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独家

作品:《从小村花到大军嫂

    作者有话要说

    看这里,为了防盗见谅哈

    半个月后,柳怡秋被调到了园林队,接得就是椿芽的班。

    这边的活儿轻松多了,气氛也很宽松。她不知道有人在帮她,直到攒了假期回家时,才听景先提到了这事。她“唔”了一声,没再言语。那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如果真想计较,那份材料早就递上去了,明瑜也好,椿芽也罢,都不会过得这么安生。

    说起来,她是豁达的。这是受了景先的影响,这些年无论她做什么,景先都是支持的,唯独在这件事上劝她看开一点。她知道他真得爱她,尊敬她,也是最珍惜她的人。她想,即便是为了景先也不能那么做,否则自己的家庭会受到影响的。

    结婚十多年了,她跟景先生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就像赌着一口气要跟椿芽一较高下。景先喜欢孩子,可看到她为了生娃娃把身体都给累坏了,死活不同意她再生了。不然,她非得再要一个,压椿芽一头不可。当然,景先并不晓得她怀着这种心理,还以为她真得想多要几个孩子呢。

    在家里呆了两天,又要离开了。

    崔景先把柳怡秋送到了车站,看着她上了车。怡秋说“春天来了,果园里要剪枝了,正忙着呢,下趟回来恐怕要到挂果时节了”。他想,既然怡秋不能回来,他就去农场看她,正好也想去那边瞧瞧。他知道怡秋很要强,什么话都不肯明说,也不肯示弱,可他还是猜透了她的心思,只要他做了,她还是很欢喜的。

    椿芽回到城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

    姜茂山和徐秀兰都松了口气,终于把闺女盼回来了。椿芽也在忙着收拾东西,准备过年。这一回爹娘都在这边,二林一家三口也打算回来,可真是个团圆年啊。

    再过几天,就到“除夕”了。

    椿芽去大林那边接娘回来,说“娘,忙了半年了,得缓缓劲儿”。还跟大林说“大林啊,招呼孩子是个体力活,娘年纪大了,有些吃不消了”大林也点头称是,说“姐,家里多了一个娃娃那家务活儿就多出来一倍,娘闲不住看到活儿就想伸手,拦都拦不住”

    “哦,那你就多劝劝娘”

    椿芽知道根子还在肖华身上。弟妹干活不利落,虽然不像以前那么懒了,可有了依靠那毛病就犯了,娘最看不得屋里乱糟糟的,见没人收拾就忍不住动手了。如果不是娘说要把娃娃带到一岁再送托儿所,她真想劝劝大林把娃娃提前送到托儿所吧,让娘好好歇歇。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椿芽带着娘刚走,大林就意识到了。

    这一阵子,那些本该肖华干的活儿,最后都是娘给做的。他知道肖华做事慢,爱拖拉,娘是个急性子看不得她那个样子,也不好说她,干脆自己做得了。可一来二去的,肖华就偷起懒来,呆在单位里磨磨叽叽地不肯下班,等她到家时,那些家务活儿早就做完了。

    这老毛病又犯了大林有些愧疚。

    娘来了帮了不少忙,就像姐说的,娘年纪大了,不能啥活儿都干啊他得跟肖华谈谈,再这么下去可不成。经过上次那场冷战,也不想再伤害夫妻之间的感情,可这个事儿不说又不行。他考虑了一下,还是得断了肖华的念想,涛涛都八个月了,要不就送托儿所吧到时候娘就脱开身了,这家务活该谁干就得谁干,耍不了滑头。

    大林打算过了年就跟肖华谈谈,省得又怀疑到姐姐头上。

    他知道肖华见了姐姐就心里发憷,尽可能地躲着她。姐姐也不喜欢肖华,觉得她娇娇滴滴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不像个做母亲的。他知道肖华毛病很多,当初自己是被感情冲昏了头脑,可已经成家了就好好过下去吧。再说,肖华也不是不讲道理,她就是懒而已。

