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0.隐含 晋江首发

作品:《[综穿]国舅爷只想当咸鱼

    这顿饭勉强算是吃的宾主尽欢, 反正正德帝这个主很欢乐,他们这些宾欢不欢乐没人在意。

    等吃完饭,皇帝也累了, 张鹤龄就和谢迁一起离开了。

    等出了皇帝住处,谢迁看起来也没有想要说话的意思,客气了两句, 就和张鹤龄拱手告辞。

    张鹤龄见他满面忧虑也没有多言, 两人告别之后,也和儿子一起回了自己的住处。

    张宗说看着有些不大高兴,张鹤龄当然知道他这是为啥, 这次他跟着一起出来, 一心想要建功立业, 结果如今寸功未取,却只能回转京师, 他自然心中不甘。

    不过张鹤龄这回却没有安慰他,而是沉声道“你做出这副样子给谁看”

    张宗说自小到大没挨过多少父亲的训斥, 因此当听到张鹤龄突然语气这样冰冷,他也给吓了一跳,有些诧异的抬头看向父亲。

    “父亲, 您这是”

    张宗说面上神情有些不安。

    张鹤龄皱了皱眉“如今皇上让你回京,你难道不知其中道理吗”

    以他儿子的聪明劲儿,张鹤龄不相信他看不透其中端倪。

    张宗说有些懊恼的低下头, 他当然明白皇帝如此行事的原因, 无非就是用他做个牵制,可是他既没有父亲的威望,也没有父亲的地位,只怕能发挥出来的作用微乎其微。

    想到这儿, 张宗说叹了口气“是孩儿错了。”

    不管皇帝的这番安排能不能成功,都不是他这个为人臣子能置喙的。

    见着儿子低了头,张鹤龄便也没再横眉冷对了,叹息道“你明白就好,你也别觉得你回了京城就失了前程,皇上能派你回去,便是对你的信任,我们家身为外戚,若是能获得皇上的信任,那便是天大的前程了,相反你若是跟随皇上去边镇,你又能做得了什么呢”

    作为外戚,触碰军权这是大忌,即便皇帝愿意,大臣们也不愿意,所以即便张宗说跟着皇帝去了边镇,只怕百分之八十也是不能掌军的,最多可以身为侍卫在皇帝身边护持。

    可是皇帝在战争中八成是不会下场的,所以即便张宗说跟着一起去了,也多半是建立不了什么功业的。

    想着这些,张宗说原本心中的一腔热血也凉了三分,许久才道“是孩儿想的浅薄了。”

    说完这话,他看起来有些蔫蔫的。

    张鹤龄心中对儿子也不免生出些许怜爱,走上前去,轻轻抚了抚儿子的脑袋,柔声道“你也用不着着急,你如今还年轻,日后自有用你的时候,如今你还是得慢慢积累才成。”

    张宗说点了点头,看着还是有些不大自在。

    父子俩谈完话之后,张鹤龄便让儿子下去休息了,而他则是瞅了个空子往皇帝住处去了。

    之前有旁人在,张鹤龄的许多话不好说,如今正好借着这个机会私底下试探一下。

    张鹤龄来到皇帝住处的时候,皇帝还没歇下,听到他过来了,竟也毫不惊讶,让人将他请了进去。

    行完礼坐定之后,张鹤龄这才道“皇上您这次无论如何都要去巡边,只怕不单单只是因为边将不和吧。”

    张鹤龄是了解自己这个大外甥的,他的思维的确跳脱,行事也时常出人预料,可他并非一个无脑盲冲,不珍惜生命的人。

    正相反,他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原本他喜欢吃肉类等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最后也在张鹤龄的建议下,控制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开始多吃蔬菜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甚至为了养生,开始逐步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

    这对一个皇帝来说还是蛮不容易的,毕竟他们自己富有天下,无人可以节制,只要生出一点欲念,那根本没人能拦得住。

    可是他却偏偏能够忍得住,只是为了保证身体健康。

    这样的人,他不信他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件明显可以找到替代之人的事情。

    而皇帝对于张鹤龄的猜测也明显没有任何惊讶,只是笑了笑“舅舅果真知朕甚深。”

    说完又顿了顿“那舅舅可能猜出朕此次出征的原因”

    张鹤龄看着他沉默片刻,到底还是将自己的猜测说出了口“臣不敢妄言,只是回顾如今朝中局势,皇上是否有提拔武将的心思”

    皇帝望向张鹤龄的神色一亮,语气急速“若是如此,那舅舅觉得如何”

    张鹤龄目光深远的看着皇帝,语气低沉“若是皇上真的想要这么做,那臣便只能说一句话了,皇上越是如此,只怕越不会成功,皇上提拔武将,只会让文官团体更加团结,他们一定会集中精力来打击武将势力崛起,这是整个文官体系的统一理念。”

