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作品:《红楼之皇后娘娘有点慌

    永昊的另一个伴读, 天盛帝最终定下的人选是荣慧长公主的长孙吴子谦。

    之所以会选吴家,不仅是长公主入宫求来的缘故,更是因为吴家在文坛中的名声。

    吴家本是前朝发迹的书香门第, 在江南文人中很有声望, 只是这一辈的家主才干不足, 加上又没出个惊艳才绝的后辈,吴家渐渐沉寂下来。

    宗室里的王妃、公主到翊坤宫给太后请安时, 淑太妃恰好提起为皇孙选伴读的事。

    闻言, 长公主心里琢磨许久,回家与丈夫商议后,便入宫向天盛帝请安。

    天盛帝细细端详眼前的嫡亲妹子, 五十多岁的人, 皱纹、白发都长了出来,也是到为子孙操心的岁数,心中不免一叹。

    他倒没觉得长公主是见他老了、不中用, 便想转投新君, 毕竟亲妹子什么性子,他心里清楚, 就是不知吴家是不是有别的想法。

    从宫里回府,长公主怎么想都觉得不对劲,皇兄瞧人的眼神让人浑身不自在。

    她对此疑惑不解, 便问了出来。

    吴驸马只摇摇头,没把家里老爷子的猜测说出来。

    圣心难测,不过圣上到底老迈, 以后终究是新君的天下,吴家想重回往日的辉煌,还得向新君靠拢,至于圣上起疑心,那也没什么,到底还有个长公主在。

    两个伴读选好,顾沁媛便将人叫来东宫,赏赐了一些文房墨宝,又在东五所安排两间屋子给他们住。

    至于永昊,还是留在东宫,待迁宫后再住进东五所。

    徒明琅从徒明瑾那儿得知大侄子来年就要和他住一块儿,顿时便不想成亲了,惹得徒明瑾狠狠瞪他一眼。

    永昊读书的事走上正轨,顾沁媛便把注意力转移到禅位大典和迁宫上。

    大典有内务府和礼部操持,顾沁媛要做的不过是熟悉礼仪规程,等到封后大典那一日,不要出现差错。

    内务府送来皇后的大礼服,顾沁媛试穿了一次,从镜中见到那道光彩艳丽的身影,她突然觉得有点陌生。

    徒明瑾走过来,大掌环住她的腰肢,轻声道“只有这身衣裳才配得上媛媛。”

    想起那一日徒明瑾说要给她一件更好的,顾沁媛扑哧一笑,笑盈盈地冲他福了福身。

    徒明瑾扶起她,握着她的手稍稍用力,“从今往后,你便是大齐的皇后,是朕的皇后。”

    早在搬进东宫,皇后的身份便定下,但是顾沁媛还真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不过是换个地方养孩子,再来就是要管的事比以前多,又比以前杂。

    直到这会儿,顾沁媛才有了真实感,且明白皇后和王妃到底不一样。

    一个王妃,关起门过自家的日子,除圣上、太后和一些嘴碎的妃子,就连妯娌也管不到头上来,可皇后不同,天下人都盯着呢。

    不说其他,单说整个后宫只她一人,就足以令天下人侧目。

    察觉出顾沁媛心神不宁,徒明瑾便问道“可是衣裳不合心意离大典还有些日子,让内务府再拿去改改。”

    顾沁媛摇摇头,看着他有些迟疑道“你说这一生只我一人,可还算数”

    徒明瑾挑眉,捏着顾沁媛的大掌更加用力些,“媛媛不信我”语气中带着点点怒气。

    顾沁媛低下头,声音小小的,“倒不是不信你。”可就算他不想纳二色,天盛帝和朝臣都不会答应。

    这段时日,在她耳边旁敲侧击的王妃、太太就有好几个,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想推荐家中的女儿、侄女。

    她们的想法也容易猜透,不过是为了自家的利益,家中出个宠妃,整个家族不说飞黄腾达,总是有好处的,更别说要是宠妃再生个孩子出来,那可不得了,指不定就是将来的皇帝。

    当然,永昊和永旭两个嫡皇子,她们也不是看不见,不过天盛帝和先义忠亲王就是一对活生生的例子,如今这位陛下瞧着也不是短寿的,以后的事谁能料得到。

    瞧着顾沁媛一副小可怜的样子,徒明瑾心头的火气不知怎么就没了,手指弯曲在她额头上轻敲一下。

    顾沁媛抬起头,眼泪汪汪看着他,摸着额头就道“很痛的。”

    徒明瑾佯装严肃道“知道痛才好,谁叫你不长记性。”竟然没把他的话记在心里。

    顾沁媛哼唧两声,嘟囔道“谁没记住不过是”

    “不过是什么嗯”徒明瑾似笑非笑地瞧着她,像是她把话说出口,就要好生罚她一次。

    顾沁媛立马抿着嘴,拉住他的手,冲他笑一笑。

    徒明瑾这一回可不惯她,抬脚往儿子屋里去,今日还没问永昊功课,趁就寝前再考考儿子。

    “陛下往大皇子那儿去了。”蜜蜡进来就道。

    顾沁媛抹了把额头,对蜜蜡吩咐道“找几个人来,我把这一身换下。”