    赶在腊月二十九,二林带着玉简和小石头回到了省城。

    他还住在秦家,跑到这边打了一卯就没影了。徐秀兰就跟椿芽说“这个二林啊,咱算是白养了,长大了,出息了,净给人家当女婿哪”椿芽知道娘也就是嘴上说说,心里巴不得小俩口好好过日子呢。二林把家安在了外地,省城这边又没住处,天这么冷,总不能让他带着娃娃跑回老家去吧一个是耽误时间,另一个是老家那边有些湿冷,屋子里没生火就跟个冰窖似的,在城里住惯了,猛一回去还真不适应哪。

    赵淑音却很客气,初一那天让二林带着玉简和小石头过来,直到下午才回去。大林和肖华也带着虹虹和涛涛来了,徐秀兰把虹虹留下来多住几天,让大林他们省点心。她这边等过了年再回去,这是椿芽特意叮嘱的。

    其实,椿芽想劝劝娘,以后谁家再生娃娃,只要招呼着出了月子,其他的就随意吧想娃娃了就帮着带带,累了就歇着,别弄得跟个任务似的压在自己身上,到时候出力还不一定落好。过了年,爹娘又长了一岁,该享享清福了。

    椿芽心里藏不住话,就跟明瑜说了。明瑜也表示赞同,还说“椿芽,大林和二林的娃娃还小,负担也重,爹娘就由咱来照顾吧”

    听到这个,椿芽就想抱着明瑜亲一亲。这是多好的一个人啊,体谅她也体谅长辈,啥都由着她的性子来,在最需要的时候就伸出手,说得话儿也特别暖人。而她呢,对明瑜的父母啥都没做过,也没尽过一天孝心。

    椿芽想着,就说出了口。齐明瑜笑着说“椿芽,你怎么会没做过呢你忘了青州那边是谁保下来的爹娘想回来是谁劝阻的还有,你可是救过我啊,这就是对爹娘最大的回报,要知道我可是家里的独苗苗哦”

    “明瑜”

    椿芽想跟明瑜说那些都不算什么,她不过是多了一份记忆而已。可话到嘴边却无法开口,她知道明瑜这么说是怕她有心理负担,她只管领情就是了。

    在省里呆了一个星期,二林一家就返程了。

    徐秀兰的心里很不是味儿,多希望孩子们都留在身边啊,可惜只能想想而已。姜茂山也舍不得二林,这是家里最小的娃娃心疼着呢,可孩子大了要忙自己的事儿,也由不得家长们了。

    “春节”就这么过去了。

    趁着星期天,大林过来接娘回去。他跟椿芽说“姐,等到三月天暖了,我就把涛涛送到托儿所去,到时候娘想回来就回来住几天,想去我那边了就过去,时不时地换个地方,也新鲜点儿”

    “大林,肖华同意吗”椿芽不禁问道。她知道大林是为娘考虑,可她不希望大林跟肖华之间产生隔阂,毕竟他们是两口子啊,要在一起过日子的。

    “姐,你就放心吧,我跟肖华商量过了,她也点了头”大林笑着说道。

    这一回,他跟肖华好好谈了谈,肖华也明白,就痛痛快快地点了头。还跟他说“大林,咱们是夫妻,就有什么话就直接说,我又不是那种不讲道理的人”是啊,他们之间是有感情的,当初能走到一起不就是缘分嘛,只要不伤人,还有什么话不能说的

    节后没几天,果果那边就传来了好消息。

    她参加了军区内部考试,拿了个第一名,因为是电子技术专业,就被推荐上了军校。这是齐明瑜当年就读的学校,果果也考上了。她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尖端的技术,用椿芽的话说“果果当了四年兵,终于熬出来了,以后就指望着这个吃饭呢”

    齐明瑜也为果果感到自豪。女儿还不满二十,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可去了学校想见面就难了,一想到这个就舍不得。椿芽笑着说“明瑜,你就坚持一下吧,熬到果果毕业就好了”可果果长这么大,还从未离得这么远,又怎么不挂心哪

