝这次是真的不撞南墙不回头了。

    而张鹤龄看着这一幕,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他总觉得,皇帝这次亲征,所为的,应当不止于此。

    不过他到底没敢把想法说出来,只能陪着谢迁一起沉默。

    最后还是皇帝先开口打破了沉默,他仿佛是在哄着谢迁似得,语气变得温和了许多“谢卿,朕也知道你的忠心,朕向你保证,朕这次出征,只是在背后压阵指挥,绝不亲上前线,朕是天下之主,难道还不会珍惜自己的性命吗”

    见着皇帝退了一步,谢迁的面色总算是好了一些,但是还是劝道“既然皇上一心要去西北,那还请皇上带上臣,臣愿陪在皇上身边。”

    皇帝一听这话,面上笑容顿时一僵,急忙拒绝“谢卿是国之重臣,如今朕去了前线,何敢将爱卿也一起带去,正要爱卿留在京中辅佐朝政呢。”

    谢迁在这一点上很坚决,只道“京中有刘公和李公,不差臣一个。”

    皇帝不由叹息“刘公和李公年纪都大了,难道谢卿真的忍心留他们二人独自在京中吗而且谢卿也曾教导过安王,如今安王监国,更需要谢卿辅佐啊。”

    谢迁被这话问住了,皇帝见他迟疑,急忙指向张鹤龄“若是谢卿不放心,不如让昌国公陪着朕。”

    谢迁顺势看向张鹤龄,想着张鹤龄在这件事上的立场和积极性,谢迁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以张家的屁股,那拼死也要护住皇帝啊。

    “若是昌国公能跟着去,那臣也放心了。”

    张鹤龄见着两人把自己都给安排了,也没反驳,直接起身行礼“承蒙皇上不弃,臣愿效犬马之劳。”

    皇帝见搞定了谢迁,立时哈哈笑出了声“好好好,既然如此,那谢卿今日休息一日,明日就早些回去吧,朝中之事不可耽搁。”

    说完之后又顿了顿,转头对张宗说道“宗说,你这次不要跟着我一起了,也回京去吧,朕命你掌管虎贲卫,保卫皇城安全。”

    张宗说没想到皇帝竟然会这么说,先是愣了一下,但是很快又回过神来,立刻起身领命。

    谢迁看了一眼张宗说,也没说话。

    之前皇帝将张鹤龄留在京中,为的只怕就是想要用张鹤龄来牵制他们这些文臣,如今张鹤龄要跟着一起走了,那肯定就得再留一个他信任的,不过张宗说到底年轻,他的威望和地位,都是比不得张鹤龄的,因此谢迁也没把他放在眼里。

    而皇帝此时既然什么都安排好了,也是松了口气,立刻要留张鹤龄和谢迁几人吃饭,他们也拒绝,也就由着皇帝了。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