    皇帝听到这话,瞬时间目瞪口呆“怎么会,这”

    张鹤龄摇了摇头“皇上可知道臣为何建议皇上先发展国内的经济那便是只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好了,皇上便握住了解决世上所有问题的源头钱,只要国家富强,那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大可以慢慢解决徐徐图之,皇上不必要一次性提高武人的地位,大可以通过发展军备,提升士兵素质的方式,让大明的军队变得更加强大更加能征善战,这样武将的地位自然会一点一点提高。”

    “除去这些,对于这些文臣也可以从内部瓦解,他们的利益需求是不同的,内部也不完全是铁板一块,皇上只需要团结大多数便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又何必亲自上场,与这些人肉搏呢”

    正德帝听着这些话,面色一点点变得萎靡,直到最后,索性有些摆烂一般仰倒在榻上。

    “我就是不服气他们如此桎梏我的手脚,我想要大干一场,他们却偏偏想要和我谈什么孔孟之道,真的是讨厌的紧,明明他们自己也为了利益打破脑袋,他们自己在地方更是连田万顷,深宅高楼,却偏偏用这些话来教导我,真真是可笑至极”

    小皇帝对于旧臣的不满,张鹤龄一早就能预想得到,但是却没想到他竟然积攒了这么多的不满,甚至想要提拔武将来制衡。

    张鹤龄只能劝道“不管皇上心中如何想,这世上之事并没有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朝堂之上的事情,有些甚至要耗费几代之力才能办成,腐朽和落后并不代表他弱小,而代表的是根深蒂固,难以一时间拔除,臣知道皇上心急,但是有些事,就是得一点一点来,皇上自己得先确定一个目标,然后一点点推动,总有成功的时候。”

    如今大明朝开国一百来年,人地之间的矛盾问题已经开始显现,也的确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了,可是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要谨慎小心,因为一时的行差踏错,带来的可能不是重生而是毁灭。

    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事情还算少吗

    宋朝的“庆历新政”还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都失败了,可见改革的艰难。

    正德帝这孩子虽然跳脱,可是他对于张鹤龄的劝导还是能听得进去的,尤其是张鹤龄也粗略的给出了一个努力的目标,正德帝原本心中的懊恼顿时也少了许多。

    他拉着张鹤龄坐到自己身边,低声道“舅舅的话我都记下了,只是舅舅,你觉得我能成功吗”

    张鹤龄看着面含忐忑的外甥,许久,洒然一笑“舅舅当然相信你能成功。”

    这一夜舅甥两个彻夜畅谈,等到第二日,俩人一人顶着一对熊猫眼,和即将回京的谢迁一行人告别。

    谢迁在走之前还拉着张鹤龄叮嘱“昌国公,如今陛下就交给你了,只盼你能不负众望。”

    张鹤龄也是拍着胸脯保证“谢公请放心便是。”

    不管是于公还是于私,张鹤龄当然都不希望大外甥出事。

    谢迁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又细心叮嘱了一番之后,这才一步三回头的走了。

    而张宗说就比谢迁干脆多了,经过昨晚张鹤龄的开导,他对这次自己回京也抱有了一丝期待,守卫宫城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啊,要是万一有人作乱,那在宫里的姑母还要他来保护。

    谢迁一行人就在诸人的目送下离开了,至于张鹤龄他们,则是用过了早膳之后,这才继续出发。

    皇帝这次出来带的人并不算多,不过张鹤龄这次过来又送来一大批侍卫,因此比之前的人数又增长了一些,对于这些多出来的人,自然也得安排好了,不过他们都是护卫惯了皇帝的人,安排起来也不费事,一路上走的还算安稳。

    等圣驾一点点接近九镇,张鹤龄心中的担忧也越来越多,历史上的正德皇帝的确也亲征过,还亲手斩杀了一个敌人。

    虽然不知道亲手斩杀是不是真的,但是历史上的那次亲征,皇帝是毫发无损,甚至还亲自指挥了一场应州大捷。

    但是这一次和历史上那次却不尽相同,历史上那次明军是防守作战,而这一次是出征作战,这个难易程度就有很大的区别。

    张鹤龄也不敢真的保证,这次皇帝就能和历史上一样安全无忧,因此他对于这次出征的前期准备也做了很多。

    比如几乎这几年培养的所有细作都派了出去,一方面是探查蒙古诸部,另一方面也是探查这次皇帝将要到达的九边重镇之一宣府。

    目前为止得到的信息还是很乐观的,蒙古诸部现在的确在困难期,王庭那边都有牧民开始逃离,而宣府那便,似乎也很稳定,张鹤龄的心也算是放了一半。

    很快的,他们一行人终于到达了宣府镇城。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