    这件事对阳阳的刺激很大。他也想考军校,具体学什么还没考虑清楚,反正就是想上军校。椿芽见了,就鼓励了几句,说“阳阳啊,甭管将来学什么,都要把功课做好,不然参加内部考核也通不过呀”阳阳听进去了,就用起功来。壮壮也受到了影响,改了爱睡懒觉的毛病,勤快了不少。

    祁苏彦也跑过来,跟椿芽交流了一下经验。她家的英子跟阳阳一个班,成绩很好,总是考第一,她也想让闺女上军校,跟果果看齐。椿芽也不保守,把果果的学习方法介绍了一通,反正这跟个人的努力有关,不努力啥事都干不成。

    到了三月一号,学校里开学了。

    果果收拾好了东西,准备出发。齐明瑜想送她去军校,说顺便会一会老战友。可果果哪肯答应啊她知道这是爸爸找的借口,目的就是为了送她。她跟爸爸说“爸爸,军区这边一共考上了十二个,准备一起出发呢”

    齐明瑜当然知道录取情况,可他不想跟女儿分开。果果当兵时就在眼皮子底下,可去了军校离得那么远,几个月都见不上一面哪。

    最后,果果还是跟其他几位战友结伴同行。齐明瑜和椿芽去了火车站,看着果果兴高采烈地上了车,心里很不好受。

    “娃娃大了,就这么离开家了”椿芽叹了口气。

    她知道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早晚都会有这么一天啊。她挎着明瑜的胳膊,一脸惆怅地说“果果走了,接下来就是阳阳和壮壮了,将来家里就剩下咱们两个了”

    这时候,椿芽真得能理解爹娘当时的心情了,她和大林、二林就是这么相继离开的,把家乡和亲人远远地抛在了身后。而明瑜也想起了过去,那年他不过十九岁,正赶上乱世,父母又是怎样的牵挂和不舍

    本文晋江独家发表,谢绝任何转载

    以下请忽略

    这天晚上, 熄灯后。

    姜徐氏在丈夫耳边嘀咕了几句。姜茂山心里一热,他知道椿芽不凡, 现在给出了这么一个点子,那就试试吧于是,便留起心来。

    说来也巧, 十五过后去镇子上拉货的车把式回来说“西关有一场庙会,很是热闹,打戏台的、说书的、耍把戏的、赶会的都聚在了一起,真是人山人海啊听说,同和堂的庄大夫也回来了,在大堂里坐诊三天专瞧疑难杂症”

    姜茂山听了,立马来了精神。

    庄大夫可谓神医,早年间给督军大人看病之后就去省城发展了。战事一起, 又回到了县里。今儿难得回乡一趟,得抓住这个机会。想着就从柜子底下摸出了两串铜钱, 准备请神医给瞧瞧。

    第二天一大早,姜茂山穿着夹衣、背着褡裢去了镇子上。

    他进了“同和堂”见到了庄神医,一连抓了七剂药。路过镇子东口时,看到李铁嘴正拢着袖子摆着卦摊,就顿下了脚步。他从怀里摸出了两枚铜板,搁在了盘子里。李铁嘴听到响动,就翻了翻眼皮问道“客官可是求子”

    “呃”姜茂山不动声色,眼里透着狡黠的光。

    李铁嘴装模作样地瞅了瞅他的面相和掌纹,压低了嗓门说道“客官命里一女两子, 人丁兴旺”姜茂山听了大喜,嘴里说着“先生真乃高人也”又往盘子里搁了两枚铜板。

    李铁嘴见人走了,就把铜板收了起来。他不过是顺嘴胡咧咧,谁不知道姜家湾的姜茂山子嗣困难来找他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

    可对姜茂山来说,这样的命不知算过多少回了每年都得来上一回,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他回到家里,就让姜徐氏把中药熬上了。这是两副补药,他和媳妇一人一碗,只要坚持下去就不信没娃。