    夫妻两闹起小别扭,底下人还摸不着头脑,只第二天见徒明瑾满面春风往前朝去,心里就嘀咕,不是说陛下昨儿生娘娘的气,可今儿一见,两位主子好得很呢,陛下临走前还交代他们不要吵到娘娘。

    徒明瑾反正是很高兴的,还想着以后是不是再和妻子拌两回嘴。

    徒留顾沁媛醒来后揉着酸软无力的腰,一脸的欲哭无泪。

    过完年,整个京城便弥漫着一股莫名的气氛。

    “一个新的朝局就要开始,也不知是好是坏。”有人这般感慨。

    初春的京城还算暖和,这天的天气也不错,明晃晃的太阳在天空上挂着,像是在宣告众人连上天都赞同皇位的更迭。

    当然,这只是底下人的奉承之语,徒明瑾并不信这个,要把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这个皇位也轮不到他来做。

    跪在天盛帝跟前,徒明瑾从魏忠手中接过玉玺,突然便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起来,他想起那个问题,所谓皇帝到底是什么

    天下之主不,徒明瑾微微摇头,要做一个明君,绝不是将天下掌控在手中。

    徒明瑾登基为新君,天盛帝便成了太上皇,从乾清宫迁到宁寿宫,明面上表示他已经将权力移交给徒明瑾。

    天盛帝是否真心退位已然并不重要,既然徒明瑾当了这个皇帝,就绝不会被他赶下来。

    坐在龙椅上,徒明瑾俯视底下的文武百官,心里涌起的是野望,是开辟一个大齐盛世的雄心。

    当然,徒明瑾不是什么张狂的性子,路要一步一步走,事要一点一点办,这点子道理他当然懂。

    禅位大典一结束,徒明瑾便下旨尊封养母何皇后为太上皇后,追封生母丽嫔为太后,至于何、谢两家哪家为承恩公府,他还有些头疼。

    最后还是太上皇后把他叫到慈安宫,“你母后人走了这么多年,谢家又助你良多,说一千道一万,这份恩赏也该给谢家才是。”

    “可”徒明瑾蹙眉。

    太后拍拍他的手,温声道“何家本就有爵位,再说母后还能护他们一段日子。”

    五皇子当初那句话说的没错,有太后这个养母,着实是他的幸运,徒明瑾就道“母后放心,朕会重用何家的。”

    “有多大的本事端多大的饭碗,你可不许一股脑把他们都提起来。”太后叮嘱道。

    徒明瑾点头,笑着道“朕心里有数,母后别担心。”

    望着徒明瑾往殿外去,采萃低声问道“娘娘怎么不跟圣上提提表姑娘的事。”

    太后斜眼看她,冷着声道“平日你和何家有来往,本宫从未说过什么,不过是知道你有分寸罢了。怎么,老七赏你一个四品的女官,你倒连本分都忘了”

    明白自己犯了太后的忌讳,采萃脸色煞白,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娘娘,奴婢该死。”只说这一句,也不敢多辩驳。

    太后长叹一口气,从她爹开始,娘家人便起了送女儿入宫、为家族铺路的心思,可他们又怎么不想想,一个家族,男儿不上进,光靠吸女儿的血怎可能让家族昌盛。

    老七如今愿意给何家脸面,不过是念在自己多年抚养他的情份上,可他眼里揉不得沙子,若何家不停试探老七的底线,这情份又够他们耗多久。

    何况老七和皇后感情那般好,加上又有三个孩子,即便他们把人送进来又如何

    太后替娘家操心的同时,徒明瑾回到乾清宫,与顾沁媛说起封后大典的事。

    早在搬进乾清宫,徒明瑾便将顾沁媛一同带进来,给天盛帝的理由是因为坤宁宫供奉着父皇元后的牌位,他不想扰了先人的安宁,就先带皇后住一阵子,等把旁边的宫殿拾掇出来,再让她搬进去。

    天盛帝对儿子的闺房事不感兴趣,只吩咐一句,“让内务府早些把宫殿收拾出来。”毕竟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可从未有女人住进去过。

    徒明瑾面上当然一口答应,私下却示意苏启泰往内务府走一趟。

    一直到顾沁媛的封后大典,内务府的事还没办妥。

    穿着凤袍,带着凤冠,顾沁媛一步一步慢慢走上高台。徒明瑾正在上边等她。

    顾清柏在东侧跪着,余光瞄到小女儿的裙摆,忽而就忆起闺女儿时的模样,那般软软糯糯的小姑娘,如今却要担起皇后的职责,他不知是该觉得荣幸,还是该感叹造化弄人。

    不过几节台阶,可顾沁媛却感觉走了许久,这一段路好似比顾家到瑞王府都长。

    最后一步还没迈上去,徒明瑾伸手拉顾沁媛一把,直到她站稳才暗示苏启泰宣旨。

    底下看到这一幕的大臣心神一凛,陛下对皇后也太看重了。

    没其他想法的大臣对此倒不觉得有什么,帝后和睦也是大齐之幸,当然,如果陛下宫里再多几个妃子,多生几个皇子肯定是更好的。

    那些有心思的大臣可就难受,帝后和感情好,他们还怎么从中谋利。这么多年,陛下还没厌倦么

    作者有话要说  不会虐的

    谢谢云一的地雷,谢谢小小燕子飞啊飞的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