    家事谋划妥当,椿芽也开始了读书生涯。

    或许是因为上学的第一天就打了姜小宝,在班里没人敢招惹她。那个姜小宝却喜欢跟她说话,还喊她椿芽妹妹。见有别的小子跟她套近乎,就赶紧跑过去把人撵开。

    对这个小屁孩,椿芽自然不肯搭理。可越是这样,那个姜小宝跟她就越热乎。有调皮孩子起哄说他俩是一对儿,被姜小宝揍了一顿就再也不敢胡说八道了。

    一恍半个月过去了。

    虽然椿芽很低调,可那股聪明劲儿还是透了出来。她练字学习,那道理讲得是明明白白,就连那些三年级的大娃娃都比不过她。村里的老私塾先生听说后,对这个女娃娃是啧啧称奇,还跟梁先生说“如果放在过去像椿芽这样的是能考上科举的,没准还能中个状元哪”

    见椿芽爱学习,姜茂山也支持她。笔墨纸砚都是上好的,也不心疼钱了。姜长福也多了一件事,那就是每天去学堂接送孙女。虽然不过几百米远,可还是喜欢亲自接送。在学堂外面,他凑到窗户跟前听听娃娃们的读书声,看着椿芽坐在第一排鼓着个小脸听先生讲课,就觉得心里特别安逸。

    他还跟椿芽说“咱有了文化可了不得,以后就是人上人了”椿芽听了,咧着小嘴笑了起来。爷爷说得是大实话,无论放在哪个年代读书都能改变人生。

    她想既然是读书人,就得有个字或者名号。想着自己叫姜书婷,就取了字叫书婷,还兴冲冲地给一家人都报告了一声。不过,家里人嫌这个名字太拗口了,还是“椿芽椿芽”地喊着。她也不为意,觉得叫椿芽更亲昵一些。

    这段日子,学堂里也有了变化。

    在她的带动下,有两三个小闺女也背着书包进了学堂。她们几个坐在一起,跟那些小子们隔得远远的。她也有了同桌,是个叫徐苏英的小姑娘。她今年八岁了,长着一对单风眼,样貌很不错。她爹是徐大户,家里有钱着呢她跟椿芽说,等她长大了她爹就送她去城里念书。

    跟徐家小姐,椿芽自然没得比。当然,她也不想比。她知道她的曾祖父根生,就是给徐大户家赶车的。他长年累月在外面跑着,回村子的时候不多,她本想找个机会瞅那么一眼,可都几个月了还没碰过面。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椿芽觉得生活在乡村里,虽然闭塞可还算安宁。这时候的东平县跟以往也有了不同,溃散而来的驻扎在城里,乡野间的抗日游击队在发展壮大。她想,如果不是接下来的饥荒年景,老百姓的日子还过得去。可惜,到了那个时候又要开始逃荒了。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来年三月。

    姜家小院的梨花开了,雪白一片。

    村东头的李神婆过来串门。她噙着旱烟袋瞧了瞧那棵花树,又瞅了瞅姜徐氏的肚子,方慢悠悠地说道“茂山家的莫要着急,花开了,夏天就能坐果果了”

    听到这莫名其妙的话,姜徐氏的心“扑通扑通”直跳。她有些欢喜,又有些惶惑,隐隐觉得盼了那么多年或许真得应验了

    入夏之后,姜徐氏果然怀上了。姜茂山是又惊又喜。

    要知道打十六岁成亲起,他和媳妇就没闲着。草药不知喝了多少碗了送子娘娘不知拜过多少回了,能许的愿早已经许下了。一到晚上就按照古书上说的,跟媳妇在帐子里翻来覆去地捣鼓着。这种亲密接触,弄得俩人的感情是越来越好,平日里很少红脸都相互谦让着,日子过得也不赖,可美中不足的就是没娃。一恍七八年过去了,村子里的闲话可不少。那些碎嘴子们都在暗里传着“姜茂山的身子有毛病,这辈子算是绝了后了”后来有了椿芽,才渐渐消停下来。

    可那些人还是不肯安生。瞅着他没儿子就盯着他的家产。尤其是那些同宗同族的,更是把那宅子和田产看成自家的一样,就等着爹走了好去争夺一番。椿芽年纪尚小,一旦他有个三长两短的让椿芽咋办一想到这个,就感到心焦。他跟爹也商量过,想给椿芽招个上门女婿,可那也得等到椿芽长大了不是

    现在媳妇终于又怀上了,瞅着那肚子一天天地鼓了起来,真是踏实了不少。他想,不管是生男生女都能给椿芽做个伴。当然,内心深处还是渴望生个儿子,好绝了那些人的念想。

    娘肚子里怀了个小娃娃。

    椿芽抿着小嘴暗自得意,觉得督促着爹娘喝药还真得见效了。算算日子小家伙得到明年一月出生,正赶上腊月天该多冷啊

    见奶奶打开了大箱子,把那些小被子、小褥子、小斗篷都找出来搁在太阳底下暴晒着,说要提前准备好。还跟椿芽说“瞧瞧,这都是你小时候用过的,没想到又派上用场了”

    看着那些花溜溜的小物件,椿芽觉得心里暖暖的。她想象着自己小时候的模样,裹在小被子里只露出个小脑袋,白白糯糯的一个小团子。那小弟弟出生后,也是这个样子吧她有一种直觉,觉得娘会生个大胖小子。她想跟娘说说,可又怕到时候失望就一直忍着。

    姜茂山倒是想起了李铁嘴给算得那一卦,说他命里有一女两子。那这一回还真是个男娃姜徐氏自己倒不觉得。她想,能怀上就很不错了,想那么多做甚

    一对铁树开了花,村里人也是暗暗生奇。

    自从椿芽开口说话,姜茂山家可是出了不少新鲜事儿。那个李神婆更是神神叨叨地说“我早就料到了,是椿芽给招来的小娃娃”

    这下可好,椿芽的名声更响亮了。

    就连青溪镇都听说姜家湾有一个小仙姑,运道可旺了。还有慕名前来寻访的,想沾点儿灵气。把姜长福吓得赶紧关了院门,谁也不准进来。心说,即便有灵气也不能随便乱沾啊因为这个,还特地去学堂里跟梁先生说“椿芽是个小闺女,可别让外人靠近啊”

    梁先生虽然不信这个,可对椿芽却是另眼相看。这个小姑娘太聪明了,一教就会。他甚至有一种感觉,那些没教过的内容她也明白,堪称神童。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

    姜徐氏的身子变得笨笨的。自从怀孕后,丈夫是呵护有加。平日里啥活都不让她干,生怕她闪着了。可她却是个泼辣的,家务活照样忙个不停,怎么也闲不住。炒菜做饭、纺花织布、养猪养鸡、种菜晒酱都是一把好手,可能干了。

    姜老太太对儿媳妇很满意。虽然还端着婆婆的架子,可眼神却柔和了许多。姜长福也时不时地去镇子上赶集,割块肉回来好包顿饺子吃。

    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椿芽放学后,就跟着娘学做家务。虽然她不是很擅长,可在农村这些都是谋生技能,是必须要掌握的。她不是徐苏英那样的大小姐,得靠自己的双手劳作。再说,等娘生了小娃娃又要忙乎一通了。

    在一家人的期盼中,姜徐氏进入了预产期。到了农历腊月初二这天,太阳刚刚冒头,前院里就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

    “哇哇”这声音格外响亮。

    姜家又添了一口人。姜茂山是欣喜若狂,姜长福也是激动不已。姜老太太赶紧进了灶屋,忙着弄吃的。椿芽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就跑去帮奶奶烧锅去了。

    到了半晌午,姜茂山站在屋檐下,搓着两手跟爹说“爹,您给娃起个名字吧”姜长福瞅着院里的那棵香椿树,见枝桠上光秃秃的,就呵呵笑道“茂山啊,既然是个男娃,那就叫大林吧”

    椿芽有了个弟弟,叫大林。

    大林满月后,姜徐氏倚着床头柔声说道“当家的,这可都是椿芽的功劳啊”姜茂山是连连点头。姜长福也发了话,跟儿子说“茂山啊,椿芽可是咱家的宝贝,到时候她是出嫁呢还是想招个上门女婿就按她自个儿的心意办吧”

    这时候,椿芽快九岁了。她穿着花棉袄,梳着小辫子,仰着小脸笑嘻嘻地说